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被流放貶謫究竟有多慘?

港劇萌主


這個題目有問題,流放和貶謫根本是兩回事,流放是一種刑罰,貶謫只是降官職外遷,自然“慘”的程度也不一樣。


流放是中國古代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是僅次於死刑的重刑。流放一開始只是把人遷往邊遠地區居住(唐初宰相裴寂被流放身邊還有家僮伺候,後來還帶領家僮平定叛亂),但很快就改成“流配”,不僅到遠地還要受刑。獲罪之人披枷帶鎖,由解差看押,一路跋山涉水到遠地服刑。我們看過水滸傳,除非你有“道上的朋友”,其他的遇到流放,就只能一路受苦,被解差訓斥打罵,九死一生。許多流放之人,半路上就已經受盡折磨而死。如果僥倖活到受刑地,這些地方遠在天南海北,多是自然環境惡劣、荒無人煙的所在(宋朝領土小情況稍好一些),而且多是邊疆戰亂之地。比如清朝流放犯人到寧古塔,荒無人煙,風雪苦寒,“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人稱“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還有,流放之人到了流放之地也是要受盡苦難。清宮劇常有一句“給披甲人為奴”。沒錯,流放的犯人到了流放地不是就沒事了,還要幹活兒。因為流放地多在邊疆,所以他們基本就是給駐軍當雜役,做奴僕,或者種地做苦力。或者修築工事等等。如果有些特殊才能,或者被長官看中也可能會從事一些輕鬆點的工作(比如水滸傳裡宋江就去寫寫文書,朱仝帶小衙內),當然這些都是極少數的。大多數還是非常悽慘地幹著最苦最累的事情。有時兵力不足還要上陣打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死了。

然後就說說貶謫,貶謫的主體是官員,被貶以後也依然是官員,只是官職降低了,從京城或者近京城的富庶地方到偏遠地帶任職。對官員來說,最主要的影響其實倒不是身體上的痛苦,而是政治生涯的損失。有些心態沒調整好,過不去的也就鬱鬱寡歡,慢慢病死了。但是不乏勵精圖治,還能再起復的。唐宋許多宰相都曾被貶到遠地做地方官,後來皇帝想起他們,依然可以入朝復相。比如唐朝牛李黨爭、宋朝新舊黨爭,兩派官員互相攻擊,官職上上下下,京城出出進進,你要沒幾起幾落,都不好意思跟別人吹牛。


我們來舉幾個文學家的例子。我們熟悉的大文豪韓愈,曾經因為諫迎佛骨惹怒皇帝,“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到邊障之地潮州任刺史,貶謫路上很是辛苦,“雪擁藍關馬不前”。甚至讓他產生了“好收吾骨瘴江邊”的萬念俱灰的感覺。但說實在的,那不是因為身體上的痛苦,而是因為皇帝不採納自己的建議將自己貶官的無奈。注意“雪擁藍關馬不前”,他還能騎馬或者坐馬車,流放就絕對沒這個待遇。而韓愈到了潮州之後也上書為自己辯誣,後輾轉幾地,最終回京擔任京兆尹、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甚至一度有望拜相。


同樣一個被貶謫的大文豪白居易,在他著名的《琵琶行》序言中提到“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被貶兩年還能怡然自得,聽了琵琶女的彈唱才感到悲哀。而且他雖然被貶,還能晚上坐船喝酒消遣,生活也還比較滋潤。

其實,貶謫最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官員的心境。只要心態調整好,真的不至於特別慘。蘇軾屢遭貶謫,到湖北就寫《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貶到嶺南還能寫“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就算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也是詩作不斷,還能造橋鋪路,惠及百姓。所以,貶謫慘不慘?當然比在京城大有前途的時候慘,但不至於就非得一蹶不振。至於流放的,那真的慘,就自求多福了。


伊耆角木


1.

唐朝中後期,流放嶺南的官員苦逼到什麼程度呢?

屋裡狗屁沒有,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個涼蓆子,人一死,用草蓆裹著屍體,挖個坑,子孫隨便哭哭就算完了。

子孫沒良心嗎?

不,子孫雖然也很有文化,但也算是窮出了節奏感。不哭不行,哭多了體能跟不上。

這一點也不誇張,你以為他們住這個:

遮風擋雨。

但家徒四壁。

但,那是不可能的!

