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玄武門之變中眾臣為何沒人支持李淵?

鄭福良ZFL


題主這樣問很明顯不是很瞭解玄武門之變,在這場政變當中,李世民可以說以小博大、單車變摩托,不對,是變飛機。如果說李淵沒有支持者肯定是假的,首先李靖、李勣、太子府、齊王府肯定都是他的支持者,但是有用嗎?我們下來看看整件事情的經過。

玄武門之變的頭天晚上李淵還在罵李世民,說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說你有取代我的野心,李世民當時就否認了,找了個別的話題,說李建成、李元吉睡了李淵的妃子,不信讓他們二人明早來對峙,李淵也答應了,李世民回去之後就開始策劃,因為收買了李建成的心腹禁軍守將常何,所以李建成的一舉一動,李世民是知道的。

這之前李世民還去問了李靖和李勣,可是這二人都表示中立,你們自家的事不好管,其實等於默認了,加上尉遲敬德、杜如晦等人的極力推崇,一切準備就緒,果然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第二天清晨就前去對峙,但是此時李世民已經埋伏好了士兵,當他們二人發現不對勁要逃跑時,李世民一箭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殺死,這期間太子府和齊王李元吉的兵馬相繼趕來,可是此時二人已經被殺了。

尉遲敬德馬上率兵進殿逼宮,進去後才發現李淵還在和妃子們嬉戲,別說李淵,很多人都不知道,尉遲敬德馬上說:“稟陛下,太子和齊王造反,已經被秦王擊殺。”李淵看尉遲敬德的姿態,手握兵器進殿,還能看不明白嗎?於是就說:“既然如此,那以後一切事物都交於秦王辦理。”並放權讓李世民去平息這場政變,李世民得到權力很快就平息了戰亂,這也就是幾個小時的事情,李淵算是處理的好了,有再多的支持者也沒用,自己都保不住了,只能退位了。

其實李淵也早就察覺到了太子和秦王之間的暗鬥,只是想先讓他們鬥,可是誰能想到,李世民兵行險招、兵貴神速,要知道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有紕漏都必敗無疑,自己要不是尉遲敬德來的及時,也差點被李元吉給幹掉。

說了這麼多,意思就是李淵無論支持者有多少,刀都架在脖子上了,還有用嗎?況且自己也六十來歲了,識時務的人都知道站隊了,只不過是站太子一邊還是秦王一邊而已。


貓眼觀史


首先在權力面前,沒有任何親情可言。自古帝王家最是無情。為了帝位父子成仇,兄弟反目的數不勝數。皇帝也可以把女兒作為政治籌碼隨意嫁人,甚至是和親。

回過頭來看玄武門之變之前的形勢。當時太子李建成坐鎮東宮,領文官集團,而且李淵刻意扶植。其實,李建成頗有明君之風,奈何攀附他的人太不成氣候了,什麼李元吉,什麼李淵後宮妃嬪的家族,以及太子自己的一些幕僚,都是典型的仗勢欺人之輩,絲毫沒有秦王幕僚那般低調。這些狗仗人勢的人讓李建成失了很多民心。

反觀李世民,因為李淵的刻意打壓,所以李世民及其部下都行事低調隱忍,這一點給李世民加了不少分。加上李世民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讓他給文官集團留下印象十分好。特別是虎牢關一役,天神下凡,以少勝多,一戰滅兩王,讓李世民在老百姓心中徹底神話了。

古代造反,兵權至關重要。當時李世民雖然被封為天策上將,但卻被變相的剝離了兵權,不過軍隊基本都是他的熟人。在古代想要在京城造反成功,第一步是要控制京城的防衛,只要京城守衛長官是自己人就可以了。如漢朝的執金吾,唐朝的金吾衛,清的九門提督。第二點至關重要,那就是皇宮的禁軍。掌握了皇宮的禁軍你不一定會造反成功,但是你可以輕易掌握皇帝的性命。李世民很幸運的,策反了當時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門守衛統領常何。因為常何曾在李世民手下為將,所以也有人說這是李世民安排的一招妙棋,是個致命的臥底。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李元吉這兩位首領被誅殺,太子一黨瞬間群龍無首,作鳥獸散。另一方面,李世民迅速控制整個皇宮守軍,並派自己心腹加猛將的尉遲恭逼宮,將李淵軟禁起來,李世民瞬間掌握了局勢。李淵眼看李建成已死,大勢已去,不得不選擇妥協。可以說李淵的心腹還是很多的,比如說裴寂蕭瑀陳叔達,這幾人既是李淵至交好友也是武德年間重臣,京城外也有河間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邊關重將。他們之所以選擇了妥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如果萬一李淵掌握了局勢,那麼,李世民勢必要被清算。李世民被清算了,李唐王朝可就後繼無人了,李淵其它的兒子可是都過於幼小了。三國時東吳大帝孫權可就犯過這種蠢。李世民如果被清算,那麼他的文武部下,如長孫無忌,房謀杜斷,段志玄,尉遲恭秦瓊程知節侯君集,甚至連李靖及李績估計都無法倖免。這些人可都是大唐的棟樑,清算他們唐王朝勢必元氣大傷。可別忘了北方可是有虎視眈眈的突厥覬覦。

