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在取得整個歐洲的情況下還要兩線作戰去進攻蘇聯?

枯海歷史


一、納粹的基本政治方針就是反共。進攻蘇聯也是希特勒推行國家社會主義合法性的必然之舉。當時希特勒推翻德國左翼聯盟上臺執政的時候,就決定一定要攻打蘇聯。納粹希特勒能夠得到德國人民的支持,主要是因為他幫助德國人民降低了失業率。這個降低失業率方式就是發展軍事力量,德國在短時內擴充了大量的軍備需求,這也是為進攻蘇聯提供了軍事基礎。

二、德國攻佔蘇聯之後,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國納粹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歐洲國家。也就是說,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都已經被德國攻佔,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希特勒環顧四周,想要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只有佔領蘇聯,才能聯合東邊的日本,形成東線戰略聯盟,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然後,再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就指日可待了。

三、佔領蘇聯之後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資,比如:五烏克蘭的戰略糧倉,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頓巴斯的煤礦。這些資源都是德國繼續的資源,得到這些資源就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對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對美英作戰。

四、為了擴大德國的生存空間,希特勒一直幻想著為德國日耳曼民族奪取更大的生存空間,以此,來滿足其“優秀人種”的幻想。

五、進攻蘇聯,和英國也有關係,英國的海軍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力甚廣,其實力不容小覷,當時的德國陸軍是最強悍的,海軍還處於發展階段。所以進攻英國並不現實,只有選擇進攻蘇聯德國的戰爭機器才不會停止運轉。


公元前


德國侵略蘇聯是必然的,沒有吞併英國而進攻蘇聯是因為英國海軍實力強大,德國渡海作戰沒有必勝把握。

二戰爆發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繼續。一次世界大戰種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最終敗於英國法俄等協約國。戰敗後德國被迫簽訂《凡爾賽合約》,德國巨大割地和鉅額賠款,德軍被限制死死的,只被保留十萬陸軍,而且不能有進攻型武器裝備。德意志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德國上下復仇心理眾志成城。加上德國戰敗前,在軍事上並沒有處於絕對劣勢,而是因為德國內部爆發社會主義革命,德國人認為自己被猶太人出賣了。要不是革命,德國也許就是一戰戰勝國。

1929年爆發世界金融危機,給德國經濟雪上加霜。德國既要承擔鉅額賠款,還要承受巨大的經濟危機,德國馬克直接崩潰。巨大的經濟危機加上深厚的復仇心理,使德國人選擇了冒險主義希特勒。

希特勒上臺後,抓住德國急於復仇和擺脫經濟危機的想法,對國家實行法西斯主義。擴軍備戰加上國家大搞基礎建設,增加社會就業。當時英法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律法損失和經濟危機重創,國內普遍厭戰,對希特勒軍事擴張主義採取綏靖政策。

德國蘇聯友好及衝突


當時蘇聯正在斯大林領導下,一面大清洗斯大林反對派,一面大搞重工業化,使蘇聯國力迅速增強。德國開始和蘇聯比較友好,雙方都是主流資本主義國際社會棄兒,德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蘇聯實行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有些類似,因而同病相憐,抱團取暖,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剛上臺怕英法制裁,把很多軍隊裝備留在蘇聯訓練。德國和蘇聯甚至瓜分英法盟國波蘭。

德國國家法西斯主義就是通過儘快掠奪其他國家資源發展,而蘇聯社會主義也需要更多資源。德國蘇聯在瓜分完周圍緩衝國利益後,直面衝突不可避免。

德國、英法、蘇聯策略

德國的策略就是先穩住蘇聯,然後集中全力打垮英法,避免一次世界大戰雙面作戰不利局面。蘇聯策略就是讓德國與英法直接火併,蘇聯趁機發展壯大自己,等到英法與德國兩敗俱傷時,坐收漁人之利。英法策略就是推動德國佔領波蘭後直接進攻蘇聯,讓兩個資本主義國家眼中怪胎兩敗俱傷。

擊敗法國等西歐國家,德國如日中天。

1940年,希特勒最終做出自己選擇,派出龐大軍隊閃擊法國。法國軍隊以為有馬奇諾防線高枕無憂,結果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擊比利時,英法緊急救援比利時失敗,被迫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德國裝甲軍隊在法國如入無人之地,法國勉強抵抗一下被迫投降。法國投降,英國處於非常被動地步,每天要忍受德國空軍狂轟濫炸,國內陷入崩潰。好在丘吉爾上臺,通過其堅強意志和大英帝國龐大海軍保住英倫三島。



