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西方列強在近代為什麼對中國屢次侵略,對日本卻鼎力支持?

用戶51115341791


這是在曲解歷史。在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爆發之前,西方列強對日本與清帝國的態度沒有什麼不同。至於為什麼沒有打擊日本?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後,國門洞開,西方列強實在是沒有任何必要打擊一個資源貧乏的蕞爾小國。

當日本在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取得勝利之後,一躍而起,成為地區軍事強國。扶持日本,保障西方列強在東亞的利益,當然成為西方列強的唯一選擇。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尊重過弱者!


草民879


很簡單,當時誰擁有了中國,誰就能控制亞洲。當時清朝有人口四億,當時世界人口才十億。可想而知,擁有了中國,不僅僅是控制了亞洲,而是擁有了19世紀。英國商人當時有個比喻就是,只要能到中國做生意,我們的工廠必須準備通宵生產三十年以上。


所以說當時對於西方列強來說,中國才是亞洲的重心,日本的話只要他開放市場就行了。而對於大清,那可是一塊大蛋糕,誰見了都會眼紅。所以英國將目光始終放在大清,就算是甲午戰爭後也是如此。

而對於日本,英國是算不上鼎力支持的,只是在甲午戰爭後,隨著沙俄在大清的勢力擴張,引起了英國等國的不滿。尤其是在東北地區,沙俄咄咄逼人的態勢,嚴重影響了地區平衡。

但是英國又沒有辦法阻止,這時才想到日本,並且認為日本陸軍實力比較強,可以用來對付在東北的沙俄,但是英國當時並沒有想到日本可以打敗沙俄,更希望的是日本可以遏制住沙俄。

結果日俄一戰,不僅打怕了沙俄,更是嚇壞了其他列強,沒想到昔日的綿羊,居然成長為狼了。而且比沙俄還兇殘,對中國這塊肥肉抱有更大的野心,至此英國人開始想方設法阻止日本在東北的勢力擴張,比如和美國一起搞了個門戶開放!


小司馬遷論史


我們中國是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戰爭的主要形式就是佔領對方的土地,征服那裡的人民,然後,併成一個更大的國家,大家一起種地,統治者收租子。

現在即便是2019年了,中國的老百姓依舊脫離不了這種思維模式。總是幻想這特朗普陰謀摧毀偉大的華夏文明,美國人整天惦記打過來,把我們的脖子上套個鎖鏈,逼咱們種地,他們收租子......

西方屬於商業文明、海洋文明。他們的利益來自於貿易,我們的利益來自於莊稼。農耕文明的統治者在民間抽血靠的是稅收,商業文明國家抽血靠的是貿易。大家一起做生意,他才能賺錢。

所以,西方文明最怕的是什麼?怕你閉關鎖國,怕你不跟他做生意。

在咱們這邊叫鴉片戰爭,在英國那邊叫貿易戰爭。英國人為了做生意,寧可開戰,這在中國人眼裡是不可理喻的事情。這就是兩個文明之間的隔閡。英國人也很苦惱,你為啥不跟我進行貿易呢?中國人說我家啥都不缺,你為啥非得跟我做買賣呢?

最後是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逼著咱們開放、通商。它是損害咱們的權益了,但損害的是什麼權益?損害的是咱們閉關鎖國的權益。

開始做生意了,問題就又來了:做生意就得有做生意的規矩。你一套規矩,我一套規矩,這生意也沒法做。

所以,西方文明第二怕的是做生意亂了規矩。

做生意要立規矩,那麼規矩誰來立?自然是西方人他們立。規矩是他們立的,那麼這個遊戲中的贏家也就只能有一個,那就是他們自己。所以,在近百年的貿易體系之下,賺錢的,發達的,只有西方國家自己。

而這也就是美國人、西方人總跟我們不友好的原因。

最開始,在清朝,咱們不跟他貿易。即便是後來打敗了,開始貿易,那立規矩的時候,大清朝也得摻和摻和。而到了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們不服他的規矩。即便是改革開放,加入WTO,這都是經過長期的談判的。談的什麼?就是談規矩,不能全按照你的那套來。

現在的中美貿易戰,就是在互相立規矩,你美國有條件,我中國也有條件,不能完全執行你美國的規矩。你有你的利益,我也有我的利益,既然是貿易,那我也得賺錢。這些事就得談,談激烈了就是罵......