所以說,並非沒有人支持李淵,而是因為大勢已去,也沒得選擇,他們選擇了妥協。說白了是他們兄弟父子象徵,不關其他人的事兒。公開支持李淵並不會有好下場。建文帝舊臣訓斥朱棣造反,下場呢?看看方孝儒,齊泰,黃子澄就知道了


小哇是個讀書人


養子不教乃父過,兄弟殘殺乃父罪;太子、秦王爭儲已久,作為國之天字第一號大事,皇帝居然聽之任之,大臣們不明就裡,怎樣支持皇帝?自作主張支持哪一個,萬一站錯了隊,後果難料。

玄武門之變有段細節,秦王誅殺了太子、齊王,餘黨還在廝殺時,李淵正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他的船上說;“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特派我來護駕”。李淵大驚問同船的裴寂等人:“居然出這種事,該怎麼辦呢?”,蕭瑀和陳叔達回答;“建成與元吉本來就沒有參加反隋的謀略,也沒有立功。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和威望,便策劃奸邪的陰謀。該聲討該殺。陛下如果能定秦王為太子,就不會再生事端了。”李淵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

在刀槍的威逼下(已到了這般境地),大臣們腦子轉的真快,李淵忍住喪子之悲趕快表態,估計內心也已嚇破膽。他還接受尉遲恭請求(命令),趕快頒佈親筆敕令,命令停戰,各軍一律接受秦王的處置,並派郎裴寂前往東宮安撫開導太子麾下的諸將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世民敢殺哥殺弟殺親侄子們,還敢接管弟媳;作為父親、爺爺、老人公,李淵的威信何在?李世民還有什麼不敢殺?李淵就一末路皇帝,誰敢支持?他倒有點自知之明,後來心灰意冷主動下了臺。


諶人


玄武門之變是三方四人勢力的較量,李淵的中央政府,李世民的秦王府,李建成的太子府和李元吉的齊王府,但是後世都著重渲染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較量,而竟然對皇帝李淵直接就無視了,李淵怎麼都落到如此田地了?

其實李淵也是有支持者的,而且實力都很強大,否則李淵的皇位也坐不住。在玄武門兵變之前,李淵把李世民壓制的很慘,說一不敢說二,還把李世民身邊人一個個調走,搞釜底抽薪,李世民整天來李淵這裡哭著喊著表忠心。最後一看就要被搞死才圖窮匕見,才放手拼死一搏。其實李世民並非盲動,他在動手之前最早搞定的就是李淵的支持者。

李淵在朝堂上主要依靠裴寂封德彝和蕭瑀三人。裴寂是李淵死黨,封德彝首鼠兩端是個騎牆派、機會主義者,蕭瑀是李世民的支持者,李淵幾次要對李世民下手,都被蕭瑀勸阻了,所以李世民的主攻方向就是封德彝。

李淵軍事上的支持者是李靖和李勣。這兩人既不是太子府的人,也不是秦王府的人。李世民在動手之前徵求過這兩尊大神的意思,問他們支持誰。先找李靖,李靖說了一堆廢話,沒態度。再問李勣,李勣表示天子家事,我一個外人,沒權插嘴,他們的中立態度讓李世民放了心,結果大家也知道了,他們成就了李世民的不朽業績!


紅黑聖西羅


在歷史當中,有不少的開國皇帝存在,這些開國皇帝會被後世所銘記,因為是他們建立了這個江山,是他們顛覆了之前的朝代,所以他們的功勞在後人看來自然也是無與倫比的,雖然同為開國皇帝,但他們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受後人所景仰的程度卻是截然不同的,就拿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來說吧,很多人對於李淵並沒有太大的印象,大家都知道李淵的存在,但是最讓他們銘記的卻是李淵的兒子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上算是一代賢君,他才華蓋世,而且勵精圖治,為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所以大家都深深的記住了他,不過李世民這一生也未必就是乾乾淨淨的,就拿玄武門事變來說吧,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的野心,可能有的人會說李世民此舉也是迫不得已,因為那個時候兄弟爭權,勢必會你死我亡的,如果李世民不起殺心,那麼對方也會殺掉他。話雖如此,但是能夠殺掉自己的親兄弟的也絕非善類。


或許這就是身在帝王家的無奈吧,帝王之家是沒有親情可言的,因為大家眼中只有權力,而且最大的權力只屬於一個人,所以大家自然會爭相奪取。不少人在關注玄武門事變的時候都注意到了李世民跟李建成,而且大家最關注的就是這兩個人,可是大家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李淵,要知道自相殘殺的可是他的兒子,為什麼他當時沒有出面制止?為什麼大家沒有想過他的存在?

