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探尋益陽五座跨江大橋前世今生

大益陽客戶端記者 郭蓉

會龍山大橋是益陽橫跨資江的第一橋,也是當時湖南省4座500米以上特大雙曲拱橋之一。

1930年長常公路建成,1932年在汽車路建成汽車渡口,人、車過資江均賴渡運。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汽車路過渡的人流、物流逐漸增加。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共益陽地委、益陽地區行政公署謀劃修建會龍山大橋。

會龍山大橋位於白鹿寺東側,地處益陽資江十景的“裴亭雲樹”“白鹿晚鐘”“會龍棲霞”之間,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懸練空腹式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大橋由當時的湖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設計,湖南省陸運公司第二、第三工程隊施工,全長618米,由4孔72米共長323米的主橋和6孔28米、4孔24米共長295米的引橋組成,加上南岸接線362米和北岸接線277米,建築總長度1257米。大橋南岸接線有一段跨徑20米的跨線橋,跨越濱江路;北岸引橋分別與資江路、五一路立體交叉。在資江路南側,從地面至橋面間設有鋼筋混凝土懸梯式踏步;在五一路北側,從地面至橋面間設有花崗岩梯式踏步,供行人上下橋。大橋荷載20噸,掛拖100噸。橋位水面寬300多米,通航標準為三級航道。

會龍山大橋建設工程複雜,當時的人民群眾積極奉獻,傾力大橋建設。益陽各部門、各單位及社會各界群眾參加建設大橋的義務勞動。據不完全統計,在大橋建設過程中,群眾投入的義務勞動達26萬多個,僅1972年5月2日至6月15日的一個半月時間內,地、市、縣共有176個單位、14744人參加了建設大橋的義務勞動。群眾義務勞動共完成砂卵石轉運15萬多噸、完成工程土方6萬多立方米,配合專業隊伍完成混凝土灌注2萬多立方米。

1974年12月30日,會龍山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人員過河靠渡船,汽車過河靠輪渡”的歷史,將資江以南城區和資江以北城區兩個路網連成一體。作為當時國道319線長常公路段從省會長沙通往常德跨越資江的唯一公路橋,該橋從根本上改變了益陽的城市交通格局。1976年6月,志溪河雙曲拱橋建成通車。從此,黃泥湖垸和城區連成一體。

總投資1.66億元的清水潭大橋是長沙至常德高速公路上的一座特大橋。1996年2月8日,清水潭大橋正式建成通車,是當時全省僅次於長沙湘江北大橋的第二大公路橋,有“千里資江第一橋”之稱。

清水潭大橋位於益陽市東郊,資江南岸斗魁塔下1.2公里和北岸三臺塔下60米處,與會龍山大橋相距4公里。史載,三國時期魯肅與關羽在益陽隔江相峙,傳說中的關羽單刀赴會即在此處。

清水潭大橋原是由益陽地區行署投資建設的特大橋,於1992年10月5日奠基開工。開工一年後,經省政府同意,省交通廳將其收作長常高速公路的專用橋。按照“靠城不進城”的原則建設,全長1287.28米,橋面寬24.5米,中間雙向四車道,設中央隔離帶,為全封閉高速公路專用車道,兩邊為慢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大橋接線全長8.9公里,其中2.3公里餘長常高速公路共線。

清水潭大橋是首個由地方政府承建的省屬重點工程,是益陽地區“4321工程”的起步工程,為資江水系諸橋之最。該橋的建成,為長常高速公路的順利建設創造了條件,有效緩解了會龍山大橋和城區路段的交通擁堵狀況。從1996年至1998年,清水潭大橋一直作為城市橋樑使用。1998年7月,長常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後,清水潭大橋成為長常高速公路專用橋樑,於2000年1月移交長益高速公路公司統一管養。

龍洲大橋位於清水潭大橋上游1050米處的劉公灘。益陽資江十景之“碧津曉渡”“甘壘夜月”“十洲分漲”環於其周,南岸有龍洲書院和斗魁塔與橋為鄰,新橋舊景相映生輝,並與清水潭大橋和三臺塔形成“兩塔夾資水,雙橋落彩虹”的壯美圖畫。

