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咸丰皇帝留下的几个顾命大臣,为何会斗不过半文盲的慈禧太后?

jinkie


如果认为仅凭当时年仅27岁的慈禧太后就斗倒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显然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慈禧的背后有一群实力丝毫不逊于顾命八大臣的利益团队,这才是让他们集体垮台的幕后元凶。

顾命八大臣的来由

1860年9月,英法联军从天津登陆进犯北京,僧格林沁在八里桥阻击失败,京城危在旦夕。咸丰皇帝携带后妃,亲信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䜣在京处理善后事宜。没想到,咸丰帝就此一去不返,于1861年八月二十二日在承德驾崩,年仅31岁。

临终前,咸丰立唯一的皇子,年仅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命军机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以及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景寿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八位顾命大臣唯肃顺马首是瞻,怡,郑二王平时很会奉迎讨好皇帝,因此咸丰帝与他俩颇为亲近。杜翰是咸丰帝师傅杜受田的儿子,穆荫,匡源,焦佑瀛都是军机大臣,景寿是驸马,咸丰的姐夫,生性木讷,拙于言词。

恭亲王奕䜣

留守北京,处理善后的恭亲王奕䜣是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弟弟,道光帝第六子,只比咸丰小两岁。奕䜣天资聪颖,颇有才具,道光帝立储时曾在两个儿子之间犹豫不定,最终传位于四子奕詝,说来颇有一段故事。据记载,奕詝智识才具都不如弟弟奕䜣,而且还因狩猎时不慎坠马,留下“地不平”的后遗症。奕詝的师傅杜受田授以机宜,让他以仁孝之心博得父皇欢心。一次,道光领诸皇子狩猎,奕䜣获猎最多,力拔头筹,奕詝则一箭不发。道光问他原因,奕詝回答说现在正值春天,鸟兽繁衍,不忍杀生以干天和。道光闻言大悦,夸赞他有“皇者之风”,最终传位于四子奕詝,封六子奕䜣为恭亲王。

咸丰帝继位后,奕䜣先后任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处行走,宗人府宗令等职。1855年,奕䜣生母,曾抚育过奕詝的静太妃病危,奕訢请求咸丰帝晋封生母为皇太后,兄弟间为此反目,奕訢遭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英法联军入侵时,咸丰帝又搬出恭王,命他留守善后,与英法订立合约。不料,合约签订后,咸丰帝却一命呜呼,却没有将恭王列入顾命大臣名单,这让他颇为愤慨。在京留守期间,恭王与留守军机大臣文祥,文华殿大学士桂良,组成了另一套领导班子。

慈禧太后与顾命大臣的冲突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对权力的掌控欲非常强烈,自然不愿大权落入肃顺等人的手中。慈禧一心想垂帘听政,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顾命大臣制度是清朝祖制,又是咸丰帝生前所指定,这就与慈禧太后的意图发生了冲突。恰巧偏偏又遇上肃顺这块硬骨头,根本没将只有半瓶水的慈禧太后放在眼里,双方因权力之争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场冲突以山东监察道御史董元醇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而到达顶峰,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不仅当面驳斥董元醇的奏请,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为由,极力表示反对,而且对于慈禧太后强行要求军机拟旨做出了违抗上命,集体罢工的抵制。为了缓和矛盾,慈禧被迫同意以措辞严厉的口吻驳斥了董元醇的奏请,也由此种下了“辛酉政变”的祸根。

经过此次冲突,慈禧太后与顾命八大臣的正面较量以失败告终,促使她秘密联络留守在京的恭亲王来抗衡顾命八大臣。她派心腹太监安德海以“苦肉计”的方式递送密信给恭王,让他奏请到承德叩谒大行皇帝梓宫。恭王恰好也正在谋划如何重掌大权,叔嫂之间不谋而合,于是双方会面后做出周密布署,准备趁奉迎梓宫回京时发动政变,宣布顾命大臣罪状。

辛酉政变

1861年九月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宫起灵驾回京,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只陪护了一天,就以皇帝年幼,两宫太后是年轻妇道人家为由,抄间道返回北京。九月二十九日,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回到京城,比护送梓宫的肃顺早到四天。第二天,两宫太后特旨召见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武英殿大学士贾桢,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五人,痛诉顾命八大臣欺凌孤儿寡母,骄横跋扈,违抗上命,意图谋反等罪行,即刻颁旨解任肃顺等人的军机大臣职务,交由六部九卿共同议罪。

