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兒。這句古話至今是否有道理?

6711095903096


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對,看年齡大小分類管教,太小你打也沒用,這主要針對3歲以上的孩子,如果孩子過份無理取鬧,小懲大誡是應該的。必要的動手可以讓孩子認清父母的底線,做事做人有個度。


豆豆ww


個人覺得說的不全對,很多老一輩的,都覺得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好孩子是打出來的,我的爺爺就是這種想法,我爺爺說什麼我爸爸都不敢頂嘴,所以我爸爸和我伯伯從小沒被我爺爺打,但是吧要把握尺度,把握分寸,每個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更多的還是需要教育,不能沒事就打孩子,要從小就要給孩子樹立個好榜樣,一個正確的目標,要教育他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不聽話的時候可以打,我覺得打孩子但是經常打的孩子話,還是給孩子童年留下一個陰影,我覺得還是應該打和教育相結合,不能一味的打,到最後他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打。


湖南小文文


這句話有否道理不在於它是不是古人說的,而在於它本身是否符合你的育兒觀念。

如果是我的話,這句話是不符合我的育兒觀念的。

先說說棒打能不能出孝子。

在我小的時候,我有過很多被父母打罵的經歷,那些經歷並沒有讓我成為一個孝子。我從中學時期,就學會了在父母老師面前做乖乖女,只有在朋友和自己獨處時才願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我甚至對好朋友說過,我不喜歡自己的家人,我像逃離。高中時我最渴望的就是早日高考,然後讀一所離家特別遠的學校。無它,只因厭惡原生家庭。

再說說手捧會不會忤逆兒。

大學時我的三個舍友都是獨生女,每次看到她們爸媽對她們的那種毫無條件的寵溺,我都無比羨慕,有個舍友的媽媽經常會讓長途司機帶飯菜給她,每次她和媽媽打電話都是甜甜蜜蜜要說很久。這真的讓我嫉妒,那是從來沒有享受過的來自父母的愛意啊。如果說我的三個舍友從小被父母寵愛就成了逆子,我萬萬不會贊同。成年以後,她們跟父母的關係顯然比我跟父母之間更親近,我經常一年只回家一次,沒有事情不會想到跟父母通話,而她們有的就願意一直待在父母身邊,願意多陪伴父母。

天知道,在碰到我的舍友之前我一度以為天下父母都一樣的,奉行孩子不打不成材的理論,因為孩子花的是父母的錢還要對父母的這種暴力教育感恩戴德。

最後說一下什麼是孝子什麼是逆子,在現代社會,我認為區別就是能否多陪伴父母,給予父母足夠的關心。但是人是情感動物,小的時候沒有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長大後怎麼可能再把愛傳遞給父母呢?


yoshiko3646


我覺得這句話有道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每句古語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經歷歲月的檢驗流傳下來的真理,我記得小的時候父親因為我每次出門不關門狠狠的打了我一次,自打那以後我從不再犯,所以打也是有益處的,當然不能虐待打,要講究打的地方和尺度



廣善慧緣心友


“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兒”是否有道理?

我的看法是:這句話有道理。

 

因為我們的確會看到,很多小時候經常捱打的孩子,成年後的確會很有成就,而且對父母孝順,我們知道的這樣的名人也很多,像郎朗啊,董卿啊……還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現象,就是很多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父母對女孩子會要特別多的不公正對待,但成年後的女孩往往會比兄弟更加對父母好。

同時,那些對孩子百依百順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卻更多的是懶散、自私、不自立的人,當然這些人也不會成為名人,但我們身邊肯定不少這樣的人。

 

其實啊,我認為這兩句話有道理,並不是說,我們就要按這樣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首先:這是兩種不同方式的養育模式,“棒打”是專治式養育,就是孩子必須聽老子的。不聽就暴力懲罰,儘管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取得成就,但副作用也很顯然,孩子的童年創傷會用很長時間來修復。“手捧”是放任式的養育,就是父母要完全聽孩子的。這樣孩子就很難去建立與人的邊界,很難學習如何承擔責任等等。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適合我們現在社會的養育方式。

