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水滴籌被曝“掃樓式”籌款!套模板編故事、隨意填金額、按單算提成,誰來監管籌款平臺?

近期,一個曝光水滴籌醫院地推的視頻,揭露了掃樓式籌款現象背後的行業“病態”。

水滴籌被曝“掃樓式”籌款!套模板編故事、隨意填金額、按單算提成,誰來監管籌款平臺?

水滴籌掃樓式籌款視頻截圖

12月2日,一名葉姓先生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反映,上個月他在佛山中醫院就遇到過水滴籌地推,行為方式與視頻曝光內容相近,“他們就是掃病房,不問病人是否有保險,是否有困難,目的就是錄單”

針對“掃樓式籌款”存在漏洞一事,水滴籌方面回應稱,報道的事件是部分地區個別線下人員的違規事件。並表示,公司已迅速組成工作組排查,“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

一位互助平臺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愛心籌款的初心是良善的,但用戶信息的真實度、監管籌款金去向等關鍵問題亟需引入行之有效、公開透明的監管制度,避免好心辦壞事,丟失民眾信任。

水滴籌被曝“掃樓式”籌款!套模板編故事、隨意填金額、按單算提成,誰來監管籌款平臺?

籌款信息隨意填

在曝光的視頻中,梨視頻拍客臥底發現,互聯網籌款平臺“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招募大量正式或兼職“籌款顧問”,這些地推人員常自稱“志願者”,在各個醫院“掃樓”,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

在操作過程中,“籌款顧問”並沒有核實患者病情、財產狀況等信息,並直接套用模板編故事,隨意填寫籌款金額,鼓勵患者大量轉發籌款信息。

而值得一提的是,“籌款顧問”的這些銷售是有提成的,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有的甚至月入過萬元。

水滴籌被曝“掃樓式”籌款!套模板編故事、隨意填金額、按單算提成,誰來監管籌款平臺?

水滴籌掃樓式籌款視頻截圖

實際上,從誕生以來,水滴籌也在不斷完善患者審核、操作流程,迭代升級風控機制。水滴籌方面也再三解釋稱,線下服務團隊在申請發起前的服務僅僅是層層審核機制中的一環。平臺採取覆蓋籌款發起、傳播、提現等環節的全流程動態審核,藉助社交網絡傳播驗證、第三方數據驗證、大數據、輿情監控等技術和手段對籌款項目進行層層驗證。

但不能否認的是,水滴籌已屢次因審核不嚴、監管缺位等問題,被推上風口浪尖。

有“提成”的志願者

有關水滴籌線下志願者,今年6月,水滴公司創始人兼CEO沈鵬表示,水滴籌在線下有300多個片區經理,管理的1.6萬多個志願者覆蓋了中國400座至500座城市。

而此次曝光視頻中,線下工作人員完全當做銷售工作在做,只為來單,辜負了捐款者的信任,讓眾網友高呼“寒心”。

葉先生對記者回憶稱,當時他在醫院,有線下工作人員找他聊,他曾對地推人員追問

“大家都知道的互聯網平臺為什麼要地推”等問題,但沒有得到答案,那些工作人員聽到質疑後轉身就走了。

根據水滴籌官方回應,視頻報道中提到的部分地區個別線下人員的違規現象,嚴重違反了水滴公司價值觀、準則及相關規定,調查清楚後將給以嚴懲。

對於組建線下服務團隊的起因,水滴籌稱,是因為發現一些年紀偏大、互聯網使用水平較低的患者,在陷入沒錢治病的困境時,還不知道可以通過水滴籌自救。水滴籌不希望任何一名有需要的大病患者錯失自救機會。

葉先生回憶當時的情景稱,住院老人的身邊一般都有兩三個年輕人在旁照顧,為老年用戶設立龐大團隊並沒必要。

就大家關心的績效、提成問題,水滴籌12月2日回應稱,決定予以調整:捨棄原有以服務患者人數為主的績效管理方式,調整為以項目最終過審的合格通過率為依據,考核圍繞籌款全過程,側重項目真實合規和服務質量維度。同時成立獨立的服務監督團隊,發現和查處不同渠道反饋的問題。

水滴籌還表示,作為水滴公司非盈利模塊的一部分,水滴籌從成立以來就一直堅持對籌款用戶免費服務,相當長時間裡還以救助金方式幫用戶承擔支付渠道手續費。報道中提及的“提成”實為公司自有資金支付給線下服務團隊的酬勞,並非來自用戶籌款

公益向左,商業向右?