按清制,圣旨要由军机拟稿,交内阁颁发,于是由文祥主笔拟稿,慈禧与慈安太后加盖“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由内阁三位大学士颁发,直接绕过了顾命八大臣。顾命八大臣的命运就此注定,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被押赴宗人府圈禁,后赐自尽。匡源、杜翰、焦佑瀛,景寿被革职,穆荫革职发配。最惨的是肃顺,护送梓宫到密云,半夜三更从被窝中被醇郡王奕譞锁拿进京,被斩杀于菜市口。行刑时,肃顺骂不绝口,因拒绝下跪被刽子手砸断腿骨,最后砍下头颅。这就是晚清著名的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事后,恭亲王因功受封议政王,执掌军机大权,两宫太后也如愿以偿的实行了垂帘听政。


历史茶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慈禧的文化程度是很低的。

她本来就是镶蓝旗满族人,满族人在满清时代不重视女子的教育。

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随便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就是了。

慈禧在政变时候写的密信,一百多个字中错字连篇,不堪入目。字写得也扭扭曲曲,一看就是最多几年私塾文化,类似于今天小学生的水平。

有人说慈禧的书法和绘画不错,也是胡说八道。

实际上,慈禧当政以后确实苦练过书法和绘画,她自己还很喜欢绘画。

但我们看看今天故宫博物院的慈禧书法和绘画作品,稍微懂一些的人都知道水平很低。

1904年用朱砂墨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品,故宫的点评就很好: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慈禧写的字结构松散呆滞,笔力稚嫩,没有一点的生气,应该属于那种刚学会写字的水平。


至于慈禧的绘画,虽然她找全国名师学了几十年,水平也是极烂。

慈禧的绘画基本就是初学者水平,看不出学了几十年的功力,今天随便一个初中文化的画工也比他画的好。

至于有些人吹嘘的所谓慈禧的字和画好看,也是无稽之谈。

稍微仔细看,就会发现所谓的慈禧的字画,同故宫收藏的慈禧字画有着很大的不同,根本不是一个人的作品。

一般认为:慈禧赏赐给朝中大臣们的书画大部分都是由别人代笔绘制的,然后再在书画上印上慈禧专用的印章,这样就变成了慈禧本人的书画作品。


慈禧虽没有文化,但政治斗争还是厉害的。

而且慈禧有自己的王牌。

咸丰这个草包死的时候,怕顾命大臣学鳌拜,欺负孤儿寡母,于是搞了一个昏招。

他让顾命大臣的决定,必须由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盖章才能生效。

但同治皇帝操纵在慈禧手中,慈安太后又没什么政治能力,这就等于让幕后的慈禧成为政委的角色,具有最后的拍板权。

这样一来,顾命大臣就相当不利,他们政治地位就低了一些。

况且,顾命大臣再有权,毕竟只是奴才。而皇帝和太后才是主子,在满清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主子可以随意对付奴才,无人会说什么。

但奴才如果忤逆主子,哪怕有正当理由,也是理屈。

干掉肃顺这批人,舆论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另外,其实当时慈禧集团的力量已经很强,足以对付顾命大臣。慈禧暗中笼络了留守北京的鬼子六奕䜣,同时又暗中掌握了北京地区的兵权。

也就是说,当时慈禧已经具备收拾顾命大臣的所有条件。

还有,顾命大臣树敌太多,失去满清权贵集团支持。

以肃顺为例,这家伙强横固执,有着祖宗满洲人的血统,不圆滑。肃顺提拔了大批汉族官员进入最高层,这严重动摇了满族权贵的利益。但肃顺认为:什么满人、汉人,谁有本事谁做。那些王爷、贝勒爷,有几个能办事的?

这样一来,肃顺树敌这么多,一旦垮台也就墙倒众人推。

其实,以上都不是死棋。如果肃顺有警惕心理,以他们的手腕和权势,还是可以和慈禧周旋的,甚至反杀也未可知。

但肃顺过于轻敌,轻视女人。

肃顺对慈禧一向轻视,认为慈禧没有军政才能,没有文化,主见也是“妇人之见,上不得台面”。肃顺做梦也没想到慈禧会这么快干掉他,也认为目前这么乱的局势下,慈禧必须依靠他们来维持大局。毕竟英法联军还在中国境内,战争没有结束。

