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鎮南關大捷消滅了多少法軍?

司馬長史


法軍自己有鎮南關戰役傷亡數字的公開。陣亡74人,負傷213人。比如第111營,陣亡31人,負傷58人,是參戰法軍損失最大的一個營。外籍軍團第2營陣亡12人,負傷68人,外籍軍團第3營陣亡12人,負傷34人。第143線列營(營長Farret ) 17死,48傷。

蘇元春、彭玉麟奏報,馮子材、張之洞奏報為:“ 斃敵約數百。” “ (初八日)斃匪千餘, 斬首數百。” “ 奪獲槍械、衣物甚黔。”這裡應該是包括了越南偽軍的數量。

當時,清軍武器也不錯。1884年清廷向李式公司購買9000支M1882步槍,機匣上烙刻有“林明敦廠製造 瑞生洋行經承”中文字樣,瑞生洋行指德商的一家洋行。

此外還加購了3900-4000枝現成的M1979舊款槍,並交雷明頓廠改膛,使用相同的槍彈,該批步槍正好趕上中法戰爭。法軍事後報告指出,由於自己的步槍裝填速度比不上清軍的步槍,因此在火力上吃了大虧。

而且,清軍出動了精銳部隊,從馮子材從廣東廣西招募的翠軍,到湘軍,淮軍都參加了戰鬥。在人數上直接參戰部隊超過2萬人,在數量上超過了法軍。而且,清軍還挖掘了戰壕。武器,人數,地形,戰壕,指揮官等幾個因素。讓清軍在鎮南關擊敗法軍。


深度軍事


1885年3月23日,法軍第二旅進攻鎮南關,遭到馮子材萃軍8營共4000人的頑強抵抗。

3月24日(初八),馮子材萃軍和法軍第二旅發生白刃格鬥,清軍友軍將法軍三面包圍,法軍大敗而逃。

3月26日,馮子材等攻克文淵。

3月29日,攻克諒山。

1,清朝奏章報告法軍傷亡情況。

蘇元春、彭玉麟奏報: “ 斃敵約數百。”

馮子材、張之洞奏報:“ (初八日)斃匪千餘, 斬首數百。”

數據比較籠統,符合清朝當時的作風。

但斃敵數百是有可能的。

法軍裡面真正的法國人可能死了約百人,但還有一些僱傭的越南兵和越南民夫也被清軍擊斃,數量也在幾百人左右。

法軍有大炮運到前線,一般是僱傭越南民夫搬運。

2,法國方面的報告。

黎貢德加爾新:

三月二十三日, “ 總共死4人、傷25 人,總數為29 人喪失了戰鬥力。”

“(三月二十四日)總共死70 人,其中軍官7人。傷188人,其中軍官6人。”

加爾新:

“所有軍官和士兵都被圍住” “ 在半點鐘以後,僅第111隊中主力,則已倒落四分之一,… … 或死或傷損失該數中之275人。”

法國人在鎮南關戰死74人,傷亡約300人。

法國人一般只記載了本國人的死傷數據,對僱傭的越南人傷亡沒有記載。

3,越南人的記載。

播歧記:

“ 那年我在龍州,每天都見很多人擔鬼頭來領獎。” “ 大概一千個首級中有一百多個見真鬼頭,一共解了三百多冷真鬼頭到龍州示眾。”

加上後來馮子材攻克文淵和諒山,法國人共死亡300人是有可能的。

4,馮子材統兵人數。

馮子材當時的職務是廣西關外軍務幫辦,上面還有廣西巡撫潘鼎新。

兩廣總督張之洞要求馮子材接受廣西巡撫潘鼎新的節制。

但廣西巡撫潘鼎新較為保守,馮子材積極求戰。

張之洞給了馮子材一定的進軍自主權,但要求馮子材必須在事前事後向廣西巡撫潘鼎新彙報。

馮子材能夠直接調用的兵力,是他剛剛招募了幾個月的萃軍,共18營,9000人。

馮子材的軍隊沒有大炮,火槍也不齊全,還配備了一批大刀長矛。

馮子材還分出了5營兵力駐守扣波,保護右翼安全。

清軍前線總兵力達到了3萬人,但馮子材無權調動其他兵力,必須請示廣西巡撫潘鼎新。

法軍在越南北部的總兵力達到2萬人。

但馮子材在鎮南關將冒進的法軍第二旅共2000餘人擊潰,導致法國內閣倒臺,終結了中法戰爭。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所謂的鎮南關大捷是法軍以2500人對戰清軍3.2萬 戰死74人

清軍以12倍的人數和伏擊優勢,僅能擊殺74人、擊傷213人法院,自己出現了1650人的上網。這就是所謂的大捷!

