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曲剧》作为河南第二大地方戏,有什么特色?影响大吗?

古琴工匠人


曲剧,也称之为“高台曲”、“曲子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称为“曲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

曲剧是在河南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洛阳称“洛阳曲子”,南阳称“南阳大调曲子” )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成果形成发展起来的。洛阳曲子与南阳大调曲子原本是一种庭堂、地摊坐唱形式,多是业余演唱。清朝末年王凤桐进行革新,将洛阳曲子和南阳大调曲子相融汇,又与民间的高跷表演相结合,很快在洛阳、南阳一带流行起来,被称之为“高跷曲”,演唱时不分行当,一边踩高跷,一边唱曲子,有三弦等乐器伴奏。后来有了“老婆”“媳妇”“姑娘”“相公”“和尚”等行当分工,所演唱的剧目,虽没有搬上舞台,但已是按脚色扮演了。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洛阳、南阳等地走上了“高台”,成为一种新的戏曲形式——高台曲,又称之为曲子戏。

曲剧搬上高台的初期,表演比较简单,保留着高跷曲的痕迹,没有规范化的表演程式,化妆、行头十分简陋,没有锣鼓伴奏,打板的要承担帮腔任务,戏班也多是业余性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代以来,曲子戏不断走向规范化,各个行当陆续建立和完善,表演相对稳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表演程式,伴奏音乐也逐步健全,在广大群众中影响越来越大。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学校和群团组织的宣传队在编演宣传抗日的文艺节目时,大量采用的就是曲剧的艺术形式。

1938年省会开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不少戏剧艺术家,如陈素真、樊粹庭等到了南阳,对一些曲剧班社的演出进行了艺术指导,进一步丰富了曲剧的艺术语汇,提升了曲剧的规范化程度。此时,曲剧不仅在本省的流布地域不断扩大,安徽的界首、临泉,湖北的西北部,陕西的部分地区,甘肃的天水、兰州等地区也都有了曲剧的演出。1943年曲剧演员李金波、张凤禄等成立的抗建剧社已经是行当齐全、文武场面齐全的戏剧班社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剧目经过整理改编,提高了艺术品位,音乐语汇、表演语汇得到了进一步丰富,《陈三两》《寇准背靴》《风雪配》等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曲剧演出团体继续增加,影响进一步扩大。

曲剧的唱腔音乐是曲牌联缀体,唱腔曲牌号称有150多个,演出中常用的也就三四十个,而且多是结构短小的小曲。曲牌的直接来源是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曲剧的唱腔以真嗓为主,假嗓为辅,真假嗓结合,朴实自然,缠绵悠扬,灵活舒展,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烈,一搬上舞台就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曲剧的表演,有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初创到成熟的过程。初创时期的曲剧表演仍然保留着高跷曲阶段的痕迹。人物上场,背对观众退至台中亮相,然后跑圆场,犹如踩跷时的“打场子”。行头化妆也非常简陋,后来才慢慢丰富完善。曲剧角色行当体制是生、旦、脸子、丑四大行。生行分文生、须生、武生;旦行分正旦、花旦、泼旦、老旦,早期的正旦又叫大妮、大姑娘,花旦又叫二妮、二姑娘。脸子对于曲剧这样的地方小戏不像地方大戏那么重要,分为黑脸、奸脸、花脸;丑行是曲剧中特别受观众喜爱行当,表演幽默机敏,妙趣横生,包括小丑、公子丑、官丑、土鳖子丑、老臊筒子丑、杂衣丑。花旦表演常用细步、碎步、垛步、挪步,婀娜多姿,韵味十足;土鳖子丑专门饰演土里土气、爱财如命的“老鳖一”形象;老臊筒子丑专门饰演粗俗贪色的老年人物,表演自由,不拘程式,突出人物的酸、俗、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原有的曲剧班社进行登记整顿,先后组建洛阳市曲剧团、郑州市曲剧团、开封市曲剧团、新乡光明曲剧团、渑池县曲剧团、偃师县曲剧团等。到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开幕时,全省已有二十五个曲剧职业团体,成为河南第二大剧种。1960年,成立了河南省曲剧团。到1982年底,河南省已拥有曲剧职业剧团四十三个,同时湖北、山西、安徽、河北等省也先后建立了一些曲剧职业团体。

曲剧的传统剧目,有二百出左右。在搬上舞台初期,演出剧目多是从“鼓子曲”、民间故事、其他剧种移植改编过来的,一般都是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开始移植豫剧、越调、京剧等剧种的一些历史故事戏,即“袍带戏”,另外还编演一些连台本戏,短则两三本,长则十几本,大都没有脚本,唱词道白多为“活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陈三两爬堂》《卷席筒》《风雪配》《阎家滩》《货郎翻箱》《花庭会》《寇准背靴》《红楼梦》《洛阳令》等,演出的现代戏有《翻身乐》《赶脚》《掩护》《游乡》《山鹰》《逼婚》等。


