03.06 咸豐皇帝留下的幾個顧命大臣,為何會鬥不過半文盲的慈禧太后?

jinkie


如果認為僅憑當時年僅27歲的慈禧太后就鬥倒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顯然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在慈禧的背後有一群實力絲毫不遜於顧命八大臣的利益團隊,這才是讓他們集體垮臺的幕後元兇。

顧命八大臣的來由

1860年9月,英法聯軍從天津登陸進犯北京,僧格林沁在八里橋阻擊失敗,京城危在旦夕。咸豐皇帝攜帶后妃,親信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留下恭親王奕訢在京處理善後事宜。沒想到,咸豐帝就此一去不返,於1861年八月二十二日在承德駕崩,年僅31歲。

臨終前,咸豐立唯一的皇子,年僅6歲的載淳為皇太子,命軍機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以及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景壽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八位顧命大臣唯肅順馬首是瞻,怡,鄭二王平時很會奉迎討好皇帝,因此咸豐帝與他倆頗為親近。杜翰是咸豐帝師傅杜受田的兒子,穆蔭,匡源,焦佑瀛都是軍機大臣,景壽是駙馬,咸豐的姐夫,生性木訥,拙於言詞。

恭親王奕訢

留守北京,處理善後的恭親王奕訢是咸豐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道光帝第六子,只比咸豐小兩歲。奕訢天資聰穎,頗有才具,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兩個兒子之間猶豫不定,最終傳位於四子奕詝,說來頗有一段故事。據記載,奕詝智識才具都不如弟弟奕訢,而且還因狩獵時不慎墜馬,留下“地不平”的後遺症。奕詝的師傅杜受田授以機宜,讓他以仁孝之心博得父皇歡心。一次,道光領諸皇子狩獵,奕訢獲獵最多,力拔頭籌,奕詝則一箭不發。道光問他原因,奕詝回答說現在正值春天,鳥獸繁衍,不忍殺生以幹天和。道光聞言大悅,誇讚他有“皇者之風”,最終傳位於四子奕詝,封六子奕訢為恭親王。

咸豐帝繼位後,奕訢先後任領侍衛內大臣,軍機處行走,宗人府宗令等職。1855年,奕訢生母,曾撫育過奕詝的靜太妃病危,奕訢請求咸豐帝晉封生母為皇太后,兄弟間為此反目,奕訢遭罷免一切職務,回上書房讀書。英法聯軍入侵時,咸豐帝又搬出恭王,命他留守善後,與英法訂立合約。不料,合約簽訂後,咸豐帝卻一命嗚呼,卻沒有將恭王列入顧命大臣名單,這讓他頗為憤慨。在京留守期間,恭王與留守軍機大臣文祥,文華殿大學士桂良,組成了另一套領導班子。

慈禧太后與顧命大臣的衝突

眾所周知,慈禧太后對權力的掌控欲非常強烈,自然不願大權落入肅順等人的手中。慈禧一心想垂簾聽政,將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但顧命大臣制度是清朝祖制,又是咸豐帝生前所指定,這就與慈禧太后的意圖發生了衝突。恰巧偏偏又遇上肅順這塊硬骨頭,根本沒將只有半瓶水的慈禧太后放在眼裡,雙方因權力之爭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這場衝突以山東監察道御史董元醇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而到達頂峰,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不僅當面駁斥董元醇的奏請,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為由,極力表示反對,而且對於慈禧太后強行要求軍機擬旨做出了違抗上命,集體罷工的抵制。為了緩和矛盾,慈禧被迫同意以措辭嚴厲的口吻駁斥了董元醇的奏請,也由此種下了“辛酉政變”的禍根。

經過此次衝突,慈禧太后與顧命八大臣的正面較量以失敗告終,促使她秘密聯絡留守在京的恭親王來抗衡顧命八大臣。她派心腹太監安德海以“苦肉計”的方式遞送密信給恭王,讓他奏請到承德叩謁大行皇帝梓宮。恭王恰好也正在謀劃如何重掌大權,叔嫂之間不謀而合,於是雙方會面後做出周密佈署,準備趁奉迎梓宮回京時發動政變,宣佈顧命大臣罪狀。

