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焦作孝义之里一义门村

今年3月的一天,笔者游走乡村义门村,偶然走进义门村村委时,有幸看到村委大院的正中间有一座义门村张氏宗祠,祠堂仅有正殿一座,三间,正殿门紧闭,门上铁将军把守,无法进入参观,祠堂屋门上方有两个砖刻门匾,上面匾额有黄色四个字張氏宗祠,下面的匾额上也有四个字七世同堂。祠堂的廊檐下东西各树立着一通古碑,东边一通石碑录的是皇清嘉庆二年义门张氏合族的文献记载,西边一通石碑是大清同治六年的古石碑,石碑上篆刻着宋鄉賢七世同居張宏毅故里几个大字。这块古石碑笔者曾经在民国廿二年道清铁路旅行指南一书中,看到过此石碑,还有记载着义门张氏七世同居和连理槐的相关资料,原以为这块石碑岁月久远,历经磨难,可能会不复存在,今有幸此碑幸存,而且保存完好,幸运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此石碑的缘源,笔者搜集资料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以示留念。

焦作孝义之里一义门村

义门村委会

焦作孝义之里一义门村

位于义门村委的张氏宗祠

焦作孝义之里一义门村

义门张氏宗祠门头匾额

焦作孝义之里一义门村

张氏宗祠廊檐下的东石碑(有些破损)

焦作孝义之里一义门村

张氏宗袔廊檐下的西古石碑保存完好

义门村在焦作东部偏南20里,待王西,古代原属待王镇的一部分,元朝以后自立为村,现是待王镇的一个村落,义门村里张姓是多数户。

义门村从今天的地理位置上来看,待王镇和义门村紧紧相连,而西待王村则在义门村西相距不过二里地,按古代村庄立名规律,待王镇与西待王村之间不应该再夹接个义门村,那么义门村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据古修武县志记载,大约在元朝初年,仁宗皇帝时(即公元1314——1320年间)义门原是待王镇的一部分。当时这里住着一户张姓人家七世同堂,全家六十余口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他们兄弟姐妹以礼相让,婆媳妯娌互不相欺,孝义之情有感于天灵,他家院里生了一株连理树,相距数尺还生长着两棵槐树,这几棵树长到数尺高以后,两树自然相拢结合在一起,成了一树两根,表示义气相投,生息相关。成了当时名扬四方的一件盛事,吸引周边乡民到此争相目睹,瞻仰这个奇特的自然景观,这件事不久便传到了当朝皇帝那里,当朝皇帝元仁宗便下了一道诏书,勒今当地政府出资给他家修了一个旌门牌坊,起名孝义门,以表彰张家七世同堂的好家风。后因这里有孝义门,而又被称作孝义乡,后简称为义门。根据这个村的张氏家谱有这样赞语:“试观上古之世,有十世爨(音cuan)九世一堂,又有八世同居,自古及今仅此数家。究其所以睦族之道,则曰礼也、义也、忍也、让也,而公之七世同居,云仍守法礼义忍让可想而知焉。不然,龙虎缘何应梦,两槐因何交贯,若是者大抵皆公之精诚所结、和气所感也。元初仁圣君闻之,诏旌其门,遂以孝义名其乡。”

据义门村老年人讲述,说此连理树三十年代尚有,日寇来这里以后伐木烧掉。

焦作孝义之里一义门村

文献中的宋张宏毅七世同居故里文献

焦作孝义之里一义门村

另据《修武县志》记载:元代的“吴暾武将军李公天佑墓”在义门村。早年墓前有碑,《县志》上载有碑文,碑文里说:“李天佑,字君佑,世居修武田门里,年十岁,河北兵乱,侨居冀州,始以军功官百户,世祖至元初,从襄阳率千余人登舰横出江口,南人联船以待,天佑用长矛断其缆,力战破之。迁武略将军,荆湖北道屯田总管,募民能田者躬督之。善水利,于至元二十八年九月六日(即公元1291年)卒于官,享年七十一岁。”笔者经询问走访,李天佑墓及碑刻由于岁月久远现均已无存。实为憾事。

作者 赵完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