日本跟我國完全不同。他也曾閉關鎖國,但是被美國的軍艦打開了國門。然後他自己選擇了全盤西化,全盤接受西方的規則,徹底投入到西方的懷抱。然後他們還有個黑船節,紀念美國打開了他們的大門,每年還要慶祝一下。這在中國人眼裡就顯得很沒有節操。

二戰,日本又被打敗,處於美國全面接管的狀態。他沒有資格談條件,只能全盤接受美國的規則。讓你匯率升值你就得升值,讓你為海灣戰爭掏錢你就得掏錢。

日本,是西方的乖寶寶,不乖,就打到你乖,等你乖了就還是個寶寶。所以他們關係很融洽。而我們歷來都是有自己的一套,有自己的立場,不可能完全順著西方人,這才導致大小衝突不斷。

咱們要是從清末起就無條件接受他們的規則,關係是不是也會很和睦?問題是咱們不能那麼幹,對不對?

關鍵這姿勢咱們不是學不會嘛!


銳度何老師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1.西方人素質低下,骨子裡流淌著卑鄙無恥的血液。

2.清政府當時GDP佔全世界的一半以上,這麼富有的國家而且軍事實力弱不禁風,所以世界上最沒素質的西方人就想侵略清政府。

3.侵略他國是西方人的一貫作風,這一點以後也不會改變。

4.西方人支持日本侵略中國是因為中國太大它們希望日本把中國分裂成幾塊。


明宇智遠


甲午戰爭後,日本脫亞入歐,開始扮演“遠東憲兵”的角色。

甲午戰爭後,日本正式躋身西方列強,英國是它強有力的支持者,三次《英日同盟》的簽訂。

英國為遏制德國、法國,尤其是俄國在東亞的擴張,日本是很好的拉攏對象,給日本一定的經濟扶持,使其充當“遠東憲兵”的角色,對抗“歐洲憲兵”的俄國。日俄戰爭期間,日本的戰爭經費就是在海外籌集的。


五味社


所謂西方列強,其實以英國為代表。那麼,在近代英國的眼中,中日兩國到底是什麼樣的形象,可以說一個是肥羊、一個是瘦猴吧。但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還是肥羊,但日本已經成為英國盟友了。

由於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以英國把中國當然巨大的市場和原料產地,所以要發動戰爭打開中國的國門並進行殖民活動。而日本對於鴉片戰爭等等早有耳聞,心有悸動,所以後來在美國軍艦的逼迫下,19世紀中葉,日本也開國了。

起初英國也沒有日本當做什麼重要的國家,但當沙俄不斷地染指中國東北和朝鮮,有化其為“黃俄羅斯”的企圖時,英國對日本的態度起了變化。

一、學習西方的優等生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先後聘請了四百多位西方專家,軍隊也開始現代化,陸軍先學法國後學德國,而海軍先學荷蘭後為英國。日本海軍主要向英法訂軍艦,其意義已經超出了單純的武器製造,同時也是外交和文化上的交流。每當簽訂合同或軍艦下水等重大場合時,都要舉行酒會;有時軍艦下水後,還未完全竣工,或者還在測試中,遇到天皇生日時,也在艦上舉行酒會,這些都是重要的外交場合。日本不斷向英法訂製軍艦,聘請歐美的教官、工程師,同時派出留學生,這給西方上層人士一個日本正在孜孜汲取西方近代文明的印象,而這種印象在某個時刻還會發生有利於日本的作用。

