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之後,教育的生死淘汰賽

春天背後,都是洗牌。

在 2020 年這個最漫長的春節假期裡,受疫情影響,線下教育全面停課。我們看到的新現象是,在需求端,用戶經歷了見多識廣,變成了挑剔的、成熟的在線教育產品體驗師,用「好評」、「卸載」決定產品的生死;而在供給端,海量暫時「告別」講臺的老師們,練就了線上新本領,以及,幾乎所有幸存下來的線下教育機構都學會了「線上化」。

疫情讓線上、線下教育行業風雲湧動。在教育機構積極自救,尋找新航道和新方向的同時,想分享一句來自英國哲學家懷特海的話:「教育是一種掌握種種細節的需要耐心的過程,一分鐘,一小時,日復一日的循環。」

我們試圖把時間軸拉得長一些,分析疫情究竟如何影響了教育行業,以及具備什麼樣特質的教育品牌、產品能夠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

  • 疫情過後,教育行業的線上線下攻守之戰裡,誰是長期的受益者?
  • 線下的教育機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如何切入線上教育業務?
  • 線上的教育產品未來會如何進化?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 視頻泛教育領域會出現下一個「得到」嗎?

經過這一段時間跟行業專家、創業者的交流,我們先分享幾個觀點:

  • 疫情過後,肯定是在線教育的春天,但可能不是在線教育企業的春天。在線教育市場湧入了更多新玩家,用戶也更為成熟,整個市場的競爭比原來更為激烈。線下教育品牌掌握了運營線上業務的武器,優化全鏈條效率之後,反而比只做在線教育的品牌更有優勢。
  • 以往線下教育機構沒有足夠的決心和動力推動線上業務,疫情會加快線下機構在線化的速度。線下教育機構可能會通過同時提供線上、線下兩類產品服務的方式,與在線教育公司比拼。
  • 在線教育品牌有三類進化的方式:優化供給端的成本結構和效率;通過 AI 等技術,動畫視頻、遊戲等方式,提升需求端的體驗;在收費教育內容上做創新,拓展收費類教育內容的外延。
疫情之後,教育的生死淘汰賽


/ 01 /

為什麼說,現在是在線教育的春天,不是在線教育企業的春天?

我們今天的探討,從最近教育行業的一場「論辯」開始。

2 月 13 日,松鼠AI 創始人慄浩洋在員工會議上說:「6 個月之後,可能全國 60% 的純線下中小教育機構都會倒閉,活下來成為第一重要的。」

2 月 20 日,精銳教育創始人張熙說:「在線教育發展到今天,現在是群雄逐鹿的時候。未來 1-2 年,頭部在線教育企業會清掃戰場,至少 60% 的在線教育公司會倒下。」

一位說線下機構會倒閉 60%,一位說線上企業會倒下 60%。到底,誰對誰錯?

在我們看來,這兩種觀點都對,教育領域的淘汰賽已經開啟,不論是在線上還是在線下。

先看線上,我們可以說,在線教育的春天來了。

根據 QuestMobile 發佈的報告,今年春節後(2 月 3 日-2 月 9 日),教育學習類 APP 的日均活躍用戶規模比今年平日(1 月 2 日至 1 月 8 日)增長了 46%。教育學習微信小程序的日均活躍用戶規模在春節後比平日增長了 218.1%。此外,騰訊教育副總裁陳書俊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春節期間,使用騰訊課堂進行在線學習的師生人數整體增長了近 128 倍。

線上的春天,源自疫情期間線下培訓受阻,所有人都被「逼」到了線上。不論是作為需求方的學生、家長,還是作為供給方的老師,都在很短的時間內開始適應、嘗試在線教育。所有擠進線上教育賽道的人,都能從中瓜分一部分流量。

這個春天不會是短暫的,因為和許多其他行業一樣,加速線上化,將是教育行業的長期趨勢。

一方面,疫情期間從線上嚐到了甜頭的企業們,肯定不會輕易放棄這一塊新戰場,它們大抵會快馬加鞭。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近日接受 36氪採訪的時候說道,「之前預計要 3 年時間才能趕上線下的在線教育,如今全面提前」。

另一方面,在線教育們的參與者們,不論是老師、用戶、學生家長,經過疫情期間的「特殊培訓」,對在線教育的認同度會提高,會比從前更願意把線上當作線下學習的有效補充。

但是,疫情期間的這波在線教育小高潮所發生的原因(需求短時間內轉移到線上),也為疫情之後激烈的「淘汰賽」埋下了種子。

毋庸置疑,疫情過後,用戶的時間分配會迴歸正常。K12(學前至高中)教育的用戶們,把時間交回線下課堂;職業教育的用戶投入職場。因此,近期激增的在線教育流量大潮終會退去,流量可能比疫情期間銳減 5 到 10 倍。

彼時,誰會被淘汰,誰會被青睞?剩者中,又是誰能贏得更多份額,成為戰場裡的贏家?

