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所謂的“人海戰術”,解放軍的“三三制”班級突擊戰術

三三制戰術最早起源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國共內戰,抗美援朝時期達到頂峰,是我軍步兵訓練大綱中的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


所謂的“人海戰術”,解放軍的“三三制”班級突擊戰術

“三三制”的優點是火力梯層分明,有能相互協調,西方多用的散兵多層推進的戰術,有火力難以發揮的缺點。“三三制”每個戰鬥組都有一定間隔距離,避免了在被炮火覆蓋時損失過大。

據戰場傷亡總結,一枚普通迫擊炮落入攻擊隊形只能造成1人傷亡,一發105榴彈炮最多也只能打掉2個小組,在遇到機槍側射時,也不會傷亡兩個小隊。不過“三三制”作為一種經典戰技術,卻依賴團隊完美配合,這點需要經驗積累和不斷磨練,有經驗的隊伍會根據戰前偵查靈活調整隊列的距離和相應的增火力。


防禦陣型和進攻陣型的剖析
所謂的“人海戰術”,解放軍的“三三制”班級突擊戰術​ 左邊的一個戰士仍在使用步槍點名,一一精確射殺敵人;

旁邊的機槍手抱著輕機槍點射,壓制敵攻擊隊形,為戰友提供火力支援;

另一位戰士在投擲手榴彈;敵人逼近,最上方的幾名戰士已經迅速起身,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槍,要猛虎下山打白刃戰了。但姿勢仍很低
所謂的“人海戰術”,解放軍的“三三制”班級突擊戰術

上圖為攻佔山頭的情形

所謂的“人海戰術”,解放軍的“三三制”班級突擊戰術

上圖是一個連進攻的場面,每3人組成一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形成前三角或後三角衝鋒隊形;整個隊形疏密有致,整體散開,避免密集火力的殺傷,前後呼應,以保證衝擊的連續性。所有的戰士都是低姿、高速衝擊的姿態。

  照片的左下角,敵方直射火力的死角,可以看見一門60迫擊炮作為火力支援。相應的,照片的右下角,還有一個依託低矮的土坎構築的機槍陣地。機槍陣地右側的灌木叢中,隱蔽著一名特等射手,專門負責狙殺對方指揮官或機槍射手。樹叢後,是指揮員的位置,這裡便於觀察整個戰場的情況,又隱蔽安全,距離迫擊炮和機槍陣地只有十幾米,可以隨時調動所有的火力……


所謂的“人海戰術”,解放軍的“三三制”班級突擊戰術

總結,解放軍重來就沒有出現過什麼“人海戰術”,都是那些手下敗將面對失敗的藉口,國外影視中常用此汙衊中國,而在國內某些神劇的製造者們卻是沒過腦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