在玄武門事變之前,大家就已經開始站隊了,有的人站隊李世民,有的人站隊李建成,卻沒有一個人站在李淵那一邊,可能不少人覺得非常奇怪,李淵當時是一國之主,為什麼大家沒有站在他那一邊呢?其實說起來也非常簡單,雖然李淵是皇帝,但是他的權力也即將失去,誰會站隊一個即將失去權力的人,大家都知道,這大唐的江山將來是屬於李世民或者是李建成的,所以選擇站隊這兩個人相對來說才是最明智的。其實李淵也算是歷史上存在感最弱的開國皇帝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他喜歡任人唯親。也許在他看來,自己的家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而其他人都不可信,不過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行為才讓他的兒子們擁有了極大的權力,而他的兒子們都有自己的勢力,所以兒子們的兵力都歸兒子所有,而他自己卻沒有一個值得依靠的將領。從這一點來看,李淵是沒有實權的。

第二點,錯殺劉文靜,大家都知道劉文靜對於大唐的建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李淵卻因為僅僅有人告其謀反,就不分青紅皂白的將其殺害。雖然這件事情也沒有引起多麼大的轟動,但是在大臣們心中都埋了一顆定時炸彈,大家自然不敢太過忠心於李淵的。

第三,任由兩個兒子爭奪皇位,正是因為如此,才有玄武門事變的發生。

作為一代開國皇帝,存在感極弱,還成了兒子的背景板,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正是因為他所犯下的這三個錯誤,讓他無權干預這場手足相殘,從此背上了“歷史上存在感最弱的開國皇帝”這一名號。


農村範兒


李淵有支持者

李淵是唐朝的創始者,唐朝第一位皇帝,怎麼可能沒有人支持李淵!即使在“玄武門之變”時,朝廷中大部分力量也是支持唐高祖李淵的。

其實大家存在著一個誤區,因為李世民政變成功,所以感覺李淵和李建成作為失敗者,自然而然的沒有支持者。這是因為李世民即位之後是對史書內容,特別是“玄武門之變”前後的內容進行了修改,所以才會給大家造成一種李淵、李建成十分無能的假象。

但是如果大家去看當時人所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就會發現,李淵是十分厲害的,他才是起義的核心人物,而不是李世民。所以唐朝初期很多人之所以投靠唐朝政府,很多是因為李淵,李世民扮演的作用是比較低的。


迴歸正題,也正是因為朝中力量是掌握在皇帝李淵手中,而李建成又是長子,又是太子。李淵毫無疑問是支持李建成的。李世民作為次子,雖有大功勞。但從李淵的角度而言,從王朝繼承的穩定上來講,李建成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朝中支持李世民的人很少,所以他才會發動政變

所以李世民才會發動“玄武門之變”,大家一致以為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精心準備的,這是錯誤的,“玄武門之變”是在李世民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發動的,史學界也這麼認為:

“玄武門之變”是六月四日發動的,但是在六月一日的時候,出現了“太白經天”的天象,在古人的世界裡,“太白經天”是天下大亂,改政易王的徵兆,

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利用了這一天象,向李淵建言李世民要發生政變,導致李淵要降罪於李世民。同時李元吉也藉著統兵的名義,要將李世民身邊的軍隊調走。

這對於李世民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信號,皇帝已經不信任他了,他也即將沒有武力支持,如果他再坐以待斃,那麼只有死路一條。

但是知道此時,李世民仍然猶豫不決,幸虧長孫無忌等人的力建,最後使得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兵變。

