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透過連續劇《仁者無敵》談仁義

最近,我抽用了一些業餘時間,一口氣全部看完了《亮劍》原班人馬主演的大陸電視連續劇《仁者無敵》。看完此劇之後,我直呼過癮,深深地被劇中老徐、凌飛、王亞竹等一大批共產黨人的仁義精神所深深感動。一位深受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的器重,曾手握中正劍,受過黃埔軍校正規訓練的國民黨軍人方為雄,就是被共產黨人的仁義所感化,最終選擇棄暗投明,改投到共產黨的懷抱。在這部連續劇中,仁義的無敵、仁義的力量、仁義的精神在共產黨人的身上真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

自古以來,聖人賢士都以仁義來嚴格律己,寬以待人,許多仁義的故事也留給了後人千古不朽的美談。孟軻的捨生取義,譚嗣同的殺身成仁,他們甚至用自己寶貴的生命來完整詮釋了仁義二字。從中可見,這如千斤巨石般重的兩個字是支撐人立世的兩塊基石。

透過連續劇《仁者無敵》談仁義

做人,就要做個仁義之人。仁是中國古代大聖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對仁的理解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那麼何謂惻隱之心?如果你看到“東風無力百花殘”,原本絢爛的事物在一個溼冷的夜裡,在人的記憶中悄然地離去,只剩下滿地殘破不全的軀體,你心中是否會有所觸動,慼慼然若有所失呢。

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襤褸,眼神因為飢餓而黯然無光,雙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會頓生憐憫之心,忍不住伸出援助之手呢。如此想了,這樣做了,那就是所謂的惻隱之心在暗中慫恿,你的一切言行舉止也就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而人之所以為人,是不可離了這顆惻隱之心的。人沒有惻隱之心,也就無所謂仁,人也就成了高山上那些永久無法融化的冰雪。如果讓冷漠無情之心代替了熱心,社會就會永遠處於冰凍狀態,那世上也沒有了情感,沒有了光明,沒有了溫暖。人人皆“事不關已,高高掛起”、“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試問這樣的一個世界怎麼會有人留戀呢?

都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既然人非草木,那就應當人人胸懷一顆仁善之心,讓人間擁有真情。義的本義就是“儀”,它是從“儀”處演化而來的。中國人往往習慣於以一種平衡的原則來立世處世,所以也把正義作為人之行為規範的準則之一。

透過連續劇《仁者無敵》談仁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何謂羞惡之心?《詩經》有言:“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為人,要懂羞惡,顧廉恥。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指的也正是這一點。可是,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又有多少人是能夠抵抗住各種誘惑,而選擇堅持自我,做到為人有義的呢?

不能說,這樣的人沒有了,但可以肯定的說,那種背義之人並不少見。尤其是那些有點權勢,有些社會地位的所謂特殊人物,比較容易會想到利用手中可以動用的資源去謀求一已之私利。哪怕是當局者原先並沒有這個心思,但是他旁邊的人或親屬外戚、江湖朋友也會使盡一切手段迫使其被動性地就犯。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只需看看現今官方上已經正式公佈出來的,為世人百姓所知曉的政界高官就可以明白了。在這裡,我不想去過多的剖析其存在的各方面原因。有一點我要說的,那就是他們之流最終墮落了,都是因為他們選擇放棄了做人最起碼的廉恥,也就是義。

拿震驚全國的“河南邯鄲農行金庫特大盜竊案”一例來說,金庫現金被盜款數達5100萬之多,涉案金額之巨讓人嗔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數不多見的。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貪念僅是為了購買彩票,在小中了幾次嚐到甜頭之後,胃口和膽子同時變得越來越大,頻頻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利向金庫伸出黑手,將公家之財完全視為已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此案作案時間跨度之久而又不為人所先知,亦真是多多怪事。而案件中的兩名犯罪嫌疑人都是該銀行現金管理中心的管庫員,也難怪結案后街巷眾人要連罵他們不顧廉恥了。可見,一個義字對人的份量有多麼重。懷念毛主席時代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那時人心純樸,講究仁義。不知何時得以歸來?當然那個時代的物質生活水平,現今之人還是不向往的,也決不可能回去的。否則,那又是走向另一極端了。

所以,仁和義應當成為做人的根本立足點和價值取向,這也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積澱的精蘊。仁和義本來就是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作為儒家文化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人生理想,它們不僅是這幾千年來不決於耳的迴音,也應該是當今社會中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只有堅持仁義,做個仁義之人,才能成就坦蕩蕩凜然之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得到昇華,社會才有桃源之和諧。

透過連續劇《仁者無敵》談仁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