希特勒選擇

希特勒可以選擇繼續進攻英國,但是德國要付出慘重代價才有可能拿下英國。甚至就算德國傾家出動也未必拿下英國,因為英國龐大海軍實力還是遠遠大於德國海軍。加上英國本島資源稀缺,沒有德國急需石油等戰爭資源。一旦德國進攻英國失利,或者德國損失慘重,蘇聯一定會從背後襲擊德國。權衡利弊,希特勒放棄進攻英國。

德國進攻蘇聯原因

隨著德國在歐洲戰場節節勝利,蘇聯感到害怕。斯大林敏感感到蘇德戰爭不可避免,但是斯大林對何時和德國開戰發生錯誤判斷。斯大林認為希特勒不可能在擊敗英國前向蘇聯進攻。希特勒在進攻英法時也敏感察覺到蘇聯目的,他對蘇聯迅速完成工業化感到吃驚。同時由於斯大林大清洗運動,導致蘇聯絕大多數軍隊領導人被殺,希特勒對蘇軍戰鬥力產生懷疑和輕視。特別是蘇芬戰爭,蘇軍付出百萬傷亡代價也無法徹底消滅芬蘭軍隊。由於德國戰爭資源消耗巨大,而此時德國急需要石油等資源,而蘇聯秋明油田確是歐洲最豐富石油。希特勒賭徒心理爆發,與其坐等著自己資源枯竭後被蘇聯進攻,不如先下手為強。還有就是德國盟友日本早就佔領中國東北,德國擊敗蘇聯就可以與日本直接聯合,就算是美國插手也無可奈何。

德國進攻與失敗



由於德國豬隊友意大利在巴爾幹半島慘敗,德國由於出兵幫助意大利,導致德國出兵蘇聯推遲幾個月,就是這幾個月導致德國最終倒在莫斯科嚴寒之中。德國在幾個月內未能速戰速決打垮蘇聯,從此德國再次陷入一次世界大戰一樣的兩面作戰窘境。隨著美國介入,德國失敗就是時間問題。

德國處於歐洲中部,處於歐洲大平原,海岸線狹窄,這樣地形易攻難守,雖然德國有強大工業能力,到受制於國內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一旦個周圍強國都發生衝突,資源就會陷入枯竭。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因為德國在海上受到英法封鎖,陸地陷入兩面作戰,加上美國這個超級工業化強國介入,德國失敗已經是板上釘釘。

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輸的更徹底,德國歌其他歐洲國家終於明白依靠自己軍事實力永遠無法統一歐洲。隨後,德國改變國家策略,通過建立經濟聯盟歐盟來整合歐洲資源。


大塊頭看古今


這個問題稍有瑕疵,因為德國進攻蘇聯時,希特勒德國並沒取得整個歐洲:因不列顛之戰失敗導致入侵英國的“海獅行動”計劃破產,西面還有誓言與納粹死戰到底的英國,所以德國進攻蘇聯是兩線作戰。

那麼為何德國重蹈一戰覆轍依然在兩線作戰情況下進攻蘇聯呢?這要從當時的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情況來說。

首先,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說,蘇聯是當時唯一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受到整個西方國家的敵視。就意識形態而言,社會主義的蘇聯是德國絕對不能認同的異類,對於希特勒而言,消滅蘇聯只是遲早的事。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講得很明白,就是要消滅蘇聯,蘇聯也一直希望向歐洲輸出革命,兩國終有一戰,只是德國最終先動手了。

希特勒本人又是一個懷有畸形心態狹義的民族主義者,認為雅利安種族是世界上最高貴的種族、是最優秀的種族! 其實這些觀點在希特勒成年之前就已經在德意志的土地上潛伏遊動了。

在北歐神話中,很早就流傳著俄國人是吸取歐洲大陸養分寄生蟲的說法,並把俄羅斯人說成是最低賤最劣等的民族,且必須被征服的對象,只是暫時沒有一個使它爆發出來的人物、事件和時間而已。

納粹德國擅長搞種族歧視,他們以優越的日耳曼人自居,認為那些低等的斯拉夫人不配與高貴的他們為伍。在希特勒的全球佈局中,蘇聯一直就是他和德國的頭號敵人,這個敵人的優先等級遠超過英國。