海戰方面,馬尾海戰:法國死12人、15人受傷、4艘戰艦受損,大清則是1796人死亡、3000多人受傷、19艘戰艦沉沒、30艘戰艦受損;鎮江之戰打了3天,只有幾十個人受傷。

劉永福的黑旗軍士兵

鎮南關馮子材能夠取勝的因素:

1、清軍依靠鎮南關的山地地形,以炮臺為依靠,以人數優勢伏擊法軍;

2、法將尼格里輕敵,以2500人主動進攻在防禦工事下的3.2萬清軍;

3、突發大霧天氣,導致不熟悉地形的法軍無法順利進攻;

4、清軍英勇作戰,馮子材率領2個兒子親自上陣殺敵;

5、法將尼格里受傷後,繼任的赫本哲直接放棄涼山。

鎮南關之戰法軍主將尼格里

鎮南關大捷後李鴻章和法國議和做錯了嗎?

1、指責李鴻章誤國的左宗棠從1884年9月到福建督戰,但毫無建樹。中法戰爭期間,雖然法國無法攻佔臺灣,但東海和南海始終被法國海軍控制;馬尾海戰、鎮海之戰都是法國海軍佔據主導權。

如果左宗棠有些作為,再去指責李鴻章的議和,還有些道理。毫無建樹,就沒有道理了。

2、法軍並未大損且法國增兵增軍費。鎮南關之戰雖然取勝,但法軍並非大敗,勢力尚存;中法剛停戰,張之洞就上報了法國增兵越南、預備在6月28重新攻打涼山。

法國總理茹費理被議會否決的是增加軍費的先議權,並非法國議會否定茹費理的增加軍費要求。事實是,茹費理辭職後,法國就增加5000萬法郎。這表明法國並不打算停止戰爭。

3、大清經費困難,無力進攻。鎮南關大捷後,劉永福的黑旗軍生存的不足500人,幾次招募,人數依然不足一千人,戰守兩難,進退失據。四川總督丁寶禎在1884年不出10萬兩白銀的軍費給鮑超軍:

“鮑超軍需甚重,措辦為難”

在海軍無力、法軍實力未損、大清經費困難的情況下,李鴻章在鎮南關之戰取勝的情況下,乘勝議和,是當時最佳的成果。

在取勝下李鴻章和法國的議和,比起甲午戰爭戰敗議和割地賠款,實在好太多了。

中法戰爭是因為越南的宗主權,甲午戰爭是因為朝鮮的宗主權,相比之下,孰優孰劣,一眼即可看到。

山西之戰,1883年12月16日

中法戰爭本可避免——1884年中法《天津條約》

1、1883年6月,法國以懲罰黑旗軍為名開始了北圻遠征(即征服越南北部);

2、1883年8月,越南承認法國對南圻(越南南部)統治的合法性,同時承認中圻(越南中部)和北圻(越南北部)為法國的保護地;越南皇室僅僅能夠統治越南中部;

3、1883年8月,法軍開始進攻帶江一帶的劉永福黑旗軍;11月,法軍基本控制了紅河進入北部灣的重要航道;12月,法軍以9000人進攻黑旗軍的山西城(今河內山西市社),以83人戰死、320人受傷的代價擊敗黑旗軍;山西之戰後,法國軍在越南北部的兵力為2個師團、1個旅團(新增援);

4、1884年3月,法軍以1.1萬兵力(法國籍、阿爾及利亞籍、越南籍士兵)攻打清軍駐守的北寧,擊敗清軍、黑旗軍和越南黃繼炎軍;

5、1884年5月11日,法軍將清軍逐出太原省;同一天,法國和大清簽署《天津條約》——規定大清從越南北部撤軍並承認越南北部是法國保護地,承認法國和越南所有條約。

6、1884年6月23日法軍和清軍在觀音橋發生衝突,法國要求大清撤軍並賠款,但遭到大清拒絕,因此爆發中法戰爭。

事實上1885年的中法天津條約,就是1884年天津條約的翻版,實質內容是一致的,都是大清從越南撤軍並承認越南是法國保護地。


法軍角度下的鎮南關之戰:

1、中法戰爭時,法國在越南北部的兵力總數是2萬人;

2、1884年10月,法軍在郎甲和在涼山的清軍對壘;秋季,法軍擊敗雲南清軍,攻佔宣光省,並在瀘江沿岸的端雄府和越池建立據點;

