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莊子南華 南懷瑾 第六篇 大宗師《女仙的傳授》


莊子南華 南懷瑾 第六篇 大宗師《女仙的傳授》

女仙的傳授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

“女偊”是女仙,南伯子葵問這位女仙,你的年齡非常大,但是你的臉色外貌仍像女孩子一樣,什麼道理呢?女仙告訴他,因為我得了道了。南伯子葵問說,道能不能學呀?這個南伯子葵當然是我的同宗啦,是不是雙姓,不知道;他想學道,同我們現在一樣。想學道的人注意啦!這個女仙告訴他:

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

“惡!”就是“唉!”“惡可!”不可以啊!道怎麼可以學啊!“子非其人也”,你們要學道,沒這個資格,你不是學道的人。“卜梁倚”是古代的人,也是神仙,他有聖人的才能,聖人的聰明,可以做哲學家,可以講理論;“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但是沒有道德資格。這個女仙告訴他,“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所以出世和入世,兩樣想要合一的話,佛家講除了十地以上的大菩薩,道家講除了得了大道的人,不然只能走一邊,不能兩邊兼得。

換句話說,孔子有聖人之才,恐怕還沒有聖人之道;莊子有聖人之道,也無聖人之才,所以始終在農林公司管管植物園,做了一輩子的管理員。先不講道,一個人有學問,不一定有那個才能;有些人學問好得很,道德也好,叫他做事,唉!那是窩字號的,窩字號者就是窩囊,不能做事。有些人做事辦事,那真能幹,但是他沒有學問,連簽名都籤不好。

所以古代的帝王要用人,只用那個人的才能,不用他的道德;不管你貪汙也好,亂七八糟也好,他都不問。因為你貪汙多了,最後犯了法,把你滿門抄斬,財產充公,等於給你過一過手,最後仍然要還回來。所以高明的皇帝很放手,讓你去做,你貪汙,他假裝看不見,你搞了半天,還不是替他收藏!那就是說,有人有才而無道,有人有道有德而無才。才、道德、學問,三者兼備的幾乎沒有;如果有的話,那就不得了啦!這人就是得道了。

這段話叫大家注意,有聖人之才的人,道家、佛家、西方哲學家,什麼新舊約《聖經》,都講得通,學問又好,但是修道不一定成功;這就是有聖人之才,無聖人之道。有些人得了道了,你叫他弘法傳道,他一句都講不出來,這是有聖人之道,無聖人之才,兩者不能兼備。這都是莊子講的真話。這個女偊說“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像卜梁倚這個人,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嘛,有聖人之道,沒有聖人之才。我來教教他,截長補短,兩個人的本事合在一起,他也許可以得道。如果不是這樣,“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所以有聖人之道的人,找一個具備聖人之才的學生,傳道給他,那麼他會學成功,不然很難。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

像卜梁倚一樣,他的聰明才智,有聖人的才能,是塊材料,但他沒有聖人之道;“吾猶守而告之”,女仙講我有聖人之道,不是聖人之才,結果我就來教他,也許勉強可以成功,但是教得很辛苦。只教了三天,古人教了三天已經厭煩死了,我們教了多少年,還在教,你看多痛苦。她說我教了三天以後,卜梁倚“而後能外天下”,那個空的境界,空靈、虛靈的境界,超過了宇宙,宇宙都在他這個道心裡了。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把身體忘掉,空間忘掉,時間忘掉,“以外天下矣”,我們聽聽,多偉大多了不起啊!但是這個女偊講還不夠;三天以後,“吾又守之”,我又教了他“七日”,痛苦死了;七天以後“能外物”,不被物理世界所束縛了。因為你得了道以後,還沒有脫開物理的環境,風、寒、暑、溼,感冒病菌,還會侵襲你的。所以等到了了外物,才叫跳出三界外,勉勉強強她說可以了,不過還在五行中。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我又教他,慢慢來呀,又教了九日,加上七天一算啊,十幾天了,“而後能外生”,這才了了生死。等他一了了生死以後,“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這個時候才大徹大悟。“朝徹”就是早晨起來,太陽一上山,整個光明普照的意思,就是大徹大悟的境界。“朝徹,而後能見獨”,等到大徹大悟以後還要修嗎?還要修!修了以後“見獨”,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孤零零的,把道這個東西找到了。“見獨,而後能無古今”,能無古今就達到了不生不滅。

“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你看這個道多難辦,一步一步的這位女仙都告訴我們,有境界有徵候。從這位女仙,女菩薩的嘴裡,就把這個道傳出來了。所以莊子在《大宗師》裡都說明白,如果你們想做大師的話,聖人之才及聖人之德要兼備。不過現在大師不值錢了,到處什麼人都是大師,將來我看你們去當太師吧,要做太師就先把這一段自我反省。不過要加一句,現在時代不同,還要有聖人之德,品德還要好,然後才有資格修聖人之道。最後得道了,成了道,就“入於不死不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