结果。。


萨沙放一句名言:一个男人如果觉得自己非常了解女人,非常瞧不起女人,他迟早会在女人手里栽大跟头。


萨沙


咸丰帝热河驾崩后,朝廷势力基本分为了三个派系,其一,以两宫太后为代表,执先帝赐印;其二,以八大臣为首,形成的辅政势力;其三,以恭亲王奕忻为代表,北京的留守势力。

慈禧孤儿寡母,孤守热河,当然不可能有所作为,她需要寻找外援,这个外援,就是恭亲王。

恭亲王的能力,毋庸置疑,其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满清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在发挥作用。

说起恭亲王,还有一段故事。当年还是皇子时,他跟咸丰一起,接受道光考核,比的是射猎。结果,奕忻捕杀甚多,按道理来说,这个时候,他应该就击败咸丰了。可惜,咸丰找了个好老师,教他说了一段话,大意就是不忍有伤天和,道光一听,这小子有仁君之相,得,皇位就这样失之交臂了。

言归正传,慈禧与恭亲王搭上线,二人一拍即合,恭亲王毕竟是皇帝亲叔,他也不想看到八大臣把持朝政,让皇族重演康熙少年的经历,而且,他们也比不了康熙那时的条件。

八大臣大权在握,志得意满,根本没有想到慈禧竟然会暗中布置。

等到八人疏于防范,回到京城时,就被突然拿下,斩首的斩首,流放的流放,免官的免官。自此,八大臣势力土崩瓦解。


浮沉于史


咸丰皇帝在1860年10月18日这天,仓皇逃离了圆明园去了热河避暑山庄。因为这天英法联军做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火烧圆明园。

咸丰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扔下北京这个烂摊子,让恭亲王奕訢(咸丰六弟)负责和洋人周旋,自己脚底抹油——溜了。

到了避暑山庄,由于连日奔波加上本来就有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就挂了,卒年31岁。



▲咸丰

咸丰在历史上被称为“四无”皇帝——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但是在托孤问题上咸丰考虑的十分周到,遗命朝中“八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儿子同治,为了防止八大臣权利过大,让东、西太后牵制“八大臣”。谁知道机关算尽,等一杆子人从避暑山庄回到北京,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拿下了“八大臣”,从此开始了她长达48年对大清的统治。

问题来了,顾命八大臣都是政治精英,为何被一个半文盲的慈禧玩弄于股掌之上呢?

有的人天生就是玩阴谋和政治的高手,慈禧就是这样的人。咸丰临死前,遗命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同治。这八人被称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咸丰为了防止八大臣的权利过大,授予东太后慈安“御赏”印章。授予儿子“同道堂”印章(印章由慈禧代管)。也就是说,八大臣发布的文件,必须有两宫太后的印章方能有效。咸丰想的很周到。



▲两宫太后

咸丰刚去世后,棺椁停丧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八大臣之首肃顺是个强势的人,对两宫太后十分不尊重,专横跋扈,整个避暑山庄八大臣说了算。

东太后慈安是个老实人,对这些无所谓,但是慈禧则不同,她对权势有种天生的追逐。为了夺回权利,她暗中买通御史董元醇,让他上书“太后权理朝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垂帘听政。

在一次临时会议上,董元醇提出了这个问题,肃顺勃然大怒,上去狠狠打了他一耳光。呵斥说:祖上无先例”,说老董蛊惑人心,并要处斩他。直到慈禧苦苦哀求,肃顺才作罢。

慈禧觉得这是打她的脸。肃顺太嚣张跋扈了。从此慈禧产生了要除掉肃顺和其它顾命大臣的念头。想法是有了,但八大臣势力不可低估,凭慈禧之力根本办不到。于是她把希望寄予于北京方面的高官。



▲奕訢

慈禧首先想到的是恭亲王奕訢,也就是自己的小叔子鬼子六。但是如何才能和小叔子结成同盟战线呢?那时又没有手机电话,只能派人去联系。派谁去呢?

