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带领人民赢得二战的丘吉尔、戴高乐,为何在战后都被人民抛弃?

宋启珠


能说丘吉尔,戴高乐被人民抛弃的,基本都属于毫无政治史常识的人。

先说戴高乐,戴高乐是败于第四共和国制宪会议中的党派倾轧排挤,但是最终在军队和人民支持下击败了第四共和国的政客们实现了反杀。二战结束后法国在1945年10月举行了全民公决,决定中止第三共和国宪法,终结第三共和国,随后选举立宪议会重订宪法,由于戴高乐的巨大威望,立宪议会不得不选举他为临时政府首脑,但是戴高乐在民众中的巨大威望并不代表着立宪议会的政客们会买他的帐,戴高乐建立超党派直选总统制共和国的理念为那些由第三共和国议会延续下来,精通议会内斗和阁潮玩法的党派政客所不容,而其坚决反共的立场则为法共所坚决反对,而此时戴高乐军人出身,无党无派,在制宪议会甚至临时政府中都孑然一身,处处受到掣肘排挤,不但政治理念无处伸张,甚至连一般提案都不能通过,忍无可忍的戴高乐被迫在1946年1月辞去临时政府首脑。



在法国制宪议会成立后,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戴高乐就陷入了党派倾轧的漩涡,短短两个月后就被排挤被迫辞去临时政府总统职务

赶走了戴高乐的第三共和国政客们自然又捡起了原来的那套玩法,推出了在第三共和国宪法基础上换汤不换药的第四共和国宪法,1946年5月第一版一院制宪法被法国全民公决否决,6月制宪议会解散重选,10月又推出了新瓶装旧酒的两院制版本,此时已经是法国一年内第五次全民投票(终结第三共和国宪法一次,选举制宪议会两次,5月新宪法公决一次),人民已经厌倦了无休无止的投票,于是这次投票率很低的公决以微弱多数通过了这一版宪法。



撵走了戴高乐的第四共和国政客们根本无力应对法国内外交困的局面,图为奠边府战役胜利后的越军

议会党派政客们能在战时把国家玩死一次,自然能在和平时期把自己玩死第二次,撵走戴高乐,通过议会制宪法之后不久,他们又把之前联手撵走戴高乐的盟友法共赶跑了,政客们继续关起门来玩议会内斗和阁潮的第三共和国老戏码,12年换了22任内阁!而戴高乐则吸取了制宪议会斗争失败的教训,组建法兰西人民同盟,维持自己在军队和人民中巨大威望的同时,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最终1958年,陷于内外交困境地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不得不邀请戴高乐发动政变(被现政权邀请政变戴高乐也是独一份了)终结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戴高乐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在法国本土以接近80%的支持率获得通过,成立了总统拥有巨大权力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直选产生,直接任命总理和阁僚,有权一年最多两次解散议会,可不通过议会将重要法案交全民公决),戴高乐本人被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62年戴高乐关于总统直选的动议又得到了全民公决通过,最终卧薪尝胆的戴高乐在军队和人民支持下赢得了法国战后政治改革的最终胜利。



戴高乐最终在人民和军队支持下实现了反杀

戴高乐在1946年下野完全是党派倾轧的结果,他在法国军队和人民中始终享有巨大威望,最后也是法国军队和人民支持下翻盘反杀的,到底是什么脑残会认为他在战后是被法国人民所抛弃?

再说丘吉尔,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议会制政体,首相并非人民直选,而是在议会下院选举之后,由国王出面邀请议会多数党党魁组阁,如果不存在多数党,则由两个或以上能够凑出议会简单多数议席的党宣布联合组阁,并推出首领,再由国王邀请。下院议员的产生,是按照下院议席数将全英分为若干个人口相当的选区进行分区选举,每个选区选出一名议员(1948年前还存在极少数一区两席),在选区获得相对多数即最多选票的候选人当选议员。



再说丘吉尔本人,多次跳槽的丘吉尔在保守党内本身就是一个相当被边缘化的存在,尽管因为其家世和影响力曾经在一战及前后多次入阁,但是因为其反绥靖领袖的立场在二战前已经被保守党高层完全排挤出去,最后只是因为法国战役失败,张伯伦被迫辞职,丘吉尔才受命组阁,丘吉尔的战时首相本身就是一个特殊产物而非正常的议会多数党党魁组阁,而其战时内阁也是一个跨党内阁,内阁副首相就是工党党魁艾德礼,1945年战争即将结束,战时内阁使命完成,自然需要解散重新进行正常选举。