辛酉政變

1861年九月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宮起靈駕回京,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只陪護了一天,就以皇帝年幼,兩宮太后是年輕婦道人家為由,抄間道返回北京。九月二十九日,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回到京城,比護送梓宮的肅順早到四天。第二天,兩宮太后特旨召見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文華殿大學士桂良,武英殿大學士賈楨,體仁閣大學士周祖培五人,痛訴顧命八大臣欺凌孤兒寡母,驕橫跋扈,違抗上命,意圖謀反等罪行,即刻頒旨解任肅順等人的軍機大臣職務,交由六部九卿共同議罪。

按清制,聖旨要由軍機擬稿,交內閣頒發,於是由文祥主筆擬稿,慈禧與慈安太后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由內閣三位大學士頒發,直接繞過了顧命八大臣。顧命八大臣的命運就此註定,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被押赴宗人府圈禁,後賜自盡。匡源、杜翰、焦佑瀛,景壽被革職,穆蔭革職發配。最慘的是肅順,護送梓宮到密雲,半夜三更從被窩中被醇郡王奕譞鎖拿進京,被斬殺於菜市口。行刑時,肅順罵不絕口,因拒絕下跪被劊子手砸斷腿骨,最後砍下頭顱。這就是晚清著名的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事後,恭親王因功受封議政王,執掌軍機大權,兩宮太后也如願以償的實行了垂簾聽政。


歷史茶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慈禧的文化程度是很低的。

她本來就是鑲藍旗滿族人,滿族人在滿清時代不重視女子的教育。

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隨便識幾個字,不做睜眼瞎就是了。

慈禧在政變時候寫的密信,一百多個字中錯字連篇,不堪入目。字寫得也扭扭曲曲,一看就是最多幾年私塾文化,類似於今天小學生的水平。

有人說慈禧的書法和繪畫不錯,也是胡說八道。

實際上,慈禧當政以後確實苦練過書法和繪畫,她自己還很喜歡繪畫。

但我們看看今天故宮博物院的慈禧書法和繪畫作品,稍微懂一些的人都知道水平很低。

1904年用硃砂墨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作品,故宮的點評就很好: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慈禧寫的字結構鬆散呆滯,筆力稚嫩,沒有一點的生氣,應該屬於那種剛學會寫字的水平。


至於慈禧的繪畫,雖然她找全國名師學了幾十年,水平也是極爛。

慈禧的繪畫基本就是初學者水平,看不出學了幾十年的功力,今天隨便一個初中文化的畫工也比他畫的好。

至於有些人吹噓的所謂慈禧的字和畫好看,也是無稽之談。

稍微仔細看,就會發現所謂的慈禧的字畫,同故宮收藏的慈禧字畫有著很大的不同,根本不是一個人的作品。

一般認為:慈禧賞賜給朝中大臣們的書畫大部分都是由別人代筆繪製的,然後再在書畫上印上慈禧專用的印章,這樣就變成了慈禧本人的書畫作品。


慈禧雖沒有文化,但政治鬥爭還是厲害的。

而且慈禧有自己的王牌。

咸豐這個草包死的時候,怕顧命大臣學鰲拜,欺負孤兒寡母,於是搞了一個昏招。

他讓顧命大臣的決定,必須由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蓋章才能生效。

但同治皇帝操縱在慈禧手中,慈安太后又沒什麼政治能力,這就等於讓幕後的慈禧成為政委的角色,具有最後的拍板權。

這樣一來,顧命大臣就相當不利,他們政治地位就低了一些。

況且,顧命大臣再有權,畢竟只是奴才。而皇帝和太后才是主子,在滿清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主子可以隨意對付奴才,無人會說什麼。

但奴才如果忤逆主子,哪怕有正當理由,也是理屈。

幹掉肅順這批人,輿論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另外,其實當時慈禧集團的力量已經很強,足以對付顧命大臣。慈禧暗中籠絡了留守北京的鬼子六奕訢,同時又暗中掌握了北京地區的兵權。

也就是說,當時慈禧已經具備收拾顧命大臣的所有條件。

還有,顧命大臣樹敵太多,失去滿清權貴集團支持。

以肅順為例,這傢伙強橫固執,有著祖宗滿洲人的血統,不圓滑。肅順提拔了大批漢族官員進入最高層,這嚴重動搖了滿族權貴的利益。但肅順認為:什麼滿人、漢人,誰有本事誰做。那些王爺、貝勒爺,有幾個能辦事的?