其次:現在的矛盾是那孩子的成長到底聽誰的吶?是打還是不打吶?我的看法是,從孩子成長的角度看,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行為層面,一是情感層面。我們需要做的是在情感層面尊重看到孩子,而行為層面需要有規範。

舉個例子:孩子在商場哭鬧著要買一個家裡同款的小汽車,家長不同意就瞬地打滾,這時候怎麼辦?“棍棒”就是講不買就不買,拽著孩子就走,不走就揍。“手捧”就是,買買買,想買就買,不管家裡有沒有。

而真正對孩子成長有利的做法是什麼吶?這個玩具不買,因為家裡有差不多的,我知道不買你很難過,媽媽陪著你,等你難過好了,我們再走。在行為上,不買就是不買,情感上,我理解你想要要不到的難過和傷心,而且我陪著你。

最後:我認為對行為上嚴厲規範沒有錯,但是如果用“棍棒”的方式會傷及孩子的感受層面,身上的傷很快能好,可是心裡的傷很難好。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我是從事青少年心理諮詢的二寶媽媽。





父母心理


"棒打出孝子,嬌養忤逆兒",是我國古人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嚴格管教孩子的家庭會培養出孝子,嬌生慣養孩子的家庭會培養出不肖子孫。

我認同“手捧忤逆兒”,但是“棒打出孝子”就要分情況來看了!

年前回農村老家,幾個一起長大的夥計好不容易聚到一起,剛見面時的尷尬,在三五杯小酒過後,徹底劃開。大家聊的都很開心,話題基本圍繞著小時候一起調皮搗蛋的事。

二狗是我的鄰居,他們家兄弟三個,從小長得就比較壯,為人豪爽。小杰是隔壁衚衕的,小時候胖墩兒一枚,現在卻變得乾瘦,為人比較圓滑。

二狗是我們這一群孩子的“帶頭大哥”,上樹掏鳥、下河摸魚,飛簷走壁、鬥雞打狗,上課睡覺、考試墊底,小時候能搗蛋破壞的事一件不差。

小杰是跟屁蟲,口袋裡永遠有她媽給帶的小糖果,一路吃一路流鼻涕,經常分不清楚吃的是鼻涕還是糖。

80年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單一,調皮搗蛋就是“打”,情節一般打屁股,情節嚴重棍棒伺候。現在回想起來,屁股還會隱隱作痛。

二狗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在村裡口碑不錯。每次二狗惹事回來,都免不了一頓臭打。一般都是一次打三個,打老大是因為做大哥的沒做好榜樣,打老三是要讓他長記性,不要跟大哥二哥一樣。所以每次打起來,鬼哭狼嚎,驚天動地,小半個村子都能聽到,像殺豬一樣。二狗的父母關係一直很好,在現在稱得上是模範夫妻,從來沒有見過他們兩個紅過臉。二狗的父親教訓完三個小崽子後,就會拿起他的老茶缸坐在院門口的石墩上。二狗的母親會語氣平和的跟三個孩子說話,類似“父親為什麼打你們?”“做哥哥的應該怎樣做榜樣?”之類的話,然後再到廚房準備飯菜,一家人圍在一起。二狗兄弟三個大氣不敢出,狼吞虎嚥吃完跟父親母親鞠躬就跑開了。

小杰的父母屬於工薪階層,爸爸在縣裡工廠上班,媽媽是小學老師,家庭生活相對富裕些。貌似小杰爸爸媽媽的關係不是很好,經常能聽到他們的吵架聲,隨後是他媽媽的哭泣聲。一看到從外面跑回來髒兮兮的小杰,他爸爸無處發洩的怒火終於找到出處,那一頓毒打啊,沒有二斤肉還真扛不住。