3、1885年2月,法軍攻佔涼山,從而形成支援宣光省法軍的形勢;3月,宣光省法軍在和木之戰中擊敗黑旗軍,解除黑旗軍對宣光省的威脅;

4、法軍計劃在進入興化省(今老街省)建立主要據點對付黑旗軍和雲南清軍;

5、3月23日,清軍在興化省的臨洮府擊敗法軍;24日清軍又取得鎮南關之戰的勝利;28日,因為兵力劣勢,法軍放棄涼山回河內。

如果中法戰爭繼續,法軍有兩個主攻方向:

一、從海路或陸路攻打廣西欽州,攻佔南寧,從南寧北上桂林進入湖南,或從南寧沿著邕江南下進攻廣州;

二、從河內沿著紅河北上,進攻玉溪,佔據昆明,以昆明為基地,進攻貴州、四川。

如下圖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不邀自答。

根據清軍的戰報,清軍總共斬殺數千法軍;而根據法國的戰報,法軍陣亡74人。那麼誰的說法對呢?

首先,法軍總共兩千多人,清軍不可能斬殺數千。至於法軍損失74人,那怎麼可能失敗後一路潰逃,甚至連諒山都放棄了。而且法軍指揮官還給巴黎拍電報報告此次失敗,結果被法國媒體知道了,添油加醋的報道了一番,說法軍遭遇了可怕的失敗,然後茹費裡內閣倒臺。


其次,根據彭玉麟的報告,越南法軍由五個部分組成:真法兵、西貢洋兵、黑兵、越南教匪以及華匪。真法兵指的是法國陸軍,西貢洋兵應該是指法國海軍陸戰隊,這兩類戰鬥力高;黑兵是指法國的阿爾及利亞軍團,屬於法國僕從軍,戰鬥力也比較強;越南教匪指的是法國組織的越南僕從軍,華匪指的是逃竄到越南北部併為法軍為虎作倀的中國罪犯、地痞流氓以及天地會亂黨,這兩類戰鬥力最低,有奶就是娘,而且熟悉越南北部以及廣西一帶的地形,不利的時候直接腳底抹油溜了。而且法軍也不重視他們,把他們當苦力或者炮灰使喚。



再者,鎮南關大捷,除了馮子材身先士卒帶著兩個兒子跳出工事和法軍肉搏之外,再就是前線將士用命。鎮南關前線,清軍組成複雜,既有馮子材的萃軍,還有桂軍、滇軍、湘軍以及黑旗軍,各部之間配合得力沒有相互拆臺。戰鬥中,將士們高呼:我等就此退卻,有何面目復見兩廣父老!因此死戰不退。同時,後方和前線配合的也非常默契,馮子材是張之洞的山頭,但是潘鼎新和張之洞有私仇。但是大敵當前,張之洞和潘鼎新都能放下成見,以國家利益為重,張之洞派馮子材去支援廣西,潘鼎新也沒有給馮子材下絆子。因此清軍上下一心,取得了鎮南關大捷。當時人評價是道鹹以來無此捷。


最後,根據建國後的田野調查,當地的老人都說鎮南關之戰後城牆上掛滿了人頭,臭的很。其中真鬼頭不多,約百餘,和法軍的戰報能對上;大部分都是黑鬼頭和越南僕從軍的腦袋。不過我估計越南人以及華匪的腦袋應該佔了絕大多數,畢竟這兩類戰鬥力最低,必然會被清軍斬殺不少。這就說明鎮南關大捷雖然不至於向清軍戰報那樣斬首數千,但戰果也遠大於法軍的戰報。而且可以確定,法軍沒有統計僕從軍的傷亡,而且此戰可以確定法軍的越南、中國僕從軍損失殆盡,因此兵力不足的法軍只能撤退以縮短戰線,等待援軍。

總結:此戰清軍充分利用了法軍的劣勢以及自身的優勢,挫敗了法軍的鋒芒,為之後的外交尖峰打下了基礎。同時,法軍此戰應該損失了上千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僕從軍。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清政府難得獲得的重大勝利,就不得不提及鎮南關大捷,雖然這次沒有給予法軍重創,但是也極大的鼓舞了當時清軍的士氣。

根據1885年3月份兩天的數據來看,23號和24號法軍總共死亡74人,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這對於當時的法軍可以說是很大的打擊,為什麼要這麼說?

其實就不得不提當時清軍的作戰能力有多差,能取得這樣的戰績,也還是讓法軍稍有收斂的。

可能是由於法軍太過輕敵,也或許是因為當時清朝政府,確實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所以派出的人數也寥寥無幾。

如果派出的法軍數量更多,或許清軍也就不會取得那樣的戰績,也或許會一敗塗地,因為當時的清軍的作戰能力已經裝備,實在讓人汗顏。

關於這次鎮南關大捷,還有哪些不為人知或者是奇葩的故事呢?

