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曲劇》作為河南第二大地方戲,有什麼特色?影響大嗎?

古琴工匠人


曲劇,也稱之為“高臺曲”、“曲子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改稱為“曲劇”。主要流行於河南省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等省的部分地區。

曲劇是在河南民間說唱藝術——鼓子曲(洛陽稱“洛陽曲子”,南陽稱“南陽大調曲子” )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劇種的藝術成果形成發展起來的。洛陽曲子與南陽大調曲子原本是一種庭堂、地攤坐唱形式,多是業餘演唱。清朝末年王鳳桐進行革新,將洛陽曲子和南陽大調曲子相融匯,又與民間的高蹺表演相結合,很快在洛陽、南陽一帶流行起來,被稱之為“高蹺曲”,演唱時不分行當,一邊踩高蹺,一邊唱曲子,有三絃等樂器伴奏。後來有了“老婆”“媳婦”“姑娘”“相公”“和尚”等行當分工,所演唱的劇目,雖沒有搬上舞臺,但已是按腳色扮演了。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洛陽、南陽等地走上了“高臺”,成為一種新的戲曲形式——高臺曲,又稱之為曲子戲。

曲劇搬上高臺的初期,表演比較簡單,保留著高蹺曲的痕跡,沒有規範化的表演程式,化妝、行頭十分簡陋,沒有鑼鼓伴奏,打板的要承擔幫腔任務,戲班也多是業餘性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代以來,曲子戲不斷走向規範化,各個行當陸續建立和完善,表演相對穩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表演程式,伴奏音樂也逐步健全,在廣大群眾中影響越來越大。抗日戰爭時期,一些學校和群團組織的宣傳隊在編演宣傳抗日的文藝節目時,大量採用的就是曲劇的藝術形式。

1938年省會開封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不少戲劇藝術家,如陳素真、樊粹庭等到了南陽,對一些曲劇班社的演出進行了藝術指導,進一步豐富了曲劇的藝術語彙,提升了曲劇的規範化程度。此時,曲劇不僅在本省的流佈地域不斷擴大,安徽的界首、臨泉,湖北的西北部,陝西的部分地區,甘肅的天水、蘭州等地區也都有了曲劇的演出。1943年曲劇演員李金波、張鳳祿等成立的抗建劇社已經是行當齊全、文武場面齊全的戲劇班社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劇目經過整理改編,提高了藝術品位,音樂語彙、表演語彙得到了進一步豐富,《陳三兩》《寇準背靴》《風雪配》等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曲劇演出團體繼續增加,影響進一步擴大。

曲劇的唱腔音樂是曲牌聯綴體,唱腔曲牌號稱有150多個,演出中常用的也就三四十個,而且多是結構短小的小曲。曲牌的直接來源是大調曲子和小調曲子。曲劇的唱腔以真嗓為主,假嗓為輔,真假嗓結合,樸實自然,纏綿悠揚,靈活舒展,抒情性強,生活氣息濃烈,一搬上舞臺就受到廣大群眾歡迎。

曲劇的表演,有一個由簡單到豐富,由初創到成熟的過程。初創時期的曲劇表演仍然保留著高蹺曲階段的痕跡。人物上場,背對觀眾退至臺中亮相,然後跑圓場,猶如踩蹺時的“打場子”。行頭化妝也非常簡陋,後來才慢慢豐富完善。曲劇角色行當體制是生、旦、臉子、醜四大行。生行分文生、鬚生、武生;旦行分正旦、花旦、潑旦、老旦,早期的正旦又叫大妮、大姑娘,花旦又叫二妮、二姑娘。臉子對於曲劇這樣的地方小戲不像地方大戲那麼重要,分為黑臉、奸臉、花臉;醜行是曲劇中特別受觀眾喜愛行當,表演幽默機敏,妙趣橫生,包括小丑、公子醜、官醜、土鱉子醜、老臊筒子醜、雜衣醜。花旦表演常用細步、碎步、垛步、挪步,婀娜多姿,韻味十足;土鱉子醜專門飾演土裡土氣、愛財如命的“老鱉一”形象;老臊筒子醜專門飾演粗俗貪色的老年人物,表演自由,不拘程式,突出人物的酸、俗、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原有的曲劇班社進行登記整頓,先後組建洛陽市曲劇團、鄭州市曲劇團、開封市曲劇團、新鄉光明曲劇團、澠池縣曲劇團、偃師縣曲劇團等。到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開幕時,全省已有二十五個曲劇職業團體,成為河南第二大劇種。1960年,成立了河南省曲劇團。到1982年底,河南省已擁有曲劇職業劇團四十三個,同時湖北、山西、安徽、河北等省也先後建立了一些曲劇職業團體。

曲劇的傳統劇目,有二百出左右。在搬上舞臺初期,演出劇目多是從“鼓子曲”、民間故事、其他劇種移植改編過來的,一般都是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的“三小戲”。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開始移植豫劇、越調、京劇等劇種的一些歷史故事戲,即“袍帶戲”,另外還編演一些連臺本戲,短則兩三本,長則十幾本,大都沒有腳本,唱詞道白多為“活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陳三兩爬堂》《卷席筒》《風雪配》《閻家灘》《貨郎翻箱》《花庭會》《寇準背靴》《紅樓夢》《洛陽令》等,演出的現代戲有《翻身樂》《趕腳》《掩護》《遊鄉》《山鷹》《逼婚》等。


古琴工匠人


曲劇是河南第二大劇種,起源於河南南陽。主要流行於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為曲藝“河南曲子”。