其次,從戰略上來說,德國只有拿下了蘇聯,才能打通歐洲到亞洲的道路,即與日本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因為他們的目的可不僅僅是拿下歐洲和亞洲的一些領土,他們想要的是統治全世界,蘇聯必定會成為德國實現他們計劃的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德國對蘇聯出手是必然的。而且,只要德國佔領了蘇聯,他們就能立刻獲得大片土地。 而佔領蘇聯之後,德國的領土就可以和日本當時的佔領地接壤,兩國就可以聯合起來共同南下攻佔其他國家。所以不論早晚,德國最終還是會攻打蘇聯的。他們之所以沒有在戰爭一開始攻打蘇聯,只是為了避免被兩面夾擊。

如果蘇聯能夠迅速的被解決掉,能給日本消除隱患,可以更好地支援日本,然後利用日本牽制美國 ,美國要抽調兵力對抗德國的可能性自然會小。此時的德國正在入侵英國,兩國的戰爭處於焦灼狀態,這樣可以將英國逼上孤立無援的絕路, 英國會有可能放棄抵抗。如果希特勒的想法實現,那麼二戰的歷史將要被改寫。

第三,為奪取更多的賴以支持戰爭的經濟資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曾經說過,“如果無法得到足夠的石油,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對於希特勒來說,石油是戰爭機器的血液。德國本身並沒有多少石油資源,二戰中的德國石油嚴重依賴進口。

德國的海軍沒有德國陸軍那麼強悍,在面對靠海洋起家的英國時,他們並沒有勝算。他們的空軍在面對英國空軍的時候,也沒有佔到多麼大的便宜,甚至吃了不少的虧,他們取得不了制空權,又沒有海軍優勢,他們是沒有辦法打下英國本土的。即使拿下了英國,在希特勒看來,這也是不划算的,因為受益的將是美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而德國人在一番流血之後,並不能收穫到什麼,英國一個小島國不會給他們帶來太多的資源。

由於戰爭規模不斷擴大 ,德國對於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對於原材料的依賴越來越大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料是由蘇聯提供,如石油 、橡膠、鋅、銅、石棉、鉛 、黃麻等 ,這些原材料對於戰爭的勝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當時,儘管蘇聯還根據簽訂的條約進行供應,不過把自己的生命交到別人手裡,總是不會讓人放心。一旦蘇聯變卦倒向盟軍那邊,這無異於是釜底抽薪。如果打敗蘇聯,那就不一樣了。德國可從蘇聯安心獲取原料和農產品:來自烏克蘭的小麥,來自高加索的石油,來自科拉半島的鎳,來自頓巴斯的煤炭和礦石,來自白俄羅斯的木材等等。當時德軍在歐洲大陸上高歌猛進,打遍歐洲無敵手,這種巨大的勝利也在一定程度上衝昏了德國人的頭腦,他們認為自己可以迅速拿下蘇聯,所以他們喊的口號是三個月拿下蘇聯。

第四,這是由當時的戰場格局所決定的。德國進攻蘇聯是在1941年6月22日,當時希特勒明知道會陷入兩線作戰,但為什麼這時候一定這麼做呢?因為這個時間對於德國來說是進攻蘇聯最好的時機,簡直是千載難逢,為什麼這麼說呢? 西線戰場,英國軍隊被圍困在英倫三島,每天遭受著德國空軍的轟炸,別說反攻回歐洲大陸了,就連軍艦出港都很難做到,不是被天上的飛機炸,就是被水底的潛艇轟。

南部戰場,希特勒把隆美爾調到了北非戰場,隆美爾把英軍打得一敗塗地。 西線和南線,在當時的情況來看,德國都會保持很長時間的優勢,英國軍隊根本對他們造不成任何威脅。

再看東線蘇聯。當時蘇聯內部經過了幾年的大清洗,到1940年之前,蘇聯軍中將領幾乎全部被屠殺,五位元帥被殺了三個,陸軍十六個集團軍中有十五個集團軍的司令、副司令被處決,57個軍中的50名軍長被處決,199個師長中的136個被處決。海軍方面,四名海軍司令及副司令全部被槍斃,6名海軍上將、9名海軍中將被處決,其他還有空軍司令、裝甲兵司令等。部隊中軍、師一級的政委,大部被殺。 大清洗之後的蘇聯軍隊戰鬥力下降嚴重。此時進攻蘇聯,確實時機很好。