(馮子材)

這次戰爭的背景,主要是由於法國軍隊,在當年2月份攻破了鎮南關,當初也僅僅是為了通過這個小手段來攫取自己的鉅額利益。

他們當時認定清政府沒有反擊的實力,並不想借此全面開戰,僅僅也就是豎了一塊告示,期待清政府來派人談判,當時做正指揮的是尼格里將軍,隨後就將大部隊撤走了!

而法軍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在他們走越南後不久,清政府就幫助廣西軍務的馮子材,以及右江鎮的總兵王孝祺總計屯兵3萬人駐守正南關,設立嚴密的防線,還不斷的增修軍事設施。

看到這裡,尼格里也坐不住了,就再次殺了個回馬槍,但是如今卻不可同日而語,此時的鎮南關可不是好惹的,然而他還依舊雄赳赳、氣昂昂的僅僅帶領1000餘人。

這裡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人數懸殊的差距,也讓這次戰鬥毫無懸念。

除了法軍的先行部隊1000人,再加上預備軍也就2000。唯一佔優勢的可就是那些火炮了,法軍肆無忌憚的炮擊鎮南關,也就在法軍進攻的當天,清軍以壓倒性的規模優勢,讓法軍死4人傷25人。

次日不甘心的法軍再次進攻,但是當時由於天氣原因,法軍也只能無奈撤退,當天又陣亡70多人,其中包括三名上尉。

後來根據數據統計,兩天時間法軍死亡74個人,傷205個,傷亡達出兵力的1/10,這次說是大捷,說白了就是清政府由來已久渴望的勝利,從真正意義上判定,並沒有所說的那麼玄乎!

清軍乘勝追擊,希望能給法軍以重創,幸好當時他們溜得快,再加上後方有人接應才暫時結束戰鬥。

法軍在3月26日撤抵諒山,集結周邊的部隊,人數上升到4500人。28日清軍大舉進攻諒山,這次就比較吃虧了,陣亡千人之多才傷了法軍的皮毛。

最大的功績莫過於讓法軍司令官失去了指揮作戰能力,不得不把指揮權移交給赫本哲中校。畢竟缺乏實戰經驗,面對那麼多的清軍心裡害怕,最終在深夜偷偷溜走。

當時法軍撤退以後,也導致法國的戰略佈局被打亂,其實從根本上這次戰爭也算是給予了法國一個警告。

這次戰爭的勝利,一方面給法國敲響了警鐘,另一方面也是推清政府作戰能力的最大肯定,當然和法軍的盲目冒進脫不了干係。

鎮南關大捷來之不易,也在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畢竟當時雙方的差距不是同一級別的,法學院有大範圍的殺傷性武器,清軍也為此付出了上千人生命的代價!


大國布衣


鎮南關大捷是1885年3月23日至4月4日在廣西鎮南關清軍與法軍及法國僱傭軍發生的一場戰役。鎮南關大捷中的法軍傷亡情況有中國版本,法國版本,越南版本。

中國版本是在戰場上斬首法軍1000多人,

法國的史料對法軍(法國人組成的軍隊)死亡74人,傷205人,傷亡合計279人,佔法軍出擊兵力的十分之一強。

越南軍方的記錄:1000多個鬼頭當中有100多個真鬼頭(法國人頭),一共有300多個真鬼頭掛在廣西龍州示眾。

我們來分析一下,在鎮南關大捷中法軍參戰兵力有2000多人,法軍番號與人數為:第143團的一個步兵營,440人;第111團的一個步兵營,337人;2個越南步兵連,一個阿爾及利亞人組成的小分隊,共370人;以上共計1137人。預備部隊人數:23團主力,共2137人,火炮10門。

在中法戰爭中,清軍能斬殺法國士兵所獲得的獎勵是最高的;導致清軍在戰鬥中斬殺法軍最為賣力。依次獲得斬首獎勵高低的順序是:法軍,阿爾及利亞和越南人,華匪。

在這場戰役中清軍為32000人,法軍及僕從軍為2000多人,清軍擁有絕對兵力優勢。對於清朝當局宣佈斬首1000多人,負傷1000多;這個水份很大:畢竟法軍不包括預備隊在內才2000多人。