慈禧想到了小太监安德海,当时安德海16岁,刚进宫不久。总不能无缘无故的让安德海回北京吧?这样肃顺方面的警觉。于是慈禧和安德海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安德海被慈禧打了一顿,然后打发他回了北京。

话说安德海回到了北京,把慈禧太后的意思传达了一遍,奕訢本来对哥哥咸丰的做法就有意见,他是皇帝的至亲,但顾命八大臣中没他的名字,咸丰把他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这使奕訢很不满意。

奕訢听罢痛快的答应了,他对安德海说:北京方面还有许多反对八大臣的人,我联系一下他们,只要肃顺一回北京,立马拘押这些人,还有劳公公偷偷潜回避暑山庄,让太后尽管放心。

奕訢在京城找到了胜保和僧格林沁,二人都是京城警备部队的总司令,掌握着京城军权。发动政变得有军队支持。这边万事俱备,避暑山庄方面肃顺等八大臣浑然不觉。



此时在避暑山庄,肃顺眼见慈禧老老实实,被整的服服帖帖,再也不敢提垂帘听政这档子事了。肃顺为了表明高姿态,为了表示全力辅佐小皇帝,主动辞去了掌管警卫营的权利,这使慈禧兴奋不已,肃顺手中的一点军权也没有了,肃顺失败成了定局。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1861年10月31日),两宫太后,小皇帝和八大臣等人回到了北京。11月2日,奕訢等人一举拿下了顾命八大臣,这样,慈禧和奕訢集团经过紧锣密鼓的配合和周密部署,“后党派”战胜了“权臣派”最后取得了政变的成功。



这次政变史称“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这一年,慈安太后25岁,慈禧太后27岁,恭亲王奕訢30岁。肃顺卒年45岁。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顾命大臣说到底还是臣子,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亲生母亲,皇太后,地位尊卑有别!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肃顺,端华等人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不但把两宫皇太后不放在眼里,还得罪了一帮皇族还有大臣。最主要是恭亲王奕欣,咸丰皇帝的亲弟弟,不让他来热河奔丧,参加先皇的葬礼治丧。

第二点,轻敌大意,没有团结一致对外,一失足成千古恨。当时朝中三方势力,以慈禧,慈安,小皇帝为一方,以肃顺,端华等顾命八大臣为一方,还有因为文武双全,有才干的而被咸丰和八大臣猜忌冷落的恭亲王奕欣!肃顺等人轻易答应恭亲王赴热河奔丧,和慈禧太后见面,达成统一战线。三足鼎立被打破!

第三点,肃顺等人虽然跋扈却没有抓兵权,远在北京的僧格林沁和御林军的首领都和八大臣不是一条心,被奕欣等人轻易拉拢收买,没有了兵权。所以咸丰皇帝灵柩刚回北京,就被慈禧太后下懿旨宣布八大臣忤逆等罪状逮捕入狱!肃顺被斩首,端华等皇族顾命大臣被赐死!咸丰皇帝留下的八大臣被两宫垂帘听政和恭亲王摄政所取代!这场政变以慈禧太后一方完胜而结束!


京州市李达康1454485


咸丰皇帝年仅31岁就一命呜呼了,但他弥留之际安排的布局不可谓不深思,不可谓不谋略。一方面有八个顾命大臣协助年幼的同治帝治理朝政,另一方面有东、西二宫皇太后在垂帘后听政。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老谋深算、狡猾异常的顾命大臣,最终却斗不过近乎半文盲的慈禧太后。这是为何呢?笔者认为,首先是以肃顺为首的老臣们太自以为是了,他们高估了自己而轻视了二宫皇太后能量,以为皇太后不过是陪先帝咸丰睡觉而已。让肃顺老臣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年龄仅仅27岁又是半文盲的慈禧绝非等闲之辈,这个小女人不仅与正宫皇太后慈安手挽手,结成了政治上的同盟,重要的是慈禧与手握朝廷军权的恭亲王奕祈达成了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战线。要知道,奕祈可是先帝咸丰的亲兄弟,慈禧的小叔子。由慈禧三人组成的统一战线就不信斗不过肃顺等顾命大臣。后来发生的“辛酉政变”,果然验政了肃顺老臣们政治上的最大失算。


王荣联1


能够在最后时刻整垮顾命八大臣的不是慈禧,而是恭亲王奕昕。当然了,慈禧本人也是厉害角色,一下子就找对人了,要是找其他人,还真不见得能够快速而又相对平稳的解决这次所谓的易枢事件。

恭亲王是咸丰皇帝的弟弟,按道理那可是贵为亲王的人呀,但是鉴于之前他与咸丰有过帝位之争,这就使得他在咸丰朝代空有一身才华横溢,但是无法施展,本人也是比较郁闷的。随着皇帝的回天,他满心以为自己最起码能够进去顾命大臣行列,结果名单出来,让他确实大失所望。由此可以知道他内心的苦闷。

