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徐桂芬:煌上煌從8平米小店到上市公司


徐桂芬:煌上煌從8平米小店到上市公司

她的一生很不走運:

讀初中時遇上文化大革命,被下放到農村當了5年農民;

好不容易回了城,有了一份固定工作,卻又遭遇了下崗;

在街邊開了一個滷菜店,剛剛做出一點名氣,就被競爭對手砸了……

但她並沒有被這些接踵而至的危機打倒,而是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讓自己從一名四十多歲的下崗女工轉變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她就是食品帝國煌上煌的創始人徐桂芬。


17歲下鄉勞動改造

1951年10月,徐桂芬出生在江西南昌,兄弟姐妹八個,徐桂芬排行老四,好在父親在蔬菜公司任職,肉雖然沒有,蔬菜還是管夠的。

但是1966年文革一來,經商的父親成了“牛鬼蛇神”,被關進“牛棚”,菜葉也吃不上了。家中有8張要吃飯的嘴,而母親一個月僅有3塊錢的工資,現實真是能把人逼瘋啊。

母親頭髮一天比一天白,15歲的徐桂芬決定為家裡做點什麼。正在走投無路時,一天,她見到烈日下口渴難耐的串聯學生和急著趕路的人群,忽然靈機一動——對,賣茶。

從此,南昌火車站旁,出現了一個小姑娘,一手提著水壺,一手端著茶碗,在學生隊伍中不停穿行。一碗一分,一天下來,雖然只能掙個三毛五毛,但對於已經是一貧如洗的徐家,實在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然而,賣茶的日子沒過多久,在“我們也有一雙手,不在城裡吃閒飯”的號召下,17歲的徐桂芬被下放到奉新農村接受勞動改造。

在那裡,她跟其它農民一樣,下田插秧、下地種菜、上山砍柴,一干就是5年。

但是,從小在城裡長大的她哪裡吃得消,最後身體還是垮了:她得了腎炎。

根據當時的有關政策,知識青年下放過程中如果得病是可以申請回城的。於是,徐桂芬的母親四處託人,總算為徐桂芬弄到了一個回城指標。


1973年,徐桂芬回到了南昌

回城工作卻遭下崗

剛回南昌時,徐桂芬工作沒有著落,生活極為寒苦,但她是個能吃苦的人,那段時間,徐桂芬曾給人帶過小孩,到工廠做過臨時工,甚至幹過搬運工。

1976年,因父親單位補員,徐桂芬有了第一份固定工作——分配到蔬菜公司下屬一個菜市場當營業員。

在菜場做營業員是個苦差事,周圍蒼蠅飛舞,環境十分惡劣,而且每天早上天沒亮就得起床去接菜,然後一直賣到天黑才能下班。可徐桂芬卻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她總是熱情地吆喝,主動招徠顧客。因此,她的菜總是比別人賣得好,賣得快。

1979年,她被調進南昌市肉食品公司,1984年被任命為門市部經理。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如飢似渴地學習,漸漸地,一扇扇知識的大門在她面前打開,她的眼界更加開闊,她的思考更加深刻。

也許是基因中註定了躁動,也許是命運中安排了坎坷,徐桂芬沒有安分守己,享受難得的清閒,她希望改變自己,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像當時正在熱播的日本電視劇《阿信》中的阿信一樣,在商海中試試身手。

然而,在1993年,徐桂芬遭遇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考驗。

當時,徐桂芬所在的食品公司因效益連續下滑,開始大規模裁員。在3月份的下崗名單裡,徐桂芬看見了自己的名字。雖然在這之前也有一些預感,可在得知下崗的那一刻,徐桂芬還是驚呆了,她的心裡就像灌了鉛一樣沉重。

就這樣,41歲的徐桂芬下崗了。


41歲下海創業

為了養家,徐桂芬做起肉皮加工的買賣,天沒亮就到市場上收購肉皮,拿回家後用開水煮,颳去油脂,再用冷水浸泡、晾曬。一到冬天,徐桂芬10根手指腫得就跟10根大蘿蔔一樣。