法國版本稱戰死74人,負傷205人,傷亡共計279人。我覺得這個數據虛報了,考慮到清軍的絕對數量優勢,老將馮子材的身先士卒,清軍的地利優勢,最終結果是法國人敗退。在當時法國號稱第二陸軍強國,而清朝被稱為“東亞病夫”,法國人覺得強大的法軍敗於被列強人人可捏、無能的清軍之手會讓法國人在面子上掛不住,隱瞞真實情況並不是沒有可能。不要忘記了鎮南關大捷也是茹費理下臺的原因之一。中法戰爭到了後期時估計是法軍忌憚陸戰傷亡和清軍的絕對數量優勢,法國於是發揚海軍優勢在中國東南沿海找回了場子。

我覺得越南人記錄的真正的法軍被斬首300多人更接近事實,在鎮南關大捷中法軍包括僕從軍的傷亡人數應該在1000人左右。





雄鷹展翅長空


鎮南關大捷消滅了多少法軍?其實關於鎮南關戰役的過程,中法雙方是沒有特別大爭議的,基本都承認是法國進犯中越邊境,最終被中國守軍擊敗,導致了法國在中法戰爭中被迫一度全線撤退。但關於戰役的具體傷亡情況,雙方的說法卻相差很大。但從另一個方面,其實鎮南關戰役的意義並不是它真正殺傷了多少法軍,而是它極大扭轉了中法戰爭的局面,並對法國政局產生了巨大震撼,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歐洲國家對中國軍隊戰鬥力的看法。


鎮南關戰役的背景

鎮南關戰役的背景就是中法戰爭,而中法戰爭是法國為了完全控制當時中國的屬國越南而對越南和中國南方几個地區發動的侵略戰爭。其實法國對越南的蠶食早在公元1858年就開始了,在公元1862年,法國侵吞了越南南部的幾個省。公元1873年,法國開始進入越南北部,越南政府為了抵抗法軍的步步緊逼,邀請天地會首領劉永福率黑旗軍進入越南。結果黑旗軍在河內大敗法軍,擊斃了當時的法軍主將安鄴(法國名字是弗朗索瓦·加尼埃),挫敗了法國在當時就完全吞併越南的企圖。

但從公元1881年開始,法國政府決定為在越南採取軍事行動撥款,法國在越南攻勢再起。第二年4月,法軍攻佔河內。之後不久劉永福再次應邀率黑旗軍進入越南抵抗法軍,並在河內與越軍一同作戰,在河內城中擊殺法軍將領李威利。但在其它戰線,法軍則推進順利。公元1883年8月,法軍攻陷越南首都順化,越南政府投降。之後法軍繼續北進,當年12月,法軍向駐紮在越南北部北圻地區的清軍發起進攻,中法戰爭正式爆發。之後法軍攻勢凌厲,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攻克了越南北部的北寧、太原和興化等地。公元1884年5月,李鴻章與法國開始和談,承認了法國對越南保護權。而且在談判中,法國代表提出法軍將分批從越南北部的中國軍隊手裡“接防”,李鴻章對此不置可否,但法國人卻將他的態度視為了接受。6月23日,一批法軍到諒山附近的北黎接防,遭到清軍拒絕,法軍立即發動進攻,雙方戰事重啟。

清人所畫的法軍在臺灣基隆登陸場景

之後法國迅速擴大了戰事,不但在越南北部攻勢不斷,還派出海軍入侵中國東南沿海。10月在馬尾海戰中,福建水師被法國艦隊全殲。公元1885年初,法國海軍陸戰隊從基隆登陸中國臺灣,向駐守臺北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同時法國軍艦進犯浙江鎮海,又擊沉了兩艘由上海增援福建的中國軍艦。3月底,法軍攻佔澎湖,並開始封鎖吳淞口。同時在越南的陸戰方面,中國軍隊也遭遇多次失敗,法軍直逼中越邊境。公元1885年2月23日,法軍東京(法國對越南北部的稱呼)遠征軍第2旅甚至短時間通過鎮南關攻入中國境內,並炸燬了鎮南關的關門。所以當時整個中法戰爭的戰局,對中國是極其不利的,在各條戰線都陷入了被動。在這種情況下,清廷開始在廣西集結重兵,力圖拒敵於國門之外,並扭轉不利戰局。

鎮南關大捷

在鎮南關戰役爆發之前,由唐景崧率領的滇軍和由潘鼎新率領的桂軍先是在中越邊境與法軍的第1旅和第2旅形成了對峙。期間法國東京遠征軍統帥波也裡也曾考慮過集結兵力突破清軍防線,攻佔廣西龍州,阻止清軍集結,但經過權衡他感到兵力不足,因此放棄了這一企圖。

