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歸國後,錢學森沒在國外期刊上發過一篇文章

錢學森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他青年有為,被美國科學界視為繼馮·卡門之後空氣動力學領域的第一權威。在美國學習、工作期間,錢學森總共發表了51篇論文。部分論文寫作時正值世界航空技術從低速走向高速以及航天技術從無到有的階段,錢學森解決了其中一系列關鍵問題,包括空氣動力學、殼體穩定性、火箭彈道和發動機分析等。博士畢業後,錢學森又發表了不少具有高度戰略性和開創性的文章,包括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正是這些論文奠定了錢學森在國際學術界的頂級地位。然而,自1955年歸國後,錢學森再不曾在國外的期刊上發表過文章。這究竟是何緣由呢?筆者通過挖掘錢老的信件及自述發現:不在國外期刊上發論文這一行為,大有深意。

歸國後,錢學森沒在國外期刊上發過一篇文章

1955年,錢學森攜全家回國

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錢學森是一位空氣動力學家,其本行是研究航空、航天中與空氣相關的理論問題。歸國後,錢學森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兩彈一星”和我國國防科學技術的攻關、組織上面,幾乎沒有時間和條件進行空氣動力學的純學術研究。對於離開美國,離開深耕多年的學術領地,他從未感到遺憾:“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為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而不是發在國際頂流期刊上,是那個時代錢學森等歸國科學家共同的行動和意願。

錢學森是一位極具開創力的學者,在歸國不成,人身自由被監控的1950-1955年間,因他的空氣動力學研究受到美國軍方忌憚,他不得已改變研究方向,轉而寫出了《物理力學》和《工程控制論》這樣在新領域具有開山意義的鉅著。20世紀70年代,錢學森又總結了“兩彈一星”以及航天科研一線組織工作的經驗,提出了“系統工程”理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像錢學森這樣高屋建瓴的科學巨匠,與一般意義上“科學生產線”上的“工人”不同,縱然離開“空氣動力學”領域,也能持續開創新局面,斷不會喪失做學術、寫論文的能力。

此外,錢學森歸國後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技術科學以及航天人才,指導了許多弟子和青年學生,他們有的成為院士,有的成為中國航天新一代的中堅力量。這些弟子、學生當然是要在國際刊物上發論文的。可見,歸國後錢學森不在國外期刊上發文章另有理由,並不是因為學術能力和時代因素的限制。

1988年2月23日,錢學森在與趙紅州的通信中,談到了自己歸國後不在國外期刊上發文章的思想因素。錢學森在信中說:

我近來覺得(我國)中國科學技術工作者一方面要實事求是,承認從總的水平講,我們不如外國;但也決不能喪失志氣,迷信外國人!……紅州同志:我不會向英國Nature投稿,也不會向國外任何刊物投稿,他們可以譯登我在國內發表的文章。

中國有五千年延續不斷的文明,現在又掌握了人類智慧結晶的馬克思主義,我們為什麼自己看不起自己呢?

這封信表明:錢學森拒絕向國外刊物投稿,連科技工作者奉若神明的Nature雜誌也不例外——“他們可以譯登我在國內發表的文章”——這就是錢老的自信和氣度。

歸國後,錢老依然勤勉治學,筆耕不輟。在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之間,他寫了大量文章,這些文章全部發表在中國的雜誌上,有《力學學報》《物理通報》《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中國社會科學》等。將文章發表在國內而不是國外,是錢老的個人意願,也是他愛國情懷的體現。雖然這些文章發表在國內,但其影響卻遠播於國外。例如美國記者馬拉(H. Mara)撰寫了一篇介紹、評議錢學森系統科學思想的文章,發表在著名的Science雜誌上,並引起了比較大的反響。

萬千叮嚀:不要跟著外國人跑

錢學森年輕時就具有極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初到美國讀書時,他誓用自己的勤奮和才智為祖國贏得名譽。據其晚年回憶說:“我年輕時也爭強好勝,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時,一個美國學生當著我的面恥笑中國人抽鴉片、裹腳、不講衛生、愚昧無知等等,我聽了很生氣,立即向他挑戰說,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是比你們美國落後;但作為個人,你們誰敢和我比,到學期末了,看誰的成績好?”

歸國後,錢老日漸目睹國內學術界媚外崇洋的風氣十分憂慮。在與中國各領域學者的往來通信中,他不止一次地叮嚀道:“不要跟著外國人跑。”

1994年,錢學森在致國防科技委朱光亞主任的信件中寫道:“我們不該總跟著外國人跑。我們要分析他們的得與失。”

在1996年4月致吳義生的書信中寫道:“我國的中青年科技人員似乎太迷信洋人了,總是跟著外國人跑,還陷入機械唯物論。”

1995年與王壽雲的通信中說:“我認為我們太迷信洋人了,膽子太小了!”