一晃20年過去了,昔日的小夥伴都已經成家立業了,並且很多已為人父母,對於小時候捱打的事都唏噓不已。

二狗經營了一個工廠,起起落落好幾次,他說感謝父親那年的棍棒,守住了自己做人的底線。前幾年二狗父親突發腦中風癱瘓在床,兄弟三個雖然都有自己的事業,照顧父親方面都沒的說,吃飯、洗澡、上廁所三兄弟輪著來,照顧的很體貼。

小杰今天沒來,聽說的父母在他高中的時候離婚了,後來母親改嫁。小杰畢業後沒去找工作,經常打麻將混日子,生活過的比較潦倒。成家後,小杰跟父母都很少來往,形同陌路人。

說到這裡,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同樣都是棍棒下長大的孩子,人生的道路卻不盡相同。“棍棒教育”的根本還是父母的處理方式。父母表率在前,成長道路正確去引導,孩子將來我的人生觀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偏差。父母也許沒有太多的學問,有時候教育的方法過於“偏激”,但是他們用實際行動,讓我們明白了做人的準則!


小鬍子式吾空


您好!很高興來回答您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萬千家庭關注的熱點。所謂“棒打出孝子,嬌養忤逆兒”,是我國古代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至今仍然有許多父母認為很有道理,只要孩子犯了錯誤,就通過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和約束孩子。其實,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這種做法的是非常不對的。這樣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身體及幼小的心靈,對孩子的心理可能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調查發現,摧毀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經常打罵孩子。

經常打罵孩子會有以下的問題:

1. 會使孩子感到孤獨和無助感。

本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有限的,經常打罵孩子,會導致孩子心情抑鬱、焦慮、沉默少言、懦弱、膽小,不易與人親近,造成人際關係緊張等。孩子既不會與其他孩子交流和玩耍,也不會與父母親密交流。

2.缺乏安全感,產生自卑感。

經常打罵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還會影響孩子早期的性格塑造。這種家庭的孩子內心一般是極度自卑,缺乏自信,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常會自暴自棄。

3.容易養成不誠實、愛說謊的習慣。

由於經常被父母打罵,為了避免再次捱打捱罵,孩子就會編造假話掩蓋事實,用說謊的方式來欺騙父母。長此以往,孩子會養成不誠實、愛說謊的習慣。

4. 長大後往往容易與人產生對立的情緒。

因為長時間的被父母打罵,孩子會出現負面情緒的堆積,加之缺乏情感交流,長大後遇到一些問題,更多的是直接用暴力方式解決,出現一些攻擊性、破壞性的行為。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經常打罵孩子不僅會造成孩子身心方面的傷害,也會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和行為,而且還有一定的危險性。再次提醒,各位家長千萬不能以簡單粗魯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應做好榜樣,自身作則,耐心教導、循循善誘,讓孩子懂得是與非,並形成良好自我約束能力。


兒科醫生小愛


把兒媽認為:

棍棒出孝子,這是棍棒教育。手捧忤逆兒,這是讚美教育。但是,這觀點不全無道理,也不全是道理。現在主流教育採取的方式應該是兩者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單方面的棍棒教育或者讚美教育,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缺失,讓孩子一生的行為準則、待人接物甚至婚姻家庭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有的還會傳承下去,留給下一代。

合理的棍棒教育與讚美教育相結合,可以讓孩子更優異,遇事更通透,也更明白事理。

其實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把兒媽是找了很多資料準備來個長篇大論,不明覺厲的。

可是無意中看到老梁的一個視頻,說的正好是這件事。視頻內容之沉重,發生事件之警醒,令把兒媽不得不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視頻裡講述了三個家庭,由於孩子分別有網癮、霸凌、早戀行為,父母有的管不了,有的自己不捨得管,還有對父母做生意沒時間管。

在這種情況下,不約而同把孩子送去了某個行走學校。

行走學校,是一種有別於普通基礎教育學校的教育機構,通常來說行走學校招收的都是有著厭學、網癮、叛逆、自閉、早戀等青春期常見現象的“問題孩子”,實行的是擇差教育。

這種學校大多條件惡劣,經常吃不飽穿不暖,打罵懲罰是小事,常常是虐待!對,比你想的還殘酷殘忍!而且虐待的體無完膚!待遇還不如監獄!

