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看不懂的拼多多,究竟是3億人太傻,還是知識產權不值錢了?

隨著拼多多的成功上市,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維權或許將就此展開。

從上市首日大漲40%的風光無限,到昨日收跌8%的漫天質疑,拼多多還未享受“成功”的喜悅就從天堂跌落。創維電視第一份維權聲明的發出,標誌著這場侵權和維權間的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看不懂的拼多多,究竟是3億人太傻,還是知識產權不值錢了?

昨天,天風研究所發佈了一篇調查報告,通過分析銷售額Top 100的家電商品,來看拼多多平臺上的假貨成分,結論就是:「涉嫌假冒品牌的商品共39個,銷售額合計佔比57.8%,銷售量合計佔比63.3%」,也就是說僅僅在家電板塊中,4成的假貨就能撐起拼多多平臺商戶6成的營收。櫻花CHEBLO、康佳KOIVIKDA以及容聲ROSHELLE以35%的SKU奪得銷售排名前三的位置,而它們居然都是假冒商品。

看不懂的拼多多,究竟是3億人太傻,還是知識產權不值錢了?

平臺上類似的爆款隨處可見,所涉品牌中槍之多,難以枚舉。連童話大王鄭淵潔也難逃魔掌,鄭淵潔在微博上聲明,向版權局舉報拼多多商家銷售盜版書籍。令人頗為震驚的是:「涉及侵權的店鋪在7月4日就因被投訴而下架過,卻在之後將盜版書重新上架,而且明目張膽的公示“自己賣的就是盜版書”」,所售盜版書籍居然還“貼心”地印了防偽標識。要知道「涉嫌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侵權複製品」的行為是觸犯刑法的,雖然涉事店鋪已經被關閉,但拼多多上由此所揭露的問題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看不懂的拼多多,究竟是3億人太傻,還是知識產權不值錢了?

「申請過程中的商標是不享有商標權的」

「按照拼多多的規定,企業商家在拼多多平臺開設專營店、專賣店、旗艦店,只需要提供由國家商標總局頒發的商標註冊證或商標註冊申請受理通知書複印件即可」。於是套路就出現了:“創維e家”背後的公司提交申請了“樂視佳”、“海信維”等11個商標,“康佳視界”的生產廠家提交申請了10個商標,“小米e家”的生產廠家提交申請了6個商標,即便其中大部分申請都未通過審核,也不妨礙他們在拼多多上打造爆款。

看不懂的拼多多,究竟是3億人太傻,還是知識產權不值錢了?

王興所說的「一堆人質疑拼多多卻不質疑淘寶(是如何起家的),這已經說明了我們這個社會是多麼健忘」看似正確,但問題在於:淘寶當初並不存在如此大規模的誘導性營銷和如此大面積的仿冒商品。如果說拼多多之前依靠「低價拼團,仿冒爆款」的模式只是量變的話,那麼急於“帶病上市”就是引起質變的導火索。

「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

這是人們圍繞拼多多討論最多的點,而這其中最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對“消費”的衡量標準。「月入5000元,你將超過95%的中國人」、「個人所得稅的起徵點也不過3500元」、「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仍然有3000萬」,這大部分是“消費升級”論支持者的論調。淘寶、京東等電商用戶外的中國互聯網覆蓋人口究竟存不存在電商需求,拼多多已經給出了答案。但通過“山寨”、“假貨”來滿足這部分需求的做法到底對還是錯?這是一場沒有答案的爭論。

看不懂的拼多多,究竟是3億人太傻,還是知識產權不值錢了?

中國的絕大部分互聯網用戶靠著“盜版系統”和“盜版軟件”完成了自身的成長,「存在即合理」用在拼多多上再合適不過。正是因為用戶「不僅需求廉價,更需求品牌化的廉價」才鑄就了平臺上的滿目琳琅的“山寨”。

拼多多在這場“山寨”大賽中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我們無從得知。我們無法從道德上去評判拼多多的“善”或“惡”,但

「法律是社會得以正常運作的基本保障」,廉價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沒有底線的劣質和侵權。畢竟,在拼多多上我們除了可以用500塊買到40寸“創維”大電視,還能看到7塊5的貝因美紅罐奶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