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以人類現在科技水平,能否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那種隕石撞擊下生存?

範山岐


個人觀點,人類有很大機會生存下來。

不少人對於6500萬年錢的恐龍滅絕事件有所誤解,認為是隕石撞擊地球的瞬間產生的巨大沖擊波造成了恐龍滅絕。事實並非如此,衝擊波雖然威力巨大,但持續時間很短,不足以讓恐龍滅絕,反倒是隕石撞擊地球后產生的粉塵瀰漫天空,遮擋了太陽,極大改變了地球氣候,造成恐龍食物鏈的中斷,龐大的恐龍沒有足夠的食物供給才死亡的。

隕石的撞擊雖然導致了恐龍滅亡,但當時很多其他生命都倖存了下來,體型更小的生物更容易逃離惡劣環境,需要的食物更少,一些海洋深處,位於地下的生物更容易存活下來!

而如今人類科技已經相當發達,如果有直徑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在撞擊發生之前數年(甚至更長)科學家們一定會監測到如此大的小行星,如此一來,人類就有充足的時間做準備!

首先要做的是全力改變小行星軌道,理論上我們目前的技術並非完全不能做到,比如說利用核彈撞擊,還有利用強大的激光技術讓小行星燃燒起來等,或許這樣做難度會很大,而且只能讓小行星軌道改變一點點,但就是這一點點的改變就足以讓小行星偏離軌道,因為時間的積累效應是非常明顯的!

即使最終科學家們沒能徹底改變小行星軌道,它仍將撞擊地球,人類還能做最後的準備,為巨大的撞擊做充足的準備。

首先,撞擊點肯定能準確地預測,人類科技在這方面的能力還是能做的!確定的撞擊點,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儘量遠離撞擊點,這樣也就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撞擊帶來的影響!

其次,在遠離撞擊點的地方,尋找更安全的避難所,地下或許是最安全的,準備充足的食物和能量來源,以目前人類科技,在地下能生存足夠長時間!

當然,無論如何,人類都會面臨大面積死亡的結果,因為不是誰都有機會逃離到相對安全的地點,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不會重蹈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覆轍!


宇宙探索


6500萬年前的恐龍,任小行星宰割。但現在的人類,必然不是。

提前發現

通過觀測和精密計算,如果能提前10年發現,某顆小行星將在某某年撞擊地球。那麼,可以採用:

亞爾科夫斯基效應

有一個事實顯而易見,長距離射擊,如果槍口偏了哪怕是1毫米,最後的彈著點也會相差很大的距離。

所以,可以在早期改變小行星的軌道。

“亞爾科夫斯基效應”是由俄羅斯的土木工程師伊凡·亞爾科夫斯基提出來的,意思是說,當小行星在吸收陽光和釋放熱量時會對小行星產生的微小的推動力。這種微小的推力,在直徑10釐米至10公里的天體上較為明顯。

通過雷達測量,此效應在“小行星6489”上被精密地測了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做,派一艘飛船去,飛船上不是攜帶大當量核彈,而是一大桶白漆。然後給小行星噴一層白色反光的東西,從而大大加強亞爾科夫斯基效應。藉助太陽輻射的微小推力,在未來數年逐漸偏移小行星軌道,從而讓其接近地球時相差十萬八千里。

噴上白色反光物質強化“亞爾科夫斯基效應”,從而慢慢改變其軌道


而另一個採用太陽能的方案是,在小行星周圍安置數塊大反射鏡,從而把太陽光反射到小行星的一個點上,這個點被加熱,產生噴射物,依靠噴射物產生的推力,逐漸讓小行星“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很晚才發現

鑑於各國對天文監測站的經費投入不多,這種可能也是存在的,即,直到要撞擊前的2個月才發現。那麼,所有可用的溫柔方案統統不能用了。

只能採取暴力方案,大當量核彈。

對於很多人來說,核彈方案簡單粗暴過癮,然而,核彈也有其侷限。

比如說,如果任小行星撞擊在某處,那麼其撞擊能量相當於10億噸TNT,但是你用核彈將其轟得四分五裂,變成100塊相當於1千萬噸TNT的小行星撞地球,那麼顯然,後者不一定比前者帶來的損失小。