丘吉尔本人在议员选举中大胜,但是想在他名声上躺赢的保守党却遭到了惨败

再回到1945年大选,尽管丘吉尔本人已经开始关注民生和福利问题,但是保守党其他议员候选人似乎只想在丘吉尔的名声上躺赢,于是1945年就出现了保守党主打偶像牌,而工党主打经济和民生牌的局面,但是显然英国人民对偶像买账,但是对打偶像牌的其他人不买账,丘吉尔本人在自己的选区大获全胜,但是保守党整体则遭到惨败,自然失去了组阁权——被抛弃的并非是胖丘,而是打算在选举中在胖丘名声上躺赢的保守党!实际上,因为胖丘在民众中的巨大威望,在工党成功把自己作死以后,重新上台的保守党还是不得不把年事已高还中过风的胖丘抬出来当首相作为神主牌。

丘吉尔所谓人民忘恩负义说,是在波茨坦会议被斯大林揶揄之后(波茨坦会议期间正好是英国首相轮替,会开到一半英国方面要换人,所以会议期间就此事胖丘被约大叔挤兑),引用普鲁塔克那段“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进行反击,这段输人不输嘴的外交交锋到某些人嘴里就成了英国人民抛弃丘吉尔云云,并且以此论证这个那个blabla,实在是非常可笑。


忘恩负义说只是波茨坦会议上丘吉尔针对斯大林的揶揄进行的反击


DDG的老船坞


丘吉尔成功于他的战略眼光和敏锐嗅觉。



温斯顿·丘吉尔(1874.11.30--1965.01.24)

当张伯伦拿着《慕尼黑协定》回到英国,并高呼和平才是硬道理之时,丘吉尔已经看穿了希特勒的图谋——苏台德只是一个烟幕弹。德国一直在扩军,莱茵非军事区已经被德军占领,希特勒一直在鼓噪维护雅利安人的高贵血统,这些明目张胆的扩张行为没有引发任何国家的强硬制止,大家都想明哲保身的结果就是最后大家都不得安宁——一个曾经的犯罪分子,没有通过依法改造获得减刑,而是通过“独裁、扩军、阴谋”等手段“成功越狱”,而作为地球“长老”的英美法等国并没有把这个“罪犯”扭送到派出所,反而和“坏蛋”约定:你只要不来抢我家的牛,那别人家的羊你随便偷。妄图以羊饲虎而杜绝虎患,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糊涂行为。可以认为我是事后诸葛亮,但是丘吉尔至少能够先知先觉,他知道纳粹的战火迟早要烧到英国的家门口,并为英国和德国终究到来的战争积极准备。

也正是这种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丘吉尔在张伯伦去世后成功的当上了英国首相,并以其强硬姿态对抗住了德国的战争机器,使英国免于投降的命运——没有丘吉尔的强力支撑,英国不会成为反法西斯的欧洲堡垒,后来的诺曼底登陆将不会发生,北非战场的失利将在所难免,北非和地中海被希特勒控制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苏德战场局势的反转。这一系列的后果,就是让反法西斯战争陷入更加艰难的地步。可以说丘吉尔是对世界有功的人。不仅是对英国有功。

但是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得于斯者毁于斯。国际视野加鹰派作风,能让丘吉尔像手术刀一样去对抗希特勒的“战争癌细胞”,但是,手术刀是不能让饥饿困苦的人吃饱饭的。当战争即将结束之前,民情思定的普遍现象应该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动乱之后的百姓不会想着如何成为世界强国,他们想到的首先是眼前的生活——饱经战乱之后的英国民众迫切需要面包、就业和更完善的社会福利,至于国际政治的布局和博弈,靠后再说。而此时的丘吉尔,可能是手术刀使得太溜了,一时半会还不愿意放下,当然也是不甘愿让大英帝国的影响力就此衰退的缘故,在东欧、土耳其、伊朗等问题上和苏联争得是面红耳赤,几欲动兵。英国人哪里经得起这种惊吓。而面对印度的独立要求,丘吉尔更是先应允后反悔,如果英国再拿出数十万的兵力去镇压印度,那英国百姓如何承受得起——所以丘吉尔在1945年德国投降之后,已经不再适应民意需求,被民众“选”下来也是在情理之中。

