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他替父報仇,一手穩定破碎的江山,可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卻是極低的

三國統一三十七年後,曾經一派盛世景象的晉朝在經過一連串內憂外患後,很快就走到了分崩離析的邊緣。八王之亂後,晉朝宗室司馬睿為避開日益強大的胡族勢力而請求轉封到江南一帶,在名士王導的輔佐下,重用當地的人才,爭取到了吳地士族的擁護,開始立足於江南,經營南方之地。而隨著二帝的被俘,胡族政權相繼建立,中原大地逐漸被北方遊牧民族所佔領,為延續晉祚,司馬睿在吸引了大批北方流亡世族和宗室,以及多股的流民勢力之後,在建康城重建朝廷,偏安於江南,史稱為“東晉。東晉朝廷在江南的聲望已大不如前,並且開始大量重用北方世族,壓制吳地士族,導致了東晉朝立足未穩,又爆發了多場叛亂,司馬睿所建立的東晉朝廷局勢始終動盪不安,江山依舊風雨飄搖。

他替父報仇,一手穩定破碎的江山,可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卻是極低的

司馬睿

司馬睿對外無力北伐收復國土,期間雖有祖逖北伐,收復了部分失地,但因朝廷內亂和司馬睿本人多疑而宣告失敗,祖狄最終憂憤而死,對內又背手權臣制約牽制,最終憂憤而死,把一個支離破碎的江山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紹。當時,司馬紹繼位之時,國家外部是五胡混戰,對南方虎視眈眈,內部王氏掌權。王導身處朝堂,掌握政權,王敦控制荊襄,手握重兵,朝中一大半的官員是王氏的家人或其黨徒。而在一年前,還發生王敦以“清君側”為民,率兵直入建康,甚至還有過廢黜太子的風波,最後因司馬睿的苦苦哀求和百官的勸諫,王敦才回師武昌,但從此遙控朝廷,政由己出。司馬紹所接手的是一個滾燙的山芋,還不知道能不能吃下肚子就可能會被燙死的山芋,是一個名存實亡的朝廷。至於司馬一家,自從司馬炎之後,已經連續四位君主被權臣或外戚操縱,身不由己,若照當時的局勢看,司馬紹毫無疑問會成為第五位傀儡皇帝,說不定什麼時候一杯毒酒就可以搞定他了。

他替父報仇,一手穩定破碎的江山,可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卻是極低的

司馬紹

不過天命有時也會很眷顧人類,司馬紹並不是一個甘願屈服的主兒,他不僅有勇有謀,而且為人非常的有主見,在面對王敦對父親的欺凌,孝順的司馬紹甚至打算親自率將士與叛軍決一死戰,後被溫嶠勸阻才作罷。之後王敦掌握政權後,因為此事想要廢黜司馬紹,但因百官的保護而被迫停止,司馬紹這一下開始贏得朝中官員的支持,司馬紹清楚知道,攘外必先安內,現在北方五胡相互攻伐,但都不能一家獨大,雖然局勢混亂,卻給了東晉朝廷一個極好的喘息機會。此時身為丞相的王導雖然與王敦是同族兄弟,但也十分不滿他欺凌君上的做法,而且王敦名義上掌控朝廷,實際上卻遠在荊襄之地,對朝中的事主要靠心腹和宗親的傳達,這樣的話,就算真發生了什麼情況,也未必能第一時間反應過來,只會白白喪失良機,這些司馬紹都心知肚明,王敦手握重兵,可卻遠離建康,王導威望雖大,但忠心於晉廷,有王導在,國內各處王氏宗族的軍隊不一定會聽從王敦,朝中百官反王敦勢力也已悄然興起,自己的實力已經開始凝結鞏固,王敦的末日就在眼前,但司馬紹現在還需要一個機會,他在等著王敦犯錯。