不過。以上說的情形只是一種設想。因為地球上不是隻有一兩顆核彈,而是幾千顆。

到時,五大國一起商量,每家出100顆,發射費用,全球各國均攤。當然,這有點難,要在兩個月之內將錢的事扯完皮,想想就難。

此方案,對於無核國的好處是,地球上又少了500顆核彈。

對於有核國來說,沒什麼可想的,這是你作為有核國必須要盡的義務。

炸碎也許不是最佳方案

對於數十公里直徑的小行星,即使用核彈,要想炸碎也是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容易高估核彈的力量。

因此,最好是,選中某個方向,專門在小行星的特定側邊爆炸,以爆炸的能量推移小行星的軌道,直到能讓其擦著地球大氣層飛離地球。

若能這樣,人類將只是虛驚一場而已,第二天該刷頭條還是刷頭條。


寒木釣萌


以人類現在的技術水平,經歷6500萬年前那種隕石的撞擊是不可能的滅絕的。

即使是恐龍在6500萬年前的撞擊之後任然沒有立即完全滅絕,有相當一部分小型恐龍捱過了一段時間,最後死於全球氣候變化。

6500萬年前的撞擊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首先是撞擊帶來的衝擊波環繞了地球數圈,周圍數千公里內生物遭到毀滅,撞擊所造成的塵埃進入平流層遮住了陽光,最終使得地球進入冰河世紀。

這件事情的關鍵是,能不能夠在隕石撞擊下生存,如果僅僅為了生存,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只要能留下一小部分的人類,那麼人類就可以再次繁衍生息,就像當年諾亞方舟做的那樣。

能不能對地球產生影響?完全有可能,只要有一塊隕石落到地球上,就會產生一些直接的影響,不過人類有沒有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有辦法,但是能不能完美的解決,就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

現在我們來說說人類為什麼可以從這種級別的撞擊下倖存下來。

首先這種撞擊雖然是毀滅性的,但並不是直接毀滅,而是通過氣候影響生態的間接毀滅。處於撞擊中心的大洲肯定會被直接摧毀,但是其他的大陸卻很難受到直接的波及。只要不是直接死亡就有機會生存下來。

其次即使是撞擊引起了全球氣候的鉅變,以人類現有的技術也並不是多大的問題,利用化石燃料可以產生電能,溫室培養可以生產食物等等都可以解決。

當然這種級別的撞擊是人類不可阻止的,是毀滅性的,處於撞擊中心的大洲人口和生物幾乎會被完全消減,接下來幾年甚至幾十年撞擊所帶來的氣候變化也會讓全球糧食減產,很多人被凍死餓死以及有毒空氣致死。最終只有少部分有條件的人類可以生存下來。





hupingb


以人類現在科技水平,也扛不住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那種隕石撞擊。糾正一下,這不是隕石撞擊,而是小行星撞擊,這是一個直徑達到10公里的小行星,如此龐大的天體我們還無法改變其軌道,同時也沒有能力擊毀它。把目前的彈道導彈拿去改裝,變成擊毀小行星的火箭,但是這些碎片也依然會進入地球大氣層,造成更大範圍的小行星撞擊事件。10公里直徑的小行星分裂之後可形成數公里大小的碎片,還有數百米碎片,更多的是數十米直徑的碎片,可對地面上的城市造成嚴重的破壞。

當然與其讓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還不如擊潰它,雖然這樣做會導致一些城市被摧毀,但是也保護住了人類文明。還有一些碎片可能會落入海中,這樣就消除了一些影響。如果是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不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以人類現在科技水平扛不住6500萬年前摧毀恐龍的小行星。

