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帶領人民贏得二戰的丘吉爾、戴高樂,為何在戰後都被人民拋棄?

宋啟珠


能說丘吉爾,戴高樂被人民拋棄的,基本都屬於毫無政治史常識的人。

先說戴高樂,戴高樂是敗於第四共和國制憲會議中的黨派傾軋排擠,但是最終在軍隊和人民支持下擊敗了第四共和國的政客們實現了反殺。二戰結束後法國在1945年10月舉行了全民公決,決定中止第三共和國憲法,終結第三共和國,隨後選舉立憲議會重訂憲法,由於戴高樂的巨大威望,立憲議會不得不選舉他為臨時政府首腦,但是戴高樂在民眾中的巨大威望並不代表著立憲議會的政客們會買他的帳,戴高樂建立超黨派直選總統制共和國的理念為那些由第三共和國議會延續下來,精通議會內鬥和閣潮玩法的黨派政客所不容,而其堅決反共的立場則為法共所堅決反對,而此時戴高樂軍人出身,無黨無派,在制憲議會甚至臨時政府中都孑然一身,處處受到掣肘排擠,不但政治理念無處伸張,甚至連一般提案都不能通過,忍無可忍的戴高樂被迫在1946年1月辭去臨時政府首腦。



在法國制憲議會成立後,缺乏政治鬥爭經驗的戴高樂就陷入了黨派傾軋的漩渦,短短兩個月後就被排擠被迫辭去臨時政府總統職務

趕走了戴高樂的第三共和國政客們自然又撿起了原來的那套玩法,推出了在第三共和國憲法基礎上換湯不換藥的第四共和國憲法,1946年5月第一版一院制憲法被法國全民公決否決,6月制憲議會解散重選,10月又推出了新瓶裝舊酒的兩院制版本,此時已經是法國一年內第五次全民投票(終結第三共和國憲法一次,選舉制憲議會兩次,5月新憲法公決一次),人民已經厭倦了無休無止的投票,於是這次投票率很低的公決以微弱多數通過了這一版憲法。



攆走了戴高樂的第四共和國政客們根本無力應對法國內外交困的局面,圖為奠邊府戰役勝利後的越軍

議會黨派政客們能在戰時把國家玩死一次,自然能在和平時期把自己玩死第二次,攆走戴高樂,通過議會制憲法之後不久,他們又把之前聯手攆走戴高樂的盟友法共趕跑了,政客們繼續關起門來玩議會內鬥和閣潮的第三共和國老戲碼,12年換了22任內閣!而戴高樂則吸取了制憲議會鬥爭失敗的教訓,組建法蘭西人民同盟,維持自己在軍隊和人民中巨大威望的同時,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最終1958年,陷於內外交困境地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不得不邀請戴高樂發動政變(被現政權邀請政變戴高樂也是獨一份了)終結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戴高樂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在法國本土以接近80%的支持率獲得通過,成立了總統擁有巨大權力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直選產生,直接任命總理和閣僚,有權一年最多兩次解散議會,可不通過議會將重要法案交全民公決),戴高樂本人被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統,1962年戴高樂關於總統直選的動議又得到了全民公決通過,最終臥薪嚐膽的戴高樂在軍隊和人民支持下贏得了法國戰後政治改革的最終勝利。



戴高樂最終在人民和軍隊支持下實現了反殺

戴高樂在1946年下野完全是黨派傾軋的結果,他在法國軍隊和人民中始終享有巨大威望,最後也是法國軍隊和人民支持下翻盤反殺的,到底是什麼腦殘會認為他在戰後是被法國人民所拋棄?