古琴工匠人


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起源于河南南阳。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

曲剧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诗篇〕、〔茨儿山〕、〔剪剪花〕、〔银纽丝〕、〔打枣竿〕、〔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潼关〕、〔满江红〕、〔劈破玉〕、〔小桃红〕、〔青阳扇〕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山坡羊〕、〔高山流水〕、〔状元游街〕等130 多种。伴奏乐器以坠胡、三弦、筝、琵琶为主,并采用了锣鼓等打击乐。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曲剧在全国各地均有院团分布。她的传统剧目像我们比较熟悉的《陈三两爬堂》这是张新芳老师的经典之作;《卷席筒》海连池大师饰演的小仓娃一角更是深入人心,百看不厌;还有马琪老师的《寇准背靴》真的是经典至极,至今可以说无人超越;最后小豫留点私心,一直以来特别喜欢刘艳丽老师呢唱段,她的《风雪配》真的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就是那种声音,简直不要太好听。还有最最经典传唱的《李豁子》系列,更是曲剧经典,李天方,胡希华两位老师演的更是精彩绝伦。

我们再说曲剧十大名旦,他们分别是方素珍、刘青、刘艳丽、王玉莲、乔杏娥、杨环、李卫红、张兰珍、孙玉香、张晓红。

我个人感觉曲剧给我的感觉就是美,听着就是享受。她的戏来源于生活,特别的接地气。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政策扶持,曲剧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优秀演员,这对于传承曲剧艺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豫韵新声


我们都知道河南的戏曲资源非常的丰富,除了河南三大剧种豫剧、曲剧、越调之外,还有河南坠子,太康道清等等许多剧种。曲剧是河南省的第二大剧种,起源于汝州,又称为“曲子戏”,有大调曲和小调曲之分,也可以分为南阳曲子和洛阳曲子,南阳曲子的代表是牛长鑫老师,洛阳曲子的代表是马琪老师,因南阳位于河南的南部,洛阳位于北部,故有“南牛北马”一说。曲剧相对于豫剧来说特点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明显的,曲剧唱腔优雅明快,轻柔,贴近百姓的生活,易于让人接受。因此曲剧的影响也非常的大。

曲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㈠曲剧的演奏乐器主要是曲胡。另外吸收了豫剧的演奏形式,还有三弦,唢呐,司鼓,古筝,笛子,笙等乐器,表现力非常的强。曲胡这种乐器声音非常之好听,只要听过这种乐器的人都会爱上这个乐器的,著名的作品有《大起板》等。

㈡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开始登台表演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形成今天南阳曲子的特点。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特点是:婉转、柔美,抒情性强。

㈢曲剧在近些年来对戏曲表演方面十分注重,吸收了舞蹈艺术的精华,来表演各种生活场景。例如剧本《赶脚》中的耍伞、赶驴、骑驴等这些表演都非常生动形象。;《游乡》中的挑担子赶路、爬山;再比如《下乡》中的推车、拉车等。

经典的曲剧唱段

兰文祥的《包公辞朝》-栾川县曲剧团

张新芳的《陈三两》《祭塔》

谢禄的包公戏《下陈州》《打銮驾》

马琪的《寇准背靴》

李天方的《李豁子离婚》《刘全哭妻》

海连池的《卷席筒》等。


精选曲艺


河南曲剧的曲牌调式大概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其一是正统曲牌,这种类型格律严谨、程式规范,是纯正的大调曲子,不过在现今的舞台上使用概率很低。



第二个类型是民歌小调,它的叙事性比较强,而且没有任何程式的约束,可以在全国各地传唱,任意填词,在舞台上使用的频率也很高。

第三个类型是俗曲小令,这个类型是介于正统曲牌和民歌小调中间的,也就是和正统曲牌的大调曲子相对应的小调曲子。虽然也比较规范,但是易学易唱,在舞台上的使用频率比正统曲牌要高。


第四个类型是纯粹板腔,这个类型是舶来品,从其他剧种吸收过来的,但是它们在戏曲舞台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在情节进入高潮的时候,多用这个类型,在舞台上的使用频率很高。

曲剧的行当和大部分剧种一样,分为生旦净丑四行,主要伴奏乐器是曲胡,在河南省主要分布在豫西。

曲剧现在能够上演的剧目还有252部,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剧目:《蓝桥会》、《花庭会》、《小姑贤》、《柜中缘》、《草人媒》、《阎家滩》、《陈三两》、《风雪配》、《卷席筒》、《红楼梦》、《寇准背靴》、《状元祭塔》、《三子争父》、《李豁子离婚》等。

在长期的发展中,曲剧也诞生出不少名家,比如有“上八仙”之称的朱六来、朱天水、李久长、朱双奇、张五魁、周富须、李永智、秦中旭等,以及王凤桐、万道桐、朱万明、李金波、张新芳、杨帅学等。


魏青衣


是南阳人我也很喜欢看曲剧最喜欢陈三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