二、遏制沙俄的盟友

在遏制沙俄的問題上,日本和英國有著共同的利益。進入20世紀後,兩國先後三次締結日英同盟。日本能取得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和英國的幫助是分不開的。

在甲午戰爭之時,英國就暗中給予日本幫助。當甲午戰爭豐島海戰中“浪速”擊沉英國商船“高升”後,英國輿論一片譁然。有的論著提到當時英國有個法學家提出日本海軍的行為符合國際法,於是事件逐漸平息。此說不全面,很顯然,一個法學家的能量和說服力是有限的。“高升事件”平息的原因如下:

1.在當時英國上層人士眼中,日本是一個積極學習西方文化的“優等生”,因而對其抱有“好感”。這才是“高升事件”能平息的氛圍和主要原因。

2.當時日本不斷向英國訂購軍艦,這使得英國的造船業受益頗豐,而作為海洋大國的英國,造船業是其支柱產業之一,因而造船業對政府和輿論有很大的影響力。再之,一艘商船的損失,遠不能和造艦帶來的收益是相比。

3.就是英國已經意欲把日本當作在遠東遏制沙俄的小夥伴。


元和拾一年


上帝只會幫助自救者,態度決定命運,內因才是最重要的。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並非沒有侵略日本,也並非沒有給過清政府機會。而在日本的崛起道路上,西方列強也並非對日本鼎力相助,更多的是日本的自我努力。

實際上,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真正意義上侵略中國的國家並不多,英國和法國雖然發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但是平心而論,兩次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的目的更多是打開中國的市場,如果當時清政府完全對外通商的話,估計兩次鴉片戰爭都不會爆發。近代對中國傷害最深的其實是沙俄和日本。如果說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來中國更多的是為了市場和資源,為了財富的話,那俄國和日本更多的是貪圖中國的土地。

當然,由於近代中國的生產力落後,英法美實際上也是在侵略中國,至少在經濟上是赤裸裸的侵略,不過這種侵略並非沒有指向日本。但是日本和中國在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中,顯示出的態度確實完全不同的。

鴉片戰爭中,日本人的師傅——中國面對著西方國家的入侵,完敗給英國。中國的戰敗也讓日本的有識之士開始反思自己的出路,如果不改變策略,西方列強會不會也會像侵略中國一樣侵略自己。

日本人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很快西方列強就找上門了。1853年7月8日,剛剛躋身強國之列的美國,派遣准將培裡率領艦隊強行駛入江戶灣的浦賀及神奈川(今橫濱)。盛氣凌人的美國人對日本人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如果抵抗只有一個可能,美國必勝。幕府請求考慮一下再給回覆,在美國的武力脅迫下,幕府接受了開港要求,於1854年3月31日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日本被迫同意開放下田、箱館(今函館)兩港口,條約還允許美國在上述兩港派駐領事,並享有最惠國待遇。

不久,英、俄、荷等國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簽訂了類似條約。

對外開放後,西方國家的工業品開始在日本傾銷,和當時的中國完全一樣,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日本根本無力與廉價的西方工業品競爭,一時間,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通貨膨脹,經濟衰退,老百姓苦不堪言。

憤怒的日本國民認為是幕府政府的無能造成了日本的落後,因而,在武士階層的主導下,一場王政復古的倒幕運動開始了。

國家的權利再次回到了天皇的手中,明治天皇執政後,勵精圖治,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從此掀起。為了發展國家經濟,發展近代軍事,日本皇室節衣縮食,儘量節約財政支出。為了發展近代工業,日本皇室提倡貴族子弟帶頭進入工廠從事工業生產,為民眾起到帶頭的作用。財政並不寬裕的明治政府為了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拿出鉅額資金派出使節團前往歐洲各國考察,學習,寫下了長達萬卷的考察記錄。始驚——次醉——終狂是日本使節團的客觀寫照。到了西方,一開始驚訝於西方工業時代的文明,然後陶醉在發達的西方文明中,最後回國瘋狂的學習西方,把日本建設為同樣的強國。

