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曝沈巍登上《華盛頓郵報》被稱為“反英雄”,對此你怎麼看?

讀劇慧眼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更有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儘管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但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追求和目標應該是一致的。中國5000年的燦爛文化,影響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流浪大師沈巍之所以被《華盛頓郵報》報道。正說明了我國的古典文學的京翰魅力。

流量大師之所以被眾人追捧。他有他的當處下的一個社會環境和背景。就像《華盛頓郵報》裡所說的那樣,在人們司空見慣,聽多了,看多了那些所謂的國學大師,冠冕彈簧的誇誇其談之後。衣衫襤褸,汙垢不堪的流浪大師,卻以另一番形象,徹底顛覆了人們心靈中對國學大師貴古典文學的唯一的識別能力。這也是他成為網紅的一個主要原因。概括成了一個反字用的特別好。

流量大師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不僅能談古論今。而且頗有文章典故和出處的驚人的學識淵博。他在講到結草銜環的時候那孜孜不倦的神態和對知識國學的渴望。全都濃縮在了知恩圖報的這個成語裡邊。周圍所有的人都感到了一個震驚和感慨。而他所倡導的垃圾分類上次用了這種結草銜環的一個感恩的心理。堅持了26年的垃圾分類。試圖在努力的推廣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垃圾分類的普遍認同。儘管有人看來屬於匹夫撼樹。但浩瀚的海洋,何嘗不是來自涓涓細流匯聚而成。

而近期的流浪大師改行做了直播,講解了《三國演義》。更是從另一個側面發回來他的普及國學常識的一個基本的作用。正像流浪大師沈巍說的那樣。很多人都是有了書本也不會認真去看。吃一碗麵20幾塊,吃一個大餅20幾塊不心疼,買一本書卻捨不得。這是當下年輕人一個消費理念和思維理念的一個誤區,也是給當下的年輕人敲響了一個警鐘。

網上有不少網友熱議的,現在的80後,90後甚至00後是消費的一代。甚至馬雲也說過花錢比掙錢要難多了。關鍵是如何花錢,怎麼花錢,你會花錢嗎?

流浪大師給了80後,90後00後年輕一代會花錢,一個金標準金答案。那就是要多讀書,多買幾本書。

你對這個觀點是怎麼看你認為現在的80後,90後,00後會花錢嗎?


為曰


凡是有過一些痛苦經歷的人,

都會非常佩服沈先生~他徹底地看透了孤獨,26年的流浪,風餐露宿,沉澱,厚積薄發~這是堅定的信仰~孤獨是一個人的難關~很多人因為怕孤獨而低頭世俗

我們看《乞丐大師》狼狽,

大師看我們落魄,浮躁~

26年的沉澱,風餐露宿,最後光芒四射,沈大師對孤獨的理解,比任何人都透徹,內心何其強大,才不屑於它人的眼神,敢於做自己,這就是為什麼,想低調,實力不允許的原因

大師縱情天地山水,暢遊在書海里~學富五斗,思想與賢哲、為之共舞~而我們卻為名利困頓一生~活在別人的眼裡,帶著面具,思想空泛,無畏的攀比,爾虞我詐、世俗,日復一日,又有幾人敢做自己?無懼它人的眼光呢?不被傳統枷鎖、束縛呢?誰對誰錯呢?誰又是真正可憐的呢?何為意義呢?人不是父母的續集,更不是孩子的前傳,每個人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你說意義?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人生其實沒有什麼意義,我們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轉眼即是剎那 ,能活著都是幸運、所謂的意義,也都是自我賦予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之芻狗,身處困境,尚能讀書思遠,不是一般人能做到,我自愧弗如~凡是有過一些痛苦經歷的人,都會非常佩服沈巍~他徹底地看透了孤獨,孤獨是一個難關~很多人因為怕孤獨而低頭世俗~我喜歡佛學的智慧~在我低谷時候,佛學的智慧,為我導航,走出低谷,與焦慮,所以,我理解沈先生,那種不屑與爭的狀態~照片就是本人,有緣的朋友,可以關注,持續的分享~有信仰則無懼[祈禱]