慈禧本人那个时候后一直在承德避暑山庄,根本无法操控京城的事情。这个时候她就想到了联合恭亲王,再回到京城后解决他们。说起解决就需要做很多工作,首先在舆论上需要联系一些好手,不能无缘无故就把当时的朝廷重臣直接绞杀吧。于是恭亲王就出面联系了很多对于肃顺不满的官员,准备动本弹劾。这一点就需要多说一句,肃顺本人确实是很能干的一个人,但是就是太过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有皇帝宠爱,树敌很多,这就使得很容易就联系起来反对他的人。

要解决不光靠嘴皮子呀,关键时刻的枪杆子也必须有。这个时候盛保就出现了,其实盛保这个人很一般一般,在南方太平天国作战中的战绩简直惨不忍睹。但是人家会走关系。后来还做到京城的高级军事官员之一。这个人被恭亲王说服,答应只要他们一到京城,就马上动手。

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就等着他们回来呢。肃顺等人这个时候确实太麻痹大意,因为之前慈禧表现的很低调,恭亲王也没有任何小动作。让他们以为大局已定,慈禧已经屈服。结果,平静的背后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当他们踏入京城的那一刻,就是陷阱的开始,也是一个时代开始……


嘉佳小博士


辛酉政变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因为清廷上下未必都会支持顾命八大臣,否则的话政变不会如此顺利。

而且慈禧未必是半文盲,必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据德龄记载,慈禧太后晚年曾让太监念书给她听,如果不是有文化基础,谁能听进去文言文呢。曾为慈禧太后画像的美国女画家卡尔说她不仅能诗词,且出笔新鲜,非同凡响,颇得大宗气派;还能以白话写文章,振笔疾书,洋洋千言不穷,斯真稀有之才。彼于古名家之诗文词,能滔滔背诵,如数家珍。而且慈禧书法也很不错,话不多说,上图。




只能说,要是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根本写不出这么大气的书法,所以我并不认为慈禧是半文盲。

说回辛酉政变,辛酉政变的根本原因就是权力分配的问题,咸丰应该是吸取了康熙朝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教训,所以安排顾命八大臣的时候还给皇后、懿贵妃两方印章,以使两宫以及八大臣相互牵制,平衡朝政。但是咸丰忽视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他两个弟弟恭亲王奕訢以及醇亲王奕譞都没有给安排位置,第二是他忽视了是人都有野心,不管是奕訢、奕譞还是八大臣,还是慈安、慈禧。

所以不甘心被排斥在外的奕訢以及看不惯八大臣飞扬跋扈的两宫太后就迅速达成了交易,就是联手发动政变,政变成功后太后垂帘,亲王辅政,完美。

所以八大臣就这样被扳倒了,而且素来和八大臣有嫌隙的王公大臣迅速参与其中,这是不可多得的机会,既能报仇又能讨好太后和奕訢,何乐不为。比如说大学士周祖培,他对肃顺可谓是恨之入骨。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也是看不惯八大臣飞扬跋扈的样子,所以全都闭口不言。

就这样,辛酉政变在两宫太后、奕訢、奕譞以及京中王公大臣共同推动下圆满成功。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咸丰皇帝是个命运悲剧的皇帝,一生几乎都很憋屈。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他深知自己身体已经难以支撑,遂安排下了后事,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继位为帝,这就是传说中的八大顾命大臣。

这几个顾命大臣屁股都还没有坐热,两个月后,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诛杀肃顺,载垣、端华无奈自尽,其余五个顾命大臣都被罢官,慈禧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变。那么,正如问题所说,为什么慈禧太后一介女流,居然战胜了八个顾命大臣呢?这个我觉得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第一、从咸丰皇帝的才能和私心说起。咸丰皇帝一生并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丧权辱国之后居然还沉溺于酒色,最终年纪轻轻就死在了行宫。按照咸丰皇帝的遗命,皇帝年幼,八大臣要忠心辅佐幼主执政。可是,君弱臣强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别的不说,康熙皇帝受到鳌拜的掣肘就是实例,所以咸丰皇帝为了避免权臣当政,还想留一手,那就是允许后宫干政,遇到大事还是要请示两宫,而且,必须盖上两宫的大印才能形成政令,这样一来,两宫倒是可以制衡八大臣了,而八大臣却难以制衡两宫。这个办法的初衷应该是好的,只可惜咸丰的手艺潮了点,他没想到,这样一来,两宫与八臣之间就失去了平衡,因为两宫砝码明显偏重,很不利于八大臣的发挥,这也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伏笔。从这里看,八大臣的悲剧已经难免。

