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甕儲新酒,金刀囗錦鱗。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明朝時,日本使節回答明太祖詩《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千餘年來,兩國友好合作是主流,交流共進是主線,但因為歷史等諸多因素,也產生了多次戰爭。大的戰爭共有過五次戰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當牢記歷史!永遠銘記!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一次 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唐高宗年間, 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聯合新羅5萬精兵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百濟殘部為了“復國”,渡海向日本求救。日本將此看作千載難逢的機會,“順理成章”地出兵介入了半島爭端。663年,日本百濟聯軍與大唐新羅聯軍在白村江交火,打響了中日曆史上的第一場戰爭。唐帝國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以摧枯拉朽之勢打垮了日本的艦隊,焚燬其舟船四百多艘,火光沖天,日軍傷亡慘重,海水被染成紅色。日本百濟聯軍大敗,向唐軍投降。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白江口中日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向唐朝學習的熱情也愈發高漲,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從630年直至公元894年,二百六十多年間,共19次派遣數千人赴唐留學。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元朝入侵日本,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二次 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

自從894年最後一次遣唐使至1270年,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係近400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五次遣使前往日本,但日本政府殺使拒絕。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兩次派軍隊入侵日本,但均因颱風影響而戰敗。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忽必烈侵日失敗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與大陸作戰不同的海上登陸作戰,而事實上,在與元朝軍隊對陣過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樣沒有真正的軍事優勢,其勝利是由於入侵蒙古所進行的跨海登陸作戰,本身其為複雜,要依靠大量的當時尚未被人類掌握的技術、諸如對臺風天氣的預報和多波次連續登陸進攻。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如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三次 萬曆聯朝抗日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

1589年,日本權臣 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 日本列島,執掌日本的軍政大權,其野心也隨之驟然增漲,悍然制定了佔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三百年後日本軍國主義者忠實執行之)。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豐臣秀吉

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他於1591年把關白職位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在松浦郡建造名護屋城,作為作戰大本營。1592年4月,出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此次戰爭不是對朝鮮而是對明朝,朝鮮只是路過,這從5月18日發佈的遷都北京準備令裡也有體現,該命令中只公佈了中國和日本的官職,對朝鮮未做安排。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後主持對印度的征服。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一批大明5000援軍7月間在進攻平壤之戰中因副總兵祖承訓輕敵失利,先鋒史儒戰死,承訓敗回。12月底,經略宋應昌和提督李如松所部第二批4萬援軍入朝,旋即於1593年1月初再次發動平壤戰役,向盤踞這裡的小西行長部隊猛烈進攻,明軍經一晝夜血戰,收復平壤,繼而解放開城。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慶長2年(公元1597年)1月,豐臣秀吉復派兵14萬登陸釜山北犯。8個月後到達京城附近。但不久被明將麻貴所部擊敗,退到南部沿海狹小地帶,負由頑抗。次年秋,豐臣秀吉病死,日軍開始撤退。11月,日本水軍在半島東南房梁海面上受到中朝聯合水師的截擊,損失極重,逃到岸上的也道毀滅性打擊,死萬餘人。到年底以前,日本陸軍陸續撤回日本。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另一位日本封建領主德川家康也藉此取代了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一的日本江戶幕府。這次侵略戰爭的失敗,使日本又意識到與中國作戰的時機不成熟,於是江戶幕府馬上又採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維新後。

第四次 清末甲午戰爭(1894年)

1894年2月,朝鮮爆發了農民起義,直逼漢城,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應朝鮮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開赴朝鮮,駐守牙山,並按照《天津條約》的規定通知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就確定了以朝鮮為跳板,進而吞併整個中國和亞洲的“大陸政策”,此時便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派兵入朝。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朝鮮政府見日本大軍入境,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希望早日平定起義,以使中日兩國撤兵。6月10日,起義軍與政府達成了《全州和約》,漢城趨於平靜。至此,清政府建議中日兩國共同撤兵,但遭到了日本的拒絕。日本蓄意製造事端、挑起戰爭的圖謀已昭然若揭。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黃海豐島海面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的中國軍隊發動了進攻,挑起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甲午戰爭爆發後,由於清政府和清軍部分將領的腐敗無能,無論在朝鮮戰場還是在中國國內戰場,總是屢戰屢敗。早在日軍佔領遼東半島後,清政府便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威海衛失陷後,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開闢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商埠。由於沙俄等國出面干涉,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中國給日本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作補償。《馬關條約》是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條約,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數億金錢,為其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割佔臺灣使得臺灣寶島離開祖國長達半個世紀,臺灣同胞從此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殖民統治。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馬關條約

第五次 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瀋陽城。日軍得寸進尺,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日本強佔東北後,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經過全民族艱苦卓絕的戰鬥,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與此國千年五戰!我方三勝兩負!千年鄰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關於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