即使這樣,那些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們,依然是存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和心思,心安理得的把孩子高價送進去了。

這樣得到的是什麼呢?品學兼優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麼?

不是,有的孩子躺著出來了,有的孩子患上精神病,有的孩子得了自閉症,還有一位女孩子,竟然被所謂的教官輪流侵犯直至小產,沒有及時調理得了嚴重的婦科疾病,今後的生育都成了問題。

還有一位不足12歲的孩子,因為教官的一次失手,父母送他進去時的那匆匆一眼,成了永別……

任何一個人,看完這段視頻,心中都會充斥著滿滿的憤怒!

棍棒教育,其實是映射了過去老話說的“嚴父無孝子,慈母多敗兒”,難道武力教育真的是那麼備受推崇麼?

要不就是類似“四二一綜合症”的讚美教育,“小祖宗”啊,“小心肝”啊,拿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口裡怕化了,要啥給啥,要啥買啥,月亮如果可以摘下來,咱都不知道被摘了多少次了。

把兒媽越找資料,越心驚,越看案例,越無奈。當下父母在教育上的巨大不足,不就是相當嚴重的兩極分化麼?要麼暴力管,要麼放養管,等孩子出現這樣那樣問題的時候,想補救卻無從下手了,只好眼不見心不煩,採取極端措施,送給人家管。

那是真正的為孩子好麼?那麼多鮮活的生命,卻被父母一時的教育失誤,造成不可挽回的傷痛。

要麼揍,要麼寵,這些孩子的父母真就日理萬機到要交給別人管的地步麼?

把兒媽一直覺得,這些父母才是真正扼殺孩子未來的劊子手!

少年強則國強,如果都這樣極端化教育,我們的國家,怎能強大!

應該如何把“棍棒教育”與“讚美教育”相結合,讓兩者平衡呢?

棍棒教育讓孩子在思想上容易奴性化,讚美教育讓孩子在思想上容易權利化。

最難得的勇氣,是思想上的勇氣。(法郎士)

☞棍棒教育讓孩子在思想上奴性化

王明是單親爸爸,又當爹又當媽把兒子養大,就盼著兒子能學習好點,不要像他那樣一輩子幹零活。

所以他管教兒子非常嚴格,常常是看到兒子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毒打。兒子一看到他就戰戰兢兢,看到老師大聲一點也害怕,導致在學校也不合群,做什麼都不敢,誰讓他幹啥就幹啥。

孩子的思想簡單純粹,如果每次做了錯事,父母都採用打罵的方式,那麼就會在孩子的大腦中留下,“做錯就要捱打,我說什麼你就得聽”這樣直接的奴性想法。

久而久之,他不會去思考為什麼捱打,也不會去想如何不被捱打,只是單純的看到父母就害怕,單純的認為不管什麼都要被打。

殊不知這種“錯”,僅僅是父母認為的“錯”。

長期暴力恐嚇,讓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恐懼感,從而變得膽小,唯唯諾諾。而父母,也會變得越來越暴躁。

越暴躁越打,越打越暴躁,如此這樣惡性循環。

☞讚美教育讓孩子在思想上權利化

劉雲30多歲了,一直身體不太好,直到35歲才有這麼個寶貝疙瘩。那真是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什麼都給孩子,誰也不能說,反正什麼都是自家孩子最優秀,最聰明。就連老公說兩句都吵架,一口一個心肝小寶貝的叫。導致這小子就是小霸王,他說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然就滿地撒潑打滾。

這樣每天對著孩子唱讚歌的教育,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的話就是聖旨,別人不能不聽,是典型的窩裡橫。

他想得到的不能得不到,一旦遇到反駁他的人,他就無法忍受。

因為父母這樣的方法,讓他覺得世界上沒有人不答應他,憑什麼不答應他?