大久保利通,自稱東洋俾斯麥,在他的主導下,日本以德為師,開始了全面改革。

廢藩置縣,強化中央集權。廢除士農工商的身份制度,一律為平民。提倡學習西方文化和思想。實行義務教育,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西方,大力發展近代工業,改革軍事制度。一系列的調整,增強了日本的國力,基本上避免了被西方國家殖民的危機了。

反觀中國方面,在19世紀60年代以後,清政府也是擁有一次歷史機遇的,處於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西方列強在中國國門基本打開後並沒有再繼續發動無為的戰爭,過分勒索不義的賠款。洋務運動開始之後,中國在“自強”和“求富”的號召下,近代工業開始大量興起,一時間,確實有“同光中興”的氣象。西方國家一方面可以通過設備的出口賺取利益,一方面也需要中國的大市場,在洋務運動中對中國還是非常給面子的。

新興的德國,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和清政府合作的還是很不錯的,中國的近代水師就是在英國與德國的幫助下建設起來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定遠艦和鎮遠艦產自於德國。可見洋務運動中,西方列強賺錢歸賺錢,但是對清政府並沒有過分的訛詐和遏制。北洋水師也一度被譽為東亞最強,世界第九艦隊。在軍事上,清政府似乎也一改一敗再敗的頹廢情況,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19世紀80年代,面對著沙俄對新疆的侵略,清政府積極用兵,一舉粉碎了沙俄的野心。雖說新疆是不毛之地,但是此舉不僅捍衛了國家的主權,更是極大的提高了清政府的國際形象。至少在19世紀90年代以前,西方國家雖然在經濟上對中國胡作非為,但是始終還認為中國是一個大國,甚至是一個強國,不敢過分的激怒中國。

客觀上講,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國擁有一次很好的拉近東西方距離的機遇,一次擺脫半殖民化的機遇,表面上看,清政府似乎是在積極把握這次機遇,一些列軍事上的努力和經濟上的努力似乎也在爭取歷史的轉機。但是,由於制度的腐朽,這次寶貴的機遇最終喪失,“同光中興”終究只是清政府滅亡前的一次迴光返照而已。

中法戰爭中,中國在軍事上並不是壓倒性劣勢的情況下,因為領導層的避戰求和,所謂的以夷制夷的洋務外交背景下,福建水師雖然全軍覆沒,但是在陸戰中卻打的法軍並沒有繼續囂張的底氣,最終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雖然沒有割地賠款,但是一個千百年來的附屬國越南徹底離開。也向世界昭告,洋務運動並沒有改變清政府腐敗無能的面目。

再說日本,日本雖然通過民治維新,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畢竟是一個資源小國,並且市場狹小,為了進一步謀求強權,日本必須尋求對外擴張。而日本作為西太平洋的島國,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不可能南下去惹東南亞的西方列強,也不可能北上去惹俄國,只能把擴張目標放在東亞,對中國與朝鮮等國動手。中國雖然衰敗,但是畢竟是日本人一千多年的師傅,在師傅面前,日本畢竟不敢太囂張,所以先要捏軟柿子試探一下,第一個開刀的對象就是琉球國。

1871年,有琉球漁船因為颱風的影響,漂流至臺灣,被高山族人誤殺船員50多人,12名生存者在清政府的護送下回到琉球。事件與日本毫無關係,但是日本卻以此作為藉口,1872年,日本要求琉球接受日本藩王的封號。1874年,在美國的慫恿下,日本入侵臺灣,大肆掠奪財富,屠殺臺灣居民。要知道,此時日本民治維新還不到10年,根本沒有能力挑戰中國。即便如此,清政府依舊在列強的調停下,被勒索了50萬兩白銀。1876年,日本武力威脅朝鮮,逼迫朝鮮政府簽訂了《江華條約》。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併,改為日本的沖繩縣。