錢學森承認“從總的水平講,我們不如外國”的現實狀況,但是他不希望中國的科技人員過度迷信、崇拜外國,盲目地跟隨、服從於他們制定的“學術遊戲”的規則。

在1987年國內人工智能專家組的討論會上,錢學森對不分輕重、急於對外發表文章的現象提出了意見。錢學森認為,適當的對外交流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什麼都公開發表。對於一些國際上爭奪很激烈的問題,“能講的則講,不能講的就要保密”,“無關緊要的可以交流,要害的不能講”。在精神上渴求外國人承認,在行動上“跟著外國人跑”,是中國科技人員自信匱乏的表現。

錢學森並非不重視國際期刊。事實上,錢學森喜歡從國外雜誌中獲取科技領域最新的進展和資訊,無論多麼忙碌,總會抽出時間閱讀《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等期刊。同時,他也關注Physica、Physics Letters等期刊。此外,錢學森還經常勸勉中國的科技工作者要學好外語,多看外國文獻,這樣才能吸取前人成果,集思廣益。

然而,錢學森認為,重視外國文獻並不意味著中國人要用外語發表文章,中國人的成果就應當發表在中文刊物上,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應當優先讓自己人學習和獲取信息。他暢想道:“將來在十幾年後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大大地提高,可入世界先進的行列,到那時我們自己寫的文獻自然會成為世界科學技術文獻裡一個重要部分。”

1993年,錢學森在與《現代物理知識》雜誌主編吳水清的通信中回答了“為什麼諾貝爾獎與中國人無緣”的問題。錢學森認為,爭奪諾貝爾獎不是我們國家當前的主要目標。過於關注和追逐“諾貝爾獎”,是精神上被外國人帶著跑,不利於國家長遠計劃的實現。錢學森說:

中國人絕不是沒有做物理基礎研究的能力;如吳有訓、趙忠堯、錢三強、何澤慧在國外都曾做出非常出色的物理研究。從國際上看,英國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大有人在,但今日他國力衰退。反之,日本的諾貝爾物理獎的人僅一人,但他是今日經濟大國。所以由以上事實看,人民中國的人得不得諾貝爾物理獎關鍵在於國家建設的整體方針政策。……基礎研究是無國界的,成果皆公開於文獻和學術會議中;所以當我們的生產技術尚未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還不需要去開拓未知新領域時,我們可以利用別人的基礎研究成果。當然,要學會利用別人的基礎研究成果,自己也得做基礎研究才懂得此中底細。所以我國今日基礎研究的國家目的即在此,而不是去搶奪諾貝爾物理獎。

最後,錢學森強調,“我們考察國家問題必須從大局著眼”,國家的強盛才是中國人應當追求的目標。

關懷國內期刊發展

歸國後,錢學森不僅將文章全部發表在國內的刊物上,而且還非常重視和關懷國內期刊的發展、建設情況。他認為,中國科技與文化力量在世界上的崛起,不但需要中國學者做出卓越的工作,還需要有一流的期刊平臺相配合。在出版的《錢學森書信集》及《補編》中收錄的寫給期刊編輯部及編輯個人的信件有接近百封之多。

錢學森治學嚴謹,對於期刊也有嚴肅的要求。他曾寫信給多個編輯部,提出意見,希望國內學術期刊能嚴明體例和格式規範。

1981年1月13日,錢學森寫信給《哲學研究》編輯部,提出:“我希望貴刊能按現代學術刊物所公認的文風辦……每篇文章後面附有引用文獻,以便明確什麼是作者的創見,什麼是採用別人的。現在貴刊文章似乎只註明經典著作的出處,其他就不說了……我認為不註明出處是不嚴肅的。”

1987年11月致信《現代化》雜誌編輯部說:“我建議你刊每篇篇首在作者姓名下注明工作單位,並有利於讀者與作者聯繫。”

1988年,錢學森向《江蘇商專學報》提出建議:“既是學術刊物,則論文作者名下應註明其工作單位,以便讀者同作者通信進一步討論學術內容。”

除了嚴格的要求,錢老寄予國內的期刊更多的是關懷和期望。瞭解錢老的人都知道,他工作繁忙且又極度愛惜時間,一向不熱衷參加會議和活動,總是能推辭便推辭。即便這樣,還時常抽出時間來親赴編輯部,與國內雜誌社的編輯們熱切談話、討論。1984年,錢學森與《文學研究》編輯部座談科學、思維與文藝問題;1985年,參加《未來與發展》雜誌社的春節座談會,鼓勵《未來與發展》雜誌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將目光放長遠,不僅要看到2000年,還要看到21世紀中葉;1988年與《世界經濟科技》週刊編輯部負責人談話,探討刊物主題與理念;1989年回答《文藝理論與批評》編者的提問,闡述文藝與科學的關係等。在任科協主席期間,錢學森更是多次強調辦好科技雜誌的重要性。

錢學森一生驕傲不服外國人,歸國後不向國外刊物投稿是他的原則,辦好國內科技期刊是他的夙願。錢老離世已有十年,“不要跟著外國人跑”的叮嚀言猶在耳,今天,在“科學家要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熱點之際,更值得我們的科學工作者警醒慎思,見賢思齊!

(李月白,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

轉自中華讀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