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焦作孝義之裡一義門村

今年3月的一天,筆者遊走鄉村義門村,偶然走進義門村村委時,有幸看到村委大院的正中間有一座義門村張氏宗祠,祠堂僅有正殿一座,三間,正殿門緊閉,門上鐵將軍把守,無法進入參觀,祠堂屋門上方有兩個磚刻門匾,上面匾額有黃色四個字張氏宗祠,下面的匾額上也有四個字七世同堂。祠堂的廊簷下東西各樹立著一通古碑,東邊一通石碑錄的是皇清嘉慶二年義門張氏合族的文獻記載,西邊一通石碑是大清同治六年的古石碑,石碑上篆刻著宋鄉賢七世同居張宏毅故里幾個大字。這塊古石碑筆者曾經在民國廿二年道清鐵路旅行指南一書中,看到過此石碑,還有記載著義門張氏七世同居和連理槐的相關資料,原以為這塊石碑歲月久遠,歷經磨難,可能會不復存在,今有幸此碑倖存,而且保存完好,幸運也。為了讓更多人瞭解此石碑的緣源,筆者蒐集資料整理了一下,分享給大家,以示留念。

焦作孝義之裡一義門村

義門村委會

焦作孝義之裡一義門村

位於義門村委的張氏宗祠

焦作孝義之裡一義門村

義門張氏宗祠門頭匾額

焦作孝義之裡一義門村

張氏宗祠廊簷下的東石碑(有些破損)

焦作孝義之裡一義門村

張氏宗袔廊簷下的西古石碑保存完好

義門村在焦作東部偏南20裡,待王西,古代原屬待王鎮的一部分,元朝以後自立為村,現是待王鎮的一個村落,義門村裡張姓是多數戶。

義門村從今天的地理位置上來看,待王鎮和義門村緊緊相連,而西待王村則在義門村西相距不過二里地,按古代村莊立名規律,待王鎮與西待王村之間不應該再夾接個義門村,那麼義門村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據古修武縣志記載,大約在元朝初年,仁宗皇帝時(即公元1314——1320年間)義門原是待王鎮的一部分。當時這裡住著一戶張姓人家七世同堂,全家六十餘口人和睦相處,尊老愛幼,他們兄弟姐妹以禮相讓,婆媳妯娌互不相欺,孝義之情有感於天靈,他家院裡生了一株連理樹,相距數尺還生長著兩棵槐樹,這幾棵樹長到數尺高以後,兩樹自然相攏結合在一起,成了一樹兩根,表示義氣相投,生息相關。成了當時名揚四方的一件盛事,吸引周邊鄉民到此爭相目睹,瞻仰這個奇特的自然景觀,這件事不久便傳到了當朝皇帝那裡,當朝皇帝元仁宗便下了一道詔書,勒今當地政府出資給他家修了一個旌門牌坊,起名孝義門,以表彰張家七世同堂的好家風。後因這裡有孝義門,而又被稱作孝義鄉,後簡稱為義門。根據這個村的張氏家譜有這樣讚語:“試觀上古之世,有十世爨(音cuan)九世一堂,又有八世同居,自古及今僅此數家。究其所以睦族之道,則曰禮也、義也、忍也、讓也,而公之七世同居,雲仍守法禮義忍讓可想而知焉。不然,龍虎緣何應夢,兩槐因何交貫,若是者大抵皆公之精誠所結、和氣所感也。元初仁聖君聞之,詔旌其門,遂以孝義名其鄉。”

據義門村老年人講述,說此連理樹三十年代尚有,日寇來這裡以後伐木燒掉。

焦作孝義之裡一義門村

文獻中的宋張宏毅七世同居故里文獻

焦作孝義之裡一義門村

另據《修武縣志》記載:元代的“吳暾武將軍李公天佑墓”在義門村。早年墓前有碑,《縣誌》上載有碑文,碑文裡說:“李天佑,字君佑,世居修武田門裡,年十歲,河北兵亂,僑居冀州,始以軍功官百戶,世祖至元初,從襄陽率千餘人登艦橫出江口,南人聯船以待,天佑用長矛斷其纜,力戰破之。遷武略將軍,荊湖北道屯田總管,募民能田者躬督之。善水利,於至元二十八年九月六日(即公元1291年)卒於官,享年七十一歲。”筆者經詢問走訪,李天佑墓及碑刻由於歲月久遠現均已無存。實為憾事。

作者 趙完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