面對著日本的一系列挑釁行為,清政府一開始是不屑於顧,瞧不上日本,到後來知道日本是個心腹大患了,又不積極採取措施應對。

1884年12月日本策動所謂的“甲申政變”,試圖推翻當時親清的朝鮮政府,替代清政府而成為朝鮮的保護國。1886年7月李鴻章接到報告,朝鮮有人謀劃聯俄防英,而俄國正在覬覦元山口外的永興灣。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鮮落入它國必將危及自身安全,於是命令丁汝昌和吳安康分別率領北、南洋水師前往巡防,展示清政府強大的海軍實力,制止敵國可能的侵略企圖。“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等6艘軍艦隨即前往相應海面操演。鑑於鐵甲艦在作長途航行後,需回港塗油維護,加上1886年清廷的旅順軍港尚未完工,李鴻章遂決定由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艦前往位於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這也是中國鐵甲艦隊的首次訪問日本。在北洋水師造訪日本長崎期間,中國水兵上岸購物與日本警察發生衝突,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傷,一名中國水兵輕傷,水兵被拘捕。中日雙方各執一詞,1887年2月雙方在英、德公使的調停下總算達成協議,事件最終以雙方的妥協而不是清廷的單方面退讓而收場,所以有人認為這是清廷在鴉片戰爭之後的第一次外交勝利。但事件期間清朝製造電報密碼的方法洩露,使日本能在後來甲午中日戰爭時破譯清朝電報,是清朝的一個重大損失。

同時,長崎事件之後,日本朝野上下紛紛要求加強海軍建設,為侵華戰爭做好準備。從1890年開始,日本每年財政收入的60%都投入到海陸軍建設之中,把趕超北洋艦隊作為自己的目標。而清政府方面,1888年之後,再未添置任何船隻,1891年後又停購槍炮彈藥。到了甲午戰爭之前,北洋艦隊不僅在總噸位上落在日本艦隊之後,且艦齡老化,航速遲緩,火力也差,實力完全落在日本艦隊之後。

在軍事上已經基本壓倒清政府之後,日本開始了第一次“國運相賭”的戰爭——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中,西方列強並未暗中支持日本,而是紛紛中立觀望,所說西方列強確實有等著日本打垮中國,然後一起瓜分中國的想法,但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西方列強並不是真的看好日本。

日本早期的侵略確實有點冒險,也有運氣成分,甲午戰爭中,日本確實已經有所壯大,但是真的沒有強大到已經可以碾壓清朝的地步。但凡清政府內部再團結一點點,戰爭中將領們在給力一點點,政府在堅持久一點點,也許日本可能就要對中國求和了。

然而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是該打的時候沒有堅決打,該談判的時候又不願意好好談。結果是戰場上一邊打,一邊等著談判桌上早點談,所以一敗塗地。談判桌上一邊談,一邊等著戰場上傳來點好消息,好和日本人討價還價。在這樣的混亂局面中,戰場上一潰千里,談判桌上毫無還手之力。

最後爛泥扶不上牆的清政府寧願選擇妥協,寧願將2.3億兩的白銀賠給日本,也不願意繼續堅持戰爭。伴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政府的國際形象可以說是一落千丈。洋務運動之後近代強國的面紗被徹底揭穿。清政府到底有幾斤幾兩,西方列強是徹底看清楚了,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列強還把清政府當回事了,瓜分狂潮迅速到來。

而甲午戰爭之前,日本雖然國力蒸蒸日上,但是總體上和中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然而2.3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讓清政府徹底進入休克狀態,而日本則利用賠款加速了國內的經濟發展和陸海軍建設,迅速躋身強國之列。強大起來之後的日本又是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國的侵略,拿著中國賠償的銀子發展起來,然後扛著槍炮繼續來掠奪。

一百多年後,面對著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的恥辱歷史,有些文化大咖們提出了所謂的“國運論”,認為中國戰敗只是運氣不好,日本是運氣好,所以賭博贏了。甚至直到今天還有有一些小有名氣的歷史學者認為清朝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接受了漢人的文化,所以才落後了。筆者真的只能一笑而過。日本也是華夏文化的一部分,甚至直到今天都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華夏文化,為何沒有看到日本落後呢?