在我們看來,線下最先被淘汰的,是抗風險能力小、沒能撐到疫情結束,或者沒能迅速轉型線上的線下中小機構。這就是松鼠AI 創始人慄浩洋的觀點,線下中小機構會迎來倒閉潮。

那麼,這些退場的中小線下教育企業所騰挪出來的市場空間,會是誰的機會?

有三種可能性:純做線上的教育機構 、既會做線上又會做線下的本地教育品牌 ,或者全國性的線下知名教育品牌。

我們認為,疫情過後,教育市場的集中度會更高。一個殘酷的定律是,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龍頭,即全國性的線下教育大品牌。

它們已經在線下完成了品牌積累,也有充足的師資、資金來支撐自己的體量,如果它們提前佈局了線上,或者迅速發力線上,抓住了疫情下學生家長老師齊上線的特殊機遇,它們會是最會爭搶新地盤的玩家。

生鮮行業的邏輯也類似。線下有強大供應鏈和品牌積累,且有線上運營能力的公司,能從疫情中脫穎而出,凸顯競爭力。點擊鏈接回看《疫情過後,生鮮、餐飲、食品的新格局 | 峰瑞研究所》。

這樣的起伏也曾發生在服裝領域。如果你去研究天貓雙十一歷年的數據,女裝品類排行榜靠前的位置,頭幾年幾乎被茵曼、韓都衣舍等「淘品牌」佔領;但最近三四年,第一名回到了優衣庫等從線下起家、與「淘品牌」對應的所謂「傳統品牌」手裡,而且 Top 10 裡的「傳統線下品牌」也多起來了。線下起家的大企業,一旦反應過來,往線上調頭,可以搶回曾經丟掉的份額。

然而,線下教育品牌轉型線上,最難的在於決心。

從前,它們靠地面課堂活得很滋潤,對於線上,它們「可以不在乎」,「可以不會」,也「可以不想會」。還有些人對線上教育的心態是,內心焦急但心生抗拒,認為它過於瘋狂,或者過於「燒錢」。

但在疫情下,可以想見,線下業務佔比越重的教育企業,轉型線上的動力會越足。因為,不轉,就面臨著鉅額退款,失去用戶,失掉陣地。

因此,這一次,擺在它們面前的是,「不得不」線上。

發力線上,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隻要它們邁出了這一步,並不斷優化成本結構、提升效率,最終,它們會比純在線教育公司有優勢。

簡單點說,它們比只會做在線教育的企業多了一條腿走路,能夠嫁接更多線上沒有的服務與體驗。

它們也更容易成為用戶的理想選擇。試想一下,在教學內容本身、內容形態、師資力量、價格都相當的情況下,有兩家教育機構供你選,一家是既能做線上線下的企業,另一家只有線上業務。作為用戶的你,大概率會選能上能下、擁有強大品牌的雙棲企業,因為它的體驗多,服務多,能靈活滿足你的需要。

一面是線下的教育大品牌們擠進線上,使得線上教育市場裡的玩家和對手變多。另一面,是宅在家的這段時間,用戶們用遍了各種在線教育產業之後,變得成熟,篩選產品的標準也更高了。

這兩個變化,都會加劇在線教育領域的競爭,會淘汰掉一批缺乏競爭力的在線教育企業。這就是精銳教育創始人張熙的觀點。

線下在攻,線上在守;線下的人長了新能力,線上的人卻沒有退路,這是目前在線教育領域的狀態。混戰逼得線上企業只能去做線下做不了的事。(在文章第二部分,我們會詳細拆解)