怎麼可以有四壁呢?

人家住這樣的:

流放嶺南的官員,不是官員,甚至不能算是個正常人。流放嶺南的官員的子孫,那就根本不是人了。

沒錢看病,病死沒人管,沒錢娶媳婦,因為自己都吃不上飯,就算文質彬彬,那是質,不是標,人活著首先要吃飽飯,自己都吃不上飯,只好終生打光棍。唐文宗時,廣州刺史盧鈞為政廉潔,而且很有公德心。看這幫流放官員的孩子實在是太慘了,於是“減俸錢為之營槥櫝,致醫藥,畢婚嫁,凡數百家。”

所謂槥櫝,就是小棺材。

果然連棺材都買不起,小號的也買不起。

2.

貶謫是輕度的流放,故稱流貶,是打擊政治失敗一方的重要手段。或輕或重,輕的貶在京畿,重的貶幾千裡。

有貶一兩年就回來的,有貶幾十年繼續再挨貶的。

劉禹錫就是後者的榜樣。

劉禹錫被貶二十三年,說貶謫在淒涼之地,就跟坐牢似的。像沉在水底的船,眼睜睜看著別人的船一艘一艘地過去;像一棵枯死的樹,望著其他樹木發芽、吐綠、開花、結果。“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人說這體現了作者的曠達情懷。

我他媽跟老白喝酒喝多了,吐槽朝廷裡那幫狗日的新人(道理和那兩首《桃花詩》一樣)。朝廷廢了我二十三年,你現在跟我說我是為了體現我對新人的寬懷,表達我的曠達。

我曠達個屁!!!

3.

蘇軾被貶那十多年,愛慕者自然說的好聽,說這是在放浪形骸,杯酒人生。

但其實蘇軾自己說被貶之後的情況,基本上是:“吃飯靠蹭,生病靠捱。”“冬天沒炭,夏天沒泉,沒有,統統的沒有,除了我,什麼都沒有,就跟個苦行的和尚差不多。(南遷以來,便自處置生事,蕭然無一物,大略似行腳僧也)”連燒水都成問題,多雨的冬季終於到來,蘇軾:

小屋如漁舟,漾漾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文采當然沒得說,但你體會一下“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有多苦逼。廚房裡什麼都沒有,市場上撿來一斤白菜幫,煮一煮就算吃飯了。

雖然很難為情,但沒飯吃,人家給你就接著。

真不能要臉,要臉沒命。

蘇軾貶到嶺南,朝廷有人想殺死他,也有人想救他,範純仁上疏懇請朝廷借款給蘇軾,好讓他不至於連飯都沒得吃,被想弄死蘇軾的人駁斥了回去(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

蘇軾的朋友們知道蘇軾窮,蘇轍最可愛,把俸祿分出來七千給蘇軾,怕他餓死。南華辯老來了一封信進行慰問,附贈“惠麵粉、瓜、姜、湯、茶”等等。林天和送他麵粉和鱸魚,程全父送他筆紙和茶葉。親戚來看他,都知道多帶點東西,是因為你帶了,他能吃好幾個月,你不帶,他就得餓著。

要說蘇軾是個樂天派,還真不假。

人家老和尚送他的惠米粉讓他給換酒喝了,還說什麼“惠米粉五碩可換醇酒三十鬥”,“我一天喝一升(日飲一升)”。

貶謫後蘇軾舊疾復發,注意,這不是什麼好病,就是喝酒喝多了導致的屙血,俗稱痔瘡。屙了好幾百天,一度“看書筆硯之類,殆皆廢也”。為了治好屙血之疾,蘇軾發誓不再喝酒飲食肥甘了,搞了茯苓搓麵餅,一天吃一斤。(近日又苦痔疾, 呻吟幾百日, 緣此斷葷血鹽酪, 日食淡面一斤而已)


孤城影隨


古人流放和貶謫是兩種意思,流放大多數都是普通的老百姓犯上罪後,都會發到偏遠地區,比如寧古塔,以清王朝為例,一來是為了懲惡揚善,讓犯人改造自新,二來顯示滿人比漢人高一等,建設自己的發源地寧古塔。