第二、八大臣的轻敌大意造成的。咸丰帝去世的时候,慈禧太后年仅27岁,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又没有显山露水,确实容易让人轻视。载垣压根不会想到,这位年轻的寡妇居然对权力如此虎视眈眈,所以,也就没有刻意防范,这就给慈禧太后发动突然袭击创造了机会。加上大臣中的肃顺等人都是目中无人之辈,在朝中的根基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牢靠,所以,拔除他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第三、慈禧太后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找到了实力很强的盟友。慈禧太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虽然同治皇帝是她的儿子,可事实上,她在咸丰眼里,地位还远不及慈安尊贵。慈禧太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要想政变成功,必须先拉拢慈安。毕竟,慈安是正牌的皇后出身,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先帝去了,皇帝年幼,正牌太后发句话,有谁敢轻易违抗啊?所以,慈安相当于他们的定心丸。慈禧太后找的第二个盟友是奕䜣。众所周知,奕䜣此人才华出众,当年争储,奕䜣差一点就干掉了咸丰皇帝,这就说明一点:奕䜣在朝中的根基非常深,具有发动政变的能力。有了这俩人的支持,干掉八大臣只是时间问题了。

第四、慈禧太后年纪不大,城府却挺深,不但掌握了兵权,还保证了政变的突然性。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商议后,首先鼓动御史董元醇上奏折,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其实是一场戏,一场试探八大臣态度的戏,可见慈禧的政治手腕已经比较成熟。不出所料,这种“荒唐”的奏请,当然被八大臣言辞拒绝,于是,此时的两宫太后就已经决定发动政变了。

下一步,两宫太后以皇帝年幼,经不住道路泥泞、颠簸为借口,脱离了咸丰皇帝的灵柩,快马加鞭,先行一步回到了京城,迅速掌握了京城的守卫部队兵权,填补了京城的权力真空。由于咸丰皇帝灵柩行走缓慢,每走到一个地方都要进行祭拜,所以,等到这些人回到京城,慈禧太后早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并且也找到了剪除八大臣的合适借口,保证了政变的突然性。等到八大臣抵达北京,慈禧太后就把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抢、咸丰逃亡等一系类事情的责任全部扣在顾命八大臣头上。顶着这些屎盆子的顾命大臣怎么可能还有反击能力,很快就被拿下。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请包涵。如有补充或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再次感谢邀请。


猫叔说历史


咸丰的心病

清朝皇位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矩,理论上每位皇子都有机会。当初道光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在皇四子奕詝(zhu四声)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和皇六子奕訢之间着实犹豫了很久。理论上皇四子更年长,但道光皇帝发现皇六子更为聪慧,“鬼子六”这个称呼就是说奕訢小时候就鬼精鬼精的。(下图为郎世宁《乾隆秋猎图》)

竞争之激烈,差一点皇位就是鬼子六的了,多亏咸丰皇帝后来在秋猎时假装动物有身孕不忍射,道光皇帝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咸丰回答道:“大自然中,都是爹生娘养的。如果我射杀那些幼小的动物,他们的父母也会悲痛欲绝的。”这一句如一股暖流冲入帝王之家,让道光皇帝心头热乎乎的,就动了立咸丰为储君的想法。再加上咸丰小时候得过天花,和康熙一样排出了患天花死掉的风险。最终“仁慈”的咸丰当了皇帝。

应该是皇位竞争时留下了心病,自从登基以后,咸丰就对自己的六弟提防有加,说白了就是不信任,而每一位聪明人,再加上年轻气盛,自然就对权利有着极强的欲望,这两点在咸丰临终托孤时终于暴露出来了,“托孤八大臣”中竟然没有鬼子六的份!某种程度上说,当八大臣名单定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后面辛酉政变的结局。

慈禧有外援

刚刚守了寡的慈禧才不到三十岁,在后宫基本上很难有与朝臣直接接触的机会,没有朝臣支持,即使有小皇帝这张王牌,也是独木难支。这也是为何咸丰离世后,托孤八大臣会如此蛮横,吓哭小皇帝都不当一回事。

但架不住郎有情妾有意,一方面是被排除在权力中心的鬼子六,一方面是孤儿寡母的慈禧太后,两者都需要对方的政治资源,并且有着共同的政治敌人(八大臣)和政治诉求(掌权),一拍即合,沆瀣一气后,八大臣的死路就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