一味的掩蓋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無能,無理狡辯什麼文化造成了中國的落後,運氣不好造成了中國的落後,只能是譁眾取寵。

幾次得手之後的日本,已經蒸蒸日上。而已經病入膏肓的清政府,以俄為師,以日為師為時已晚。

在西方列強掀起的颳風中國狂潮中,日本盡心盡力,雖然沒有撈到最大的油水,但是醞釀已久的獨霸東亞的野心已經日益膨脹,這些就是後話了。

近代的中日兩國,其實都擁有機會實現崛起,而且中國擁有的機遇要遠遠好於日本,但是最終的結局卻是日本與西方列強一起侵略中國。並不是因為西方列強支持日本,也並不是因為日本運氣好,雖然中國豐富的資源和市場讓西方列強放緩了對日本的侵略,給了日本生存發展的機遇。但是日本自身的努力才是最為重要的。


徽南城意


這裡所說的西方列強,應該就是指的英美,他們對中國和日本的態度是有當時的國際陣營厲害取捨決定的。

英國人在十九世紀的中國歷史上扮演了不可饒恕的角色,他們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清朝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社會急需休養生息,以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的封疆大吏開始了工業化的洋務運動,並以關稅為武器周旋於當時的歐洲列強之間。

如果觀察當時洋務運動的採購清單,會發現有許多重大的採購項目給了德國,某種程度上,是當時的中國用軍事採購撐起了德國重軍工業,正如近代歷史發展所證實的,德國的崛起,尤其是重軍工業的崛起,是英國近代最大的噩夢,正是中國和美國對德國的投資,顛覆了日不落帝國。

所以英國人也扶持起日本,專門噁心中國。

理論上,一個強大的德國,可以讓中國拿回近代失去的一切,這也是默克爾贈送清朝鼎盛時期的地圖的內在含義之一。


莫折念生


方圓論壇觀點!

因為在近代西方國家眼裡,日本算是亞洲唯一一個現代國家,其他的國家包括當時的清朝都已經落後於世界了。還處在封建社會。自古以來弱肉強食。落後就要捱打。列強的本意是指同意行列中的強者,以前是指在同一時期內瓜分世界,在世界範圍內擁有殖民地的各個帝國主義強國。近代世界上分為西洋列強和東洋列強。西洋列強包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而東陽列強只有一個,那就是日本。以上這些國家因為多數都是西方國家,而日本一直也以西方國家自居。所以也統稱西方列強。


十九世紀中期,世界資本主義萌芽誕生並且開始快速發展,由於社會的快速發展,隨意在原材料供應上就嚴重不足,還有市場消費能力有限也影響了經濟的發展。所以西方資本注意國家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原材料供應地和產品傾銷地。而這個時候的清朝正處於閉關鎖國的時候,盲目的自我發展,不與外界交流,不管是科技還是軍事早已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而這時的清政府在西方國家眼中就好像一直待宰的肥羊。

當時的清朝政府有著無盡的財富,廣闊的土地居住著龐大的人口基數。而且神秘富饒的東方也一直吸引著西方世界國家。而現在這個國家已然落後於世界,有著龐大的財富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實力。這就嚴重的刺激的西方國家貪婪的慾望。

