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淵要把大唐首都遷往湖北,為什麼只有李世民一個人反對?你怎麼看?

扈煬


在唐初的十幾年間,突厥要是哪一年沒有騷擾大唐十次、八次,這一年就不算過完。他們為了掠奪糧食和財帛,時不時就侵犯大唐的邊境,雖有李績和李靖在幷州和靈州駐守,但還是防不勝防。

624年的秋天,突厥又開始南下侵犯大唐,輾轉數地,流動作戰,目的就是搶掠糧食和財帛。突厥雖屢屢被唐軍打敗,但並妨礙突厥大軍繼續一次次侵犯大唐。而且土谷渾和党項也摻和進來攻打大唐。

這個時候就有人對李淵說了:“突厥之所有盯著關中這一帶,就是因為大唐的人口和財富主要集中在長安。如果把長安城付之一炬,然後遷都,那麼胡人的侵犯自然而然就停止了。”

這話初看沒毛病,細想卻不是那回事,按照這個邏輯,長安繁華,所以突厥經常進犯關中,那如果在別的地方建都城,突厥不是照樣也會侵犯那個地方嗎?畢竟他們就喜歡掠奪糧食、財帛。

沒想到李淵對這個提議持贊成態度,如果真能找到個好地方為都,遷都也無所謂。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和裴寂等人都表示贊成,然後李淵就準備讓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去做這件事,越過終南山,在樊、鄧州等地尋找合適的地方為首都。

這個時候李世民站出來了,他不同意遷都,遷都是一件大事,稍有不慎會動搖國本 。李世民就說了:“戎狄之禍,自古有之,並不是大唐的特列,況且大唐在英明神武的陛下的管理下開始走向繁盛,更有精銳部隊上百萬人,難道還怕這些戎狄不成?現在就因為突厥經常犯邊而遷都,國人的顏面何在,帝國的威信何在?後世一定會譏笑我們的。所以希望陛下給我幾年的時間,我一定親自綁著頡利投降大唐。如果我沒有做到,再遷都也不遲啊。”

李淵覺得李世民說的有道理,於是打消了遷都的念頭,實際上在遷都這件事上,並不是只有李世民自己反對,很多大臣包括蕭瑀在內都不認同遷都。

遷都並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決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強皇權而削弱世家大族的權力。實際上那些世家大族都不願意遷都。而且這件事應該只是在小範圍內傳播,也就是說李淵並沒有讓很多人知道,很可能他自己也並沒有真正想要遷都,否則這件事不可能沒有激起浪花。

在這件事上,李世民不僅反對遷都,還決定在不久的將來消滅突厥。當然李世民滅突厥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唐初建,百廢待興,而突厥早就強大起來了,大唐不能也不願意和突厥硬碰硬。但是突厥只會變本加厲,李世民繼位不久,頡利可汗就帶著十萬大軍到了渭水便橋,和李世民來了一個“渭水之盟”,這讓李世民憋屈不已,同時更加堅定了他滅突厥的決心,他甚至在不上朝的時候親自訓練士兵們的箭術。

終於在629年,大唐攻打突厥的時機成熟,開始了攻滅突厥的步伐。第二年,東突厥被滅國,義成公主被李靖殺死,頡利可汗被俘虜到京城。這讓大唐揚眉吐氣,李淵和李世民很是欣慰,當時已經當了好幾年太上皇的李淵也在凌煙閣設宴,席間,李淵彈起了琵琶,而李世民跳起了舞。