但是,即便那樣,也解決不了一家人的溫飽。此後她還做過臘腸,賣過拆骨肉,調過餃子餡,不過都無疾而終。

創業必須吃苦,但多動腦筋才能將做大,徐桂芬開始思考有什麼商機更有發展前景。徐桂芬在食品公司呆了多年,對食品市場非常熟悉,於是她從南昌市的菜市場入手做了一番調查。

1991年底,徐桂芬在家附近一個菜市場發現買滷菜的人特別多,每個攤子前面都人頭攢動。要知道,當時南昌的滷菜都被溫州人和潮州人壟斷了。

徐桂芬眼睛一亮“溫州滷菜菜品很多,可味道清淡;潮州人滷菜大多是海產品,可品種單一”。為什麼不集兩家之長,去兩家之短,做南昌人酷愛的鮮香辣滷味呢?

1993年2月,徐桂芬用1.2萬元的全部家當在繩金塔附近創辦了南昌“煌上煌烤禽社”,烤禽社面積不過二三十平方米,員工也只有兩三人。

徐桂芬把自己的滷菜店叫做“煌上煌”是想從氣勢上給顧客權威的感覺。

“烤禽社剛開業時,店面人員少,我既當經理又當員工,推著三輪車進貨、在店裡銷售熟食,什麼髒活累活都做過。”徐桂芬回憶說。

可惜由於沒有特色,即便徐桂芬每天干16個小時,一天也只能掙到200元毛收入,她自己可以不要命,但滷菜師傅就不幹了,半個月後乾脆不辭而別。

徐桂芬被逼到了絕路上,她開始四處尋師。

這時,有人向她推薦一位姓劉的師傅。劉師傅果然出手不凡,僅僅把前任師傅留下的半成品重新滷製一遍,色香味立即大有起色。不過,劉師傅開口就要2千塊,但徐桂芬沒有猶豫,很爽快地答應了。

大廚就是大廚,從此徐桂芬的滷菜天天賣光,做多少賣多少,煌上煌日漸紅火。同行一看,“呦,繩金塔確實是風水寶地”,於是就在煌上煌邊上開了四、五家滷菜店。

這個時候,大廚跳出來叫板“必須馬上加薪1000元。”

徐桂芬面臨進退兩難的抉擇,同意吧,以烤禽社當時的財力,實在難以承受,況且誰又能保證劉師傅以後不提出類似的要求?不同意吧,說不定哪天劉師傅也會腳底板抹油,而他的配方絕招,誰也無法破解。

就在徐桂芬猶豫不覺之際,大廚真就被隔壁滷菜店挖走了,徐桂芬肺都氣炸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她要找隔壁滷菜店拼命,好在被丈夫拉住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煌上煌醬鴨”的誕生

丈夫怕徐桂芬氣出病來,就勸她去外地散心。於是1994年3月,徐桂芬一路向東,先去無錫玩了幾天,後又去了蘇州。

蘇州園林確實名不虛傳,一勺代水,一拳代山。看到湖光山色,小橋流水,徐桂芬心情慢慢舒暢起來。

結果一出景點,徐桂芬馬上飢腸轆轆。搭眼看到一招牌“蘇式醬板鴨大甩賣”,她馬上買了一隻充飢,沒有想到味道挺獨特“好吃極了”。

“怎麼就甩賣了呢?”“老了,幹不動了,賣到3月底,就徹底收攤”。“也許可以試試醬板鴨,”徐桂芬最後決定花6000元買下老爺子的配方。隨後,她在蘇州城裡挖了兩位醬鴨師傅。

回到南昌,徐桂芬又專門請了一位養生專家,將配方中加入草果、黨參等30多種中草藥。

為了做出符合南昌口味的辣醬鴨,徐桂芬組織3個師傅進行了100多次試驗,“經過30多道工序、20個小時的醃製才能製成一隻醬鴨。”