這樣一來,肅順樹敵這麼多,一旦垮臺也就牆倒眾人推。

其實,以上都不是死棋。如果肅順有警惕心理,以他們的手腕和權勢,還是可以和慈禧周旋的,甚至反殺也未可知。

但肅順過於輕敵,輕視女人。

肅順對慈禧一向輕視,認為慈禧沒有軍政才能,沒有文化,主見也是“婦人之見,上不得檯面”。肅順做夢也沒想到慈禧會這麼快乾掉他,也認為目前這麼亂的局勢下,慈禧必須依靠他們來維持大局。畢竟英法聯軍還在中國境內,戰爭沒有結束。

結果。。


薩沙放一句名言:一個男人如果覺得自己非常瞭解女人,非常瞧不起女人,他遲早會在女人手裡栽大跟頭。


薩沙


咸豐帝熱河駕崩後,朝廷勢力基本分為了三個派系,其一,以兩宮太后為代表,執先帝賜印;其二,以八大臣為首,形成的輔政勢力;其三,以恭親王奕忻為代表,北京的留守勢力。

慈禧孤兒寡母,孤守熱河,當然不可能有所作為,她需要尋找外援,這個外援,就是恭親王。

恭親王的能力,毋庸置疑,其為代表的洋務派,在滿清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在發揮作用。

說起恭親王,還有一段故事。當年還是皇子時,他跟咸豐一起,接受道光考核,比的是射獵。結果,奕忻捕殺甚多,按道理來說,這個時候,他應該就擊敗咸豐了。可惜,咸豐找了個好老師,教他說了一段話,大意就是不忍有傷天和,道光一聽,這小子有仁君之相,得,皇位就這樣失之交臂了。

言歸正傳,慈禧與恭親王搭上線,二人一拍即合,恭親王畢竟是皇帝親叔,他也不想看到八大臣把持朝政,讓皇族重演康熙少年的經歷,而且,他們也比不了康熙那時的條件。

八大臣大權在握,志得意滿,根本沒有想到慈禧竟然會暗中佈置。

等到八人疏於防範,回到京城時,就被突然拿下,斬首的斬首,流放的流放,免官的免官。自此,八大臣勢力土崩瓦解。


浮沉於史


咸豐皇帝在1860年10月18日這天,倉皇逃離了圓明園去了熱河避暑山莊。因為這天英法聯軍做了一件“人神共憤”的事——火燒圓明園。

咸豐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扔下北京這個爛攤子,讓恭親王奕訢(咸豐六弟)負責和洋人周旋,自己腳底抹油——溜了。

到了避暑山莊,由於連日奔波加上本來就有病,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就掛了,卒年31歲。



▲咸豐

咸豐在歷史上被稱為“四無”皇帝——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但是在託孤問題上咸豐考慮的十分周到,遺命朝中“八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兒子同治,為了防止八大臣權利過大,讓東、西太后牽制“八大臣”。誰知道機關算盡,等一杆子人從避暑山莊回到北京,慈禧太后發動了“辛酉政變”一舉拿下了“八大臣”,從此開始了她長達48年對大清的統治。

問題來了,顧命八大臣都是政治精英,為何被一個半文盲的慈禧玩弄於股掌之上呢?