峰師兄


所謂的“反英雄”,就是反主流的英雄。一個對家庭沒有任何責任感的流浪漢,一個連最起碼的個人衛生都不要的人,他突然就成為了“英雄”,而且要上直播,這不是證明我們的社會存在很大的反智嗎?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沈巍大師如何如何的“純潔”,其實他只是一個精神病人。我們要的不是世界上到處都是這樣“純潔”的人,我們要的是踏踏實實工作,為家庭、為國家有責任感的人。讀了幾本書,就算為國家做貢獻了嗎?那只是他的個人興趣愛好。讀書再多,不能學以致用,要讀它何用?提升個人素質嗎?一個十幾年不洗澡的人,連最起碼的禮儀都做不到,這就是一個人應該有的素質嗎?

讀書讀那麼多,卻讀成了一個矇頭垢面的邋遢漢,不事生產勞動,天天撿垃圾吃,說他是寄生蟲也毫不為過,這樣的人讀書讀的再多又有何用?



我們還要注意到一點,即為什麼沈巍先生會精神失常的?他說他讀的幾乎都是國學,一輩子就讀這個,會不會是由於讀的太多把他的腦子讀愚了呢?這不能排除可能性。

我就詰問一句那些崇拜沈巍“大師”的粉絲,你們既然那樣崇拜他,讓你們學習他一樣去做流浪漢,你們會不會去?

如果大家都是他這樣在街頭流浪,國家會怎麼樣?我們又是否要鼓勵他這樣的話成為我們的“主流”?如果他的行為模式真的有價值、有益於社會,是值得肯定的,將必然成為主流的一部分,或者被主流所鼓勵。如果他的行為模式不值得肯定,即使不被批評,也沒有必要對他過分的神話。


懷疑探索者


你認為自己正常嗎?你認為沈巍正常嗎?——人最可怕的是不能真正認識自己!

自己是不是正常,可以用日常生活中三個最簡單的最普通的常識性問題問問自己,從答案很容知道自己是不是正常。

你是家長,你的孩子非常節儉勤快,他天天把屋裡屋外的垃圾打掃乾淨,並把能賣錢的廢品賣掉買書看,你能把他送進精神病院嗎?

你是單位領導,你單位有個職工天天把各個辦公室.各個角落的垃圾清掃乾淨,把能用的東西整理好放在一起,你會找藉口讓這名職工病休或病退嗎?

你的鄰居或租你房子的租戶天天把走廊過道.樓前院落垃圾撿淨弄走,你會投訴他並把他趕走嗎?

如果你是正常人,你當家長會鼓勵孩子去做!你是單位領導你會支持職工去做!你有這樣的租戶或鄰居你會歡迎他去做!

我們所有人都沒有見證過他的經歷和所為,所有人都只是聽了沈巍一面之詞作出的判斷。

認為沈巍正常的人在回答了上面三個問題後你還認為他正常嗎?還認為他正常那就是你不正常!

沈巍自己都承認撿垃圾時是把有用的挑撿出來該吃的吃.該用的用.該賣的賣,剩下的沒有用的就扔在那裡,而且不管髒不髒.衛生不衛生,用手抓.用手挑.用手撿!這是在搞垃圾分類嗎?這是在垃圾堆生活,這是他不受歡迎的真正原因!

不能孝養父母,不能照顧家庭,不能忠於職守,不能方便四鄰,不能自食其力,不能淨化自身,以醜為美,以髒為榮,何談儒雅,何夠大師?

這樣的人你崇拜,你本人會去效仿他嗎?你會讓你的孩子學他那樣嗎?只會誇誇其談,不能造福社會,醜都丟到國外去了,讓美國人說中國的網民為了一個能引經據典的流浪漢瘋狂,是恥辱還是得意,有愛國心的人細細思量思量。

真想讀書不必去流浪,真熱心於垃圾分類也不必把自己弄得那麼髒。小丑在流浪,大師在心傷。國人當自醒,自重莫上當!