第五,源自希特勒對斯大林的極度不信任。希特勒認為斯大林這個傢伙和自己一樣,會使用各種手段,在對自己有利時會背棄任何的條約。說不定,蘇聯主動進攻德國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在法國大地上,希特勒親自指揮德軍揮戈猛進,不過,在希特勒的背後,斯大林暗地裡用和希特勒如出一轍的手段迅速擴張。根據德國情報們收集的大量情報表明 ,丘吉爾一直拉攏蘇聯參戰。在希特勒看來:斯大林有可能與丘吉爾結為同盟,蘇聯可能會從背後直接進攻德國,德國兩線同時作戰對德國是十分不利的!

1940年希特勒和他的部隊攻打法國的時候,斯大林就迅速佔據了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這三個小國,這就相當於是背後捅刀子,所以對於當時的希特勒是難以接受的,而且在攻佔這三個國家之後,斯大林也沒有停下來,6月26日,蘇聯在沒有通知德國的情況下,對羅馬尼亞提出了最後通牒,要求立即歸還比薩拉比亞,同時割讓北布科維納作為羅馬尼亞在1918年“搶去”俄國的比薩拉比亞省的一筆“小小賠償”。

但這對希特勒比“打一個耳光”還要糟糕,因為從此蘇聯逼近羅馬尼亞的油田,威脅了德國的石油來源,這可以說就是直接被掐著脖子。

當時在歐洲大陸上,就只剩下了蘇聯和德國這對“雙雄”。其實斯大林也一直對德國虎視眈眈,他和希特勒一起瓜分波蘭後,就一直有一份入侵德國的計劃,就等著德國和英法聯軍兩敗俱傷呢。這一點希特勒也是知道的,他也怕再拖兩年,自己不主動出擊,蘇聯緩過勁來,從後面捅自己一刀。

第六,蘇芬戰爭讓希特勒看到了希望。當時蘇聯趁德國不斷攻打歐洲,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的時候,對芬蘭發動了戰爭,企圖獲得芬蘭東北部出海口領土。為此芬蘭拒絕,於是蘇聯勃然大怒,直接派了50萬大軍進攻芬蘭,企圖徹底打敗芬蘭,獲得土地。 當時芬蘭整個國家,才18萬軍隊,而50萬打18萬,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蘇聯損失30多萬人,最後雖然勉強讓芬蘭屈服,但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蘇聯軍隊的疲弱。在這場力量對比中,蘇軍的軍事素養和武器裝備表現得異常差勁。希特勒認為蘇聯的軍隊是不堪一擊的,而且蘇軍的武器裝備和德軍相比簡直不是一個檔次上的。還有重要的一點,斯大林的大清洗,使得蘇聯軍隊中的高級軍事將領嚴重匱乏,蘇軍的軍隊指揮能力很差。

希特勒認為自己的軍隊比芬蘭軍隊要強很多。既然芬蘭軍隊都能將蘇聯軍隊打成那個樣子,那麼德國軍隊肯定也能,只會把蘇聯打得更慘! 因此,此戰讓希特勒錯誤估計了形勢,讓希特勒認為,蘇聯不堪一擊,之後稱霸世界指日可待。

蘇芬戰爭結束後,斯大林意識到大清洗對軍隊的傷害,立刻開始著手軍隊的重建工作,提拔了大批新人充實到軍官序列中。 到了1941年6月,希特勒如果再晚一兩年進攻蘇聯,蘇聯軍隊的戰鬥力說不定會恢復到什麼程度,而且戰爭發動是在6月份,距離寒冬還遠。

第七,希特勒認為美國遲早要參戰,所以希特勒才迫不及待地向蘇聯發動進攻,只有從蘇聯那獲得足夠的戰略物資,他才能與強大的美國一決高下。 不少人認為,德國最終失敗是因為希特勒在蘇聯戰場的指揮平平出現嚴重的失誤,事實上蘇聯比德國失誤更多,更嚴重。 蘇聯的冬天挫敗了德軍大量有生力量不假,但輕工業不足的蘇聯同樣缺少冬季物資,蘇聯紅軍被凍死凍傷的遠比德軍要多。

從希特勒正式閃擊波蘭的那一刻開始,其爭霸世界的野心便路人皆知,美國勢必會想盡一切辦法制止希特勒,以免希特勒一統歐洲後對付他。 美國資源豐富,早早就以增援英國示意向德國對抗到底。而德國的資源問題比日本好不到哪兒去,所以一旦得罪全世界,尤其是得罪美國,德國就拖不起。