這也是我們文明目前面臨的瓶頸技術,美國宇航局計劃在2022年捕獲一顆小行星,拖回月球軌道上進行研究,直徑也僅為3至5米。更大的小行星一旦控制不住,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會摧毀整個文明,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一旦我們掌握了小行星的結構,就有可能找到擊潰小行星的方法,只不過這個時間要在等至少30至50年。

川陀太空


深空電報


換成人類,保證不滅絕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我們要知道,即使是沒什麼智力的恐龍,也不是小行星撞了就直接滅絕的。在此之前,恐龍已經不再適應自然,一部分進化成了鳥類,一部分直接就滅絕了。隕石頂多算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事實上,撞擊之後,恐龍依然存在了很長時間。

所以體型更小智力更高的人類即使沒有建立文明也有很大概率不滅絕。

在現有技術幫助下,這種體型的小行星很容易發現。那麼我們可以有很長的時間做準備。目前,人類已經能夠登陸小行星。在它離我們比較遠的時候,只要改變一點軌道,就可以讓它不至於撞上地球。只要讓探測器帶個核彈過去就行。要是不放心,還可以多炸它幾次。

就算這個方案失敗了,等它馬上要撞擊的時候,拿各種彈道導彈轟唄。運氣好,可以把它炸成小塊,這樣災難就會相對小一些。

同時,人類應該至少有一年多的時間準備即將到來的災害。比如修建地下掩體,保存植物種子。

所以人類基本不會滅絕於恐龍時代的小行星。


氷灀祗煋211


以人類現在科技水平,是可以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那種隕石撞擊下生存的!

因為人類現在已經掌握了向太空發射各種火箭、衛星、宇宙飛船、探測器的技術。因此,只要人類能夠提前探測到類似6500萬年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的直徑達10公里的小行星,就可以提前採取應對措施。目前看來人類絕對有能力探測。下一步就是怎麼樣去攔截,甚至毀掉這樣的小行星。


我的觀點是,直接用核武器炸燬,問題多多。因為如果在遠處炸燬,必然會有很多碎片散落在太空,變成宇宙垃圾,對人類此後探測太空存在巨大威脅。而如果把小行星放到太近的時候,再去炸燬,就會存在風險,萬一不能在預定的海洋等無人區炸燬,那麼小行星的碎片會造成很多人類的傷亡和財產損失!

比較好的做法是,在小行星離地球比較遠的時候,就發射小當量導彈精準打擊它的邊緣,使它能夠改變運動軌跡。一次不行,就兩次,直到小行星完全不可能撞擊地球為止!


地震博士


以人類現在的技術水平,經歷6500萬年前那種隕石的撞擊是不可能的滅絕的。

即使是恐龍在6500萬年前的撞擊之後任然沒有立即完全滅絕,有相當一部分小型恐龍捱過了一段時間,最後死於全球氣候變化。

6500萬年前的撞擊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首先是撞擊帶來的衝擊波環繞了地球數圈,周圍數千公里內生物遭到毀滅,撞擊所造成的塵埃進入平流層遮住了陽光,最終使得地球進入冰河世紀。

少部分恐龍死於直接撞擊,大部分恐龍死於冰河世紀帶來的影響,比如氣候變冷,沒有陽光植物死亡恐龍失去食物,空氣中充斥著有害氣體等等。(央視播放過BBC專門關於這個的紀錄片)但是還是有少部分恐龍活過了末日,進化成新的物種(有一定證據顯示有些鳥類進化自恐龍)。

現在我們來說說人類為什麼可以從這種級別的撞擊下倖存下來。

首先這種撞擊雖然是毀滅性的,但並不是直接毀滅,而是通過氣候影響生態的間接毀滅。處於撞擊中心的大洲肯定會被直接摧毀,但是其他的大陸卻很難受到直接的波及。只要不是直接死亡就有機會生存下來。

其次即使是撞擊引起了全球氣候的鉅變,以人類現有的技術也並不是多大的問題,利用化石燃料可以產生電能,溫室培養可以生產食物等等都可以解決。

當然這種級別的撞擊是人類不可阻止的,是毀滅性的,處於撞擊中心的大洲人口和生物幾乎會被完全消減,接下來幾年甚至幾十年撞擊所帶來的氣候變化也會讓全球糧食減產,很多人被凍死餓死以及有毒空氣致死。最終只有少部分有條件的人類可以生存下來。


科學三人行


以人類現在科技水平,能否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那種隕石撞擊下生存?

