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被流放贬谪究竟有多惨?

港剧萌主


这个题目有问题,流放和贬谪根本是两回事,流放是一种刑罚,贬谪只是降官职外迁,自然“惨”的程度也不一样。


流放是中国古代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流放一开始只是把人迁往边远地区居住(唐初宰相裴寂被流放身边还有家僮伺候,后来还带领家僮平定叛乱),但很快就改成“流配”,不仅到远地还要受刑。获罪之人披枷带锁,由解差看押,一路跋山涉水到远地服刑。我们看过水浒传,除非你有“道上的朋友”,其他的遇到流放,就只能一路受苦,被解差训斥打骂,九死一生。许多流放之人,半路上就已经受尽折磨而死。如果侥幸活到受刑地,这些地方远在天南海北,多是自然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所在(宋朝领土小情况稍好一些),而且多是边疆战乱之地。比如清朝流放犯人到宁古塔,荒无人烟,风雪苦寒,“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人称“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还有,流放之人到了流放之地也是要受尽苦难。清宫剧常有一句“给披甲人为奴”。没错,流放的犯人到了流放地不是就没事了,还要干活儿。因为流放地多在边疆,所以他们基本就是给驻军当杂役,做奴仆,或者种地做苦力。或者修筑工事等等。如果有些特殊才能,或者被长官看中也可能会从事一些轻松点的工作(比如水浒传里宋江就去写写文书,朱仝带小衙内),当然这些都是极少数的。大多数还是非常凄惨地干着最苦最累的事情。有时兵力不足还要上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了。

然后就说说贬谪,贬谪的主体是官员,被贬以后也依然是官员,只是官职降低了,从京城或者近京城的富庶地方到偏远地带任职。对官员来说,最主要的影响其实倒不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政治生涯的损失。有些心态没调整好,过不去的也就郁郁寡欢,慢慢病死了。但是不乏励精图治,还能再起复的。唐宋许多宰相都曾被贬到远地做地方官,后来皇帝想起他们,依然可以入朝复相。比如唐朝牛李党争、宋朝新旧党争,两派官员互相攻击,官职上上下下,京城出出进进,你要没几起几落,都不好意思跟别人吹牛。


我们来举几个文学家的例子。我们熟悉的大文豪韩愈,曾经因为谏迎佛骨惹怒皇帝,“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到边障之地潮州任刺史,贬谪路上很是辛苦,“雪拥蓝关马不前”。甚至让他产生了“好收吾骨瘴江边”的万念俱灰的感觉。但说实在的,那不是因为身体上的痛苦,而是因为皇帝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将自己贬官的无奈。注意“雪拥蓝关马不前”,他还能骑马或者坐马车,流放就绝对没这个待遇。而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也上书为自己辩诬,后辗转几地,最终回京担任京兆尹、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甚至一度有望拜相。


同样一个被贬谪的大文豪白居易,在他著名的《琵琶行》序言中提到“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被贬两年还能怡然自得,听了琵琶女的弹唱才感到悲哀。而且他虽然被贬,还能晚上坐船喝酒消遣,生活也还比较滋润。

其实,贬谪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官员的心境。只要心态调整好,真的不至于特别惨。苏轼屡遭贬谪,到湖北就写《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贬到岭南还能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算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也是诗作不断,还能造桥铺路,惠及百姓。所以,贬谪惨不惨?当然比在京城大有前途的时候惨,但不至于就非得一蹶不振。至于流放的,那真的惨,就自求多福了。


伊耆角木


1.

唐朝中后期,流放岭南的官员苦逼到什么程度呢?

屋里狗屁没有,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个凉席子,人一死,用草席裹着尸体,挖个坑,子孙随便哭哭就算完了。

子孙没良心吗?

不,子孙虽然也很有文化,但也算是穷出了节奏感。不哭不行,哭多了体能跟不上。

这一点也不夸张,你以为他们住这个:

遮风挡雨。

但家徒四壁。

但,那是不可能的!