那麼,在線教育的既有領地裡,誰會最先被擠出去呢?我們覺得,是那些內容本身和內容形態與線下同質化的產品或服務。

比如,當下可能流量激增、面向多人、單次佔用時間長的直播企業。它們是疫情之下不能去地面課堂的應急方案。本質上,它們只是把線下的教室變成線上的直播間,課程內容與線下可能差不多,體驗感甚至比線下還差。最難保證體驗的,是當前流量激增的在線大班課、中班課。因為人一多,就只能做單向傳播,互動性也欠佳。

疫情之後,它們的處境會很艱難。一來,用戶的時間分配迴歸正常,佔用大量整塊時間的直播不會成為第一選擇。二來,用戶嘗試體驗了各種直播平臺之後,也會更快地品牌化,最終選擇那些在線下積累時間長、優質老師多、用戶口碑好的機構,以及有品牌效應的線上教育品牌。

所以,總體而言,目前雖然看起來是在線教育的春天,但是到頭來,這個春天可能是完成向線上轉型的線下知名教育機構的。在線直播、錄播已經進入淘汰賽,同樣迎來了春天的,可能是提供在線的技術服務,而不是提供教育服務的公司。

/ 02 /

在線教育產品進化的三條路徑

疫情之後,教育的生死淘汰賽

危機之下,藏有轉機。

面對線下教育機構的猛烈進攻,線上教育企業可以如何進化,以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

總體而言,線上教育要形成護城河,需要進行由技術支持的結構性調整。我們看到的線上教育產品的進化路徑有三種:

一,從供給端,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優化成本結構和提高效率;

二,從需求端,把互聯網特性利用到極致,提供線下難以帶給用戶的體驗;

三,在教育內容上做創新,拓展收費類教育內容的外延。

(歡迎有這些想法和特點的線上教育創業者們與我們交流、合作。)

先來看第一種路徑。從供給端來看,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為不同群體的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選擇,是教育供給側的核心。如果在此基礎上,能夠利用技術手段,來優化教育產品的成本結構、提高效率,則是更理想的狀態。

以峰瑞資本投資的在線教育品牌洋蔥學院為例。它把課程體系,拆解成很多小的知識點,並用互聯網的方式,把課程內容變成中小學生能夠輕鬆接受的 10 分鐘左右的動畫視頻。雖然製作一次動畫視頻的成本比較高,但後續基本不佔人力成本,可以供無限多的用戶使用,邊際成本接近於零。

而線下卻很難出現邊際成本接近於零的產品。不論是小班課還是一對一精品輔導,在用戶增加的同時,就不得不增加老師的投入。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在一對一輔導產品市場,大部分企業都沒法掙錢,因為增加一個學生,就得增加一位老師。唯二從一對一中掙到錢的新東方和學而思,靠的是規模優勢。它們通過大班課吸引用戶關注,過濾一次成本結構。當用戶有了品牌信任度,體驗過課程之後,再推薦一對一的課程。

在供給端優化成本結構,也有其他方法。比如利用互聯網手段,打造一些工具類產品,包括詞典、搜題。

如果這些工具類的線上運營方,能夠同時提供高品質的教育服務,它們在獲客成本結構上可能有優勢。工具雖然可以低成本獲客,但是轉教育確實不易,不過也許會有成功範例。

再來看第二種路徑。從消費端來看,用戶在線上可能會傾向於選擇能夠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時間,更具互動性、更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教育品牌。

洋蔥學院利用技術實現了教育的個性化,在線上創造了一種與學生的直接聯繫。它通過用戶在線學習的行為,瞭解用戶集中精力的程度,記錄用戶的學習結果,也能根據試題結果給用戶調整課程進度和題目難度。它在實現了個性化的同時,也提升了效率。這些努力,在線下是很難規模化實現的。

比如,流利說用語音識別引擎部分替代口語陪練老師,提高用戶自學英語的效率。

再舉一個例子。樂器學習是一件枯燥嚴肅的事情,峰瑞投資的迷鹿音樂,以智能音頻識別的方式完成了實時的音頻交互和教學反饋。它讓學習過程極具娛樂性和互動性,引發好奇,喚起探究。

峰瑞投資的移動互聯網英語學習平臺扇貝也一樣。它根據用戶對單詞的熟悉程度,按照記憶曲線,安排用戶的學習進度和內容。用戶還能夠通過單詞對戰的方式,跟微信好友通過玩遊戲背單詞。

不論是更好的交互,還是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和個性化,這些來自線上的獨特體驗和服務,是在線教育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疫情期間,洋蔥學院的日活躍用戶增長了 6 倍,迷鹿音樂和扇貝的用戶增長與收入也都創了新高。

