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春節拜年不止需要老套路,還要AI新花樣

2018年春節,近在眼前。

春節是個儀式感很強的節日,每年的春節也似乎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買年貨、貼對聯、拜年還有看春晚。

如果說有點進步,那也是手機打電話發短信變成了微信拜年、發紅包改成了微信撒紅包,文字拜年變成了動圖拜年;不變的套路是,提前到網上找些拜年段子或者動畫,存在手機裡備著,到了春晚或者初一時,群發給所有的好友。

春節拜年不止需要老套路,還要AI新花樣

【狗年春節AI玩出的新花樣】

而一旦儀式變成套路,新年就缺了點“新”的意思。

好在中國的互聯網裡總有那麼幾家不甘寂寞、喜歡搞點創新的公司,他們專門為春節設計私人訂製的玩法,既新鮮又有趣。當別人還在玩老套路拜年,你的新鮮玩法會給大家帶來驚喜和樂趣。

前兩天,一款騰訊的“智能春聯”在朋友圈裡被刷爆了。這款由騰訊新聞和騰訊AI Lab聯合推出的H5,只要給出2-4個漢字,它就能據此“寫”出一副藏頭春聯。

有人用吉祥語做對聯,比如平安、幸福,還有的用自己的公司名稱做對聯;還有的人,竟然在情人節把愛人的名字做成了藏頭春聯,來表白愛意,實在有創意。

春節拜年不止需要老套路,還要AI新花樣

上圖中,是用我自己的名字做了一副對聯。“冠上高朋常暢飲,雄門滿道度笑歌”有幾分豪氣,再配上圖中的讓人忍俊不已的機器人門神,我的這副科技感十足的對聯發到朋友圈之後,瞬間的高大上引得幾個朋友也紛紛效仿製作對聯。

【智能春聯的背後,並不簡單】

據說,截止2月14日上午10點訪問量突破百萬。要知道H5頁面,大多靠朋友圈轉發獲得人氣,100萬對於一個普通的H5是個龐大的數字。

此外,在上線兩天期間,累計生成了500萬副對聯,這相當於平均每次訪問生成五個對聯。500萬對於H5活動,已經是天文數字;而人均五個對聯,也說明用戶不但真實參與活動,而且對活動興趣十足,深度參與其中。

而這個H5,從創意、設計到最後實現,實在不簡單。從發現用戶已厭倦千篇一律的祝福短信這一洞察,到技術開發,再到設計呈現,歷時一個多月時間精心準備。特別選擇在春節前推出,為用戶解決祝福語的痛點。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個H5的設計相當考究:

春節拜年不止需要老套路,還要AI新花樣

H5開場採用一鏡到底式的國畫風格的動畫,植入了仙鶴、麒麟、祥雲等中國元素,喜慶的紅色基調與歡快的鼓點,從過去穿越到未來,將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科技融合在一起,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春節喜慶氛圍和十足科技感。

從設計交互體驗看,這個H5充分展示了騰訊新聞在策劃過程中的巧思。從場景上看,活動瞄準了過年期間人們的賀年需求,活動把過年中貼對聯這一儀式進行了H5模擬,進行了逼真的在線還原,營造出喜氣洋洋的過年氛圍。整個活動應景應時,戳中了春節中,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痛點需求。在H5的互動細節把握上,也相當到位。比如在生成對聯後,提供了“換一換”的功能,參與者點擊換一換,不但對聯更換,頁面中間的AI機器人也隨之變化,而且設計了“門神”“福神”和“財神”三種形象。這種巧妙的設計,把新年祝福與AI活動進行自然融合。多次使用的過程中,幸運的朋友還會遇到金色的彩蛋版春聯。

對於“智能對聯”,視覺呈現上的炫酷已經足夠吸引眼球,人工智能的“內核”更是為這個H5加重了砝碼。2017年,人們已經見識到人工智能(AI)的神通廣大,AI能下棋,能開車、能播音還能跟人說話。普通人能做的,AI都在嘗試。

但要想做對聯,其文學素養要接近一個專業詩人。這對於人工智能而言,這實在不簡單事兒。

首先,它要懂對聯的規則。

對聯要求語言對仗,也就是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憑空寫一副對聯出來,不但普通人很難做到,就算是文學專業畢業生,恐怕也要想一陣子。

讓機器懂得對聯、學會做對子,就需要進行大數據學習。一般來說,要把海量的古詩和對聯推送給智能算法,進行長時間的深度學習,機器人才會“懂得”平仄、押韻等一系列複雜的規則。

從效果看,騰訊的智能對聯水平,已經遠超普通人,至少是個對聯專家級水平了。

此外,它還得懂得春聯的“喜氣”和“正能量”。

人類的感情千變萬化,古代詩歌記錄先人們的“喜怒哀樂”“悲傷憂愁”,但春節需要的是喜氣,春聯需要的是喜洋洋的氛圍。春節的“正能量”和“喜氣兒”,人工智能也得學。

這就需要“春聯正能量強化訓練”。

這種訓練的數據,是更為精準的“春聯”小樣本數據,這些對聯以正面字詞、意向表達。經過這樣數據訓練出的人工智能,不但能做對聯,還能針對春節特別需要,製作應景的“喜對”,做出“新年的好彩頭”的感覺。

而經過種訓練,騰訊人工智能做出的對聯,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滿滿的喜氣兒,好像是“嘴上摸了蜜”,“張口就能甜死人”。

最難一點是藏頭——這是命題作文

還記得《唐伯虎點秋香》裡唐伯虎混入華府前寫得那張賣身契麼?那可是一張藏頭詩,其中藏了那句“我為秋香”,怕是隻有唐伯虎能想得出來。

騰訊智能春聯,最難就難在了“藏頭”。因為它不是隨機生成,而是根據你輸入的內容進行個性化的發揮,而且還要發揮得相當流暢。說白了,這就是命題作文,而題目就是輸入了那短短几個字。

智能春聯用我的名字“冠雄”做的那副對聯,“高朋暢飲”和“滿道笑歌”那不是憑空造出來的,那是根據“冠雄”兩個字的意境發揮出來的。這個意境,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但我個人挺滿意。

細心的朋友還會發現一個細節:這個H5的畫面並非按照傳統對聯自右向左的方式呈現,而是按照現代人的習慣調整為從左到右。比如“大吉大利”這個橫批,在傳統對聯中的顯示應該就是“利大吉大”。這樣做看似不符合傳統,但會讓現代人閱讀起來相當輕鬆,也體現這個活動貼心和人性化的設計理念。

【結束語】

每逢過年,人們喜歡“新”:春節叫“新春”,過年過的是“新年”,過年的儀式中,是不是也應該除舊迎新。騰訊新聞和AI實驗室聯合推出的這個過年H5,在我看來,確實有幾分新意。

2017年,人工智能已經在圍棋領域打敗了人類的頂級高手,已經裝備在電動汽車上成為人們的司機助手;2018年,人工智能或許應該做更多的事兒。

可喜的是,在這個春節,我看到了能做春聯的人工智能。

王冠雄,著名觀察家,中國十大自媒體(見各大權威榜單)。主持和參與4次IPO,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教練。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發佈於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門戶、科技博客等近30個主流平臺,覆蓋400萬中國核心商業、科技人群。為金融時報、福布斯等世界級媒體撰稿人,觀點被媒體廣泛轉載引用,影響力極大,詳情可百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