我爸爸媽媽都對我從不說“不”。驕橫恣睢,家裡聽他的,外人誰理他?久而久之就沒人和他玩了。

♥把兒媽說正能量

支配一個人一生最主要的就是思想。

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長期一味的對孩子使用暴力,使用體罰,久了就會讓孩子的思想接受到一種信號,凡事都只有“是”和“不是”。

是,就是對的,不用捱打。

不是,就是錯的,要捱打。

一個人從孩提時代就開始不停的在這種簡單粗暴的環境中生活,他會不知道什麼是溫暖,什麼是關懷。

以後在生活中遇到複雜的事情,也不會去思考。因為他的思想只流於表面化,只有簡單的兩個符號。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在孩子做錯的時候,先去了解事情經過,再來幫孩子分析為什麼,和怎麼做。

更不應該無論對錯都不監督孩子,一味的不管不問,或者還對人說,他只是孩子。

社會節奏越快,需要人們的大腦也要越發達,思考問題越複雜,不應該僅僅讓孩子成為某一種缺陷教育的犧牲者。


棍棒教育讓孩子行為上容易暴力化,讚美教育讓孩子行為上容易表面化。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棍棒教育讓孩子在行為上暴力化

把兒媽老公就是個直男,以至於在生活中一切都是雷厲風行,做事幹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但是教育孩子,卻崇尚不打不成才。

大寶本來比較沉默斯文,現在也成了個小直男,說話粗聲粗氣,在學校裡崇尚武力解決。

因為在家裡,孩子看到父母做的,心裡就會想,你比我強,你就可以打我我,那麼在學校裡我比你強我就可以打你!從而欺負比他更小的更好欺負的孩子。

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暴躁易怒的行為。近了說容易欺負弱小,遠了說容易反叛戾氣重,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

☞讚美教育讓孩子在行為上表面化

玲玲是個家境一般的孩子,但是父母本著女兒要富養的道理,平時總是讚揚她,滿足她。

結果小丫頭養成了大手大腳愛面子的行為。

有一次甚至當著同學的面,管爸爸要來1000塊錢請大家吃必勝客,說是約好的。

爸爸在同學們面前,不好拒絕她,只好給了她。

這一吃,吃去了家裡一星期買菜的錢。

孩子還小,可是大人不小啊,明明知道這樣不對,還要這樣做。而孩子從小就得到各種滿足,就不知道生活來之不易,拿著父母的錢滿足自己的面子。

如果沒有,她就會想辦法去滿足自己的願望,小時候偷錢,長大以後還會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是能讓自己有面子的事情她都會去做。

♥把兒媽正能量

無論男孩女孩,在教育上都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父母的愛,應是全面的,而不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是施捨的,應該讓孩子如沐春風一樣在心理上愉快的接受批評並心甘情願的改正。

棍棒教育讓孩子在習慣上容易粗魯化,讚美教育讓孩子在習慣上容易情緒化。

習慣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會變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奧古斯丁)

☞棍棒教育讓孩子在習慣上粗魯化

把兒媽鄰居有個女兒,16歲了,正是好年華,明明應該溫柔文靜,或者活潑可愛,可是這丫頭哪一點都沒有。舉止粗魯,言語無狀不說,每天穿的跟個小太妹一樣。

原來,從小兩口子沒時間,都是跟著她爺爺奶奶在市場賣豬肉混大的。(豬肉:這鍋我不背)

市井長大的姑娘,爺爺奶奶沒有文化,哪有什麼教育可言,跟男孩子一樣對待,說打就打,說罵就罵。

在爺爺奶奶和市場三教九流的人身上好的沒學來,“三字經”、“國罵”,動輒打架鬥毆學了個十足十,而且每天髒兮兮的,大黃牙,腳丫子黑的成天穿個夾趾拖鞋,接回來遊手好閒,打罵都不好使。