提供高品質的在線教育服務,是有門檻的。即便線下教育巨頭想快速跟進,也免不了踩坑,畢竟線上是新業務,在線教育平臺們曾經走過的路,它們也得趟一遍。

除了優化供給端的成本結構與效率,以及改進需求端的體驗之外,線上教育品牌的第三道路是,在收費教育內容上做創新,拓展收費類教育內容的外延。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充分發揮線上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的便利,然後把線下偏長尾的學習需求搬到線上。

以得到為例。你可以在上面跟著巴菲特學看財報,瞭解天文通識,也可以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皮膚、處理親子關係。在線下,要就這些話題召集一群人開一門培訓課,是件很難的事情。把它們搬到線上,難度則大幅下降。你甚至會驚訝地發現,許多我們以為的小需求,都有廣大的受眾。

是的,細分市場正在崛起。峰瑞投資的 Momself 搭建了 M-O-M 課程體系,覆蓋「積極養育、自我成長、愉悅生活」三個女性最為關注的領域。它已經開發了多個受用戶歡迎的產品,不僅有專門為媽媽群體設計的時間自由訓練營、極簡正念瑜伽課,還有親子財商課、愛與性的實操手冊等課程。

很多在地面課堂上沒法正襟危坐去學的內容,在 K12 教育品牌少年得到上都能找到。在我們看來,它擴寬了兩個外延:一,語文課部分,不是衝著幫孩子補習課文,而是用自己總結的新工具和模型,幫孩子習得結構思維和寫作手法。二,閱讀部分,不論是《哈利波特閱讀課》、《少年宇宙課》,還是恐龍學家精講 30 種恐龍的課程,它們更多地是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拓展視野。

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是:和零售行業一樣,線下教育機構批量上線的時候,也有線上教育平臺開始去到線下,這會是條好走的路嗎?

不難想到,線上平臺去線下,能夠豐富用戶的體驗。我們看到的挑戰是,教育品牌從線上轉型線下需要去思考:線上和線下業務究竟誰是誰的漏斗,誰是誰的補充,也需要去解決線下單位效率不高的問題。

/ 03 /

四個開放性的問題

我們也想和你探討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我們有初步答案(但是不太確定)。希望能與行業里長期浸潤的創始人、行業專家交流請教。

1. 教育向來很難出平臺,疫情過後,隨著教育的供給增加,是否會誕生新的平臺類的公司?

疫情改變了教育供給端的行為習慣,海量老師的本領都變強了很多。他們既會在線下教,也學會了線上服務,直播、錄播等各種教學形態都不在話下。通俗點說,一個老師能當多個老師來用,滿足不同場景的教學需要。

如果把老師的一類技能算作一個 SKU ,就意味著教育類公司的有效供給總量變大甚至翻倍了。

當有效供給增多之後,理論上對能同時玩轉線上線下的平臺的發展有益。以峰瑞參與投資的輕輕教育為例。它起初是以線下上門一對一為主的家教平臺,後來轉型為線上一對一教育輔導企業,它還自主創新做了教育質量控制。受疫情影響,供給與需求兩端都在增長,且都能適應線上線下,輕輕教育這類互聯網教育企業會獲得更大的認可。

這和我們原來分析過的大潤發的邏輯類似,它用一條供應鏈滿足了到家、到店等不同場景的需求。(點擊鏈接回看《生鮮零售——從二級市場學習早期投資》)

但在現實世界裡,教育領域向來很難出現平臺性企業,因為不容易做好質量控制。那麼,在你看來,這一次疫情大幅增加了教育的供給,會誕生新的平臺型企業麼?

2. 在下沉市場,區域化的線下教育品牌,會吃掉原來擁有流量的線上品牌的份額嗎?

近年來,在師資力量相對短缺的低線城市,分散在各地的線下教育機構佔山為王,也有部分用戶的教育需求,被緊盯下沉市場的線上教育機構承接。

根據 QuestMobile 發佈的報告,2019 年 6 月,超過 56% 的教育學習類 APP 用戶分佈在三線及以下的城市。援引砍柴網在 2019 年 8 月的報道,在線學習平臺作業幫的用戶大部分來自三到六線城市,在人均使用時間最長的 10 大省份中,有 8 個省份屬於中西部地區和邊遠地區。

新冠疫情給整個線下教育機構做了一次線上能力培訓。我們的問題是,當散落在低線城市的區域化線下教育品牌,也開始有了線上能力,是否能夠通過它的區域性影響力把流量搶回來一部分呢?