再說丘吉爾,英國的政體是君主立憲議會制政體,首相併非人民直選,而是在議會下院選舉之後,由國王出面邀請議會多數黨黨魁組閣,如果不存在多數黨,則由兩個或以上能夠湊出議會簡單多數議席的黨宣佈聯合組閣,並推出首領,再由國王邀請。下院議員的產生,是按照下院議席數將全英分為若干個人口相當的選區進行分區選舉,每個選區選出一名議員(1948年前還存在極少數一區兩席),在選區獲得相對多數即最多選票的候選人當選議員。



再說丘吉爾本人,多次跳槽的丘吉爾在保守黨內本身就是一個相當被邊緣化的存在,儘管因為其家世和影響力曾經在一戰及前後多次入閣,但是因為其反綏靖領袖的立場在二戰前已經被保守黨高層完全排擠出去,最後只是因為法國戰役失敗,張伯倫被迫辭職,丘吉爾才受命組閣,丘吉爾的戰時首相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產物而非正常的議會多數黨黨魁組閣,而其戰時內閣也是一個跨黨內閣,內閣副首相就是工黨黨魁艾德禮,1945年戰爭即將結束,戰時內閣使命完成,自然需要解散重新進行正常選舉。

丘吉爾本人在議員選舉中大勝,但是想在他名聲上躺贏的保守黨卻遭到了慘敗

再回到1945年大選,儘管丘吉爾本人已經開始關注民生和福利問題,但是保守黨其他議員候選人似乎只想在丘吉爾的名聲上躺贏,於是1945年就出現了保守黨主打偶像牌,而工黨主打經濟和民生牌的局面,但是顯然英國人民對偶像買賬,但是對打偶像牌的其他人不買賬,丘吉爾本人在自己的選區大獲全勝,但是保守黨整體則遭到慘敗,自然失去了組閣權——被拋棄的並非是胖丘,而是打算在選舉中在胖丘名聲上躺贏的保守黨!實際上,因為胖丘在民眾中的巨大威望,在工黨成功把自己作死以後,重新上臺的保守黨還是不得不把年事已高還中過風的胖丘抬出來當首相作為神主牌。

丘吉爾所謂人民忘恩負義說,是在波茨坦會議被斯大林揶揄之後(波茨坦會議期間正好是英國首相輪替,會開到一半英國方面要換人,所以會議期間就此事胖丘被約大叔擠兌),引用普魯塔克那段“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進行反擊,這段輸人不輸嘴的外交交鋒到某些人嘴裡就成了英國人民拋棄丘吉爾云云,並且以此論證這個那個blabla,實在是非常可笑。


忘恩負義說只是波茨坦會議上丘吉爾針對斯大林的揶揄進行的反擊


DDG的老船塢


丘吉爾成功於他的戰略眼光和敏銳嗅覺。



溫斯頓·丘吉爾(1874.11.30--1965.01.24)

當張伯倫拿著《慕尼黑協定》回到英國,並高呼和平才是硬道理之時,丘吉爾已經看穿了希特勒的圖謀——蘇臺德只是一個煙幕彈。德國一直在擴軍,萊茵非軍事區已經被德軍佔領,希特勒一直在鼓譟維護雅利安人的高貴血統,這些明目張膽的擴張行為沒有引發任何國家的強硬制止,大家都想明哲保身的結果就是最後大家都不得安寧——一個曾經的犯罪分子,沒有通過依法改造獲得減刑,而是通過“獨裁、擴軍、陰謀”等手段“成功越獄”,而作為地球“長老”的英美法等國並沒有把這個“罪犯”扭送到派出所,反而和“壞蛋”約定:你只要不來搶我家的牛,那別人家的羊你隨便偷。妄圖以羊飼虎而杜絕虎患,這在任何時候都是糊塗行為。可以認為我是事後諸葛亮,但是丘吉爾至少能夠先知先覺,他知道納粹的戰火遲早要燒到英國的家門口,併為英國和德國終究到來的戰爭積極準備。