碧影悠悠


戰爭的定義:

戰爭是一種極端的行為,是各方利益爭鬥的最極致手段,而戰爭的產生都是由主導者為了自己或者集團的利益而發起的行為,這種獲取利益的行為是不惜以犧牲生命為代價。

戰爭是由於集團或組織,共同關心的權利或利益問題,在正常的非暴力手段不能夠達成和解或平衡的狀況下,而展開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暴力活動。

觸發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軍人,因此戰爭亦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

戰爭觀是對戰爭的根本看法。包括對戰爭起源、戰爭根源、戰爭原因、戰爭本質、戰爭性質、戰爭目的、戰爭與相關因素的內在聯繫、消滅戰爭的途徑及戰爭與革命、戰爭與和平的關係等觀點。

戰爭的演變:

古代戰爭的目的,原因:

在遠古時代,社會經濟、科技的不發達,物產相對豐富,社會出於相對和平狀態。直到後來人類不斷大量繁殖後代,在繁殖期間婦女生存繁衍所消耗物產巨大,而又不能勞作,造成了物質短缺。由物質短缺帶來的社會矛盾不斷凸顯,導致人們開始為爭奪物質而產生暴力行為。

直到後來農業的發展解決了生存所需物質的問題,物產不斷豐富,人類越是不斷地繁衍後代,這是人類基因所決定的,這是為了生命的延續。

古代人類不斷繁衍增值,導致農業用地的稀缺,物質緊張等各種矛盾的出現,加上封建社會領導者的貪婪,私慾。底層人開始了餓肚子,吃不飽飯,以及對底層的壓迫,導致處於社會底層的人與領導者之間矛盾的激化,於是就有了農民起義戰爭。

古代戰爭一般多是因為糧食而產生的戰爭,特別以匈奴最為突出,匈奴物產缺乏,只能靠搶劫為生,所以古代邊疆經常遭到外族匈奴的侵擾搶劫。

近現代戰爭的目的,原因:

近代由於工業的發展帶動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導致各國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二戰正是由於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

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再次改變了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力量對比,並且加劇了它們之間的矛盾。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引發了各國嚴重的政治危機,為擺脫經濟危機打起了貿易壁壘戰,嚴重依賴美國的德國與嚴重依賴外國市場的日本,都無法通過自身內部經濟政策的調整來擺脫危機,只能藉助原有的軍國主義與專制主義傳統,建立法西斯專政進行瘋狂對外擴張,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

德國對外侵略是為了擺脫國內的經濟危機,也就是說德國的經濟一直是由對外侵略支撐著的,一但德國停止對外侵略,那麼德國經濟就會立刻陷入癱瘓。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德國在取得整個歐洲的情況下,還要兩線作戰侵略蘇聯。


熠良晨


不是德國主動挑起蘇德戰爭的,而是蘇聯挑起的。

當然希特勒其實也希望看到和蘇聯交戰,其實希特勒計劃也是要和蘇聯打的。只是比預期的早了。

首先來說為什麼希特勒要打蘇聯,當時德國基本上已經佔領了西歐地區,也就只剩下英國了,但是英國畢竟是島國,加上英軍賴以依存的就是海軍,而德國就是陸軍,所以德國對英國採取了大轟炸,但是還無法佔領英國。這個時候德國的戰車是不能停下來的,一旦停下來的話那麼希特勒就要下臺了,希特勒上臺的條件就是要發起戰爭,奪回德國失去的尊嚴。但是這個時候歐洲大陸上就只剩下蘇聯了,所以希特勒不得不和蘇聯來打。

當然其實蘇聯就是在逼德國動手,或者說蘇聯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的威脅到德國了,其實在二戰中蘇聯可以說是最無恥的國家之一,德國是明面上的佔領國家,但是看看蘇聯,其實當時蘇聯侵佔的領土並不比德國少,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已經侵佔了波蘭東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芬蘭,羅馬利亞,保加利亞等等。當時就是因為蘇聯攻打羅馬利亞,保加利亞等國所以才導致了這這些國家倒向法西斯陣營的。德國進攻西歐,蘇聯侵佔東歐,中歐,還有巴爾幹半島。希特勒的計劃本來是要打敗英國再對蘇聯動手的。但是蘇聯侵佔的腳步太快了,已經嚴重的威脅到德國了,如果德國再不動手的話,那麼蘇聯就要主動和德國打了,到那個時候德國是無法阻擋蘇聯的。 德軍也不會取得蘇德戰爭前期的輝煌了。

