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葉縣東李村:集體經濟鼓起村民 “錢袋子”

【中原經濟網訊】(河南經濟報記者 高青坡 通訊員 喬培珠 王迎霞 焦萌) “預計再有10天飼用玉米就要收穫,我現在正抓緊聯繫購買專用收割機,不能耽誤了收玉米。”8月13日,葉縣田莊鄉東李村黨支部書記李富青滿心歡喜地說。

葉縣東李村是全國文明村,全村486戶村民1866口人,可耕地2200畝。為帶領全村群眾早日致富奔小康,該村積極響應全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號召,於今年5月率先成立集體經濟性質的葉縣四季豐農業種植有限公司,發展小麥良種繁育和飼用玉米種植。

在過去,村民靠種植玉米增收的空間不大,種植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周邊養殖企業優質飼草供給不足,要從外地購買。

如何破局?李富青決定帶領村民種植飼用玉米。這種玉米較傳統玉米相比,稈粗、穗兒大、產量高,在玉米穗未完全成熟時,直接用機器將玉米連稈帶穗一起粉碎、打包,作為牲畜飼料。不僅畝均純收益能達600元,還解決了秸稈禁燒難題。

在一大塊玉米地頭,李富青介紹道,村北的伊源乳業公司飼養奶牛需要飼草,與東李村簽訂了2000畝的飼草收購合同。拿到合同後,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今年,四季豐農業種植有限公司以每年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了全村1500多畝土地。

“聽說村裡搞集體經濟,俺舉雙手贊成。哪怕土地流轉費以後給也中,交給村裡我放心。”不少村民主動要求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

從縣裡發出發展集體經濟號召之初,東李村“兩委”就幹勁十足,立即召開會議討論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李富青把自己流轉的200畝地轉租給村集體公司,全村群眾熱情高漲。

據瞭解,該村貧困戶丁永琴把家裡的4畝地全部流轉村集體,每畝地每年可獲得800元租金,村集體額外對貧困戶每年補貼1200元。目前,該村4戶貧困戶的土地全部流轉給了村集體。

“土地也流轉了,每年有分紅,我就可以放心外出務工了。”村民李國偉在把家裡的5畝地流轉後便動身到廣州務工,妻子閆豐芹留在家裡照顧90多歲的婆婆,併到位於該村的望三江實業有限公司製作電子元件,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望三江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中低壓電器的企業,公司現有200多名員工、年產值2000多萬元。東李村利用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專項資金120萬元購買廠房,再以廠房租賃的形式入股望三江公司。按照有關約定,該公司每年支付東李村最低10萬元分紅,市場行情好時按效益的10%進行分紅,這成了東李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又一大來源。

不僅如此,望三江公司還吸納該村及周邊村裡貧困戶、村民就近就業,僅東李村就有40多人在該廠務工,每人每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資。

“種植飼用玉米和入股望三江公司這兩個集體經濟項目,預計可以給我們村每年帶來50萬元的集體收入。”面對未來發展,李富青滿懷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