有的人天生就是玩陰謀和政治的高手,慈禧就是這樣的人。咸豐臨死前,遺命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同治。這八人被稱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咸豐為了防止八大臣的權利過大,授予東太后慈安“御賞”印章。授予兒子“同道堂”印章(印章由慈禧代管)。也就是說,八大臣發佈的文件,必須有兩宮太后的印章方能有效。咸豐想的很周到。



▲兩宮太后

咸豐剛去世後,棺槨停喪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八大臣之首肅順是個強勢的人,對兩宮太后十分不尊重,專橫跋扈,整個避暑山莊八大臣說了算。

東太后慈安是個老實人,對這些無所謂,但是慈禧則不同,她對權勢有種天生的追逐。為了奪回權利,她暗中買通御史董元醇,讓他上書“太后權理朝政”,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垂簾聽政。

在一次臨時會議上,董元醇提出了這個問題,肅順勃然大怒,上去狠狠打了他一耳光。呵斥說:祖上無先例”,說老董蠱惑人心,並要處斬他。直到慈禧苦苦哀求,肅順才作罷。

慈禧覺得這是打她的臉。肅順太囂張跋扈了。從此慈禧產生了要除掉肅順和其它顧命大臣的念頭。想法是有了,但八大臣勢力不可低估,憑慈禧之力根本辦不到。於是她把希望寄予於北京方面的高官。



▲奕訢

慈禧首先想到的是恭親王奕訢,也就是自己的小叔子鬼子六。但是如何才能和小叔子結成同盟戰線呢?那時又沒有手機電話,只能派人去聯繫。派誰去呢?

慈禧想到了小太監安德海,當時安德海16歲,剛進宮不久。總不能無緣無故的讓安德海回北京吧?這樣肅順方面的警覺。於是慈禧和安德海上演了一出“苦肉計”,安德海被慈禧打了一頓,然後打發他回了北京。

話說安德海回到了北京,把慈禧太后的意思傳達了一遍,奕訢本來對哥哥咸豐的做法就有意見,他是皇帝的至親,但顧命八大臣中沒他的名字,咸豐把他排斥在權利中心之外。這使奕訢很不滿意。

奕訢聽罷痛快的答應了,他對安德海說:北京方面還有許多反對八大臣的人,我聯繫一下他們,只要肅順一回北京,立馬拘押這些人,還有勞公公偷偷潛回避暑山莊,讓太后儘管放心。

奕訢在京城找到了勝保和僧格林沁,二人都是京城警備部隊的總司令,掌握著京城軍權。發動政變得有軍隊支持。這邊萬事俱備,避暑山莊方面肅順等八大臣渾然不覺。



此時在避暑山莊,肅順眼見慈禧老老實實,被整的服服帖帖,再也不敢提垂簾聽政這檔子事了。肅順為了表明高姿態,為了表示全力輔佐小皇帝,主動辭去了掌管警衛營的權利,這使慈禧興奮不已,肅順手中的一點軍權也沒有了,肅順失敗成了定局。

咸豐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1861年10月31日),兩宮太后,小皇帝和八大臣等人回到了北京。11月2日,奕訢等人一舉拿下了顧命八大臣,這樣,慈禧和奕訢集團經過緊鑼密鼓的配合和周密部署,“後黨派”戰勝了“權臣派”最後取得了政變的成功。



這次政變史稱“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這一年,慈安太后25歲,慈禧太后27歲,恭親王奕訢30歲。肅順卒年45歲。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秉燭讀春秋


顧命大臣說到底還是臣子,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親生母親,皇太后,地位尊卑有別!最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肅順,端華等人剛愎自用,狂妄自大,不但把兩宮皇太后不放在眼裡,還得罪了一幫皇族還有大臣。最主要是恭親王奕欣,咸豐皇帝的親弟弟,不讓他來熱河奔喪,參加先皇的葬禮治喪。

第二點,輕敵大意,沒有團結一致對外,一失足成千古恨。當時朝中三方勢力,以慈禧,慈安,小皇帝為一方,以肅順,端華等顧命八大臣為一方,還有因為文武雙全,有才幹的而被咸豐和八大臣猜忌冷落的恭親王奕欣!肅順等人輕易答應恭親王赴熱河奔喪,和慈禧太后見面,達成統一戰線。三足鼎立被打破!