曲劇唱腔結構為長、短句曲牌聯套體制。唱腔曲牌有150多種,其中有來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陽調〕、〔詩篇〕、〔茨兒山〕、〔剪剪花〕、〔銀紐絲〕、〔打棗竿〕、〔太平年〕、〔羅江怨〕,有來自鼓子曲的〔馬頭〕、〔潼關〕、〔滿江紅〕、〔劈破玉〕、〔小桃紅〕、〔青陽扇〕等。伴奏用的絲絃曲牌有〔大起板〕、〔山坡羊〕、〔高山流水〕、〔狀元遊街〕等130 多種。伴奏樂器以墜胡、三絃、箏、琵琶為主,並採用了鑼鼓等打擊樂。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曲劇在全國各地均有院團分佈。她的傳統劇目像我們比較熟悉的《陳三兩爬堂》這是張新芳老師的經典之作;《卷席筒》海連池大師飾演的小倉娃一角更是深入人心,百看不厭;還有馬琪老師的《寇準背靴》真的是經典至極,至今可以說無人超越;最後小豫留點私心,一直以來特別喜歡劉豔麗老師呢唱段,她的《風雪配》真的可以說是美不勝收,就是那種聲音,簡直不要太好聽。還有最最經典傳唱的《李豁子》系列,更是曲劇經典,李天方,胡希華兩位老師演的更是精彩絕倫。

我們再說曲劇十大名旦,他們分別是方素珍、劉青、劉豔麗、王玉蓮、喬杏娥、楊環、李衛紅、張蘭珍、孫玉香、張曉紅。

我個人感覺曲劇給我的感覺就是美,聽著就是享受。她的戲來源於生活,特別的接地氣。特別是近年來國家政策扶持,曲劇的發展也是蒸蒸日上,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年輕優秀演員,這對於傳承曲劇藝術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豫韻新聲


我們都知道河南的戲曲資源非常的豐富,除了河南三大劇種豫劇、曲劇、越調之外,還有河南墜子,太康道清等等許多劇種。曲劇是河南省的第二大劇種,起源於汝州,又稱為“曲子戲”,有大調曲和小調曲之分,也可以分為南陽曲子和洛陽曲子,南陽曲子的代表是牛長鑫老師,洛陽曲子的代表是馬琪老師,因南陽位於河南的南部,洛陽位於北部,故有“南牛北馬”一說。曲劇相對於豫劇來說特點應該來說還是比較明顯的,曲劇唱腔優雅明快,輕柔,貼近百姓的生活,易於讓人接受。因此曲劇的影響也非常的大。

曲劇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㈠曲劇的演奏樂器主要是曲胡。另外吸收了豫劇的演奏形式,還有三絃,嗩吶,司鼓,古箏,笛子,笙等樂器,表現力非常的強。曲胡這種樂器聲音非常之好聽,只要聽過這種樂器的人都會愛上這個樂器的,著名的作品有《大起板》等。

㈡曲劇的唱腔是採用曲牌體式。最初開始登臺表演時,曲劇的腔調大多采用"雜牌小調"的形式,後逐漸吸收流行於南陽一帶的曲藝"大調曲",豐富了唱腔的形式,形成今天南陽曲子的特點。曲劇的曲牌大多由兩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種垛子組成,有大牌子(大調)、中小雜牌(小調)和絲絃曲牌之分。總的風格特點是:婉轉、柔美,抒情性強。

㈢曲劇在近些年來對戲曲表演方面十分注重,吸收了舞蹈藝術的精華,來表演各種生活場景。例如劇本《趕腳》中的耍傘、趕驢、騎驢等這些表演都非常生動形象。;《遊鄉》中的挑擔子趕路、爬山;再比如《下鄉》中的推車、拉車等。

經典的曲劇唱段

蘭文祥的《包公辭朝》-欒川縣曲劇團

張新芳的《陳三兩》《祭塔》

謝祿的包公戲《下陳州》《打鑾駕》

馬琪的《寇準背靴》

李天方的《李豁子離婚》《劉全哭妻》

海連池的《卷席筒》等。


精選曲藝


河南曲劇的曲牌調式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類型。其一是正統曲牌,這種類型格律嚴謹、程式規範,是純正的大調曲子,不過在現今的舞臺上使用概率很低。



第二個類型是民歌小調,它的敘事性比較強,而且沒有任何程式的約束,可以在全國各地傳唱,任意填詞,在舞臺上使用的頻率也很高。

第三個類型是俗曲小令,這個類型是介於正統曲牌和民歌小調中間的,也就是和正統曲牌的大調曲子相對應的小調曲子。雖然也比較規範,但是易學易唱,在舞臺上的使用頻率比正統曲牌要高。


第四個類型是純粹板腔,這個類型是舶來品,從其他劇種吸收過來的,但是它們在戲曲舞臺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在情節進入高潮的時候,多用這個類型,在舞臺上的使用頻率很高。

曲劇的行當和大部分劇種一樣,分為生旦淨醜四行,主要伴奏樂器是曲胡,在河南省主要分佈在豫西。

曲劇現在能夠上演的劇目還有252部,比較有影響的有以下劇目:《藍橋會》、《花庭會》、《小姑賢》、《櫃中緣》、《草人媒》、《閻家灘》、《陳三兩》、《風雪配》、《卷席筒》、《紅樓夢》、《寇準背靴》、《狀元祭塔》、《三子爭父》、《李豁子離婚》等。

在長期的發展中,曲劇也誕生出不少名家,比如有“上八仙”之稱的朱六來、朱天水、李久長、朱雙奇、張五魁、周富須、李永智、秦中旭等,以及王鳳桐、萬道桐、朱萬明、李金波、張新芳、楊帥學等。


魏青衣


是南陽人我也很喜歡看曲劇最喜歡陳三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