而二戰的時候其實蘇聯只是打著反法西斯的旗子到處侵佔別人的領土,蘇聯在反攻過程中佔領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雖然這些國家沒有變成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但是他們失去了自主權,淪為蘇聯的衛星國,如果這些國家要實行明主改革都會遭到蘇聯的鎮壓。


中國歷史研究所


法國的拿破崙時期,就知道想要征服歐洲,必先力克俄羅斯。因為眾多的國家擁擠在了歐洲這塊大陸上,一個俄羅斯幾乎涵蓋了整個歐洲大陸近一半的國土。相對歐洲這些稱霸的強者來說,俄羅斯既是塊肥肉,又是近乎燙手的山芋。不管怎樣講,拿破崙那個年代還沒有石油,戰略資源這麼一說,但俄羅斯肥沃廣袤的土地,無限拓展的空間,是吸引拿破崙入侵和征服其的一重要因素。

那麼就二戰對希特勒的德國來講,沒有消滅英國,又轉身去攻打蘇聯,本身就會面臨二線作戰的可能。其一,希特勒原本就不想推翻英國,希特勒最大的敵人是紅色的蘇聯。德國東征蘇聯,除了意識形態的不同外,希特勒和拿破崙目的近乎相同。當然二戰時期,又加了二個特別重要的石油和戰略資源。希特勒豈有甘敗拿破崙之下風。所以德國入侵蘇聯是必然之事,假如希特勒不二線作戰,只能是掃清通往蘇聯的門戶既可,這樣一不得罪英法,二可全身心力的去攻取蘇聯。勝敗雖然難料,但希特勒的德國,不至於輸的那麼慘一敗塗地。如真是這樣,世界歷史自然就得重新改寫。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二戰時候,德國閃擊波蘭這個歐洲奇葩國家之後,接著又以閃電戰的手段,吃掉了丹麥和挪威,及周邊的諸如盧森堡的小國,同時有繞道馬奇諾防線,讓馬奇諾防線這個被稱呼為鋼鐵長城的玩意兒變成了廢物,1940年,英法聯軍自知無法與聲勢浩大的德軍相比,在法國開始了敦刻爾克大撤退,說白了就是大逃跑嘛,這樣好聽一點,退到英國美名其曰為他日反攻保存有生力量,但是逃跑的時候,留在了對岸的武器,夠十數萬的軍隊裝備的,有此不難看出,當時的英法聯軍的狼狽,同年六月法國投降。

同年七月,德國有對英國發動“海獅計劃”,主要是用先進的潛艇、飛機甚至導彈的鼻祖U2開始對英國發動襲擊,將英國打殘,只不過嘴還硬的厲害。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此時的蘇聯根本沒有什麼防備,被德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沒用太長時間,便是將戰線推到了斯大林格勒,戰爭初期的蘇聯,成了名副其實的戰五渣。

好吧,我們先不談這些,我們談一下為何德國突然膨脹了起來,對前蘇聯動手。

其實在當初,德國急著佔領羅馬尼亞的時候,就是因為羅馬尼亞有豐富的石油,畢竟要帶動戰爭機器的話,石油是必不可少的資源,要知道那時候的海上資源運輸,經常讓英國人偷襲,保證不了,就在這個時候蘇聯的高加索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畢竟戰爭要擴大,羅馬尼亞的石油根本供給不上,所以希特勒咬咬牙,打唄,反正自己也看蘇聯不順眼,我打天下的時候,他還蹭食兒呢。


