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椿木營鄉村正變身

通訊員鄭家雲彭光元

7月30日上午,暴雨剛停,宣恩縣椿木營鄉施家坪村保潔員向貴甫拿起一個塑料袋子來到通村主幹道路上杉樹埡段,將路面上的生活垃圾放進袋裡,“我們現在搞垃圾清理,基本上達到一個星期二至三次了。”

而今的施家坪村,村容整潔,環境優美。但在4年前,全村衛生環境髒亂差,垃圾亂堆亂放,蚊蠅亂飛,臭氣熏天,嚴重影響村民生活質量。從去年以來,該村聚焦村莊環境整治,並探索出了一條可操作,可持續的治理之路。

走進2組村民魏海清家,入門是一個長方形院壩,60多個平方米的廚房整潔敞亮,不見擺有垃圾桶。“垃圾桶放到屋外邊,並每天兩次清理。”魏海清用右手指了指廚房後面門外的垃圾桶,裡面是一些飲料瓶、果皮等之類的東西。

“通過源頭減量,我們一家老倆口一週需要清運的垃圾總共就這麼半桶。”魏海清說,如今施家坪村2組家家戶戶都能熟練地將菜葉,果皮等用作生物肥料還田,而廢紙,一次方便袋等不能降解的垃圾,則收集起來燒燬和定期清運。

“我們主要的思路就是日清掃,周清運,群眾籌資,共同營造美好生活環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小山,對於村莊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有著自己的見解。他介紹,“施家坪村的村莊環境衛生治理開始於2016年,在此之前村裡農戶一無垃圾桶,二無垃圾池,導致了不少問題;主要是沒有進行規範的垃圾堆放清運,造成環境汙染也就在所難免。天氣一熱,那個氣味簡直受不住。”村民魏宏知一家曾距離房屋角旁垃圾池不足50米遠,垃圾池帶來的困擾至今讓他記憶猶新。

2016年,施家坪村連續召開多次村民代表會,黨員會和村“兩委”班子會,專題研究全村垃圾處理問題,並以小組收集村民意見。針對村民普通反映的垃圾清運,爆滿等問題,村支“兩委”決定從源頭做起,對生產垃圾和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減量。與此同時,村裡形成《村規民約》,每戶村民每月抽1人用3-5天時間,用於村組連戶道路保潔和垃圾的定期清運。“全家外出打工的,隔戶有人家的,也要幫助管好外出人家的周邊環境衛生,同時還引入獎勵機制,讓大家互相監督,共同促進環境改善。”劉小山說,為了保證新模式的順利運行,實行開始,由村幹部配合保潔員一同上門宣傳引導村民分類處理垃圾。漸漸地,良好的垃圾分類處理習慣在村中慢慢形成。

7月29日早晨6點不到,一組村民嚴斌開著麻木車,沿著村道農戶收集垃圾。除了在本村外,他還要到鶴峰的青巖河、官紮營、紅巖坪及本鄉的勾腰壩村開展生活垃圾收集。

“目前,施家坪村的村莊環境治理模式已經推廣到了全鄉。”椿木營鄉黨委相關負責人鄧國君告訴筆者,以“施家坪模式”為基礎,全鄉已形成了“戶分類、組收集、村清運、鄉處理”的農村垃圾治理機制,並在全鄉開展“綠化庭院”、“潔美家庭”建設評選,通過考核獎勵,使村莊環境治理延伸到家庭環境治理的細微之處,從而形成文明鄉風。

近幾年來,通過全民參與,網格監管,源頭治理,定時清運等環境治理措施,配合農村改水改廁、改圈、改路、改電等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如今的椿木營鄉內村村環境優美,村風和諧。

“環境好了,風氣好了,大家發展產業就更加積極。”劉小山告訴筆者,對施家坪村而言,環境治理帶來的不僅是村貌變美,村民和諧,也為村裡產業發展奠定和築牢了基礎。如今施家坪村不僅建起了200多畝油牡丹核心示範區,發展藥材經濟,推廣中長短種植循環發展產業,引進業主建立示範基地,發展鄉村觀光旅遊等。由於椿木營鄉屬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該鄉正打造遊步綠道100公里,避暑養生基地6個,建成400多棟土家民宿等項目。“好的村容村貌,更加利於我們發展農旅融合。“鄧國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