也正是這種對時局的精準把握,丘吉爾在張伯倫去世後成功的當上了英國首相,並以其強硬姿態對抗住了德國的戰爭機器,使英國免於投降的命運——沒有丘吉爾的強力支撐,英國不會成為反法西斯的歐洲堡壘,後來的諾曼底登陸將不會發生,北非戰場的失利將在所難免,北非和地中海被希特勒控制的結果,很可能就是蘇德戰場局勢的反轉。這一系列的後果,就是讓反法西斯戰爭陷入更加艱難的地步。可以說丘吉爾是對世界有功的人。不僅是對英國有功。

但是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得於斯者毀於斯。國際視野加鷹派作風,能讓丘吉爾像手術刀一樣去對抗希特勒的“戰爭癌細胞”,但是,手術刀是不能讓飢餓困苦的人吃飽飯的。當戰爭即將結束之前,民情思定的普遍現象應該得到當權者的重視,動亂之後的百姓不會想著如何成為世界強國,他們想到的首先是眼前的生活——飽經戰亂之後的英國民眾迫切需要麵包、就業和更完善的社會福利,至於國際政治的佈局和博弈,靠後再說。而此時的丘吉爾,可能是手術刀使得太溜了,一時半會還不願意放下,當然也是不甘願讓大英帝國的影響力就此衰退的緣故,在東歐、土耳其、伊朗等問題上和蘇聯爭得是面紅耳赤,幾欲動兵。英國人哪裡經得起這種驚嚇。而面對印度的獨立要求,丘吉爾更是先應允後反悔,如果英國再拿出數十萬的兵力去鎮壓印度,那英國百姓如何承受得起——所以丘吉爾在1945年德國投降之後,已經不再適應民意需求,被民眾“選”下來也是在情理之中。

相比於丘吉爾的競爭對手工黨,丘吉爾和他的保守黨陣營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如何順應民意(見風使舵),學習他們為民眾福利所做的努力:以英國經濟學家貝弗裡奇的《貝弗裡奇報告》為藍本,為英國人設計出了一整套包含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全方位領域的社會保障制度,這套雪中送碳式的方案,遠比丘吉爾拔刀出鞘的形象更加的受歡迎。丘吉爾的遭遇如果放在非民主的國家裡,大多會被人看成是卸磨殺驢之類的典型,但是其實這正好從反面印證了英國政治體制的優越性:民眾有權主導國家的發展方向,由不得任何強權者任性妄為——相比斯大林們,勃列日涅夫們,還有薩達姆卡扎菲們動不動就十幾年數十年的專權統治,英國算得上是民權主義的成功典範。


夏爾·戴高樂(1890.11.22--1970.11.09)

至於戴高樂,他的下臺原因就稍有不同——因為法國被佔領了,美蘇等國對待法國的態度就不會像對待英國那樣。有足夠跡象表明,美國有意要在諾曼底登陸之後接管法國。就像1945年接管韓國和日本一樣。

1944年6月,盟軍登陸諾曼底,戴高樂要求盟軍先行解放法國。但是艾森豪威爾不為所動,在他的戰略裡,就沒有把解放法國放在第一位,而是一直往東進發,和蘇聯夾擊德國。這看似合理的戰略,其實透露出了美國的險惡用心:羅斯福從一開始就不喜歡戴高樂,並拋出了戴高樂並非法國民選的總理為理由。可是從戰術上講,不先行攻佔被德軍佔領的巴黎,卻繞道東進,等於是給自己後方留一個敵人的堡壘。這不得不讓人產生聯想:美國是打算佔領柏林之後再回頭解放法國,並把戴高樂排除在外,建立一個親美的法國政權。軍人出身的戴高樂豈能坐視不管。於是戴高樂通過廣播、演講等形式宣傳號召法國軍人解放自己的祖國,美國也是出於這種壓力,於兩個月後派盟軍解放了法國。戴高樂作為法國抵抗組織——自由法國的領導人,和法國臨時政府總理,自然而然的擔負起了重建法國的重任。