一步差步步差,整個世界都在前進的時候,大清朝還在自我陶醉。直到被人家打上門來才醒悟,但這個時候也已經晚了。而日本這個曾經中國的小弟,在超越了中國的時候,率先就一口咬上了中國,最後其他西方國家相繼介入,至於西方國家鼎力支持日本。根本沒有這回事。他們只不過是有著共同的利益罷了。而日本做為亞洲列強,他是佔有主場優勢的。所以相對於日本西方列強會寬容一些。因為西方列強的著重點還是在西方。東方只是他們掠奪的地方。日本的勢力根本不可能進入到西方世界。就算現在日本也一直想要融入進西方國家,但是西方國家一直沒有接受罷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有一種觀點認為是西方列強忙著瓜分中國,顧不上日本,這才讓日本有了搞變革的機會,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全盤西化,並且步入列強的行列。

這種觀點站得住腳嗎?數據說話。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出動48艘軍艦,其中運兵船就有32艘。最大的戰艦列裝75門火炮,排水量1700噸,總共也就3艘。整個艦隊在當時的英國海軍中算是個三流艦隊,就這麼個力量就把號稱“天朝上國”的清王朝打得戰敗求和了。到了14年後,一支由7艘軍艦組成的美國艦隊陳兵日本外海,一炮沒放就逼迫當時的日本德川幕府簽訂了《神奈川條約》。而當時整個東南亞也基本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對於一個小小的日本,如果西方列強對它齜牙,從技術角度來說根本不是一件難事。

但是日本怎麼就能在列強的的堅船利炮之下倖免於被殖民呢?

簡單地說,殖民地的價值就是給宗主國不斷提供原材料和過剩商品的傾銷市場。日本具備這樣的條件嗎?

日本地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界處,也是太平洋地震帶之上,自古以來地震、海嘯、火山等自然災害頻發。因為自然災害和國土狹小的緣故,日本國土上幾乎找不到多少自然資源,甚至連耕地面積種下的糧食都不夠本土人吃的。再加上人口數量有限,所以日本既不具備輸出原材料的能力,也不具備作為一個傾銷市場的條件。日本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東西恐怕只有淡水和魚類了。

換句話說,當時的日本和東亞資源豐富的中國、印度相比,活脫脫的一個叫花子。所以,西方列強根本看不上窮到連賊都懶得惦記的日本,一門心思去到東亞大陸這塊風水寶地撈油水。

但是這不代表日本就沒有價值了,精於算計的西方列強見日本不具備當獵物的條件,卻具備當獵狗的條件。

第一個注意到日本價值的國家是當時全球頭號殖民大國——英國,準確的說叫大英帝國。

19世紀中後期,大英帝國在全球的頭號敵人是橫跨歐亞大陸的沙皇俄國。在歐洲,大英帝國的力量勉強可以制衡沙俄向歐洲的擴張。但是在亞洲,大英帝國便有點力不從心了。特別是大英帝國費盡心機經過兩場大規模戰爭好不容易開拓出來的中國市場,也一直被沙俄惦記。

因此,大英帝國急需在亞太地區有一個可以制衡沙俄的戰略力量。日本得天獨厚的地緣位置便成了英國人的首選。大英帝國扶植日本實際上非常容易,無外乎就是給他輸入資源、幫助日本實現工業化。而距離日本最近的東南亞是個資源寶庫,而且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一旦日本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必然嚴重依賴資源輸入,這樣一來,日本的國家命脈便捏在了英國人手裡,也就不用擔心養虎遺患。

從此之後數十年直到太平洋戰爭期間,英國人和美國人先後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武裝干涉蘇聯之戰中不斷掣肘日本,鼓動和放縱日本不斷撕咬東亞大陸,但是就在日本費勁撕咬下一塊肉時,英國人和美國人馬上趕來迫使其吐出大部分。慢慢的,日本與美英的矛盾便逐步深化,直到引發太平洋戰爭。

所以,日本明治維新所需的啟動資金、技術以及資源,絕大部分來自大英帝國,國內事務甚至國家戰略也一度操縱在了英國人手中,成為西方代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