甦醒459


反,這個詞是有點嚇人的詞,反動,反胃,反面教材,

這個沈先生也有點反,那身破衣爛衫就反,反的邪乎,沈先生穿上還神態自若,現在有誰敢穿這麼一身上大街,沒一個人。就憑這一點,沈就是英雄。

在大家對物質財富趨之若鶩時,沈先生反其道而行之,視金錢如糞土。

沈先生的橫空出世,驚到了世人。

我們看到所謂正的東西太多了,美女啦,帥哥啦,華飾啦,以為世界就該是這些東西組成。

沒想到世界上還有沈先生這一號人。

反的東西就一定是壞東西嗎?反應該被消滅,把世界都變成正,這個世界就美好了嗎?

我以為這只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

我們天天看的戲裡,若沒了反角,這個戲就沒法看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反角為愉悅我們所做的貢獻,一點不比正角差。

可那些反角差點被我們消滅掉。

現在人們都知道了,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反物質,有了這個反物質的存在,才有了我們今天的世界。

改革開放後,讓我們意識到,地球足夠大,容的下千奇百怪的物種,也容的下奇奇怪怪的人和國家。

我們樹立的英雄也足夠多,不多沈先生這一號。

也許,這才是沈先生給我們的啟示。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一條糟魚臭又腥,一群蒼蠅圍著叮。魚臭蠅叮何時休?天南地北一陣風。

最近,在上海灘曝出的這個被稱為“流浪大師”的網絡紅人,名叫沈巍,曾經是上海某審計部門的一名公務人員,因對自已的份內工作沒幸趣,工作期間,經常在本單位裡撿拾“垃圾”,被上級領導勸退回家。到如今,一直處在“帶病”休養之中。



革命工作沒有了,但是,飯,還是要吃的。二十多年來,他不顧自已的儀表,蓬頭垢面撿拾廢品,明地裡是為了堅持自已的垃圾分類再利用理念,實則是,為了在撿拾廢品獲得一定收入的同時,還能夠保證繼續騙取原單位每月發給的那兩千多元的“工資”。倘若平日裡不注意仔細偽裝,利用清澈的長江之水,把童身玉體冼得乾乾淨淨,和一個正常人的表現沒有了什麼兩樣;倘若象他在一炮走紅、鹹魚翻身之後,在公開場合所講的那樣 : “救助我幹嘛?我撿拾廢品又不是為了吃飯” ;“ 我沒有病,是他們說我有病; “他們發給我的那份工資,並不是對我的照顧,我也不認為自已是在吃空餉 ” ……,一個有知識有文化,身體健康的正常人,不到退休年齡,不去認真工作,依靠納稅人的錢養活著,於情於理,於政於法,從哪一條能說得過去呢?那樣,就極有可能會被有關部門“過問”,要麼重新安排就業,要麼自主擇業,隨時都會失去這項即可以顯示自已曾有的公務員身份,又可以保證自己基本生活的“不勞之資”了。

古之學者有云:“ 鼠有儀,虎有皮”。相信每一個飽讀詩書,滿腹經倫的大師,也都有知道它的出處和含義。我的一個近鄰,常年在南京拾荒。每逢年底回家探親,都是西裝革履的,沒有表現出一丁點的“破爛王”的模樣。他曾經對我說過,在大城市裡撿廢品,又自由,又快活,當日撿拾,當日送去廢品站處理,收入也很可觀。別說給個普通公務員,就是給個縣長的差事也不換。言談舉止中,充滿了自信與自尊。


這位沈大叔(當然,已經有人哭著求著喊他爸爸了😃),是一個三十年前的大學本科畢業生,說明他年輕時曾經努力過,學問不可能摻假,智商更不會太低。空閒時間,再喜歡讀書看報,這樣,日積月累,逐漸變得“博古通今”了。由於扮演了一位社會底層人的角色,自然有了一些“殿堂名師”所不能具備的認知和感受。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 “我們不一樣,我們不一樣,我們的一行一動,都會讓他人神往”。恰恰是這種天生固有的獵奇心理,加上內心無比的空虛,才讓眼前出現的這位不一樣的人,不可抗拒地成了他們崇拜的大師。



這些崇拜沈先生的人,雖然平日裡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好,但其內心是十分苦悶的,他們總感覺自己被一種無形的東西纏繞住,缺少類似於街頭流浪的那種自由自在的逍遙生活。可惜,這些為數不少的粉絲,還有那些一心想蹭熱度,而稍顯浮淺、低俗、腹中缺物的“師孃”們,卻並不認為自已的心理狀況和正常人有何不同,似乎只是覺得從這位不同尋常的“流浪漢”身上,看到了自已渴望擁有的東西,或者從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可憐巴巴的影子!