“公益就是非盈利性的,資本就是逐利的,這都是天經地義的,借公益導流數據,再通過數據變現的盈利模式,是真商業,非公益。相比較P2P而言,該模式集資成本更低,監管存在跨界的灰色地帶。雖然現在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很多‘公益組織’,很大程度激發了大眾的善,但逐利的本質,大規模資金的聚集,灰色地帶的行走,如不加強監管和規範,也在不斷透支大眾的善念和社會人與人的信用基礎,也可能引起新的系統性風險。”這是一位保險相關機構高管針對該事分享在社交平臺的一段話。

這段話也代表了一種聲音:認為水滴籌不應該“利用公益賺錢”,不該以籌款業務獲客,轉化後為保險業務牟利。

一位受訪人向記者提供的捐款後頁面顯示,一旦用戶在水滴籌發生愛心行為後,就會有看似福利,實為保險推薦頁面鏈接發來

水滴籌被曝“掃樓式”籌款!套模板編故事、隨意填金額、按單算提成,誰來監管籌款平臺?

水滴籌的回應中提到,水滴籌在2016年7月因“讓廣大中國家庭病有所醫”的初心而誕生,從第一天起,水滴籌便堅持0服務費,不向籌款用戶收取一分錢,甚至此前第三方支付渠道的手續費,水滴籌也會以愛心救助金的形式全額補貼給籌款人。0服務費的提出,大大減輕了困難大病患者的負擔,水滴籌也因此迅速發展。

面對公益或是商業行為的問題,水滴籌表示,自己首先是一家商業公司。有聲音稱,水滴公司首先是一個創業公司需要盈利,公益行為也需要商業力量的支撐,必須需求其他盈利途徑,才能保證水滴籌健康持續地運營下去。作為一家商業公司,由籌款業務向保險業務的轉化這種發展模式無可厚非,何況這也是保險保障教育場景下的合規動作。

水滴籌創始人沈鵬談及公益與商業關係時也指出,“我們要可持續地做公益,如果只有公益就不可持續;只有商業,公司發展就會偏離初衷,同樣地不可持續。”

談及水滴,希望工程的創始人徐永光曾表示,“用公益的手段做商業,或者用商業的手段做公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的是要解決社會問題”。

誰來監管籌款平臺

地推人員的爭議由來已久,一位相似性質的平臺創始人對記者透露,地推行為很大程度都是公司授意的。

知名評論人士敬一山評論稱,

水滴籌有如此龐大的地推團隊“掃樓籌款”,說明可能存在系統性、組織化的“造假”。這對於眾籌平臺的公信力可以說是釜底抽薪式的打擊。

看到視頻後,許多網友大呼寒心,民眾信任的破壞也在朝夕之間。而且這種信任的重建比打擊掉信心難度大得多。

儘管葉先生親身經歷了“被地推”事件,但記者注意到,其朋友圈第一條動態就是轉發了水滴籌的一條捐款鏈接。

問及原因,葉先生表示,“能幫就儘量幫,本來(水滴籌籌款)是好事,現在看來很傷心。但是如果是好事,要幫助人的,我還是願意堅持做下去!”

作為一家籌款平臺,許多貧困家庭通過這條途徑抓住了最後的希望。對於很多不發達地區的病患者而言,求助無門的他們,會感恩有人上門幫助籌款。

數據顯示,水滴籌累計籌款超過200多億元,平均每月約4.7億元愛心捐款。而籌款平臺,並非只有水滴一家,所有眾籌平臺的累計籌款無疑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籌款平臺靠什麼約束?誰來監管?怎麼監管?我們期待答案。

(國際金融報記者 唐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