第三點,肅順等人雖然跋扈卻沒有抓兵權,遠在北京的僧格林沁和御林軍的首領都和八大臣不是一條心,被奕欣等人輕易拉攏收買,沒有了兵權。所以咸豐皇帝靈柩剛回北京,就被慈禧太后下懿旨宣佈八大臣忤逆等罪狀逮捕入獄!肅順被斬首,端華等皇族顧命大臣被賜死!咸豐皇帝留下的八大臣被兩宮垂簾聽政和恭親王攝政所取代!這場政變以慈禧太后一方完勝而結束!


京州市李達康1454485


咸豐皇帝年僅31歲就一命嗚呼了,但他彌留之際安排的佈局不可謂不深思,不可謂不謀略。一方面有八個顧命大臣協助年幼的同治帝治理朝政,另一方面有東、西二宮皇太后在垂簾後聽政。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老謀深算、狡猾異常的顧命大臣,最終卻鬥不過近乎半文盲的慈禧太后。這是為何呢?筆者認為,首先是以肅順為首的老臣們太自以為是了,他們高估了自己而輕視了二宮皇太后能量,以為皇太后不過是陪先帝咸豐睡覺而已。讓肅順老臣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年齡僅僅27歲又是半文盲的慈禧絕非等閒之輩,這個小女人不僅與正宮皇太后慈安手挽手,結成了政治上的同盟,重要的是慈禧與手握朝廷軍權的恭親王奕祈達成了政治和軍事上的統一戰線。要知道,奕祈可是先帝咸豐的親兄弟,慈禧的小叔子。由慈禧三人組成的統一戰線就不信鬥不過肅順等顧命大臣。後來發生的“辛酉政變”,果然驗政了肅順老臣們政治上的最大失算。


王榮聯1


能夠在最後時刻整垮顧命八大臣的不是慈禧,而是恭親王奕昕。當然了,慈禧本人也是厲害角色,一下子就找對人了,要是找其他人,還真不見得能夠快速而又相對平穩的解決這次所謂的易樞事件。

恭親王是咸豐皇帝的弟弟,按道理那可是貴為親王的人呀,但是鑑於之前他與咸豐有過帝位之爭,這就使得他在咸豐朝代空有一身才華橫溢,但是無法施展,本人也是比較鬱悶的。隨著皇帝的迴天,他滿心以為自己最起碼能夠進去顧命大臣行列,結果名單出來,讓他確實大失所望。由此可以知道他內心的苦悶。

慈禧本人那個時候後一直在承德避暑山莊,根本無法操控京城的事情。這個時候她就想到了聯合恭親王,再回到京城後解決他們。說起解決就需要做很多工作,首先在輿論上需要聯繫一些好手,不能無緣無故就把當時的朝廷重臣直接絞殺吧。於是恭親王就出面聯繫了很多對於肅順不滿的官員,準備動本彈劾。這一點就需要多說一句,肅順本人確實是很能幹的一個人,但是就是太過恃才傲物,仗著自己有皇帝寵愛,樹敵很多,這就使得很容易就聯繫起來反對他的人。

要解決不光靠嘴皮子呀,關鍵時刻的槍桿子也必須有。這個時候盛保就出現了,其實盛保這個人很一般一般,在南方太平天國作戰中的戰績簡直慘不忍睹。但是人家會走關係。後來還做到京城的高級軍事官員之一。這個人被恭親王說服,答應只要他們一到京城,就馬上動手。

一切都安排妥當後,就等著他們回來呢。肅順等人這個時候確實太麻痺大意,因為之前慈禧表現的很低調,恭親王也沒有任何小動作。讓他們以為大局已定,慈禧已經屈服。結果,平靜的背後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當他們踏入京城的那一刻,就是陷阱的開始,也是一個時代開始……


嘉佳小博士


辛酉政變並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因為清廷上下未必都會支持顧命八大臣,否則的話政變不會如此順利。