既然被人推崇為大師,就必有其過人之處。這種天天蓬頭垢面、破衣爛衫,邋里邋遢混日子的生活方式,一般百姓恐怕想也不敢去想,而這位擁有高學歷,懷裡揣著十幾萬人民幣存款,自稱喜歡閱讀《四書》《五經》、《左傳》《三國》的上海市民沈大叔,僅僅為了“五斗黃米”,拋棄父母,離開兄弟,一做就是二十多年,而且還做得有模有樣。😃😃😃,真是一個上下五千年都難得一現的奇葩。

在垃圾桶前被人圍堵熱炒,因得不到正常休息而心煩意亂時,他曾經大發雷霆,說過一段氣話: “我從一個公務員淪落成一個髒兮兮的流浪漢,這是我人生的悲哀。你們膜拜我,神話我,就是你們的悲哀。這不是我病了,而是你們病了!”

正事不出門,怪事傳萬里。4月2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篇關於沈大師紅遍中國互聯網絡的評論性文章。細觀“郵報" 所言,是站在異域文化的角度,評判中國的沈巍現象,難免持有一定程度的偏見,自然有失公允。正確引領輿論導向,把握時代輿論發展的脈搏,對一個具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的媒體人來說,已經顯得尤為重要。

在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的今天,那些享受著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紅利,厭倦了學習和工作,玩膩了金錢和美色遊戲的古惑人群中,沈巍這個意志消沉、追求自由散漫的小丑,當之無愧地成了被他們崇拜的英雄,也即成了一個拼搏進取、追求和諧幸福社會的反面典型。無論自己怎麼漂白,無論別人怎麼貼金,這位“流浪漢”二十六年來的所作所為已經擺在明處。一個不認真工作,不孝敬父母,不團結兄弟姐妹,不娶妻生子,懷揣鉅款不願理容、不願做飯,品行異類,靈魂骯髒,與現實社會發展要求格格不入的懶漢懦夫,因為讀了幾本古書,看了幾張舊報,斷章擇句,說了幾句“夢話”,競然被美其名,歌其行,炒作成了“偶象”,從反面的角度看,《華盛頓郵報》所言,又不無“嘲笑、瘋刺”的意味。

這種人,可以同情,可以救助,也可以作為教人育人的失敗範例,但不值得人們去大吹特捧,更不值得去頂禮膜拜。否則,就是真得有病了。


崔師傅0360



牽月59866


因為互聯網的因緣,沈先生最終也活成了他自己討厭的樣子。他討厭自己像個沒穿衣服的嬰兒一樣暴露在網絡之下,供人們跟拍、追捧、謾罵,他已經無法走出互聯網的穹頂,更無法從現實當中逃遁,他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再回到那種坐在路燈下讀孔子讀莎士比亞的時光,還能夠撿撿垃圾,過著外人看來落魄而自己感覺超然的生活。

當網絡的狂熱慢慢退潮,沈先生還能找回原來的自我嗎?很難,幾無可能。26年前他能夠毅然的走向街頭,那個時候他的命運可以自由主宰,但在26年後的爆紅之後,他身處互聯網的江湖當中,已然身不由已。

我始終認為,對於沈先生的追捧和關注,並不是一件壞事,沈先生的出現,可以帶給我們很多思考。當我們在網絡獵奇的尋覓當中,已經厭倦新奇特,厭倦浮躁繁華帶來的衝擊時,沈先生如一股清流讓人們為之瘋狂。其實從沈先生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對人生的思考,一個人,應該活成什麼樣子,最終需要什麼。