可惜,鴨肉吃起來如同嚼蠟。怎麼回事?“鴨子要用鄱陽湖散養的紅毛鴨,肉質才細嫩”,一位老師傅一語中的。

終於,通過不斷改進,徐桂芬調製出了具有獨特風味的煌上煌醬鴨。1994年,徐桂芬的第一鍋醬鴨出爐了。

為了讓醬鴨一炮打響,徐桂芬把醬鴨切成小塊插上牙籤,用一個臉盆裝著擱在滷菜店顯眼的地方,請市民免費品嚐。

當時,光是一隻鴨子的成本就要10多元錢,徐桂芬這樣大規模地搞 “免費贈送”,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丈夫說:“你這樣送下去,我們要傾家蕩產了!”徐桂芬卻斬釘截鐵的說:“就是傾家蕩產我也要送!”

一時間,“煌上煌醬鴨真好吃”的說法如同廣告詞般在南昌大街小巷流傳,很多中小學生路過烤禽社,也會念念有詞,說上幾句“滷菜要品嚐,認準煌上煌”。

那幾天,煌上煌店門前排起了4條長龍,兩條是前來品嚐醬鴨的,另外兩條是來購買醬鴨的。看到這種火爆場面,徐桂芬的眼淚都笑出來了。

免費品嚐這一招大獲成功。

從此,煌上煌醬鴨的“魅力”日漸大起來,慕名而來購買煌上煌醬鴨的人越來越多,在一些節假日的前夕,買醬鴨的顧客甚至排隊排到了馬路中間。醬鴨的熱銷也帶動了店內其它滷菜的銷售,煌上煌烤禽社開始加速發展。


徐桂芬:煌上煌從8平米小店到上市公司


遭遇競爭對手挑釁砸店

但煌上煌滷菜店越紅火,同行就越妒忌。

1995年端午節前夕,徐桂芬正在店裡忙碌著,突然發現前來買滷菜的人比以往少了很多。

她出來一看,發現有幾個婦女站在店門前不遠的地方,逢人就說:“煌上煌短斤少兩,我昨天買了3斤少了2兩,對門的某某滷菜就不會這樣……”很顯然,她們是對門那家滷菜店請來故意為難煌上煌的。

徐桂芬走過去對他們說:“請你們不要造遙,影響我的生意!”

話音剛落,只見那幾個婦女夥同幾個地痞衝上來就砸,一時間,煌上煌被砸得面目全非,已經做好準備賣的幾千斤滷菜上濺滿了碎玻璃。

氣憤的員工對徐桂芬說:“老闆,他們欺人太甚,我們跟他們拼了!”說完就操起東西要往外衝,徐桂芬趕緊攔住了他們,說她有辦法處理。說完,徐桂芬用涼水洗了一把臉,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然後開始思量應對的策略……

竟爭對手的不法行為不是不讓她氣憤,但她知道不能用暴力手段以牙還牙,煌上煌滷菜是一個知名品牌,不能把自己的名氣毀在這件小事上。


連鎖經營,開店3000多家

從1995年起,為擴大規模,煌上煌開始連鎖經營,陸續在南昌市開設了幾家煌上煌烤禽分社。

1998年,“煌上煌”連鎖店發展到130多家,銷售收入達到1350萬元,南昌市場佔有率超過80%,品種也發展到燒烤、滷製、煎炒、涼拌4大系列60多個。

2006年冬季,達晨創投的傅哲寬去南昌出差。看到煌上煌一家分店門前排著長隊,他也過去湊熱鬧,“確實辣得舒服”。

此前傅總投資了“中國雞王”福建聖農,有了一隻雞,還想來只鴨。於是,老傅跑過去咚咚敲門,“已經是71個敲門的,回去吧,我們老闆不見任何人。”

老傅不死心,2008年4月又跑去敲門,這回門開了,終於見到了頻頻嘆氣的徐桂芬。

怎麼回事?原來徐桂芬一口氣砸了1.5億成立了中式熟食加工基地。不過,鴨子已到,賣設備的卻放了徐桂芬的鴿子。

“放心,我在日本認識相關負責人”,當時他就拿起了電話,結果2個星期後,日本新含氣調理保鮮技術設備就運到了徐桂芬面前。

新技術一用,醃製時間立馬縮短,同時熬滷、輸滷、醃製、儲滷完全實現自動化操縱,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