相比于丘吉尔的竞争对手工党,丘吉尔和他的保守党阵营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如何顺应民意(见风使舵),学习他们为民众福利所做的努力:以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的《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为英国人设计出了一整套包含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全方位领域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套雪中送碳式的方案,远比丘吉尔拔刀出鞘的形象更加的受欢迎。丘吉尔的遭遇如果放在非民主的国家里,大多会被人看成是卸磨杀驴之类的典型,但是其实这正好从反面印证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民众有权主导国家的发展方向,由不得任何强权者任性妄为——相比斯大林们,勃列日涅夫们,还有萨达姆卡扎菲们动不动就十几年数十年的专权统治,英国算得上是民权主义的成功典范。


夏尔·戴高乐(1890.11.22--1970.11.09)

至于戴高乐,他的下台原因就稍有不同——因为法国被占领了,美苏等国对待法国的态度就不会像对待英国那样。有足够迹象表明,美国有意要在诺曼底登陆之后接管法国。就像1945年接管韩国和日本一样。

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戴高乐要求盟军先行解放法国。但是艾森豪威尔不为所动,在他的战略里,就没有把解放法国放在第一位,而是一直往东进发,和苏联夹击德国。这看似合理的战略,其实透露出了美国的险恶用心:罗斯福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戴高乐,并抛出了戴高乐并非法国民选的总理为理由。可是从战术上讲,不先行攻占被德军占领的巴黎,却绕道东进,等于是给自己后方留一个敌人的堡垒。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美国是打算占领柏林之后再回头解放法国,并把戴高乐排除在外,建立一个亲美的法国政权。军人出身的戴高乐岂能坐视不管。于是戴高乐通过广播、演讲等形式宣传号召法国军人解放自己的祖国,美国也是出于这种压力,于两个月后派盟军解放了法国。戴高乐作为法国抵抗组织——自由法国的领导人,和法国临时政府总理,自然而然的担负起了重建法国的重任。

但是法国在战后选举出了制宪会议。制宪会议主张消减总统权力。这意味着法国的政体要恢复到二战之前的多党政治的“老路”里面。多党政治对美英等国来说是民主的代表,但是对于军人出身的戴高乐来说,是一种痹症——亲历了法国一个多月就被德国占领的惨痛经历的戴高乐认为,法国之所以被迅速占领,和战前国内的党派纷争逃脱不了关系。当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法国国内的各大党派却在进行无意义的扯皮和争论,有人主战,有人主和,而认真备战的人一个没有,这是造成法国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战后重新出现的政党政治,戴高乐是极其反感的,他相信战前的法国如果是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以统一强硬的命令去积极备战,法国根本不会沦陷。当然,他并不认为这是独裁统治,因为“我是属于法兰西的”。言下之意,即使权力集中在他一人之手,但是他是属于法兰西的,因此他的权力也就是法兰西的,不矛盾,也不独裁。

而一旦政党政治真正确立之后,对于不喜欢戴高乐的美国,很正常的就会通过外交压力,让法国的政党组织把戴高乐排除在法国领导层之外,戴高乐被边缘化也就不可避免。同时戴高乐对自己的政治诉求的描述“我是属于法兰西的”,自然打发不了政治派别对他的反对。于是,戴高乐和临时政府的政党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戴高乐孤军奋战,最后不得不辞掉总理的职位。

很难说戴高乐最终是否会成为一个独裁者,但是他对法国的独立,以及摆脱美国对法国的控制上是有着显著功勋的。但是他对法国政治不合时宜的主张(反对政党政治),无可避免的会遭到更多人的反对。被迫辞职也在情理之中。


独钓寒江


说是被人民抛弃实在是夸张了,因为不管是丘吉尔还是戴高乐,都是今天英国和法国人眼中本国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但是尊敬和感恩是一回事,将战后的国家权力赋予给谁又是另一回事,通俗点说,就是理智,不像中国那样讲究“人情味”。


