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

要點: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除了需要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外,通常還需要有全社會的協調發展共識和共同參與,需要發揮地域比較優勢的帶動作用,需要有自然與人文方面的景觀比較優勢,需要有綠色工業、特色農業等產業比較優勢,並通過科學決策把這些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黨章修正案吸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觀點,增寫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等內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專門部署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調“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亟待研究和破解。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就是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對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綠水青山的修復和維護是需要成本的,如果綠水青山變不成金山銀山,老百姓就難免會照舊毀林毀草填湖,企業就難免會照舊汙染環境、破壞資源,地方政府也難以真心支持投入巨大的環境保護工作。在中央要求下,各地通過改革,建立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機制,紛紛思考探索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但尚未形成廣泛共識和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從實踐來看,一些有地域優勢的經濟發達地區和有特色資源的風景名勝區,綠水青山通過民宿經濟、旅遊經濟、產業經濟等已經變成了金山銀山。如一些沿海地區,不僅有山有水有林有田有湖,生態本底好,經濟基礎好,環境與發展已經進入良性循環,立足於資源和環境的綠色經濟得以長足發展,環境保護措施也得以長久地實施。但在一些西部地區,受制於交通不便、經濟基礎弱等因素,除了少數地方外,旅遊產業和工業經濟、服務經濟等整體還不發達,綠水青山還沒有變成金山銀山。培養把綠水青山轉化成財富的能力,讓老百姓過上小康生活,改善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這些地區還需要作出艱鉅的努力。下一步,欠發達地區當尋找工作抓手,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實踐和全面脫貧攻堅的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生態文明的理念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地深入,生態文明的道路才能得到社會各界持久的擁護。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重點

破敗不堪的自然環境是難以產生經濟效益的,也是難以支撐地方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只有修復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才有基礎吸引投資、轉化財富,最終變成金山銀山。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實施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

生態修復對環境、對經濟、對社會都很重要,但重點是如何調動各方面進行生態保護修復的積極性。目前不少地方生態修復尚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資金來源及其投資回報問題,二是生態修復的方向問題。

修復資金從哪裡來,如何儘快回收投資,這些問題其實和生態修復的方向密切相關。目前,有些地方把生態修復後的地塊建成公園或博物館,收取一些門票,並適度開發商業設施和住宅樓盤,收回投資;有的把塌陷礦坑建成能源儲存基地或者抽水電站,解決本地能源不充分和不均衡的問題。不論方向是什麼,經濟效益都很重要。因為沒有經濟效益的生態修復項目,是難以讓地方的財政運轉具有持續性的。為此,必須對關於生態修復的方向進行科學的論證,特別是開展投入產出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僅靠政府的資金是有限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引導國企、民企、外企、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各方面資金投入,培育一批專門從事生態保護修復的專業化企業。在這方面,還需採取有效措施,激發社會資本投資和合作的積極性。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條件

要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除了需要本底基礎好的生態外,通常須有地域比較優勢、產業比較優勢、人才比較優勢、制度比較優勢,並通過科學決策,把這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的優勢。

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有全社會的協調發展共識和共同參與。各地條件不同,生態文明建設意識的水平也有較大差異。目前有些地方因為發展水平高,生態保護意識強,生態文明的意識已經處於自覺階段。但在不少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的意識還處於灌輸階段。因此,必須通過教育培訓、學習參觀、示範引導和追責倒逼等方式來培育。只有形成共識與合力,才能形成經濟與環境協調共治的局面。

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發揮地域比較優勢的帶動作用。沿海地區之所以能率先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轉型,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因為這些地區有地域優勢,能夠吸引優質資源集聚。同樣地,一些省會城市、中心城市,也因為具有政治、經濟和地域優勢,轉型的進展要快於其他地區,也能夠拉動周邊的農村實現鄉村振興。所以,各地要轉型,應當與具有優勢的城市捆綁在一起,形成城市群,通過產業分工,實現特色轉型。

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有自然與人文方面的景觀比較優勢。沒有自然與人文方面的特色,旅遊業是難以得到需求側的青睞的。譬如,海南的海灘對於北方人群具有吸引力,東北的冰雪對南方遊客具有吸引力,這些都可以做大做強。而對於不具特色和比較優勢的地區,貸款或者引進資本大力發展旅遊,就要格外慎重。雖然有一些地方在城市的輻射圈內,利用山水林田湖的自然資源和美麗村莊的人文資源,發展民宿經濟和農家樂經濟取得了成功,但也有不少失敗的案例。其中緣由,一是城鎮購買力總體不足,二是鄉村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缺乏特色。

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有綠色工業、特色農業等產業比較優勢。工業在轉型中必須以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為導向,全面優化產業佈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壯大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活動的資源消耗、汙染排放強度和總量。通過做強自己的比較優勢,最終夯實區域生態環境和經濟質量的綜合競爭力。

上述比較優勢要轉化為區域生產力的優勢,必須發揮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民主和科學決策作用。通過民主和科學決策,比較優勢才能有序和持久地發揮,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才能實現。這首先需要聽取各方意見,採取立足於現實和發展目標的“多規合一”措施,制定綜合發展戰略,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其次,需要各級黨委按照綜合發展戰略,本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執政理念,保持定力,一屆接著一屆幹,必然會久久為功。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不能是一時的,必須是持久的和相對穩定的。綠水青山要長效地轉化為金山銀山,目前亟需走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路子,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在不斷協調中並進。治本一要通過改革激發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撐的活力,二要靠法治建設,營造法治環境。只有制度規範了,環境寬鬆了,才有利於資本和人才的聚集,這些地方的發展轉型或者脫貧致富才有真正的希望。

(作者單位分別為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