3. 教育領域,會出現新品類嗎?

我們也在思考,教育領域是否會有新的品類崛起。

比如,近幾年編程教育市場很火熱,它會有可能嗎?

編程教育的行業特性就偏互聯網。目前編程教育的市場份額還小,沒有成型的巨頭;如果在線下做,機房建設等投入成本也很高。由此推測,如果編程教育領域能誕生新的、規模比較大的品牌,它可能來自線上。

4. 視頻領域會出現下一個「得到」嗎?

除了各類線上、線下教育機構之外,越來越多的內容型公司正在向教育公司轉型,進一步拓寬教育的外延。

得到 APP 就是從內容型公司轉向教育公司的典型。

得到的前身是「邏輯思維」。早期它通過微信公眾號發佈語音內容,後來又出了系統性介紹圖書的內容,再然後,它做了得到 APP,推出系統性的線上專欄課程,現在又延展到線下的「得到大學」,覆蓋了越來越多的教育消費場景。

如果得到這類教育類公司最後證明,從媒體轉到教育,是內容平臺商業化的重要路徑,那麼其他想要轉做教育的內容公司,要考慮的變量就是媒體形態和渠道的變化。

當年得到橫空出世的時候,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在於,它的在線專欄既不像公號內容,又不像傳統的線下課程。

假如視頻領域會出現符合視頻傳播形態的泛教育類公司,它可能是個新物種,既不像我們現在看到的線上知識付費類產品,又不像線下成型的、正在售賣的課程。否則,它面臨的處境將是,在這兩類競品的夾縫中生存,很難突圍。

/ 04 /

教育的本質:生意之外,承載著社會價值

疫情之後,教育的生死淘汰賽

教育產品終究要符合教育的本質規律。創造商業價值之外,它始終承擔著實現教育公平的責任:提高素質,普及教育。因此,判斷誰是好的教育機構,也看它們是否認可並踐行教育的社會價值。

經過這次疫情,在線教育被強行普及,教育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下沉。在中國,教育最大的意義之一就是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和下沉。這個目標大部分依靠在線教育來完成。

洋蔥學院一直深信,教育要為弱勢群體服務。疫情期間,洋蔥學院把平臺上的精品網課同步分享給多個線上平臺與公立機構,免費開放給全國的老師及學生。

這不是它們的第一次公益嘗試。過去 6 年,洋蔥學院的洋蔥助教行動項目,累計為全國 29 個省市自治區、超過 3,500 所鄉村學校的 40,000 名鄉村教師免費提供了課程資源和教學服務支持。

同樣在疫情期間,扇貝特地找來醫學知識工作者,編選了醫學類單詞書,並把它免費開放給用戶使用,希望在醫學生和醫者從醫的路上,助他們一臂之力。

峰瑞參與投資的少年得到,在疫情期間,精選了少年得到 APP 中廣受好評的 5 門課,免費送給武漢的孩子。它還將少年得到 18 位名師奉獻的視頻課程,免費開放給全國的中小學生,直到他們正式開學。

很榮幸能與這些在艱難時期以自己的方式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同行。我們投資教育相關公司時,會格外關注商業價值之外,它們對人的精神上的感召和引領。

本篇總結

1,疫情過後,是在線教育的春天,但不是在線教育企業的春天。最大的機會可能是屬於把所有武器都學會了的線下知名教育品牌。線上線下的融合會增加,當它們玩轉了線上,就能從成本結構、整體效率等角度超越在線教育企業。

2,在線教育經過激烈的淘汰,最後能贏得用戶的,是與線下產品及服務差異大,能把互聯網的特性用到極致的平臺。

3,在最像線下的教育產品裡,用戶會選最好的教育產品。除了大品牌,用戶會選產品體驗度高的,用戶口碑好的。

4,我們也可以得到各個行業的通用邏輯:

首先,疫情讓各行各業更快地線上化。

其次,在玩家們都學會了線上化,線上化不再是特殊能力之後,就看誰本質上效率更高,誰更好地解決了問題。

作為結果,武器多的人,長期競爭優勢會更大。零售的重要武器是供應鏈,教育的武器則可能是品牌和師資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