尚宮女史


大唐武德年間,突厥和大唐時有爭戰,突厥出沒不定,令唐軍防不勝防。有大臣勸高祖李淵道:“突厥之所以屢屢侵犯關中,就是因為關中富庶繁華,突厥想大肆搶掠關中財物,如果將都城遷離關中,並將關中付之一炬,突厥沒什麼可以搶掠,也就不會再入侵關中了。高祖認為說的有理,於是派遣宇文士及,赴湖北選擇合適地點遷都。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也贊成遷都建議,並極力慫恿高祖越快越好。唯獨秦王李世民一人反對,向李淵進諫道:“戎狄為患,自古皆然,陛下以聖武龍興,奄有中夏,精兵百萬,所向無敵,奈何因胡虜擾邊,遂欲遷都他避,這不但貽羞四海,並且遺笑千秋。願假臣兒數萬兵士,寬限歲月,保可系頡利頸,生致闕下,萬一不能,遷都不遲”。高祖李淵遂召還宇文士及,取消遷都。關於此事,筆者認為:一、遷都的確如李世民所言,是遺笑千秋的蠢點子,建議之人該殺;二、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慫恿遷都,實欲借遷都削弱李世民的兵權和影響;三、李世民反對遷都,一則從大唐江山百年著眼,另一方面與突厥的爭戰,也有利於自身總握兵權,鞏固實力;四、高祖李淵首鼠兩端,變來變去,要麼是帝王之術,坐山觀虎鬥。


取捨齋劇場


根據史料記載,李淵遷都發生在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因為突厥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大軍進攻唐朝,長安城內人心惶惶,擔心突厥人會攻入長安。於是有人向李淵建議,突厥不斷進攻長安主要原因是長安集中了全國所有的財富和美女,所以如果焚燬長安,把都城前往其他的地方,遠離突厥,那麼突厥自然不會騷擾了。

這種建議,一看就是非常腦殘的建議,你跑了,突厥就不來了?如果你放棄了關中地區,那麼突厥或者其他勢力就會在關中崛起。奇怪的是,李淵居然採納了,《唐史》記載“上以為然”,還派了中書侍郎宇文士去考察了湖北河南交界的幾個城市。更奇怪的是,群臣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同意遷都,只有李世民強烈反對,表示遷都“避突厥兵峰,貽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如果李淵執意遷都,他願意率兵在長安抵抗突厥。最終李淵放棄了遷都的念頭。

個人覺得,李淵遷都這個想法可能是一次政治試探。因為原因很簡單,當年宇文泰及其後代以關中為基地經過幾代人經營,最終統一北方,為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北周、隋、唐三個王朝實質上都是關隴貴族集團建立的,三代皇室相互之間都有姻親關係,可以說打斷骨頭連著筋,而關中地區是關隴利益集團的核心地盤,放棄關中基本上等於把自己核心的人口和基地拱手相讓,個人覺得可能性很低。

那為什麼李淵還要提出遷都呢?個人認為政治試探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武德七年正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奪嫡最激烈的時候,而關隴地區大部分駐軍都掌握在李世民“天策府”麾下,可以說那時候李世民已經“功高蓋主”了。李淵不是不想剪除李世民的羽翼,削弱他的軍權,但是畢竟突厥壓境,有能力抵禦突厥的,非李世民莫屬,這時候打壓李世民,造成的後果可能會非常嚴重。所以李淵只是想借著遷都敲打一下李世民,順便試探一下李建成和群臣的意見。李建成肯定樂見遷都,因為一旦遷都,都城附近的軍隊歸屬會重新洗牌,可以建立自己的班底,所以同意遷都。同理,李世民作為既得利益者,必然全力反對遷都,同時希望鞏固自己軍權,希望武力解決突厥問題。遷都也好,突厥問題也罷,都只是表象,核心問題是權力特別是軍權的激烈爭奪。

果然,李淵留了一手,在放棄遷都的念頭之後,委派李建成和李元吉跟李世民一起出兵對抗突厥。防止李世民軍權獨攬。


圍嶺山上的山文居士


坑的一手好爹!李淵作為太原留守和起兵之初都可以從容應對突厥,甚至還上演過“空城計”的好戲,到了天下幾近一統面對突厥竟然慌得一批?再者關中天下之根本,作為需要穩固天下的開國皇帝竟然輕言放棄?即便李淵有那麼一點點放棄的念頭,作為一個非常有城府的帝王他會自己說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