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大家看抗戰片有注意其中的狙擊槍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哪些是真實哪些是不可能存在抗日戰爭中的。

比較有名的有《金陵十三釵》裡,國軍教導團的連長,使用的是德毛瑟98K狙擊步槍,或國產(中正式)加裝狙擊鏡。

毛瑟98K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Kar 98k毛瑟步槍,Gew 98毛瑟步槍短版,供騎兵、裝甲兵、擲彈兵、空降兵使用。Kar,Karabiner簡寫, 也譯作卡賓,k,kurz的簡寫,也譯作短。Kar 98k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裝備的制式步槍。從1935年開始服役,直到二戰結束,是二戰期間產量最多的輕武器之一。

98K繼承了98系列毛瑟步槍經典的毛瑟式旋轉後拉槍機,槍機尾部是拉栓聯動的保險裝置。設雙排交錯排列的內置式彈倉,使用5發彈夾,從機匣上方壓入彈倉的方式裝彈,也可以單發照填。採用了下彎式的拉機柄,便於攜行和安裝瞄準鏡。採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門,倒“V”形準星,準星帶有圓形護罩。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5發彈夾圖示。

毛瑟98k不是最結實,最便宜,最精準的步槍,但是各方面水平都較高,並且其很多開創性設計廣泛的被後人借鑑,因此二戰中在歐洲戰場風靡一時,幾乎每個德軍都必須會用的武器就是98K。加裝ZF41或 ZF42瞄準鏡之後的Kar 98k步槍就可以作為狙擊槍使用。98k的有效射程為800米,對有經驗的狙擊手來說,使用配4倍瞄準鏡的Kar 98K狙擊槍可精確射殺400米處的目標,若選擇6倍瞄準鏡則可射殺1000米處的目標。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電影《兵臨城下》裡德軍狙擊學校校長康尼格上校。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實戰中的德軍山地部隊狙擊手。

二戰期間,共有129468只毛瑟Kar 98K狙擊槍裝備部隊。但是毛瑟狙擊型在德國士兵中也算是高配,槍倒是不貴,狙擊鏡貴以及培養成本高。當然德國和民國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德國從老蔣手裡進口稀有金屬,出口點高端武器給國軍,不是沒有可能。

中正式步槍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抗戰中國軍制式裝備,中正式。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國軍教導團,清一色的98K、捷克造、中正式。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建國大業》劇照,中正式步槍。

1934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兵器制式化會議,決定將德M1924式7.92毫米毛瑟步騎槍定為制式步槍。1934年,孔祥熙向毛瑟兵工廠訂購了一萬支M1924步騎槍裝備稅警總團,兵工署技術司向毛瑟廠索取該槍的全套圖紙,以及料表、檢驗樣板一套,交給河南鞏縣兵工廠籌備仿製M1924步騎槍。經勘毛瑟廠提供的圖紙及檢驗樣板有誤,兵工署技術司又委派曾就學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鞏縣兵工廠廠長毛毅可向德有關部門正式商洽購買M1924步騎槍及檢驗樣板、圖紙事宜。幾經周折,1935年7月,鞏縣兵工廠終於開始試生產。1935年是民國二十四年,所以此槍定名為“二四式”步槍。也可能是紀念1911年辛亥GM24週年,或者直接援引其原型毛瑟1924中公元1924年的年號。

“二四式”步槍籌備、試生產過程中,受到蔣介石的重視,蔣認為毛瑟槍的槍長是根據歐洲人身體設計的,而中國士兵比歐洲士兵要矮小一些,建議將槍托略微縮短、而為了白刃戰更有利,還將刺刀加長。為表示對蔣的尊重,1935年8月,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匣上的印記也改為“中正式”三字。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所以電影裡出現國軍端著毛瑟或者很像毛瑟的中正式的場景,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

《金陵十三釵》中教導團連長隻身打掩護那場戲,如果沒有狙擊槍的目距和射距,還真沒法拍點手雷,打電線這些情節,或者無法拍精彩。

《我的兄弟叫順溜》、《集結號》裡面用的是同一把槍——

M1941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感覺是軍迷導演異常喜歡這支槍,硬是要這支槍上熒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M1941不應該出現在抗戰劇集中,因為時間上不具備這個條件。有可能出現在解放戰爭遼瀋、平津戰役或者朝鮮戰爭劇集中。

M1941半自動步槍,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約翰遜上尉所發明,所以也叫約翰遜步槍。

