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建文帝朱允炆如果不聽從兵部尚書鐵鉉等人消番,燕王朱埭又反水嗎?

鞋門足道


向建文帝提議削蕃的是齊泰,黃子澄而並非鐵鉉,鐵鉉在靖難之役時死守濟南,迫使朱棣繞道濟南南下,在朱棣攻破南京城後,揮師北上包圍濟南城,最終因寡不敵眾,濟南陷落,鐵鉉遭磔刑而死。(忍不住多說了幾句,望各位見諒)



那麼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如果朱允炆不削蕃,朱棣會不會造反?關於這個問題大部分的觀點是—會,原因很簡單,當年太子朱標死後,本應另立其他兒子為太子的朱元璋竟然立了孫子朱允炆為儲君,這令當時包括朱棣在內的很多朱元璋的兒子相當不滿,且不說年少的朱允炆在這些叔叔心中毫無地位和威信可言,連長年鎮守大明北方邊塞,為大明朝的安定立下那麼多汗馬功勞的朱棣,朱元璋也都從未考慮過,更是寒了朱棣的心,所以朱棣心中氣不過,更是不服氣,等朱允炆上臺後,便借削蕃一事,堂而皇之的起兵反叛。

上面這個理由看似很有道理,但我覺得並不是那麼的令人信服,結合明初藩王割據的實際情況,對比之前的那些朝代,我認為如果朱允炆不削蕃,朱棣或許不會反,即便是反也不會那麼早就反。為何這樣說?我們先來看看大明朝初期的藩王情況,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大明江山,防止權臣作亂,便封兒子們為王,到全國各地去替朱家鎮守疆土,以期天下太平,雖然朱元璋的這種分封制是歷史的倒退,但畢竟朱元璋還是很信任自己的兒子們的,朱元璋先後封了很多王,其中鎮守北部邊疆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還有寧王朱權這幾個藩王實力最強,他們手中都握有幾萬多年曆經沙場的精兵悍將,所以在以擁有絕對實力為前提下,當朱元璋繞過兒子們直接封朱允炆為皇太孫的時候,這些藩王們心中肯定是不服氣的,但此時的朱棣只是不服氣,而不會有反叛之心,第一朱元璋對他們鎮守邊關的期望依然能約束得住他,第二兄弟之情依然存在,朱允炆的父親朱標性情仁厚,對待弟弟們都非常好,據記載弟弟們犯錯時,朱元璋每次懲罰他們都是朱標苦苦相勸,才令朱元璋罷手,所以作為弟弟,朱棣對朱標還是有很多感念之情的,這種感情如果不是朱允炆削蕃,我相信能轉換成叔侄之情而延續一段時間。第三,朱棣的實力雖然很強,但是面對朝廷上百萬的軍隊,如果倉促起兵只能是以卵擊石,毫無勝算。



所以,以上兩點,我認為朱允炆如果不削蕃,朱棣也許不會反,但我又說過朱棣也許會反,但不會那麼早,其實二者並不矛盾,叔侄之情只能延續一段時間,在二哥朱樉,三哥朱棡相繼去世以後,朱棣作為最有實力,最有能力的藩王,其野心也一定會漸長,尤其是面對一個孺弱的,毫無治國經驗的,只會受周圍儒生文士“蠱惑”的皇帝,但這種野心的增長是需要時間的,朱允炆登基後,先後將周,齊,湘,代,岷五位藩王廢的廢,囚禁的囚禁,自殺的自殺,雖然很無情,但這五位藩王也是被朱允炆抓住了小辮子,而朱棣呢,朱允炆實在找不到藉口向他下手,所以只能想盡一切辦法削弱他的實力,像調走燕王管轄的部隊,使得朱棣最後只剩下了不到一千的府兵,另外從中央派遣官員接管北京城的一切,派宋忠率軍屯駐開平,以監視朱棣。而朱棣面對這些也都忍了下來,並沒有選擇抵抗,甚至先後選擇裝病裝傻,企圖消除朱允炆對他的戒心。所以如果朱棣真的很早就有了反叛之心,那麼面對朱允炆的咄咄逼人,越早起兵反而對他越有利,又何必等到軍隊被調走了,北京城被朝廷控制了才冒險起兵呢?

這種裝瘋賣傻,企圖矇混過關的日子直到朱棣手下葛誠的告密才結束,當朱允炆得知朱棣裝瘋賣傻後,準備向他動手時,朱棣也得知了這一消息,不得已起兵,開始了漫長的南征之路,雖然靖難之役只有四年,但對朱棣來說確實是困難重重,這四年裡,燕軍與南軍之間互有勝負,朱棣本人也多次負傷,甚至有幾次都是差點喪命,像前面提到的鐵鉉,就給朱棣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靖難之役差點失敗,甚至朱棣本人都差點死在他手裡,所以這種一路上苦難迭出,險象環生的情況實在不像是蓄謀已久的反叛,更像是倉促間的起兵,只是相比於燕軍及燕軍將領的作戰能力,謀略和韌性,南軍實在是太過差勁,尤其是李景隆,還出現了讓本擅長守城戰的耿炳文去跟燕軍打野戰這種可笑的安排,所以朱棣靖難成功看起來是那麼的容易,但事實卻真的並非如此。



所以,總結一下,如果朱允炆不削蕃,朱棣要麼不反要麼不會那麼快的反,如果不削蕃也許大明王朝後面會出現類似西漢初年藩王割據的局面,但這種局面的最終走向如何,會不會也引發“七國之亂”這種情況,都取決於君主和朝廷能力的水平如何,這裡就不再探討了。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首先不削藩,朝廷給錢養自己的兵權,反個毛啊。沒反的動機。第二,朱棣只是個燕王,幾萬小兵,憑什麼跟朝廷百萬大軍幹?另外不削藩,別的藩王幫朝廷也不會幫他。最多隔岸觀火。也沒有反的實力。

這種假設性無腦問題以後不要邀請我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