但是法國在戰後選舉出了制憲會議。制憲會議主張消減總統權力。這意味著法國的政體要恢復到二戰之前的多黨政治的“老路”裡面。多黨政治對美英等國來說是民主的代表,但是對於軍人出身的戴高樂來說,是一種痺症——親歷了法國一個多月就被德國佔領的慘痛經歷的戴高樂認為,法國之所以被迅速佔領,和戰前國內的黨派紛爭逃脫不了關係。當德國入侵波蘭的時候,法國國內的各大黨派卻在進行無意義的扯皮和爭論,有人主戰,有人主和,而認真備戰的人一個沒有,這是造成法國迅速淪陷的主要原因——因此,對於戰後重新出現的政黨政治,戴高樂是極其反感的,他相信戰前的法國如果是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以統一強硬的命令去積極備戰,法國根本不會淪陷。當然,他並不認為這是獨裁統治,因為“我是屬於法蘭西的”。言下之意,即使權力集中在他一人之手,但是他是屬於法蘭西的,因此他的權力也就是法蘭西的,不矛盾,也不獨裁。

而一旦政黨政治真正確立之後,對於不喜歡戴高樂的美國,很正常的就會通過外交壓力,讓法國的政黨組織把戴高樂排除在法國領導層之外,戴高樂被邊緣化也就不可避免。同時戴高樂對自己的政治訴求的描述“我是屬於法蘭西的”,自然打發不了政治派別對他的反對。於是,戴高樂和臨時政府的政黨勢力之間的矛盾衝突越來越激烈,戴高樂孤軍奮戰,最後不得不辭掉總理的職位。

很難說戴高樂最終是否會成為一個獨裁者,但是他對法國的獨立,以及擺脫美國對法國的控制上是有著顯著功勳的。但是他對法國政治不合時宜的主張(反對政黨政治),無可避免的會遭到更多人的反對。被迫辭職也在情理之中。


獨釣寒江


說是被人民拋棄實在是誇張了,因為不管是丘吉爾還是戴高樂,都是今天英國和法國人眼中本國最偉大的歷史人物,但是尊敬和感恩是一回事,將戰後的國家權力賦予給誰又是另一回事,通俗點說,就是理智,不像中國那樣講究“人情味”。


拿丘吉爾來說,這是和英國的政治制度有關的。戰時內閣在二戰後必須解散,丘吉爾的保守黨在競選中慘敗,由獲勝的工黨組建內閣,克萊蒙特·艾德禮當選首相。

首相的權力基礎寄託在內閣,來源於議會,所以其很難有軍政寡頭獨裁的可能,因為受到監督和制約。而統領軍隊的權力在首相和政府手中,而不是某一個政黨的直接掌控下。我可以引用蔣廷黻先生在《中國近代史》裡的一段話——“在上了軌道的國家,政黨的爭權絕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內戰。軍隊是國家的,不是私人的。軍隊總是服從政府,不問主政者是屬於哪一黨派。卻是民國初年,在我們這裡,軍權就是政權。”



所以說,一方面首相的權力是受到議會限制的,可反過來政黨的權力也受到限制,必須通過選舉的方式,不能直接操控國家政治。所以在下臺後,丘吉爾也只能苦笑著抱怨道:“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以上是根本原因,那麼直接原因是什麼呢?是二戰後英國人民心理的變化帶來的對政治環境的需求。早在1942年的《貝弗裡奇報告》中就指出戰後政府應該以全民就業為目標,專注於福利國家的建設。在當時的英國人看來,持經濟自由主義和英國統一主義的保守黨沒有工黨合適。工黨雖然是個年輕的黨派,但是其是由職工大會發起創立,將生產,分配,交換手段的社會化列為自己的目標。



即使是用我們現在的目光來看,工黨比起保守黨也確實更適合戰後經濟和社會秩序的重建。而艾德禮政府的確不負眾望。提高了生產率,減少了貿易逆差,實施了社會改革計劃,穩定了歐洲局勢。工黨還謹慎地撤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放棄了對希臘和土耳其的保證,減輕了越來越沉重的海外負擔,而這些保守黨手上恐怕很難接受。