約翰遜的設計思想是:採用槍管短後坐原理的自動方式,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這樣的結構無需活塞筒和開閉鎖槓桿,容易實現輕型化和變換槍管。相比之下,加蘭德步槍式的導氣式輕武器,需要配備與槍管平行的活塞筒和開閉鎖槓桿,因此不容易變換槍管,而且質量較大。

二戰中後期時用於取代美軍正在使用的M1903春田步槍有兩種方案,一種是M1941,一種是M1加蘭德,M1加蘭德憑藉其連發,結實耐用,方便操作的特點,得到了軍方的青睞,而M1941略遜一籌。

1940年12月,美陸軍對約翰遜試製的半自動步槍進行試驗,試驗後作出以下評價:"約翰遜半自動步槍,無論結構、功能或從生產容易程度看,均不具備替換M1步槍的條件"。可見陸軍幾乎拋棄了M1941而選擇了M1。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M1加蘭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上,(注:1931年-1945年)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的狙擊手,手裡實在不應該端M1941。因為M1941只生產了少數,配給美海軍陸戰隊和傘兵尚且供應不足,只有極少可能性到過中國,嚴重違反史實。而且即使端著,彈藥供應也是一個問題。當時亞洲戰場上98K和中正式使用的是7.92×57mm步槍彈,三八大蓋用的是6.5×50mm 步槍彈,這兩個槍型號較為普遍,恩菲爾德用的是7.7×56mm步槍彈,這個已經很少見,電影《集結號》裡有一個情節是戰爭結束以後解放軍在清理槍支,發現一隻不認識的槍,穀子地走上去告訴他們那是恩菲爾德,可見是老八路才見過的武器了。而M1941的7.62×63mm步槍彈幾乎是找不到補給。

另外,這支槍,從設計結構上來說,也是不便於安裝狙擊鏡和刺刀的。

一把沒有充足供彈、零件更換困難、容易損壞、不便於安裝刺刀進行搏殺、不便於安裝狙擊鏡的槍,除了其畸形的外表看上去很炫酷之外,嚴重違反戰場規律。八路軍和國軍稍微有點腦子的指揮官和軍需官,都不會給自己手下傑出的槍手配這樣的武器的,這屬於是嚴重坑隊友。

最大的硬傷是,M1941是41-44年投產裝備的,加上其流傳的過程,再怎麼也不可能穿越到三幾年,所以八路軍打鬼子的普通士兵手上有一把這樣的槍,而且還用得得心應手,實在應該打一個偌大的問號。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由恩菲爾德兵工廠在“李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正式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1903年投產。是一戰、二戰、韓戰中所有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

李·恩菲爾德首創了“短步槍”的概念(全槍長度介於傳統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全槍長度由李氏步槍全長1257毫米縮短為1130毫米。它的特點在於,為滿足英軍但凡點射的戰術指導思想的需要,採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 Lee)發明的,後端閉鎖的旋轉後拉式槍機,裝填子彈速度比較快;安裝固定式盒型彈匣,雙排彈夾裝彈(在使用中彈匣不拆卸,子彈由兩個5發彈夾通過機匣頂部填裝),這樣就有10發子彈提高持續火力。是實戰中射速最快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優點。

因為英國長期在中國和東南亞糾纏不清,所以這種步槍早就普及。老牌國軍手裡有這樣的槍是非常正常的。因為該槍使用7.7×56mm步槍彈,所以被我軍稱作

英七七

一些涉及遠征軍題材的劇集裡,使用了這隻步槍,例如《我的團長我的團》——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照,這裡面是一隻在二戰中已經面臨淘汰的恩菲爾德NO1短步槍,特點是槍口和木製槍身齊平,木製槍身延伸至槍口,刺刀座超出槍口。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集結號》劇照。

穀子地說的平西遊擊戰是指抗戰時期,而這支槍是槍口靠上的二戰中後期出現的NO3,或者NO4。但是這裡卻沒有用錯,冀東八路軍確實曾裝備過不少的英七七,而且比英軍更早地裝備了第四代“英七七”。

當時被英國佔有的開灤煤礦,是亞洲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煤礦,因此英國礦主為加強對煤礦的保護,是專門從國內兵工廠購買新式武器,當時恩菲爾德NO4剛剛研發出來就被用於裝備護礦隊。

1939年,德國對英法宣戰後迅速擊敗了英法聯軍,英國人在國際形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怕民間企業持有武器會給日軍造成出兵藉口,於是將礦警隊裝備的武器暫時封存。一位有正義感的華人礦司預感日軍終將出兵佔領開灤煤礦,不願做漢奸偽軍,於是提前逃跑,並將封存在他所管理礦點的三百餘支Mk.4型恩菲爾德步槍全部送給了煤礦附近的抗日武裝。因此冀東的八路得以比英軍還早的裝備了當時最新型的Mk.NO4型恩菲爾德步槍。