怎么可以有四壁呢?

人家住这样的:

流放岭南的官员,不是官员,甚至不能算是个正常人。流放岭南的官员的子孙,那就根本不是人了。

没钱看病,病死没人管,没钱娶媳妇,因为自己都吃不上饭,就算文质彬彬,那是质,不是标,人活着首先要吃饱饭,自己都吃不上饭,只好终生打光棍。唐文宗时,广州刺史卢钧为政廉洁,而且很有公德心。看这帮流放官员的孩子实在是太惨了,于是“减俸钱为之营槥椟,致医药,毕婚嫁,凡数百家。”

所谓槥椟,就是小棺材。

果然连棺材都买不起,小号的也买不起。

2.

贬谪是轻度的流放,故称流贬,是打击政治失败一方的重要手段。或轻或重,轻的贬在京畿,重的贬几千里。

有贬一两年就回来的,有贬几十年继续再挨贬的。

刘禹锡就是后者的榜样。

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说贬谪在凄凉之地,就跟坐牢似的。像沉在水底的船,眼睁睁看着别人的船一艘一艘地过去;像一棵枯死的树,望着其他树木发芽、吐绿、开花、结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人说这体现了作者的旷达情怀。

我他妈跟老白喝酒喝多了,吐槽朝廷里那帮狗日的新人(道理和那两首《桃花诗》一样)。朝廷废了我二十三年,你现在跟我说我是为了体现我对新人的宽怀,表达我的旷达。

我旷达个屁!!!

3.

苏轼被贬那十多年,爱慕者自然说的好听,说这是在放浪形骸,杯酒人生。

但其实苏轼自己说被贬之后的情况,基本上是:“吃饭靠蹭,生病靠捱。”“冬天没炭,夏天没泉,没有,统统的没有,除了我,什么都没有,就跟个苦行的和尚差不多。(南迁以来,便自处置生事,萧然无一物,大略似行脚僧也)”连烧水都成问题,多雨的冬季终于到来,苏轼:

小屋如渔舟,漾漾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文采当然没得说,但你体会一下“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有多苦逼。厨房里什么都没有,市场上捡来一斤白菜帮,煮一煮就算吃饭了。

虽然很难为情,但没饭吃,人家给你就接着。

真不能要脸,要脸没命。

苏轼贬到岭南,朝廷有人想杀死他,也有人想救他,范纯仁上疏恳请朝廷借款给苏轼,好让他不至于连饭都没得吃,被想弄死苏轼的人驳斥了回去(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苏轼的朋友们知道苏轼穷,苏辙最可爱,把俸禄分出来七千给苏轼,怕他饿死。南华辩老来了一封信进行慰问,附赠“惠面粉、瓜、姜、汤、茶”等等。林天和送他面粉和鲈鱼,程全父送他笔纸和茶叶。亲戚来看他,都知道多带点东西,是因为你带了,他能吃好几个月,你不带,他就得饿着。

要说苏轼是个乐天派,还真不假。

人家老和尚送他的惠米粉让他给换酒喝了,还说什么“惠米粉五硕可换醇酒三十斗”,“我一天喝一升(日饮一升)”。

贬谪后苏轼旧疾复发,注意,这不是什么好病,就是喝酒喝多了导致的屙血,俗称痔疮。屙了好几百天,一度“看书笔砚之类,殆皆废也”。为了治好屙血之疾,苏轼发誓不再喝酒饮食肥甘了,搞了茯苓搓面饼,一天吃一斤。(近日又苦痔疾, 呻吟几百日, 缘此断荤血盐酪, 日食淡面一斤而已)


孤城影随


古人流放和贬谪是两种意思,流放大多数都是普通的老百姓犯上罪后,都会发到偏远地区,比如宁古塔,以清王朝为例,一来是为了惩恶扬善,让犯人改造自新,二来显示满人比汉人高一等,建设自己的发源地宁古塔。