所以說,並不是人民忘恩負義,而是他們認為工黨比丘吉爾和他的保守黨更適合重建戰後經濟和社會秩序。

不管丘吉爾是不是首相,他都能夠得到人民的尊重。在丘吉爾去世當天,儘管他已經不是國家元首,但英國政府還是為其舉行了國葬,無數倫敦市民前來瞻仰了丘吉爾的遺容,和偉大的領袖作了最後的告別。

而戴高樂也是相似的。而他們的經歷也證明這樣一個道理——人民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即便是最偉大的英雄他們的權力也來自於人民的賦予。我們需要英雄,但我們不需要神化的偶像。


普魯士之魂


首先想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在丘吉爾還是在戴高樂的政治生涯中,“被人民拋棄”這樣的說法都太過煽情且缺少客觀性。他們的下臺正是體現了英國還有法國的民眾在面對當下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政府政黨政策,做出的判斷。他們政治生涯的結束並不能否定他們在二戰中做出的貢獻,而二戰貢獻相反只是他們政治資本的一部分,並不能說明他們在面對新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環境就一定會一直力挽狂瀾。

二戰結束後,丘吉爾辭職並不是什麼意外,而是正常的程序:戰爭結束,戰時內閣解散。在緊隨其後的執政黨選舉中,保守黨滿心以為有了丘吉爾這個大IP、戰爭功臣完全可以擊敗工黨順利當選為執政黨。大概就連丘吉爾也這麼認為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丘吉爾本人雖然成為了議員,但是保守黨輸給工黨將近一半的席位。工黨組閣,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當選為戰後首相。就連當時的外界媒體也沒料到,美國媒體也高呼英國民眾的“忘恩負義”。然而,實際上民眾的選擇並非不可理解。戰爭結束後,民眾最關心的問題迴歸到了民生,保守黨對社保制度以及工會等等民生問題的一貫“冷漠”實際上才是民眾選擇轉向的重要原因。不過1951年,由於工黨不給力的經濟政策,所以保守黨以及丘吉爾又重又上臺執政。

戴高樂遇到的問題也許更復雜一點。比如說他在1947年建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的失敗實際上政治觀點上與傳統黨派的衝突造成的。之後在1959年由於阿爾及利亞問題以及當時的國家經濟問題,重回政壇。但是他在1968年的下臺實際上是法國民眾對於當時法國經濟發展結構以及社會發展的不滿表現,在歐洲經濟增長速度普遍放緩,執政黨內部又出現分裂等等。爆發了“五月風暴”,大型的罷工罷課頻發。雖然在戴高樂的領導下政府順利度過危機,但是並沒有為他保留總統的支持率。最終他決定辭職下野。


達瓦里希


這兩位都是可以馬上得天下而不能馬上治天下,論天下大勢,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丘吉爾和戴高樂都是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政治強人,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百折不饒的韌性和偉大的民族-國家理想,在戰時特殊的體制下發光發熱,一旦這種條件不具備,他們如果適應不了新形勢,解決不了新問題,那一切也將是白搭。

丘吉爾的主要貢獻是識破了希特勒的野心和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在關鍵的時候鼓舞了英國人的士氣為二戰勝利奠定了基礎,避免英國和法國一樣投降,為自由世界在歐洲保存了一塊根據地。但是丘吉爾也是一個極端的右翼分子和殖民主義者,自以為是,脾氣暴躁,沒有很好的解決戰後英國的社會民生問題,自然會被人民所唾棄。