看看,花兒一樣的姑娘,明明在學校裡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像半開的鈴蘭花一樣迷人。可是卻因為棍棒教育給養的連狗尾草都不如。

16年的耳聞目染,一朝走上正軌,渾身不自在,尤其挺大個姑娘因為鄰居說幾句,就躺地上撒潑打滾。

最後坑了誰?坑了孩子啊。

☞讚美教育讓孩子在習慣上情緒化

還有個家長,自詡育兒專家,崇尚讚美教育和感恩教育,說什麼孩子要耐心對待,溫言軟語,凡事講道理,就算當時不聽,可是以後也會懂的。

結果把自己兒子讚美的,從小一言不合就鬧脾氣。連刷個牙,都像是在位國家做貢獻。你刷國家的牙了麼?在學校裡動不動就生氣了,連老師同學也摸不著他的日常習慣。

這樣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還會和父母談條件,比如他做什麼了,應該得到什麼。他成績好了,獎勵。他鋼琴彈得好,獎勵。他的東西不能別人動。

你把所有的關懷與愛給了他,他卻把所有的情緒給了你們。

♥把兒媽說正能量

這樣的教出來的孩子往往是雙重性格,一般是火焰一般是海水。

每個孩子都具備這樣的雙重標準,只要父母認真對待,仔細觀察,還是可以改變的。

比如小太妹可以多帶她與正常女孩交往,多注意正常女孩的談吐裝扮,久而久之她就能夠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

再比如小傲嬌,你得告訴他他做的這些都是應該做的,不是人家請你做的,你做這些都是為了你自己好,別人也得不到。

棍棒教育讓孩子在性格上容易極端化,讚美教育讓孩子在性格上容易情緒化。

每一個人的本來性格只是他最初習慣的結果。(愛爾維修)

☞棍棒教育讓孩子在性格上極端化

把兒媽有位同學,兄弟倆。父親特別偏向他大哥,從小就對他不聞不問,說有大兒子足夠了,死了就算抬棺材都不用他。

然後,真就對他的衣食住行包括學習工作婚姻全都跟沒這兒子似的。

不光這樣,還對他非打即罵,稍微不尊重他哥,不聽他哥的話就要得到一頓毒打。

而且因為父親事事都問他大哥,導致他哥說他不用上大學了,結果,他無論怎麼努力父親都看不到,還耽誤了上大學,乃至今後的婚姻家庭教育都收到了巨大影響。

孩子是最單純的,你在他這張白紙上畫什麼,他就長成那個樣。

這個例子中的父親因為偏向哥哥,已經給弟弟心中造成了陰影。以至於,他的性格也變成兩極分化,要麼好,要麼不好,全憑他個人喜好。

這樣的後果,以後孩子走向社會,假如稍微遇到給他溫暖的人,他就會靠上去,哪怕對方教唆他犯法。而遇到良言逆耳的人,反而怒目相對。

這種孩子的性格一旦走上極端,便不會輕易回頭。極端性格的人,容易孤僻,多疑,甚至躁狂性抑鬱症。

不是他本身的錯,這是他的生長環境造就的。

☞讚美教育讓孩子在性格上自負化

把兒媽有位表妹,從小人美歌甜,學習好,常常受到表揚,父母給予的也都是最好的條件和待遇。

因為表妹從小沒有人指點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結果在一次選秀大賽上,輸給了對手獲得亞軍。

按理說這已經很好了,可是表妹茶不思飯不想,整天以淚洗面。

後來一蹶不振,發展到混歌廳酒吧去唱歌,被逼著喝酒抽菸搞壞了嗓子,再也不能唱歌了。

明明父母可以在引導中糾正表妹的思想,可是他們沒有。反而說,現在的孩子不是都要自信麼。

自信才能散發光彩,得到想要的東西。

可是他們忘了一點,自信另一端,叫自負。

如果他們能夠對錶妹的缺點從小就加以控制,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告訴她還有比她更厲害的存在,她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結局。