他替父報仇,一手穩定破碎的江山,可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卻是極低的

王導

結果機會終於來了,公元323年,王敦自取滅亡,竟想乘新帝初立,改朝換代,遣使去暗示朝廷讓自己帶兵入京,司馬紹開始攝於威力,詔令王敦入京,但王敦侄子王允之在王敦的一次酒宴上得知了王敦的陰謀,於是明裡稱好,暗中趁王敦不注意,飛馬回京告訴了父親王舒,王舒和王導又將情況告知了司馬紹,得知這一消息的司馬紹知道時機已到了,立馬啟動了防禦機制,加強建康城的防守力量,再通知各處親信,入京勤王,表面上還是假裝渾然不知,做一個“糊塗天子”,同年七月,被司馬紹假象所騙的王敦進兵建康,卻在城下被打得大敗,城堅不落,城外各處勤王軍蜂擁而至,王敦知道上當,急急退兵,建康城解圍,司馬紹和王敦撕破臉面,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也是天要亡王敦,建康兵敗後,王敦一病不起,只能將軍事交給親戚和將領,最後還病死在軍中,至於軍隊,一失去了主心骨,自然兵敗如山倒,王敦之亂至此平定。操縱著司馬睿的王敦最後也是敗在了司馬睿的兒子手上,真可以說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啊!

他替父報仇,一手穩定破碎的江山,可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卻是極低的

王敦

王敦死後,司馬紹開始以雷霆手段對付王敦的殘存勢力,下令除王敦外,不再問罪於其他官署,而王敦已死,眾人見皇恩浩蕩,也就紛紛聽命於朝廷,王敦餘亂立消。之後,在派遣心腹大臣為江州、徐州、荊州和湘州的刺史,徹底消除了王敦以王氏宗親控制各州對抗朝廷的失衡情形。司馬紹英明果敢,年僅二十四歲就顯示出同齡人未有的成熟,與王敦周旋於朝廷之中,培養自己的勢力,以極弱當至強,終扭轉乾坤,完成了父親未竟的事業,為父親出了一口惡氣,為國家剷除了一顆毒瘤,同時調整邊疆重鎮的將領,用以分散地方勢力,加強朝廷的根本,起用大批吳地士族,緩和了北方士族和吳地士族之間的矛盾,穩定了亂糟糟的東晉局勢,令到一個曾經支離破碎的江山又再度煥發生機,國祚得以延續下去。

他替父報仇,一手穩定破碎的江山,可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卻是極低的

東晉

作為晉朝三個有實權的皇帝之一(晉武帝司馬炎,晉明帝司馬紹,晉孝武帝司馬曜),司馬紹當太子的時候,曾與王導、溫嶠討論過晉朝統一天下的原因是什麼。溫嶠語慢還未回答,王導已脫口而出,將司馬懿開始創業時,誅遼東公孫淵三族,殺王凌,滅曹爽,寵幸賈充,培養鍾會,擁兵自重等等以及司馬師欺凌曹芳,司馬昭大逆不道,殺害曹髦的事,司馬紹聽得冷汗直流,癱在坐床上,無奈地說:如果像您所說的那樣,晉朝天下又怎能長久呢!結果也正如司馬紹所說,自己本有勵精圖治之志,匡扶天下之才,無奈天不假年,平定王敦之亂後僅三年,司馬紹就重病去世,而之後的後繼者又相繼陷入了庾氏亂政,恆氏專權等的局面,直到劉裕代晉,建立劉宋王朝,司馬家的傀儡生涯才宣告結束。

他替父報仇,一手穩定破碎的江山,可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卻是極低的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當年司馬家欺凌曹魏末三帝,甚至殺害曹髦,結果自己的子孫後代也受到了同樣的待遇,即便有司馬紹、司馬曜這樣的有能之君,也是早死或被人害死(司馬曜被妃子和宮女用被子捂死,是歷史上死得最憋屈的皇帝),可憐了司馬家的後代,一輩子都在為祖先的罪孽贖罪,還順道拉了整個中原大地和千萬百姓下水,晉朝也被人稱為是最沒存在感的朝代。

他替父報仇,一手穩定破碎的江山,可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卻是極低的


一隻喜歡歷史的九零後胖狐狸,以不同的角度看歷史,說人物,歡迎各界人士騷擾,一起討論,但如果是垂涎小編美色的,請一律留下聯繫方式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