我們先來看看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規模有多大,然後再來分析下有沒有這個可能;

直徑約10KM,速度約40KM/S,撞擊產生的爆炸能釋放出4.2×10^23焦耳能量,相當於沙皇炸彈威力最大的200萬倍,即100億噸TNT當量.

這個規模的小行星撞擊下,撞擊深度將深入地殼,甚至一部分地幔物質都被拋灑入空中,首先撞擊產生的衝擊波與地震波、海嘯為第一波殺手,將周圍近千公里範圍內的大量動植物直接殺死;海嘯影響距離則更遠!

第二,拋灑物 大量的撞擊碎片會因為巨大的速度脫離地球的引力,但更多的會落回地球,這個影響範圍撞擊方向的前方,後方也有但相對比較少一些,幾乎就是隕石雨,這是第二波。

第三,撞擊產生的巨大深度將導致撞擊點下方的岩漿湧出,史無前例的火山噴發為第三波。

第四,由於撞擊造成的震動與地殼錯動,將導致全球性的地震與火山復活,此為第四波。

最後,撞擊、火山、地震、森林燃燒將大量塵埃飄入大氣層,厚厚的如同給地球裹上了一條毯子,隔絕了陽光,地球將進入冰河期,此為最後一波

由此引發的接二連三的災難將導致全球75%以上的動植物滅絕,當然恐龍時代也沒有現代如此先進的建築科技,如果能小規模堅固堡壘形式,保留一部分文明還是有很大機會的;當然這些堡壘型的建築會在地震和火山噴發中毀掉一部分,但也許將有更多的聚居區域能夠保留下來。

類似於北美防空司令部-夏延山這樣的地下建築應該就可以

這些籠罩地球的塵埃帶將在未來幾年內慢慢沉降,人類的活動也許半年至一年之後就可能部分恢復,當然食物與種子儲備是必須的,否則災難過後就沒有再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如果是這種就沒有任何機會了,地球都要分崩離析後重組了.....人類已經不在此考慮之內了!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如果可以提前幾年預警,那麼人類可以避免隕石的撞擊,否則隕石真的撞上地球,應該只有很少量的一部分人類可以生存下來。

如果可以提前三年以上預警,人類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拼命製造核彈、火箭,向太空發射核彈。按照現在人類的太空運載能力,一年可以向地球周圍發射1000噸左右的設備。但是這是在和平時期,大家沒有什麼壓力,所以生產效率不高、也沒有動力。

但是一旦到了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估計大家勁頭就上來了。按照歷史上美蘇爭霸的時期,巔峰狀態下美國、蘇聯一年都可以發射100枚以上的火箭。更加不用說現在技術進步了那麼多【比如說下圖所示的SpaceX的可重複運載火箭】,而且還有歐盟、中國、日本這些國家加入,所以經過短暫的扯皮和裝備設計之後,人類就可以馬力全開向太空進發,一年發射個一萬噸貨物上太空沒有問題。

如果這幾萬噸的貨物中大部分都是核彈,那麼爆炸產生的當量可以超過500億噸當量,相當於1000枚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武器——沙皇氫彈。所以那顆直徑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很有可能就在人類一波接一波的核彈轟炸下,碎裂或者偏離原來的軌道,這樣就可以保證人類的安全。

事實上,按照現在10000美元/公斤【這已經是非常高的了】的火箭發射價格,一萬噸的貨物也就是要花費1000億美元,看起來非常多,但是在人類生死存亡關頭,這點兒血還是要放的。