戴高樂的貢獻也是相近,戴高樂和丘吉爾一樣,致力於維護法國的獨立和打過地位。因此在最開始的維希法國投降之際,他組織自由法國和流亡政府。丘吉爾從維護戰後歐洲地位和世界秩序出發,也對戴高樂予以支持,戴高樂以一個少將的身份一躍成為法國光復的領袖。二戰之後,戴高樂實行大國政策,沒有和美國保持一致,實施獨立的核政策。因此在經濟方面得不到美國的實惠,而且資本主義在經歷二戰之後經濟復甦之後,又陷入到新的經濟困境,戴高樂解決不了這個困境,自然也就不免下臺的命運的。不同的階段,一碼歸一碼。


青年史學家


資本主義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會產生經濟危機,這就是弱小的市場與強大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而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即是對人性的考驗,也是對執政者智慧的考驗。丘吉爾和戴高樂採取的是壓榨法,即過早的供給側的改革,結果是企業破產,就業率急劇下降,大批勞動者失業,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最後下臺。

美國對這個矛盾的解決,在羅斯福新政前,也是與丘戴的方法一樣,實行壓榨法,但問題也是越來越多。後來羅斯福開始實行擴大消費需求方法,即大幅讓利於民,大幅提高勞動者的收入,使消費市場資金流通量增大,全民消費能力大幅提高,過剩產品快速被消費掉。這樣做企業回籠了資金,人民生活水平走向了富裕,國家才有了更大的發展。這就是執政者水平的體現。資本家和勞動人民都得到了發展的巨大利益,國家更強大了。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經濟狀況是,生產經濟的無序發展,而結果必定是產能和產品過剩,反過來又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弱小的消費市場與強大的生產力的矛盾關係,但這時的主要問題是,勞動人民收入水平過低,社會生產產品消費不起。產能和產品是屬相對過剩,而不是絕對過剩。而資本家想的是由於產品絕對過剩,所以想銷燬一部分產品,來提高價格。而政府也與資本家想法一樣,但權力更大,不但能消毀產品,而且還能消毀產能,在經濟學上,這就叫供給側改革。但這樣做的結果並不好,而且會越來越不好。

供給側改革應在擴大市場消費能力後才進行,這樣會使經濟產生良性循環發展,而在之前進行供給側改革,是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失敗。


新人類醫學創新者李傑


這樣說話是完全的不負責的,什麼叫拋棄?丘吉爾帶領著英國人民與法西斯勇敢拼搏,戴高樂更是帶領著敦克爾克撤退的法國軍人光復法國,但為什麼丘吉爾在二戰結束後落選?戴高樂在任期結束後主動退位?這就是民主,這就是法治社會!軍隊不是丘吉爾與戴高樂的私人武裝,不是保護他們的權利的工具,這就是為什麼英法兩國能夠長期的和平與穩定!


安東尼40727494


要求一個人能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請問這個人叫什麼名字?如果這個人走到你身邊,你能認識他嗎?這些問題要想清楚。偉人是不會被歷史所遺忘的,只是作者用拋棄這個詞,內心深處崇拜的是兩個人,一個是聖人君子,一個是帝王將相,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西方文化中所崇拜的偉人和英雄有很大的區別。


加州陽光233455597


還是跟大眾思想意識有關吧。首先,他們並沒有把丘吉爾看做救世主,他是英雄,二戰中力挽狂瀾,但僅此而已;其次,他們沒有覺得因為丘吉爾在二戰中的功勞,就應該用國家未來發展和國民福祉作為對他的酬勞和回報,這是兩回事;第三,他們需要的是可以引領他們的國家領導人,過去的功績只能說明過去。最後,丘吉爾忙於美蘇英對戰後的利益分割,沒有投入大選,而他的對手卻在理性的大眾面前做了充分表演,從而贏得了大眾的認可。


jordan25


正常的政權首腦交替 又不是皇帝 拋棄個啥子 幹得好是必須應當 幹不好或不適合時代的發展 期滿甚至不滿 人民立即叫你下來 這是正常程序 是必須 無褒貶的意義 難道你必須的正常履職 還要讓人民五體投地 感恩戴德 荒謬啊! 除了一腦子封建人治的不消化的高粱花子的人之外 騙不了任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