所以,並不是李淵沒有支持者,而是李世民沒有,如果朝堂都是李世民的支持者,那麼李世民為什麼還要打動兵變呢。同樣的例子在唐代還有,唐睿宗和唐玄宗也是一樣的。


區塊鏈學習社


在玄武門之變前 李淵對李大李二這倆孩子的態度是相當曖昧的 李二戰功卓著封無可封 給了個天策大將軍的頭銜 允許在洛陽城開府的李二實際的政治地位其實已經略微高出了太子李大 所以實際地位決定了李大李二必將在將來會有個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 李淵之後對這三個孩子的態度更是放任 不管是出於慈父心態還是帝王心術 反正李淵是對這三孩兒的爭鬥沒有太放在心上 自己作了個大死 玄武門之變 李二畢其功於一役 不僅做掉了李大李三 殺氣騰騰的尉遲恭順道就把李淵也給控制了 當然其中史書不詳 但推測是 李世民做掉倆兄弟的同時 綁架李淵 也早就開始了 這樣即使放走了李大 控制了李淵 李大也沒啥好 李大謀反的證據長林府裡一搜一個準 當然即使這兩路都完蛋 李世民腳底抹油跑洛陽去 以後江山歸誰又一說的事 所以不管玄武門之變能否成功 對於大唐對於李淵來說都不是好事 玄武門計劃出奇順利 李二變成獨生子 曹操當年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更別提沒有競爭對手的李二這時的處境了 騎牆派倒過去的速度怕是比風快 太子這邊的人抓的抓殺的殺 天策府的人迅速入住各個重要部門 李淵的死忠這時候不是沒人說話 只是沒人能聽到他們的聲音罷了


燭火映時


玄武門之變是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產生的,當太子之爭進入火熱化的狀態時,秦王李世民利用李建成的大意,孤獨一擲的在玄武門佈下埋伏,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隨後帶兵入宮,迫使李淵退位,李世民得己繼位,是為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前,李淵作為大唐王朝的皇帝,天下臣們自然是唯他是尊,唯命是從。當然,因為李淵年事已高,李建成和李世民公然為繼承人而展開激烈角逐。而為了"前程"著想,朝中重臣們當然要選邊站隊,或支持李建成,或支持李世民,只圖事成依然保持富貴。


而這個過程中,李淵顯然是"支持"李建成的,畢竟李建成忠厚老實,且又是長子,並且長期"監國",是自己最好的接班人。而秦王李世民因為在大唐平定天下中東征西戰,立下赫赫戰功,手下擁蹙者也很多。李淵當然希望兩個兒子能和平共處,但朝臣選邊站隊,兩派人馬劍拔弩張後,他是又無力阻止他們的爭鬥,只能"坐山觀虎鬥"。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政變成功,他的勢力撐控了大局,控制了朝野,其他臣子和勢力不妥協不屈服就只有死路一條,在這種大局己定的情況下,誰還會不識時務而公然支持李淵呢?

成王敗寇,誠不虛也!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鬥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據傳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出現這樣的局面,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1. 低估了戰場瞬間萬變的形式和李世民軍事奇才。

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自然是將來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所以李淵就安排他坐鎮長安,熟悉政務,以便將來順利接班。 然後把另兩個兒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安排領兵征戰。李元吉負責長安以東,李世民負責長安以西。 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政治安排,可是僅僅一年後,平衡就被打破了。 李世民驍勇善戰,成功滅了薛舉,反而李元吉卻被東邊的突厥打敗了,山西全境被突厥軍給佔領了。這還了得,山西可是李淵起兵的地方啊!李淵知道後,也顧不上許多了,立刻將李世民及其軍隊東調,對抗突厥軍。李世民真的也很爭氣,三下五除二就把突厥軍給解決了,收復了山西,打了場大勝仗。 本來這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可是有一個人卻很為難,就是李淵。長期以來苦心安排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李世民連打兩次大勝仗,其軍功遠遠超過李元吉,政治威望甚至超過了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淵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李世民英勇善戰的形象已經烙印在人民心底,彷彿那一刻李世民成了保家衛國的英雄,成功取得民心。至於在朝堂之內勤勤懇懇工作的李建成,人民忽略了。

2.決策上的失誤和性格上的猶豫不決。

自武德3年,洛陽一戰中,李世民一舉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兩股勢力,並活捉了此二人。 李世民的功勞大了,甚至再沒有什麼可以封賞了,甚至進一步直逼太子職位。李淵很為難,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他最失敗的就是沒有直言告誡李世民,叫他踏踏實實做秦王,反而放下身段封給李世民一個武官的虛職——天策上將。 這個官職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開府,可以擁有自己的幕僚,好傢伙,李淵的猶豫不決,徘徊不定,給了李世民一個錯覺,他以為太子之位是可以爭取的,於是,利用這個開府的權利,他廣招能人異世,開始了奪位的道路。 後來的朝廷之內,基本都是李世民的人。而且大部門還都是嗜血殘殺的武將。很自然的,李世民逼位的時候,自然沒人敢站出來了。

3.長江後浪推前浪。

玄武門一戰,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慘死。木已成舟,即使反抗也是徒勞。李淵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朝廷本站在他一邊的人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也就無奈接受這一事實。


趣向雜談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其實是一次冒險行動,孤注一擲,成則王敗者死。因為太子和齊王府兵力在李世民之上,若非及時殺死二人把頭顱扔出,外面太子齊王士兵可能攻進殺死李世民。李淵在宮中毫無辦法,大臣們早已站好隊,支持李淵的肯定有,但可能力量較之兒子弱小。最好,李世民成功了,李淵只能認命,史書記載,李世民伏利益胸膛吸乳,也只是惺惺作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