與那些無底線的網紅炒作和毀三觀的走紅方式相比,沈先生體現了生活上的落魄和精神上的高貴。從正常人的行為來看,沈先生無疑是失敗的,他對家庭的傷害和與親情的隔離,以及偏離人生傳統航道不被認可,甚至被斥為“大逆”。但在對初心的追求上,他又是成功的,他遵從了內心的渴望,找到了讀書的快樂。

我不認為沈先生是一個“反英雄者”,確切說他應該是自己的英雄。

繁華落去時,希望沈先生帶給我們的不是一地雞毛,而應當是一種提醒,不要放棄閱讀,不要遠離書本。起碼他帶給我的思考是這個樣子的,看到沈先生信手捻來的名著和傳統文化曲故,我是羨慕的,也是侷促的,因為我已經好久沒有完整讀完一本典籍啦。


元芳有看法


這是一場“流量收割”的狂歡,在“流浪大師”火遍全網的同時,他的事蹟也傳遍海外,世界各地對此事看法褒貶不一。



華盛頓郵報報道

4月2日,華盛頓一篇報道名為《中國互聯網為這位能引經據典的流浪漢而瘋狂,現在他逃離了名聲》,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評價,這篇報道記錄了沈巍從走紅到逃離的過程,文中寫到:“對於那些厭倦了在這個痴迷年輕、新奇、教育、名聲、財富和美貌的國家中,攀爬社交和經濟解體的人來說,沈巍成為了‘反英雄’。”

報道側面反映的現象值得深思

美媒的這篇報道雖然不是十分確切,我們也不能判定是屬於褒義還是貶義,但它卻反映出一個問題,沈巍的爆紅能看出人們存在各種問題,許多人為了增加人氣,不惜扮演小丑,在網絡面前原形畢露,“師孃”、“兒子”各種無下限操作頻繁出現,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

旁觀者沉迷功利

沈先生出名後,一群網絡主播設置爭先恐後去合照,導致上海區幾度治安混亂,完全不考慮他人感受,他們用沈先生的名氣變現,可以說醜態百出,在這場鬧劇中沈先生是最清醒的一個人,不是沈巍病了,是某些人病了,用沈巍自己的話來說“不是我知識淵博,是你們讀書少了”。



這場鬧劇鬧到海外去,著實令人唏噓,不少網友感嘆“臉丟到國外去了”,許多人崇拜沈先生學富五車,但卻無人效仿他的學習之道,這篇報道難道我們不應該深思嗎?沈先生的選擇是他的自由,但小丑的行為卻給社會帶來不好影響。

你認為華盛頓郵報“反英雄”是褒義還是貶義呢?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區補充內容。

平凡的小蚊子


真能炒作!就連在全球具有很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美國報紙都加入了炒作沈巍的“行列”。

4月2日,美國的主流紙質報紙《華盛頓郵報》,以《中國互聯網為這位能引經據典的流浪漢而瘋狂,現在他逃離了名聲》的題目,在頭版大篇幅報道了沈巍從“爆紅”到離去前後的過程,並發表了評論。我覺的,這無非說明了3點:

第一、《華盛頓郵報》在沒有派出記者採訪沈巍的情況下,發表了這篇長篇報道,顯然是從眾多的網絡新聞中支離破碎的摘取了一些情況而已。因為,至今為止,還從來沒有聽說沈巍專門接收過外國媒體記者的專訪什麼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這樣的報道不一定具有多強的 真實性。這也說明了《華盛頓郵報》在報道事件發生的真實性上還存在不夠謹慎的問題。

第二、《華盛頓郵報》大篇幅發表沈巍的文章,也是有加入炒作沈巍這樣一個反映褒貶不一的“爆紅人物”之嫌疑,其目的就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增加報紙的發行量,進而提高報社的經濟效益。

第三、《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對於那些厭倦了這個痴迷年輕、新奇、教育、名聲、財富和美貌的國家中,攀爬社交和經濟的人來說,沈巍成為了一個“反英雄”。”這段評論,顯然是美國主流媒體有失偏頗的評論之聲,有抹黑我國社會人們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觀念的意味。所以說,對於《華盛頓郵報》的報道和評論,我們應該有理性的思考,並採取批判性思維來看待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