而且慈禧未必是半文盲,必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據德齡記載,慈禧太后晚年曾讓太監唸書給她聽,如果不是有文化基礎,誰能聽進去文言文呢。曾為慈禧太后畫像的美國女畫家卡爾說她不僅能詩詞,且出筆新鮮,非同凡響,頗得大宗氣派;還能以白話寫文章,振筆疾書,洋洋千言不窮,斯真稀有之才。彼於古名家之詩文詞,能滔滔背誦,如數家珍。而且慈禧書法也很不錯,話不多說,上圖。




只能說,要是沒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根本寫不出這麼大氣的書法,所以我並不認為慈禧是半文盲。

說回辛酉政變,辛酉政變的根本原因就是權力分配的問題,咸豐應該是吸取了康熙朝輔政大臣鰲拜專權的教訓,所以安排顧命八大臣的時候還給皇后、懿貴妃兩方印章,以使兩宮以及八大臣相互牽制,平衡朝政。但是咸豐忽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他兩個弟弟恭親王奕訢以及醇親王奕譞都沒有給安排位置,第二是他忽視了是人都有野心,不管是奕訢、奕譞還是八大臣,還是慈安、慈禧。

所以不甘心被排斥在外的奕訢以及看不慣八大臣飛揚跋扈的兩宮太后就迅速達成了交易,就是聯手發動政變,政變成功後太后垂簾,親王輔政,完美。

所以八大臣就這樣被扳倒了,而且素來和八大臣有嫌隙的王公大臣迅速參與其中,這是不可多得的機會,既能報仇又能討好太后和奕訢,何樂不為。比如說大學士周祖培,他對肅順可謂是恨之入骨。而對於其他人來說,要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麼也是看不慣八大臣飛揚跋扈的樣子,所以全都閉口不言。

就這樣,辛酉政變在兩宮太后、奕訢、奕譞以及京中王公大臣共同推動下圓滿成功。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咸豐皇帝是個命運悲劇的皇帝,一生幾乎都很憋屈。咸豐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病重,他深知自己身體已經難以支撐,遂安排下了後事,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繼位為帝,這就是傳說中的八大顧命大臣。

這幾個顧命大臣屁股都還沒有坐熱,兩個月後,慈禧太后發動了政變,誅殺肅順,載垣、端華無奈自盡,其餘五個顧命大臣都被罷官,慈禧太后開始了垂簾聽政,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變。那麼,正如問題所說,為什麼慈禧太后一介女流,居然戰勝了八個顧命大臣呢?這個我覺得得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第一、從咸豐皇帝的才能和私心說起。咸豐皇帝一生並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喪權辱國之後居然還沉溺於酒色,最終年紀輕輕就死在了行宮。按照咸豐皇帝的遺命,皇帝年幼,八大臣要忠心輔佐幼主執政。可是,君弱臣強也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別的不說,康熙皇帝受到鰲拜的掣肘就是實例,所以咸豐皇帝為了避免權臣當政,還想留一手,那就是允許後宮干政,遇到大事還是要請示兩宮,而且,必須蓋上兩宮的大印才能形成政令,這樣一來,兩宮倒是可以制衡八大臣了,而八大臣卻難以制衡兩宮。這個辦法的初衷應該是好的,只可惜咸豐的手藝潮了點,他沒想到,這樣一來,兩宮與八臣之間就失去了平衡,因為兩宮砝碼明顯偏重,很不利於八大臣的發揮,這也為後來的政變埋下了伏筆。從這裡看,八大臣的悲劇已經難免。

第二、八大臣的輕敵大意造成的。咸豐帝去世的時候,慈禧太后年僅27歲,一個年紀輕輕的寡婦,又沒有顯山露水,確實容易讓人輕視。載垣壓根不會想到,這位年輕的寡婦居然對權力如此虎視眈眈,所以,也就沒有刻意防範,這就給慈禧太后發動突然襲擊創造了機會。加上大臣中的肅順等人都是目中無人之輩,在朝中的根基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牢靠,所以,拔除他們,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艱難。