拿丘吉尔来说,这是和英国的政治制度有关的。战时内阁在二战后必须解散,丘吉尔的保守党在竞选中惨败,由获胜的工党组建内阁,克莱蒙特·艾德礼当选首相。

首相的权力基础寄托在内阁,来源于议会,所以其很难有军政寡头独裁的可能,因为受到监督和制约。而统领军队的权力在首相和政府手中,而不是某一个政党的直接掌控下。我可以引用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里的一段话——“在上了轨道的国家,政党的争权绝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内战。军队是国家的,不是私人的。军队总是服从政府,不问主政者是属于哪一党派。却是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



所以说,一方面首相的权力是受到议会限制的,可反过来政党的权力也受到限制,必须通过选举的方式,不能直接操控国家政治。所以在下台后,丘吉尔也只能苦笑着抱怨道:“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以上是根本原因,那么直接原因是什么呢?是二战后英国人民心理的变化带来的对政治环境的需求。早在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中就指出战后政府应该以全民就业为目标,专注于福利国家的建设。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持经济自由主义和英国统一主义的保守党没有工党合适。工党虽然是个年轻的党派,但是其是由职工大会发起创立,将生产,分配,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的目标。



即使是用我们现在的目光来看,工党比起保守党也确实更适合战后经济和社会秩序的重建。而艾德礼政府的确不负众望。提高了生产率,减少了贸易逆差,实施了社会改革计划,稳定了欧洲局势。工党还谨慎地撤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放弃了对希腊和土耳其的保证,减轻了越来越沉重的海外负担,而这些保守党手上恐怕很难接受。

所以说,并不是人民忘恩负义,而是他们认为工党比丘吉尔和他的保守党更适合重建战后经济和社会秩序。

不管丘吉尔是不是首相,他都能够得到人民的尊重。在丘吉尔去世当天,尽管他已经不是国家元首,但英国政府还是为其举行了国葬,无数伦敦市民前来瞻仰了丘吉尔的遗容,和伟大的领袖作了最后的告别。

而戴高乐也是相似的。而他们的经历也证明这样一个道理——人民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即便是最伟大的英雄他们的权力也来自于人民的赋予。我们需要英雄,但我们不需要神化的偶像。


普鲁士之魂


首先想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在丘吉尔还是在戴高乐的政治生涯中,“被人民抛弃”这样的说法都太过煽情且缺少客观性。他们的下台正是体现了英国还有法国的民众在面对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政党政策,做出的判断。他们政治生涯的结束并不能否定他们在二战中做出的贡献,而二战贡献相反只是他们政治资本的一部分,并不能说明他们在面对新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环境就一定会一直力挽狂澜。

二战结束后,丘吉尔辞职并不是什么意外,而是正常的程序:战争结束,战时内阁解散。在紧随其后的执政党选举中,保守党满心以为有了丘吉尔这个大IP、战争功臣完全可以击败工党顺利当选为执政党。大概就连丘吉尔也这么认为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丘吉尔本人虽然成为了议员,但是保守党输给工党将近一半的席位。工党组阁,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为战后首相。就连当时的外界媒体也没料到,美国媒体也高呼英国民众的“忘恩负义”。然而,实际上民众的选择并非不可理解。战争结束后,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回归到了民生,保守党对社保制度以及工会等等民生问题的一贯“冷漠”实际上才是民众选择转向的重要原因。不过1951年,由于工党不给力的经济政策,所以保守党以及丘吉尔又重又上台执政。

戴高乐遇到的问题也许更复杂一点。比如说他在1947年建立的法兰西人民联盟的失败实际上政治观点上与传统党派的冲突造成的。之后在1959年由于阿尔及利亚问题以及当时的国家经济问题,重回政坛。但是他在1968年的下台实际上是法国民众对于当时法国经济发展结构以及社会发展的不满表现,在欧洲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执政党内部又出现分裂等等。爆发了“五月风暴”,大型的罢工罢课频发。虽然在戴高乐的领导下政府顺利度过危机,但是并没有为他保留总统的支持率。最终他决定辞职下野。


达瓦里希


这两位都是可以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论天下大势,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丘吉尔和戴高乐都是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政治强人,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百折不饶的韧性和伟大的民族-国家理想,在战时特殊的体制下发光发热,一旦这种条件不具备,他们如果适应不了新形势,解决不了新问题,那一切也将是白搭。