往往自負的人,都恃才傲物,不願意承認別人強過自己。

也正是這樣,他們才無法深入,學到更進步知識。因為在他們心中,他們就是最好的。

♥把兒媽說正能量

這兩個案例,一個是極端型人格,一個是自負型人格,都是因為童年的教育造成的缺失。

倘若,有極端型人格的人,從小大多不受父母關心,要麼就是後面說的自負型人格,從小大太受父母關心。

父母應該一碗水端平,兄弟姐妹應該同樣對待。這樣他們的性格就不會裂變。

不是說了麼,極端型人格其實就是內心空虛自卑引起。自負型性格,反而是由於內心太過豐盈,太過驕傲引起。

教育的關鍵,重在“教”。

結語: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一個人的命運如何離不開他的家庭教育,更離不開他所擁有的社會環境。

歌德說過:有兩種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禮節。

沒有法律,世界會瘋狂,掠奪和貪婪是人的陰暗面,因為有法律的陽光,人們就不敢黑暗。

沒有禮節,社會會囂張,自私和傲慢是人的劣根性,因為有禮節的天平,人們才會有道德。

做父母的都希望,終其一生,我們都能夠以身作則,悉心教導子女,最好一輩子都不要與這兩種和平的暴力對上。

那才是真正的淪陷。

所以,用怎樣的方式教育孩子,你選擇好了麼?

溫馨小貼士:

原則性問題,找肉厚的地方使勁打。

♥一般性問題,找小紙條寫原因傳話。

♥本質性問題,找安靜房間認真溝通。

家有三個把兒——3胎寶媽,做淡淡的女子,寫暖暖的文字,養萌萌的、正能量的娃。







家有三個把兒


“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兒。”這個是以前的說法做法,現在時代不同,孩子們接受的觀念也不同,父母們的家庭教育也不一樣。

我是80後,記得以前父母那輩他們的父母對他們大部分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能動手絕不動口,父母之命大於天,倘若不聽父母的話不管對錯都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咋們父母似乎也習以為常,接受為主,反駁幾乎沒有。

咱們這個時代不同了呀,社會在飛快發展,我們的見識和思想也在不斷進步,父母們的覺悟也與以往不同,他們不再用以前他們父母的觀念來教育培養我們,那麼我們對自己的孩子也是自由發揮為主,主動干涉為輔。

所以,現在很少存在棒打出孝子的情況了。




歡樂園之家


這種觀點是中國傳統的育兒方法,也一直延傳至今。到了現在這種方式是不是還有用,是不是還有必要呢。個人觀點來說那是古時候每個家庭孩子多管不過來,而且那時候對人的瞭解沒有現在這麼科學也不會去考慮所謂正確的育兒方法,只是覺得前人的經驗都是如此,便覺得應該就是這樣。

“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兒”這句話本來就不是絕對的,並不是所有棒打的就都是孝子,所有手捧的就都是忤逆兒。這不過是古人以自己的經驗而來的一句話。那這句話是不是就完全是錯的呢,也不盡然。我們中國人做事都講究一個度,這句話也是如此。到了現在已經有了很多不同的科學的育兒方法,而且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大家對於幼兒的心理也有了更多的認知。瞭解的更多自然相對應的方法也就更多了。所以我覺得“棍棒教育”作為傳統的教育方式可以由更科學的方式去替代。同時拒絕棍棒教育當然也不是說就對孩子縱容,我們只是換另一種方式去處理。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正面管教”就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以目前更多的實驗和經驗我們可以知道,孩子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氛圍中更有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讓孩子能有自律、有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對於這句話我覺得應該辯證的去看待,對於孩子確實不能嬌縱,當然也最好不要用“棒打”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