喝水哪能忘了挖井人,徐桂芬馬上與達晨創投達成簽約,“獲得8%的股份。”

有了大佬撐腰,隨後,徐桂芬一口氣建立了300多個村級畜禽、水產養殖基地,加工的農產品包括豬、牛等15個品種。

煌上煌也走出西湖區,走出南昌四縣五區,到了2009年5月,已經在華北、華東等30多個城市開拓了2500多家連鎖店。

2012年9月,煌上煌作為醬滷第一股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002695。


徐桂芬:煌上煌從8平米小店到上市公司

如今煌上煌在全國已經有3000多家連鎖店,2019年3月29日,煌上煌發佈2018年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98億元,同比上升28.4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73億元,同比上升22.72%。


徐桂芬的經營理念

一、強化專利技術,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煌上煌”剛開的時候,菜品的研發都靠手底下的師傅。時間久了,掌握技術的師傅開始任性起來,店裡最忙的時候也要吵著回家過年。徐桂芬後來仔細琢磨了一下, 企業的產品技術還得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樣才有主動權,不至於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就是這個道理,人心是散的,可是技術卻能凝聚公司的力量。煌上煌還一直不斷的在滷製、保存、殺菌等技術方面進行改良和研究2015年企業還從意大利等國進口最專業的技術設備,技術上去了,產品質量就能得到保證。經過多年的努力,“煌上煌”成了全國醬鴨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第一家。


二、注重產品宣傳,打響名號

“煌上煌”靠創業初期的三次促銷,打響了名氣。徐桂芬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從每天的營業中發現對自己品牌宣傳有幫助的各種方法。頭兩年,在掌握了一定的產品技術後,徐桂芬開始找機會為自己的產品做宣傳,一共搞了3次效果不錯的前期促銷活動。

第一次,借元旦搞答謝新老顧客的打折促銷;

第二次,借六一兒童節在小學門口搞買滷味送玩具的促銷;

第三次,98抗洪搶險,整整做了三天的義賣,商品全部7折。

三次促銷活動並沒有讓徐桂芬賺到錢,第三次抗洪搶險義賣那一次還虧了10多萬元。但“煌上煌”的名號卻在江西到打響了,喜歡滷味的人都知道“煌上煌”。


三、“大義滅親”,構建專業化的管理團隊

店面剛有一點起色的時候,徐桂芬店裡就出現對不上帳的情況。當時店裡有母親、舅舅、哥哥都是家裡人,最終這筆帳爛在了徐桂芬自己手裡,死無對證。這讓她意識到,一個企業裙帶關係要不得。於是她決定“大義滅親”,給了一些補償就讓親戚們退出了煌上煌。

她的丈夫褚建庚卻被留在“煌上煌”,因為“大義滅親”這種事,也得看本事。他的丈夫早年有國企的工作經驗,又有下海拼搏的在商場摸爬滾打的經歷。在“煌上煌”幾次品牌調整中,包括管理、市場把控、前瞻能力上面,他的丈夫都有很強的能力。這麼好的一位得力助手,又是至親,徐桂芬不可能把他辭退。事實證明,夫妻倆其利斷金。


四、“公司+經濟合作社+農戶”

在江西農村,煌上煌有一條完整的原料產品收購鏈。在江西省內外煌上煌有300多家禽類和水產養殖基地,農戶與企業簽訂長期合同,即使遇到“禽流感”等天災,也能保證原料的供應,並且農戶的養殖收益也能得到保障。

比如,在2005年“禽流感”時期,一斤毛鴨在市面上價格跌至1.8元,而與煌上煌簽訂合約的農戶的毛鴨收購價格能夠達到4.5元。


五、提升品牌辨識度

煌上煌一直堅持“四個統一”品牌加盟原則:

  • 統一店內裝修
  • 統一“煌上煌”標識
  • 統一價格
  • 統一配貨

創業路上,只要勤奮肯幹,成功指日可待。就像徐桂芬說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來源 : 牛犢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