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所谓的“人海战术”,解放军的“三三制”班级突击战术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国共内战,抗美援朝时期达到顶峰,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


所谓的“人海战术”,解放军的“三三制”班级突击战术

“三三制”的优点是火力梯层分明,有能相互协调,西方多用的散兵多层推进的战术,有火力难以发挥的缺点。“三三制”每个战斗组都有一定间隔距离,避免了在被炮火覆盖时损失过大。

据战场伤亡总结,一枚普通迫击炮落入攻击队形只能造成1人伤亡,一发105榴弹炮最多也只能打掉2个小组,在遇到机枪侧射时,也不会伤亡两个小队。不过“三三制”作为一种经典战技术,却依赖团队完美配合,这点需要经验积累和不断磨练,有经验的队伍会根据战前侦查灵活调整队列的距离和相应的增火力。


防御阵型和进攻阵型的剖析
所谓的“人海战术”,解放军的“三三制”班级突击战术​ 左边的一个战士仍在使用步枪点名,一一精确射杀敌人;

旁边的机枪手抱着轻机枪点射,压制敌攻击队形,为战友提供火力支援;

另一位战士在投掷手榴弹;敌人逼近,最上方的几名战士已经迅速起身,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枪,要猛虎下山打白刃战了。但姿势仍很低
所谓的“人海战术”,解放军的“三三制”班级突击战术

上图为攻占山头的情形

所谓的“人海战术”,解放军的“三三制”班级突击战术

上图是一个连进攻的场面,每3人组成一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形成前三角或后三角冲锋队形;整个队形疏密有致,整体散开,避免密集火力的杀伤,前后呼应,以保证冲击的连续性。所有的战士都是低姿、高速冲击的姿态。

  照片的左下角,敌方直射火力的死角,可以看见一门60迫击炮作为火力支援。相应的,照片的右下角,还有一个依托低矮的土坎构筑的机枪阵地。机枪阵地右侧的灌木丛中,隐蔽着一名特等射手,专门负责狙杀对方指挥官或机枪射手。树丛后,是指挥员的位置,这里便于观察整个战场的情况,又隐蔽安全,距离迫击炮和机枪阵地只有十几米,可以随时调动所有的火力……


所谓的“人海战术”,解放军的“三三制”班级突击战术

总结,解放军重来就没有出现过什么“人海战术”,都是那些手下败将面对失败的借口,国外影视中常用此污蔑中国,而在国内某些神剧的制造者们却是没过脑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