丘吉尔的主要贡献是识破了希特勒的野心和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关键的时候鼓舞了英国人的士气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避免英国和法国一样投降,为自由世界在欧洲保存了一块根据地。但是丘吉尔也是一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和殖民主义者,自以为是,脾气暴躁,没有很好的解决战后英国的社会民生问题,自然会被人民所唾弃。

戴高乐的贡献也是相近,戴高乐和丘吉尔一样,致力于维护法国的独立和打过地位。因此在最开始的维希法国投降之际,他组织自由法国和流亡政府。丘吉尔从维护战后欧洲地位和世界秩序出发,也对戴高乐予以支持,戴高乐以一个少将的身份一跃成为法国光复的领袖。二战之后,戴高乐实行大国政策,没有和美国保持一致,实施独立的核政策。因此在经济方面得不到美国的实惠,而且资本主义在经历二战之后经济复苏之后,又陷入到新的经济困境,戴高乐解决不了这个困境,自然也就不免下台的命运的。不同的阶段,一码归一码。


青年史学家


资本主义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产生经济危机,这就是弱小的市场与强大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即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对执政者智慧的考验。丘吉尔和戴高乐采取的是压榨法,即过早的供给侧的改革,结果是企业破产,就业率急剧下降,大批劳动者失业,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最后下台。

美国对这个矛盾的解决,在罗斯福新政前,也是与丘戴的方法一样,实行压榨法,但问题也是越来越多。后来罗斯福开始实行扩大消费需求方法,即大幅让利于民,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使消费市场资金流通量增大,全民消费能力大幅提高,过剩产品快速被消费掉。这样做企业回笼了资金,人民生活水平走向了富裕,国家才有了更大的发展。这就是执政者水平的体现。资本家和劳动人民都得到了发展的巨大利益,国家更强大了。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经济状况是,生产经济的无序发展,而结果必定是产能和产品过剩,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弱小的消费市场与强大的生产力的矛盾关系,但这时的主要问题是,劳动人民收入水平过低,社会生产产品消费不起。产能和产品是属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而资本家想的是由于产品绝对过剩,所以想销毁一部分产品,来提高价格。而政府也与资本家想法一样,但权力更大,不但能消毁产品,而且还能消毁产能,在经济学上,这就叫供给侧改革。但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好,而且会越来越不好。

供给侧改革应在扩大市场消费能力后才进行,这样会使经济产生良性循环发展,而在之前进行供给侧改革,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失败。


新人类医学创新者李杰


这样说话是完全的不负责的,什么叫抛弃?丘吉尔带领着英国人民与法西斯勇敢拼搏,戴高乐更是带领着敦克尔克撤退的法国军人光复法国,但为什么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落选?戴高乐在任期结束后主动退位?这就是民主,这就是法治社会!军队不是丘吉尔与戴高乐的私人武装,不是保护他们的权利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英法两国能够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安东尼40727494


要求一个人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请问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如果这个人走到你身边,你能认识他吗?这些问题要想清楚。伟人是不会被历史所遗忘的,只是作者用抛弃这个词,内心深处崇拜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圣人君子,一个是帝王将相,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西方文化中所崇拜的伟人和英雄有很大的区别。


加州阳光233455597


还是跟大众思想意识有关吧。首先,他们并没有把丘吉尔看做救世主,他是英雄,二战中力挽狂澜,但仅此而已;其次,他们没有觉得因为丘吉尔在二战中的功劳,就应该用国家未来发展和国民福祉作为对他的酬劳和回报,这是两回事;第三,他们需要的是可以引领他们的国家领导人,过去的功绩只能说明过去。最后,丘吉尔忙于美苏英对战后的利益分割,没有投入大选,而他的对手却在理性的大众面前做了充分表演,从而赢得了大众的认可。


jordan25


正常的政权首脑交替 又不是皇帝 抛弃个啥子 干得好是必须应当 干不好或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期满甚至不满 人民立即叫你下来 这是正常程序 是必须 无褒贬的意义 难道你必须的正常履职 还要让人民五体投地 感恩戴德 荒谬啊! 除了一脑子封建人治的不消化的高粱花子的人之外 骗不了任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