但是如果時間不夠,讓這顆小行星砸到了地球,那人類的麻煩就大了。

首先是產生的巨大撞擊可能會造成海量的人員傷亡【上面這幅圖就是科學家根據計算推測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大坑,這個坑深度可達3公里、直徑可達200公里】,而包括地震、海嘯之類的次生災害也會陸陸續續幹掉更多的人類。緊接著頻繁的火山噴發,大量的火山灰會進入大氣層,遮擋住照射進大氣層的陽光,從而帶來持續幾百年的嚴寒時代,農業減產等一系列的問題將會將剩下的人類逼入絕境。

然而,人類也不是吃素的。人類可以利用化石能源支撐一段時間,然後發了瘋一樣建造核電站,也不會有人擔心核電站的安全問題了【上圖是核電在各個國家能源中所佔的比例,越靠上的,應該就越容易活下來】。而利用核電站產生的電能,再發了瘋一樣建大棚、室內畜牧場、地下人類基地等等。實際上,現在的人類技術,已經可以在電力充足的情況下,在寒冷的地方建立室內種植園、畜牧場,供給人類生活用的資源,比如說下圖就是科學家在南極建立的種菜的溫室。

不過,相比現在的世界,在一系列的災難之後,人類人口應該會劇減,甚至於縮減到原來的幾百分之一,並且會爆發廣泛的資源戰爭,甚至於不排除有一些瘋子要大家一起同歸於盡。

所以說,還是祈禱不會有這麼一顆頑皮的小行星想要侵襲地球吧。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人類可以會活下來,但是說完全不受到損失那也是不可能的事。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龍在內的超過80%的地球生物的滅絕。那麼即使是在今天,同樣的情況再次發生,對於人類的打擊也是巨大的。

6500萬年前那一顆隕石撞擊造成的後果很是可怕,在隕石的撞擊地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隕石撞擊造成了一個直徑200-300公里,深度2-3公里的巨坑。隕石撞擊後,造成了世界各地的地震,海嘯,漫天的隕石灰以及隕石撞擊激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造成了地球上三個月不見太陽,植物首先死亡,恐龍失去了食物隨後也慢慢滅絕。

那麼按照今天的科技手段,能否在這個隕石撞擊下生存下來呢?那是一定的,至少人類不會像恐龍那樣滅絕,當然也會受到一定的損失。以我們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一旦有隕石撞擊地球,我們是可以提前就知道的,知道了之後,我們肯定會採取一定的手段進行攔截。



比如說當看到有隕石來擊時,提前就準備好導彈攔截,儘可能的在遠離地球的地方實施攔截。但是對於這麼大一個隕石,恐怕需要的導彈會很多,而且就算是擊中了,隕石還是會碎成一個個碎石,大的直徑數百米,當然更多數的還是直徑十幾米到幾十米的隕石塊,這種也是對於地球破壞最大的,直徑十幾米的隕石塊,幾百個就可以摧毀一個城市。我們只能夠寄希望於更多的隕石塊可以落入海洋,因為畢竟地球表面絕大多數都是海洋,對於小的隕石塊,由於數量太多,我們也無能為力了,城市毀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提前預測疏散人員儘量避免人員傷亡。

除了對地球上的環境破壞極大之外,隕石塊還會對地球的通訊系統造成很嚴重的影響,四處飛散的隕石塊勢必會有一部分撞擊到人造地球衛星上,高速的隕石,不論多大,一旦碰上衛星,就是毀滅性的打擊,這樣一來地球的通信系統就會受到一定的損傷。

當然除了和小行星硬碰硬之外,我們也還可以試圖改變其運行軌跡,不過這就需要提前很多時間就發現小行星有撞擊地球的傾向,然後一步步去修正,最後它就可以與地球擦肩而過了。這種也是對於地球最為溫和的做法,能夠避免地球上生物的傷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