參加中法戰爭的清軍士兵合影

但到3月中旬,法軍增援趕到,波也裡將這些援軍調撥給第1旅,想首先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唐景崧的滇軍。而當時他給第2旅的命令是拖住桂軍,防止他們去增援滇軍。而在此期間,清軍也不斷從各地調兵前往廣西佈防,到3月下旬,清軍在廣西已經集結起了大約2.5萬到3萬軍隊。而當時負責在鎮南關佈防的馮子材直接指揮的軍隊有大約4000人左右,他在當地精心選擇險要地勢,修築炮臺,嚴陣以待,並對手下將士表示自己“寧死不忍見法軍侵入中國境內”。另外附近還有王孝祺所率領的3000餘人,等於當時清軍在鎮南關附近總兵力有7500人左右。

中國軍隊在鎮南關的佈防圖

而當時在鎮南關附近的法軍第2旅總兵力大約有2500人,下轄兩個團和一個獨立營,總共7個營的兵力,還有一個炮兵小隊。所以此時在鎮南關,清軍是擁有比較明顯的兵力優勢的。而馮子材也看準了這個時機,在3月22日主動出擊,襲擊了法軍駐地文淵。但馮子材的意圖將並不是要直接擊潰法軍,而是在進攻之後迅速撤退,以佯敗引誘法軍出擊。

描繪鎮南關大捷的畫作

結果法軍第2旅旅長尼格里一看馮子材的重兵竟然“速敗”,果然按捺不住,決定在第二天反攻。3月23日,尼格里留下了一個連多一點的兵力駐守自己的大本營,自己率領其它軍隊直撲鎮南關。23日清晨,最先抵達鎮南關的法軍有大約1600人左右,雖然後續仍有援軍在不斷抵達,但尼格里卻認為不應再等,就趁前一天“擊敗”清軍的餘威,在清軍士氣低下時一鼓作氣,贏得大勝。

鎮南關戰役法軍主將尼格里

在第一天的戰鬥中,法軍似乎打的也比較順利,拿下了鎮南關外圍的幾處清軍陣地,並擊退了清軍將領王德榜在法軍右翼發起的反擊。3月24日,尼格里對當時在鎮南關之外佈防的馮子材部主陣地發動總攻。他的計劃是要對馮子材部進行前後夾擊,在正面由第111營牽制清軍火力,同時派第2團和第143營包抄到清軍背後,發動致命打擊。但他沒想到的是,24日早上是大霧天,由副旅長赫本哲率領的包抄部隊竟然在半路迷路了。而尼格里又把當時出現在清軍主力身後的一隊清軍誤認為是他的包抄軍隊,之後立即命令111營在正面開始進攻。結果111營立即遭到馮子材部的猛烈還擊,多名指揮官不到1分鐘就被打死。中間雖然有兩個連一度突進到清軍的戰壕附近,但已經67歲的馮子材此時親自手持長矛率領兩個兒子及其它清軍與這些法軍展開肉搏,迅速將其擊退。

67歲仍然親自上陣與法軍肉搏的馮子材

而幾個小時之後,被派去包抄清軍的第2團和第143營才抵達預定位置,他們雖然佔領了清軍一處堡壘,但在下午3點遭到了清軍潘鼎新部的猛烈反攻,其指揮體系迅速癱瘓,多名指揮官被擊斃。而在此時,清軍也從兩翼對留在後方保護法軍撤退路線的法軍第3團發起了進攻。而此時的法軍在各個戰線全部陷入被動,尼格里在無奈之下在24日傍晚下令全線撤退。當時參戰的一名法軍中士莫里在事後回憶時曾這樣說道:

那天夜裡非常黑,士兵們撤退時沒有一個人說話。我們感到非常羞恥和憤怒。我們被迫丟下了很多戰友和勝利,逃了回來。時不時會有士兵低聲說到有誰失蹤了,之後大家就重新沉默下來,為這些損失感到悲哀和痛苦。

法軍傷亡及戰役影響

所以此戰的結果是法軍的作戰意圖完全失敗,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不過關於法軍的傷亡,清軍方面和法軍方面的說法卻還是相差比較大的。清軍戰報裡的說法都是“斃匪千餘”、“斬首數百”。還有“斬真法人五百餘”的說法。但法軍的傷亡報告說是74人死亡,213人受傷,陣亡和受傷者中分別包括7名和6名軍官。其中傷亡最慘重的是從正面對清軍發動進攻的第111營,總共有31人陣亡,58人受傷。