再來說《我的團長我的團》,因為當時幫老美打日本人,還要救英國人,我國軍遠征軍用的卻是如假包換的最最正宗美式裝備,起碼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M1加蘭德、湯姆森等。即使是根據劇情,他們和英軍混在一起,左方演員手裡端的是彎彈夾的布倫機槍,正宗英國貨,沒有問題,右方演員端恩菲爾德也沒有問題,只是,他端的是一隻恩菲爾德NO1,特點是槍口靠下。遠征軍出國作戰是1942年,已經是二戰中後期,英軍已廣泛使用改為覘孔式照門,前槍托不再延伸與槍口端面的NO3或者NO4,所以,這裡值得商榷。

美國在抗戰時期,除了援助我遠征軍一些先進武器之外,還把一些自己已經淘汰,但是尚且堪用的武器裝備贈送給了老蔣,其中就有M1903,也叫花旗中正式

整個二戰中美軍制式步槍是早期的M1903,和後期的M1加蘭德,但是由於加蘭德是從正上方拋殼,不便安裝狙擊鏡,所以制式的狙擊槍一直是M1903春田(斯普林菲爾德)《拯救大兵瑞恩》當中的遊騎兵部隊狙擊手傑克森使用的就是一隻加裝了M73B1狙擊鏡,削掉了瞄準鏡的M1903A4春田狙擊步槍。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拯救大兵瑞恩》劇照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M1903春田步槍

三八大蓋系列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抗戰片裡的狙擊槍真的是這樣的嗎?

97式狙擊步槍

九七式狙擊步槍是日本於1937年(昭和12年、皇紀2597年)設計製造並服役的手動槍機式狙擊步槍。因為是在三八大蓋的基礎上研發成功的,因此採用相同的6.5mm 有阪(Arisaka)彈藥。相比三八大蓋,九七式改用了較輕的槍托、加長的彎拉機柄(減少拉柄在操作時與瞄準鏡產生干擾)以及加裝2.5倍或九九式四倍光學瞄準鏡及加裝由粗鐵絲製成的單腳架。

97式口徑和槍管長度有近乎完美的搭配——6.5mm小口徑的彈頭經過約24寸的槍管,火藥充分或者幾乎燃盡,槍口在射擊時的閃焰近乎沒有,因此狙擊總是能在黑暗中得到掩護與隱匿。

在抗日戰場上,九七式狙擊步槍得到廣泛應用,裝備九七式狙擊步槍的日軍狙擊手通常被用於狙殺我方高級指揮官、炮班以及機槍組,由於正面戰場的國軍缺乏訓練有素的狙擊手,日軍狙擊手造成了相當大的傷亡。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官兵夜間看不見97式開火時的火舌,白天看不見硝煙,遇到的是當之無愧的冷槍,很難準確的進行還擊。

97式裝備極少,而且就是這些少量的裝備也幾乎全部投入到了太平洋戰場。在國內戰場上是十分罕見了,能夠到總指揮手上研究研究,士兵就望塵莫及了。

最後做一個總結:

應該出現在我國產神劇中的狙擊步槍,合情合理的有以下型號——

抗戰時期:

俄國產莫辛納甘

德國產毛瑟98K搭配狙擊鏡

中國產中正式步槍搭配狙擊鏡

英國產恩菲爾德短步槍NO2、3搭配狙擊鏡

日本產97式狙擊步槍

美國產M1903春田步槍A1、A4型。

值得說一句的是,我國影視劇裡大量出現狙擊槍,以及各種瘋狂的YY,無論是處於藝術誇張也好,還是處於道具疏忽大意也好,非但不能凸顯我軍神勇,反而屬於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自黑,是一種對歷史上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的極大侮辱和肆意踐踏。

試問,如果我們有裝配到班一級的狙擊步槍,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一匣子彈消滅一個班,一揹包子彈消滅一個連,怎麼抗戰還打了八年?

過度的YY不但不能如實反映戰爭的殘酷,反而是對莊重嚴肅的歷史進行任意的扭曲和戲弄。這些導演這樣YY,然後大把大把掙票子,真的對得起睜大眼睛問我們歷史的後人,對得起九泉之下,為了換取我們今天和平生活而犧牲的上千萬英烈的亡靈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