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朱嘉明:我們要用怎樣的歷史觀來看待區塊鏈?

朱嘉明:我們要用怎樣的歷史觀來看待區塊鏈?

作者 | 朱嘉明

轉自 | 巴比特網

8月22日,“密碼貨幣、通證與無幣區塊鏈”2018學術研討會在重慶順利閉幕。來自學術界,技術界、法律理論界、經濟理論界等的代表,圍繞密碼貨幣的流通與監管,通證的性質、功能與邊界,無幣區塊鏈的性質與意義三大主題展開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本次研討會由知密大學和巴比特主辦,比特大陸,幣看,NULE,隕石財經聯合主辦。

在當晚閉門會上,著名經濟學家朱嘉明教授做了總結髮言,巴比特獨家發佈,內容已經本人確認。

今天我們討論得非常熱烈,內容很有價值,很有意義。最後,我想把區塊鏈的歷史延伸,試驗和應用的場景拉大,未來推演得更廣,從而在更大的維度上來看待區塊鏈問題。簡單講這樣幾點:

第一,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根源到底在哪?

現在,普遍以為,中本聰關於比特幣的那篇文章是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源頭,這是沒有錯的。但是,不夠,非常不夠。

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誕生,需要太多的科學、技術和思想的準備。在我看來,至少可以追溯到1946年至1960年代初的Macy Conferences,那是在紐約持續召開的,有包括維納、香農、諾伊曼等科學家參加,長達12年的一個科學和技術的研討會。會議的主題包括控制論、信息論、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博弈論,不一而足。

可以不誇張地說,這個會議涉及到的技術問題和討論的範圍,今天都難以超越,深刻影響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和軌跡。沒有這個會議,以及庫恩後來稱之為科學範式的革命,很難想象之後的IT革命和信息革命,再之後的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自然無從談起。所以,我們在思考問題時,還是不要忘了前人在這方面奠定的基礎。

第二,2008年中本聰比特幣的誕生,基於“三條歷史軌跡”的交集。

2008年末,中本聰比特幣的誕生,有三個歷史和技術性前提:其一是IT革命,互聯網、大數據不僅各自進入技術和應用的成熟階段,而且結合成為一個新興的基礎結構。

特別是,計算機編程語言獲得了全方位的突破。其二是密碼學達到了極其完備的程度,且不講RSA加密算法,沒有哈希函數,不可能形成比特幣和區塊鏈理論,也不可能有關於公鑰和私鑰的完美設計,並最終在技術上得以實現。其三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刺激,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性需求。歷史是無意識的。但是,回顧2008年中本聰比特幣的誕生,確實發生了上述三條歷史軌跡的交集。

第三,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本質是“創造性破壞”,是完整意義的“創新”。

借用“陽光下無新事”的說法,評價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以為它們並沒有太多的新東西,是值得討論的。

“陽光下無新事”是一種歷史循環論,以為歷史說來說去就是那麼回事。事實是,歷史的發展常常發生斷裂、突變和異化。歷史的本質是進化。可以認為,如果對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進行理論和技術性分解,並非都是最新的創造,但是,將歷史的科學技術加以“綜合”,也是創新。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不僅是一種新的“綜合”,且已經構成了典型的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當然,所以,陽光下還是有新事的。

第四,如何判斷區塊鏈的發展階段。

應該說,區塊鏈尚處於技術和科學基礎的早期,大概屬於懷特兄弟在1903年製造飛機的早期階段。僅僅認識到這一點,還是不夠的。區塊鏈還處於生命力最為有潛力的階段,每天還都有新的“創新”,包括大量的專利湧入和大面積的試驗。也就是,區塊鏈正處於早期和潛力迸發的歷史階段。關於區塊鏈的科學基礎,是需要認真探討的。我支持“區塊鏈的基礎是數學”。但是,至於如何理解區塊鏈的數學的基礎,及其怎麼跟其他學科結合,現在並非清楚。僅僅這個方面,還需要花大功夫。

第五,區塊鏈的發展是全球性的。

在過去十年間,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演變和發展,是全球性的,是跨代際的,是超越行業的,是多學科的。中國對區塊鏈的貢獻是不可低估的。但是,需要認識到,區塊鏈的未來的發展不會取決於一個國家,一個部門,一個學科。相反,需要人類智慧的全方位參與和貢獻。

第六,區塊鏈試驗和應用場景存在“誤區”。

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技術群,或者說一種新的“社區”、“組織”,關注試驗和應用場景,非常正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用開發的觀念看待這些試驗和應用。很可能發生,現在絞盡腦汁追求思考的應用場景未必是區塊鏈未來真正的應用場景,甚至最初選擇的路徑就錯了。

在18世界工業革命之後,工業革命的成果應用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對其他產業,例如農業的應用甚至是相當滯後的。所以,需要不斷變化思路,思考所選擇的區塊鏈的試驗和應用經驗,要避免在創新過程中的“路徑依賴”。

總之,人們現在對很多事情的理解,這裡特指區塊鏈,都囿於他們的教育背景、職業背景、人生經歷、訓練和思維方式等的限制。

今天會議的氛圍,存在著明顯的侷限性。從大歷史觀來看,我們今天對區塊鏈的理解、認知和實踐不可避免存在我們難以想象的侷限性。說到底,我們在座的各位不過是這個歷史過程的參與者,很小的一個群體。我們很可能近似於盲人摸象的狀態,還只看到局部。我們這一代人看到的可能都是局部。所以,套句老話,我們還是要解放思想。這是一個絕對的歷史過程。

最後,我認為,不要過分強調“共識”。英文的“common sense”, 可以翻譯為“共識”,也可以翻譯為“常識”,我更傾向“常識”。沒有“常識”,豈有“共識”?所以,與其說我們去尋找“共識”,還不如說是去尋找“常識”。如果一定要找到在區塊鏈方面的“共識”,我以為,在這樣一點上是沒有爭議的,那就是區塊鏈理念和技術所造成的影響和實踐,已經“不可逆”。因為只要“不可逆”,那就一定有潛力,有未來。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