所以關於法軍的傷亡數字,雙方的看法還是差別比較大的,而且恐怕完全信任哪一方都不太合適。因為清軍的數字本來就比較模糊,而19世紀的歐洲軍隊,將陣亡士兵通過病死等其它方式歸於非戰鬥傷亡其實也是常態,所以兩方的數字其實都只是給了大家一個參考,真實傷亡應該在兩者之間。

當時國內報捷的畫報

但鎮南關戰役的意義卻著實是非常重大的。因為在此戰過後,中法戰爭的局面立時改觀。清軍乘勝不斷對法軍第2旅發動反攻,在28日的戰鬥中致尼格里重傷。接替其指揮的赫本傑下令全線撤退,3月29日法軍退出諒山,清軍一路奏凱,幾天之內又先後攻克了屯梅、觀音橋和谷松等地,馮子材甚至已經準備率大軍收復河內。而諒山失陷的消息傳到法國之後,法國議會在3月30日以306票對149票否決了總理茹費理提出的追加軍費的提案,茹費理本人被迫引咎辭職,其內閣垮臺。


但茹費理辭職之後,法國的新內閣仍然決定繼續戰爭。此後李鴻章又在英國的調停之下與法國展開和談,最後在6月9日簽訂的《天津條約》上認可了由法國全權管理越南,以法軍撤出臺灣交換清軍撤出越南。而當時在戰場形勢出現了轉機的情況下,這個條約也引起了國內輿論大譁,左宗棠更是憤怒地說“李鴻章誤盡蒼生”。當然以現代視角看,雖然在鎮南關大捷和收復諒山之後,也還不能說清軍已經在戰場上贏得了勝利,但此戰的進程確實和之前的兩次鴉片戰爭有了本質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主導的談判結果仍然是清朝全盤放棄了越南的控制權,對中國來說,確實是非常遺憾和令人嘆惜的。


桃花石雜談


晚清的絕地反擊

晚清的對外戰爭,以節節敗退、每戰必敗為主旋律。但是,鎮南關大捷算是一個例外——因為這一戰,大清軍隊大破法軍。時至今日,中學教科書還對此事津津樂道,並且譴責清朝朝廷的軟弱,導致戰爭的結局以清朝“不敗而敗”收場。

不過,不管怎麼說,鎮南關大捷,都是晚清軍事少見的一大成就,只是,鎮南關大捷,大清軍隊到底擊斃多少法軍?這一切,要從鎮南關大捷的背景說起。

背景

早在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法國勢力便開始在越南進行滲透活動。到19世紀80年代,法國更是打算殖民越南,在中南半島建立一方霸權——從事後的發展來說,法國確實做到了這一點——越南、老撾、柬埔寨,都曾是法國的殖民地。

而從東亞朝貢體系來說,越南屬於大清的屬國,法國想霸佔越南,需要大清皇帝許可才可以,鎮南關大捷,可以認為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清朝光緒十一年(西曆1885年)3月下旬的一天,法軍對清朝的鎮南關發動進攻,此時法軍兵力大約二千餘人,而鎮南關有清軍三萬多人,論及人數,清軍佔據優勢。

法軍決定先發制人,於是率先進攻鎮南關,清軍隨後奮起抵抗。經過陸續兩天的戰鬥,法軍逐步陷入失利的狀態,法軍也在戰鬥中蒙受了一定的損失。法軍指揮官見一時難以取勝,於是只好率領法軍撤離。

這次戰役,以清軍獲勝而告終,這便是真實的鎮南關大捷。

戰報

鎮南關大捷,大清方面的戰報,認為這一戰,大清殺死殺傷法軍數千人。而法國方面,則宣稱陣亡七十四人。

那麼,到底這一戰,法軍到底傷亡多少?

對於傳統中國來說,邊將虛報戰功已經是一種傳統,並且,鎮南關大捷,法軍的全部人馬拼湊在一起,也不過兩千餘人,清軍宣稱斬殺數千法軍,需要將法軍連人帶影子,都全部消滅,才能辦到。因此從這一點可以斷定:清朝的數據有鬼。

但是,鎮南關大捷後,法軍一度陷入一定程度的潰敗狀態,倘若法軍陣亡不足百人,又怎能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

因此可以斷定,這一戰,清軍雖然未必斬殺數千法軍,但必定導致法軍蒙受了一定的損失,而法軍對清軍作戰,使用了一定的僕從軍——既從越南乃至非洲招募的偽軍。這部分偽軍的傷亡數字,沒有出現在法軍戰報裡。並且,根據當地人故老相傳,清軍打敗法軍後,在城門上懸掛法軍頭顱,按照傳說:這些人頭,西洋人大約百餘人,黑人和越南人數量遠大於西洋人。