在流放過程中餓死,生病,老人死於途中,妻兒為奴,壯者淪為苦力,那種絕望觸目驚心。



貶謫,大多數都是官員,流放如新疆和嶺南等地,這個就比較好的多,流放嶺南的官員,在唐代中後期比較多,有的還有工資,有的沒有,這都是當時政治鬥爭失利帶來的後果。



沒錢的官員死後草木為席,埋屍墓地,甚至他們的子孫可以說也都不是人了,沒錢看病,娶不上媳婦,連個棺材也都買不起。



當年的蘇軾被流放十幾年的日子裡,甚至寫出了一首詩,小屋如漁舟,漾漾水雲裡,空皰煮寒菜,破灶燒溼葦。就可以看出被流放的日子有多慘。

我是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喜歡歷史文化的請關注我吧!我會給你最好的問答。

文――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vlog旺旺


古代被流放貶謫是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產物,流放貶謫被認為是除了死刑之外最殘忍的懲罰!究其原因,無外乎有以下幾點!

一、流放貶謫適用對象是古代有官員身份的人與家屬,流放貶謫代表徹底的被皇權拋棄,其身份徹底的從統治階級變成被統治階級,哀大莫過於心死!信念沒了,生就無希望!!

二、流放貶謫之地大的都是化外之地,荒無人煙,不適應人類生存!加上路途遙遠,流放貶滴對象曾經養尊處優,無法忍受顛波之苦,所以生不如死!

三、流放貶滴一般發配為奴,有關電視劇中有情景再現,常常有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情景!試想,曾經被人服務的身份實然轉變為人服務!遭受身心雙重打擊,精神折磨!行屍走肉的活著,還不如痛痛快快的死去!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有不足之處!敬請原諒與指正!


寒冰2011


古時,流放犯人和貶官都往邊疆派送的,一是充軍,駐守邊疆,二是開拓疆土,開荒屯糧。

那時的南方指西南地區,廣西,廣東,福建,雲南,貴州,直到宋朝,柳宗元貶到南蠻之地的龍城(今廣西柳州,柳州是紀念柳宗元)。對於湖南,湖北,江蘇,浙江一帶雖然說南方,但屬於繁華地帶。戰國時荊州就是楚國的國都,南京(金陵)為吳國國都。

三國時,關羽守荊州,奪取長沙,桂陽,零陵,炎陵(湖南省炎陵縣,祖先炎帝埋葬於此)。因此,南方說法太籠統 。

也有發配新疆的,如明清兩朝大多數發配到新疆的伊犁,克拉瑪依,喀什地區,其實也是比較辛苦的。被貶後,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這就看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當時執政者對被貶者如何看待了?


哲奧解析所


古代流放之地一般都是一些荒無人煙邊陲地區,生活條件極其惡劣,這些被流放的還要進行各種勞役,日子可謂苦不堪言。流放是一種刑罰手段,是處死刑外最高的活刑。本來就是為了折磨你的意志讓你在不毛之地生不如死,為了保障這一計劃的實現。朝廷肯定會對被流放者嚴加看管,既然你不用以死謝罪,就讓你活著的每一天都用生活來向你犯過的錯贖罪,應該說要多慘有多慘。


時代頻道張曉紅


流放肯不是人願的,但我們要有李白那樣豪放,遇山涉水,敢當下。要有蘇武牧羊那種堅毅,雖身被囚不失氣節。最慘遭遇,最難過的日子,心中還惦念國家。


無所事生非


流放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邊遠地區,現在看來就是雲南貴州、東北三省和甘肅新疆等地方,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加上古代醫療、衛生等跟不上,很多人都死在了流放過程中甚至是流放的路上,極其悽慘,而且死後連屍身都無法迴歸故鄉。因為臉上有刻字或戴手鍊腳銬,一般也是很難逃出去的。


小奶果的依靠


流放地方都是落後邊遠地區,這些地方自然條件、物質生活條件等都比較差。創業艱苦。


以鄭視聽


古代的流放一般都是嶺南或塞外,當時生產力都不發達的地方就別說普通人的生活了,而且中原的人都認為那是些蠻夷之地,舉家遷徙還好,要是孤身一人被貶,這輩子就別想再見家人。還有就是迷信,什麼牛鬼神蛇的還沒去心理上就開始有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