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影視剪輯概論1

ž1.選擇需要的鏡頭——時間被剪裁

2.ž決定鏡頭的長度——戲劇性強度、對觀眾情緒的引導

3.ž安排鏡頭的關係(並置、平行、因果等)——講述故事或表達思想

一、剪輯的發展

ž1、電影誕生初期不存在剪輯

ž2、鮑特對電影剪輯的貢獻

ž3、格里菲斯對電影剪輯的貢獻

ž4、“庫裡肖夫效應”

ž電影誕生初期不存在剪輯

—電影誕生於1895年12月28日。這一天,法國盧米埃爾兄弟首次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公開售票放映了自己製作的影片《工廠大門》、《火車進站》、《嬰兒午餐》、《拆牆工人》、《園丁澆水》。

○據說放映《火車進站》 時,觀看影片的觀眾驚叫著從座位上站起來,有些人甚至落荒而逃。

—所有早期的電影幾乎都沒有剪輯,電影只是固定場景的活動影像,只記錄一個動作或事件,持續時間短,一般不足一分鐘,甚至不能講述一個故事。

法國的喬治·梅里愛也開始製作一些新奇的、有創造性的故事,如:

○《灰姑娘》(1899年,8分鐘)

○《月球旅行記》(1902年, 11’48”)

○《太空旅行記》(1904年, 6’55”)

—雖長度有所突破,可達到十幾分鍾,

但仍限於機位固定的場景表演。

ž鮑特對電影剪輯的貢獻

—愛迪生電影公司的攝影師埃德溫·鮑特打破了早期電影統一空間場景的傳統思路,突破了舞臺劇固定機位和角度以及單鏡頭記錄表演的限制,使影片有了空間和時間的轉換,可以講清楚一個完整的故事。

—鮑特1903年創作的《火車大劫案》(10’20”)是他最著名的影片,也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火車大劫案》在拍攝角度、剪輯技巧、敘事風格及結構觀念等方面,有許多創新之舉,如:

○分別記錄車廂內和車廂外這兩個空間發生的事件

○將攝影機架在疾走的火車頂上拍攝歹徒搶劫的情形

○場景的轉換採用蒙太奇剪接技巧,從動作的中間切入,動作未完成就切出,以示空間的轉換

—從而使全片風格統一而緊湊,為日後敘事性劇情片的發展提供了思路和典範,也由此確立了鮑特在美國電影及世界電影中的重要地位。

ž格里菲斯對電影剪輯的貢獻

ž

—格里菲斯是電影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

—格里菲斯採用了分鏡頭敘述技巧,由鏡頭構成場景,若干場景形成段落段落組成影片

—

—最偉大的貢獻在於確立了段落在電影敘事中的地位

—

—同時他會根據鏡頭的情緒內容決定畫面的選擇,包括構圖、光線、景別,以及剪輯節奏。既講清楚了故事,又加強了電影的戲劇性,更細膩地表現了人物的內部心理、戲劇衝突及敘事節奏等。

ž“庫裡肖夫效應”

—“庫裡肖夫效應”是前蘇聯電影導演庫裡肖夫在19歲時通過實驗發現的電影現象和剪輯原理。

—

—【庫裡肖夫和普多夫金的實驗】

○給俄國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一個靜止的、沒有任何表情的特寫鏡頭,並分別與其他鏡頭剪接在一起,發現觀眾的情緒反應明顯不同。

—組合一:演員特寫 + 一盆湯 → 飢餓

—組合二:演員特寫 + 一口暗房死者的棺材 → 悲傷

—組合三:演員特寫 + 一個玩耍的小女孩 → 輕鬆愉悅

ž“庫裡肖夫效應”

—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構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礎,總結出蒙太奇給觀眾帶來具有強烈空間聯繫性的電影幻覺。

—並使我們認識到:

○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並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的組合;

○單個鏡頭只不過是素材,只有經過蒙太奇的創作才構成電影藝術,蒙太奇在促成電影的敘事和表意方面功勞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