綜合這些說法,可以認為:鎮南關大捷,大清方面至少消滅數百敵軍,其中法國人百餘人左右,而偽軍至少數百。


藤樹先生


鎮南關在歷史上幾易其名,在漢朝初名是雍雞關,後又改為界首關、大南關,明代叫鎮南關,“越南戰爭”爆發後,中國支援越南的戰略物資源源不斷地從此關經過,1965年,遂改名為“友誼關”。


“鎮南關大捷”是晚清對列強開戰取得的唯一一場勝利,不知還有沒有之二?有的話,請大家提出來,討論,討論。

開戰的雙方是中國和法國,時間是1885年3月23一4月4日。原因是法國引起的,結果是中國在勝利的情況下,簽訂了辱國的條約,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先說原因:一,直接原因,越南歷來是中國的藩屬國,可法國強行要改變中國宗主國的地位。1883年,法軍攻佔越南順化,強迫越南簽訂了《順化條約》,從而法國想取代中國成為了越南的保護國。消息一出,朝野上下一片譁然,慈禧太后震怒,立即決定向越南派兵,中法開戰即始。

二,間接原因,清軍在越南北部連連受挫,軍心渙散,全線崩潰,法軍趁勢佔領了鎮南關。英國人出面調停,中法在天津簽下《中法新約》,內容大意是,保持越南的獨立性,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中國開放中越邊境,還是一起做生意發財。可問題是在越南的清軍沒有接到停戰的通知,還在繼續偷襲法國在越南的駐軍。法國感到被戲弄了,於是派出艦隊在東南沿海殲滅了福建水師及部分南洋水師主力艦,同時佔領了澎湖及試圖登陸臺灣,“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正式向法國宣戰。



戰爭的過程就不再贅述,勝利的原因,我認為清廷起用了七旬老將馮子材是關鍵因素,他很好地團結了湘軍、淮軍和劉永福的黑旗軍,在馮子材愛國情感鼓舞下,各部協調一致,相互配合,攻諒山,克文淵,將法軍殘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了重大勝利。

關於消滅了多少法軍?各方記載出入很大。

法方記載,死74人,其中7名軍官,傷213人,6名軍官。越方目擊者記述,大慨有1200多。

中方由於派系不同,記載的也有出入,大慨是斃匪千餘,擒斬數百,估計在1300一1500之間。

至於法軍死傷多少己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勝利了還簽下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原因是法國並不甘心於失敗,政府又向駐越法軍拔了5千萬法朗的軍費,這是繼續戰爭的信號。而此時清廷己精疲力盡,財源枯竭,沒有外國銀行願意借錢給朝廷,也不敢向老百姓增稅,怕再搞出個“太平天國”運動,廣西招不到兵,內地也無人願意去廣西打仗,實在沒辦法,又在英國的調停下,有李鴻章出面和法國公使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中國軍隊撤出越南,越南脫離中國,從此越南淪為了法國的殖民地。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鎮南關之戰是中法戰爭中最為關鍵的一戰,雖然說鎮南關之戰清政府打贏了,但是這一場戰爭也被稱為是中國不敗而敗,而法國不勝而勝。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清政府算是打贏了的,但是之後還是和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從此越南也就脫離中國了,而法國成為了越南的宗主國。

關於鎮南關到底消滅了多少法軍,中國方面的記載,法國方面的記載,還有越南方面的記載都是不一樣的。

當時中國方面的記載是消滅了上千人的法軍,但是我們都知道當時法軍一共是兩千多人,按照當時的清軍戰鬥力是很難消滅一千多法軍的。而法國方面的記載只死了幾十個人,這個也是不可信的,如果真的只死了幾十個人的話,不會對法國的影響那麼大的,當時法國連涼山也放棄了,而且消息傳到了國內導致法國當時的內閣都倒臺了。所以說法軍只死了幾十個人也是不可信的。而根據後來當地人說的,當時城牆人掛滿了法國人的人頭,但是也只有一百多個。

所以這裡面就有非常大的出入了,那麼當時法國人到底死了多少呢?應該說各方面記載都可能是對的,當時中國方面的記載可能是把所有的法軍都算在內了,包括法國的僕從部隊,比如說一些越南人,而法國只是記載了法國人的傷亡,並沒有把他們的不從部隊算在裡面的,所以這個就導致了很大的差異,因為我們都知道當時不管是法國,還是英國在中國的戰爭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是他們殖民地的人,當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其實法軍很多都是越南人,而英國軍隊很多都是印度人,所以說關於鎮南關之戰的法國方面的死亡人數,英國就是在一兩百左右的,不會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