在流放过程中饿死,生病,老人死于途中,妻儿为奴,壮者沦为苦力,那种绝望触目惊心。



贬谪,大多数都是官员,流放如新疆和岭南等地,这个就比较好的多,流放岭南的官员,在唐代中后期比较多,有的还有工资,有的没有,这都是当时政治斗争失利带来的后果。



没钱的官员死后草木为席,埋尸墓地,甚至他们的子孙可以说也都不是人了,没钱看病,娶不上媳妇,连个棺材也都买不起。



当年的苏轼被流放十几年的日子里,甚至写出了一首诗,小屋如渔舟,漾漾水云里,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就可以看出被流放的日子有多惨。

我是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喜欢历史文化的请关注我吧!我会给你最好的问答。

文――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


vlog旺旺


古代被流放贬谪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产物,流放贬谪被认为是除了死刑之外最残忍的惩罚!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一、流放贬谪适用对象是古代有官员身份的人与家属,流放贬谪代表彻底的被皇权抛弃,其身份彻底的从统治阶级变成被统治阶级,哀大莫过于心死!信念没了,生就无希望!!

二、流放贬谪之地大的都是化外之地,荒无人烟,不适应人类生存!加上路途遥远,流放贬滴对象曾经养尊处优,无法忍受颠波之苦,所以生不如死!

三、流放贬滴一般发配为奴,有关电视剧中有情景再现,常常有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情景!试想,曾经被人服务的身份实然转变为人服务!遭受身心双重打击,精神折磨!行尸走肉的活着,还不如痛痛快快的死去!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与指正!


寒冰2011


古时,流放犯人和贬官都往边疆派送的,一是充军,驻守边疆,二是开拓疆土,开荒屯粮。

那时的南方指西南地区,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直到宋朝,柳宗元贬到南蛮之地的龙城(今广西柳州,柳州是纪念柳宗元)。对于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虽然说南方,但属于繁华地带。战国时荆州就是楚国的国都,南京(金陵)为吴国国都。

三国时,关羽守荆州,夺取长沙,桂阳,零陵,炎陵(湖南省炎陵县,祖先炎帝埋葬于此)。因此,南方说法太笼统 。

也有发配新疆的,如明清两朝大多数发配到新疆的伊犁,克拉玛依,喀什地区,其实也是比较辛苦的。被贬后,每个人的命运不一样,这就看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当时执政者对被贬者如何看待了?


哲奥解析所


古代流放之地一般都是一些荒无人烟边陲地区,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这些被流放的还要进行各种劳役,日子可谓苦不堪言。流放是一种刑罚手段,是处死刑外最高的活刑。本来就是为了折磨你的意志让你在不毛之地生不如死,为了保障这一计划的实现。朝廷肯定会对被流放者严加看管,既然你不用以死谢罪,就让你活着的每一天都用生活来向你犯过的错赎罪,应该说要多惨有多惨。


时代频道张晓红


流放肯不是人愿的,但我们要有李白那样豪放,遇山涉水,敢当下。要有苏武牧羊那种坚毅,虽身被囚不失气节。最惨遭遇,最难过的日子,心中还惦念国家。


无所事生非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边远地区,现在看来就是云南贵州、东北三省和甘肃新疆等地方,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加上古代医疗、卫生等跟不上,很多人都死在了流放过程中甚至是流放的路上,极其凄惨,而且死后连尸身都无法回归故乡。因为脸上有刻字或戴手链脚铐,一般也是很难逃出去的。


小奶果的依靠


流放地方都是落后边远地区,这些地方自然条件、物质生活条件等都比较差。创业艰苦。


以郑视听


古代的流放一般都是岭南或塞外,当时生产力都不发达的地方就别说普通人的生活了,而且中原的人都认为那是些蛮夷之地,举家迁徙还好,要是孤身一人被贬,这辈子就别想再见家人。还有就是迷信,什么牛鬼神蛇的还没去心理上就开始有负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