第三、慈禧太后並不是孤軍奮戰,而是找到了實力很強的盟友。慈禧太后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雖然同治皇帝是她的兒子,可事實上,她在咸豐眼裡,地位還遠不及慈安尊貴。慈禧太后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她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要想政變成功,必須先拉攏慈安。畢竟,慈安是正牌的皇后出身,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先帝去了,皇帝年幼,正牌太后發句話,有誰敢輕易違抗啊?所以,慈安相當於他們的定心丸。慈禧太后找的第二個盟友是奕訢。眾所周知,奕訢此人才華出眾,當年爭儲,奕訢差一點就幹掉了咸豐皇帝,這就說明一點:奕訢在朝中的根基非常深,具有發動政變的能力。有了這倆人的支持,幹掉八大臣只是時間問題了。

第四、慈禧太后年紀不大,城府卻挺深,不但掌握了兵權,還保證了政變的突然性。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商議後,首先鼓動御史董元醇上奏摺,奏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這其實是一場戲,一場試探八大臣態度的戲,可見慈禧的政治手腕已經比較成熟。不出所料,這種“荒唐”的奏請,當然被八大臣言辭拒絕,於是,此時的兩宮太后就已經決定發動政變了。

下一步,兩宮太后以皇帝年幼,經不住道路泥濘、顛簸為藉口,脫離了咸豐皇帝的靈柩,快馬加鞭,先行一步回到了京城,迅速掌握了京城的守衛部隊兵權,填補了京城的權力真空。由於咸豐皇帝靈柩行走緩慢,每走到一個地方都要進行祭拜,所以,等到這些人回到京城,慈禧太后早已經佈下了天羅地網,並且也找到了剪除八大臣的合適藉口,保證了政變的突然性。等到八大臣抵達北京,慈禧太后就把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搶、咸豐逃亡等一系類事情的責任全部扣在顧命八大臣頭上。頂著這些屎盆子的顧命大臣怎麼可能還有反擊能力,很快就被拿下。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還請包涵。如有補充或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再次感謝邀請。


貓叔說歷史


咸豐的心病

清朝皇位並沒有什麼嚴格的規矩,理論上每位皇子都有機會。當初道光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在皇四子奕詝(zhu四聲)也就是後來的咸豐帝,和皇六子奕訢之間著實猶豫了很久。理論上皇四子更年長,但道光皇帝發現皇六子更為聰慧,“鬼子六”這個稱呼就是說奕訢小時候就鬼精鬼精的。(下圖為郎世寧《乾隆秋獵圖》)

競爭之激烈,差一點皇位就是鬼子六的了,多虧咸豐皇帝后來在秋獵時假裝動物有身孕不忍射,道光皇帝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咸豐回答道:“大自然中,都是爹生娘養的。如果我射殺那些幼小的動物,他們的父母也會悲痛欲絕的。”這一句如一股暖流衝入帝王之家,讓道光皇帝心頭熱乎乎的,就動了立咸豐為儲君的想法。再加上咸豐小時候得過天花,和康熙一樣排出了患天花死掉的風險。最終“仁慈”的咸豐當了皇帝。

應該是皇位競爭時留下了心病,自從登基以後,咸豐就對自己的六弟提防有加,說白了就是不信任,而每一位聰明人,再加上年輕氣盛,自然就對權利有著極強的慾望,這兩點在咸豐臨終託孤時終於暴露出來了,“託孤八大臣”中竟然沒有鬼子六的份!某種程度上說,當八大臣名單定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後面辛酉政變的結局。

慈禧有外援

剛剛守了寡的慈禧才不到三十歲,在後宮基本上很難有與朝臣直接接觸的機會,沒有朝臣支持,即使有小皇帝這張王牌,也是獨木難支。這也是為何咸豐離世後,託孤八大臣會如此蠻橫,嚇哭小皇帝都不當一回事。

但架不住郎有情妾有意,一方面是被排除在權力中心的鬼子六,一方面是孤兒寡母的慈禧太后,兩者都需要對方的政治資源,並且有著共同的政治敵人(八大臣)和政治訴求(掌權),一拍即合,沆瀣一氣後,八大臣的死路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