龍洲大橋是全省的重點工程項目。橋長1135.52米,為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也是當時我省跨徑最大的鋼管拱橋。橋寬24.5米,雙向4車道。下部結構為組合式橋臺,鑽孔灌注摩擦樁基礎。最高通航水位37.29米。龍洲大橋連接線共長10052米,其中橋南連接線長6044米,橋北連接線長4008米。橋南引線在三里橋廣場同時與十洲路、龍洲路相接,橋北除直接白馬山路外,還通過五一立交橋與五一路相連。兩端均與長常高速公路、國道319線連通。工程總投資24568萬元。

該橋於1998年10月28日動工,2002年2月28日建成通車。大橋建成通車後,改善了城區的交通佈局,極大緩解了會龍山大橋交通擁擠的壓力。橋樑結構新穎美觀,接線寬、暢、綠、美,成為益陽市城區的一道風景線。

5月18日,西流灣大橋通車,滔滔資江,再添瑰麗彩虹。

西流灣大橋是國道319線經中心城區局部改線後跨越資江的公路特大橋,同時也是益陽市規劃過江的交通大動脈之一,被列入湖南省“十二五”幹線公路建設重點規劃。該橋樑全長1080.6米,跨江主橋長530米,為雙塔雙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主塔為“鳳凰展翅”造型,高108.26米,主樑寬30米,按城市Ⅰ級主幹道標準設計為雙向6車道,時速50公里。

西流灣大橋建設十分不易。益陽古城牆原是三國時的遺存。赤壁大戰後,魯肅代周瑜之職領兵五千駐守益陽,為阻擋關羽騎兵,在城外西北一帶築了一線長堤,始為益陽古城牆之初肇。該城牆經過長年戰爭、自然災害的破壞已破損不堪,城牆的最後一次完善,是清光緒二年。但對於益陽,該城牆有無可取代的歷史和文化地位,在統一規劃下將該城牆進行了重塑。大橋建設初期,經調查,臨時鋼便橋搭設處必須穿越仿古城牆。為保護既有仿古城牆不被破壞,同時保持資江生態,承建方將鋼便橋整體抬高了2米,採取跨過仿古城牆的方式,不損害一磚一瓦。

由於西流灣大橋9號、10號主塔水上施工區域處在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區,兩岸引橋施工區域處在沿江市民生活休閒核心地帶,施工中產生的鑽渣與泥漿必須與清澈的江水隔離。常規方法需使用大型渣箱統一儲存,再利用起吊設備與貨車將其運走,費時費力,工期與項目成本管理要求不允許。建設者便巧妙地自主設計在鑽孔平臺下方設置皮帶機作為出渣系統,將泥漿、鑽渣通過皮帶機運輸至駁船上集中外運,實現了自動化後更加省時省力。據瞭解,主墩鑽孔過程中通過該系統共排出鑽渣15000立方米,外排泥漿約18000立方米,確保了資江的良好水質和岸線的完整,幫助當地築牢了河湖生態屏障。該技術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西流灣大橋的建成,對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改善益陽中心城區交通狀況、提高國道319線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發揮重要作用。中心城區資江兩岸過江通道原有會龍山大橋、清水潭大橋和龍洲大橋。清水潭大橋承擔高速公路車輛通行,會龍山大橋和龍洲大橋承擔城市車輛通行。我市已經對19路、26路、105路等公交車線路進行調整,部分線路將調整經過西流灣大橋。

青龍洲大橋2017年6月30日正式動工建設,工期預計36個月。目前,大橋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

青龍洲大橋北接白馬山路延伸線,南接虎山路,橫跨資江,是益陽市西環線建設項目在益陽市青龍州上游400米處跨越資江的控制性工程,大橋借鑑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結構設計,將作為益陽市首座懸索大橋亮相。總投資5.8億元,大橋全長1636米,雙向6車道,主線設計車速80公里每小時,匝道30公里每小時,路基寬度24.5米。

青龍洲大橋作為益陽資江風貌帶及城市西環線綜合工程關鍵子項目之一,對完善益陽市城市路網,改善兩岸交通,緩解既有城市交通壓力(尤其是過江通行的壓力),加速資江南岸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項目位於湖南“3+5”城市群之一益陽市的核心區,工程的建設對益陽主動融入長株潭城市交通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