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繼康得新事件後,又一家“白馬股”爆雷:三季末賬上還有183億元現金的東旭光電,如今卻連30億元的債券都無法兌現。那麼東旭光電爆雷的原因是什麼呢?其他還有哪些企業也面臨這種風險呢?身為投資者的我們該如何規避雷區呢?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一、 “東旭光電爆雷”事件

11月18日是“16東旭光電MTN001A”、“16東旭光電MTN001B”的投資人回售行權執行日及付息日。但上清所未收到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付的付息兌付資金,暫無法代理發行人進行本期債券的付息兌付工作。

19日早間上市公司發佈公告,東旭光電稱,由於公司資金暫時出現短期流動性困難,造成應於 2019 年11月18日兌付應付利息及相關回售款項的 2016 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品種一)“16 東旭光電 MTN001A”和 2016 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品種二)“16 東旭光電 MTN001B” 未能如期兌付。

公司正在積極籌措資金,並積極與債權人協商,將盡快支付相關本金和利息,最大程度保證債券持有人的利益。那麼這期債券規模有多大呢?由下圖可知,債券一共30多億,本次應兌付20億。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令市場震驚的是,三季報顯示,東旭光電還坐擁183億元貨幣資金,如今竟無法兌付這30億的債券?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這183.16億現金的真實性。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11月19日晚,據證券時報,東旭光電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未能如期兌付應付利息及相關回售款項,與公司資金暫時出現短期流動性困難有關,而流動困難的直接導火索,則來自於金融機構一筆20億元規模的抽貸行為。儘管會計師、獨董、保薦機構一齊進行正面“背書”,但東旭光電短期流動性出現難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二、 其他哪些“白馬股”有類似問題?

白馬股爆雷,最典型的就是年初的康得新:手握150億現金卻無法償還15億債券金額,最後被證實119億元利潤造假,超15萬股民被坑。而11月19日康得新舉辦第四場聽證會剛結束,其代理律師承認了造假的同時,居然稱造假系“美化業務”。這一解釋讓我們瞠目結舌。

事實上,賬上趴著大量的現金,但是總有一筆債務還不起,也就是所謂的“大存大貸”,在今年的A股並不少見。簡單統計了一下,有8家公司出現這一現象,將近百萬股民受害(文中個股只作為案例分析,不作為股票推薦)。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在利益驅動下部分上市公司造假、不誠信,這對我們普通投資者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我們該如何避免踩雷呢?

三、 面對爆雷,投資者如何規避?

其實這些股票在連續調整前會出現很多風險信號,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分析是可以提前識別出這種“地雷股”,從而避免“踩雷”。小編列出以下幾條供大家參考。

(一)同行業毛利率過高

如果一家公司在市場中出現高於同行業的毛利率,並且沒有領先的技術或者發明,那麼這家公司的財報存在造假的可能性。如長生生物2018年前倆個季度的毛利率為90.32%和91.59%而當時的醫療行業平均毛利率只有43%隨後被爆出假疫苗事件從25.31元/股一路下跌至0.66元/股(文中個股只作為案例分析,不作為股票推薦)。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二)上市公司購買大量的理財產品

購買理財產品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不僅僅是閒置資金過多,也有可能是研究經費未投入,或者某某產品收入不及預期,這個時候投資者就要注意如果依然財報向好或者高於往年那也是有造假嫌疑的。如2017年年底的雄韜股份,曾經也被爆出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後爆出業績大幅度虧損嚴重(文中個股只作為案例分析,不作為股票推薦)。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三)公司在併購重組時長時間停牌

證監會審核併購重組的時間是不超過20天的如果上市公司在商談併購重組事宜中出現長時間的停牌,那也有很大概率出現併購失敗,如2017年的神霧環保在出現5個月停牌的同時,期間出現多次重組事宜失敗,開盤時股價直線下跌,一年多的時間從16塊跌到1.71元。這都是我們投資者應該注意的(文中個股只作為案例分析,不作為股票推薦)。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四)大股東質押

一般來說正常公司都會有股東質押的情況,但這家公司如果本身就經營不善,負債累累,現金流又幾乎為零,那麼這時候就要小心了。這時大股東質押的風險很可能會突然爆發,從而再反映到股價上。如2018年5月份的首航節能。如果質押比例過高,在熊市當中暴雷的風險較大,熊市中股價低迷,股價跌到平倉線以下,有強制平倉的風險,所以熊市中儘量不要選大股東質押比例較高的公司(文中個股只作為案例分析,不作為股票推薦)。

“白馬股”頻繁爆雷,我們該如何規避?

綜上所述: 面對如此頻繁的“白馬股”爆雷,作為投資者的我們在股市中購買上市公司股份,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對上市公司有所瞭解,在購買時要對公司的研報及財報仔細解讀,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得我們在股市中遠離這些雷區。

重要提示:本文內容僅為投資顧問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僅供參考。文中個股均基於公開資料梳理,不作為推薦,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股票歷史走勢也不能代表未來趨勢。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S1440610120284

往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