北派說書人


在不列顛戰役失利之後,希特勒不得不把目光東移。當時德國可選擇的餘地已經非常小,不過兩處,一是經希臘進入土耳其進入中東,從反向打擊英國勢力,一是強行佔領蘇聯,從蘇聯尋找突破口。二戰中土耳其和德國的關係類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國的關係,都是親德但卻拒絕捲入戰爭,這種半同盟關係使德國無法直接對其進行軍事佔領,而且經土耳其進入亞洲,同樣要和蘇聯發生正面衝突,而從土耳其進攻其補給線要通過情況複雜的巴爾幹半島,不如進攻蘇聯便利。另外有幾個錯誤判斷使德國認為進攻蘇聯是最佳選擇。一是三九年到四零年的芬蘇戰爭蘇聯損失巨大,人員損失達百萬之眾,此戰充分暴露了蘇軍戰鬥力非常低下軍隊組織能力差指揮員在遭到大清洗後素質不高的一面,而德國陸軍的實力顯然不是芬軍能相比的,芬蘇戰爭中德國向芬蘭派了大量的軍事觀察員,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蘇軍的作戰能力,他們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影響了德國統帥部的決策。二是西線的速勝使德國統帥部對德軍的信心大增,二戰時一般認為法軍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其戰鬥力在蘇軍之上,而這支最強大的陸軍不過一個多月就被消滅掉,使德國統帥部高估了德軍的實力。三是在蘇聯剛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請洗,有經驗的軍隊指揮員被大量清洗掉,嚴重影響了蘇軍的實力;四是蘇聯剛經歷的大清洗使德國人錯誤地覺得蘇聯人已經不會再支持斯大林政權,錯誤地估計了政治形式。五是對蘇聯後續作戰能力和英美等國對蘇聯超越意識形態的堅決支持估計不足,錯誤地判斷西方會因為意識形態的分歧坐視蘇聯滅亡,而英國在歐洲一貫的方針是縱容德國人東進,這種方針加深了德國統帥部的錯誤判斷。

  此外從經濟上考慮,蘇聯當時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其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相當發達,烏克蘭則是蘇聯的糧倉,高加索有歐洲最重要的油田,頓巴斯有最大的煤礦,這些生產能力及資源,是德國異常渴望得到的,德國希望通過佔領蘇聯而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質,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付將來可能的美英聯合對德作戰。

  此外,從更大的戰略方針考慮,擊敗蘇聯可以迅速和日本匯合,打通更有意義的亞歐大陸線,徹底切斷英國殖民主與本土的聯繫,徹底突破英國現實乃至美國潛在的封鎖,將美國孤立在美洲,進行反封鎖。

  至於說奪取生存空間等等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宣傳報道,希特勒是個政客,政客的特徵之一就是不為情緒左右只為利益左右,他的野心只有在具體的利益驅動及利害關係的衡平下才有實現的可能,而且德國總參謀部、最高統帥並不僅僅只有希特勒一個人,實際上德國的將軍們在四一年也對進攻蘇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德國已經上了戰船,只有兩條路,勝利或毀滅,希特勒的賭徒心態只是加重了下注的籌碼而已。

  那麼,德國不進攻蘇聯可以不可以呢?這對德國同樣是危險的,德國軍事指導思想就是速勝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國的指導思想卻是相持,可以說,德英相持,對德不利,對英有利。作為蘇聯來說,尤其希望看到這種相持,當德國在相持中逐漸被弱化的時候,蘇聯必然會採取和德國一樣的方法: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單方面進攻,這一點,德國統帥部應該有共識,而且看得非常清楚,從蘇聯在波蘭戰役及其後的吞併波羅地海各國、芬蘇戰爭來看,蘇聯的胃口不亞於德國。

  現實的危險是,德英已經進入相持階段,德國在空前的勝利下暗藏著致命的危機,就好比一個人練就了吸星大法但卻損害了心臟一樣。德國進攻蘇聯是看到戰勝英國無望而且有著非常現實的失敗危險時,不得已採取的賭博行為。

  這才是德國在四一年進攻蘇聯的真正原因。


乞力馬扎羅山煤礦工



月林6491


在對英國方面,由於遲遲未得到制空權,希特勒的“海獅計劃”被迫無限推遲,而此時美國以啟動了“租借方案”,形式更加不樂觀。

對蘇聯方面,由於共同刮分波蘭,蘇、德之間已失去緩衝餘地。蘇聯也有“雷霆計劃”或曰“大雷雨計劃”,亦要先動手攻擊德國。加之,斯大林野心不比希特勒小,——與其敵人選擇時間,不如我選!

在羅馬尼亞方面,斯大林有控制的計劃和行動,羅馬尼亞是什麼?那是德國的“油庫”,蘇聯成功,置德國裝甲部隊何地?!

與日本方面,日本當時掌權的是陸軍,日本陸軍是什麼?——北進派!

所以,儘管軍事和時機不完全成熟,但政治方面,已經“不得不成熟了”。——那好吧,呲牙幹吧!

畢竟,這個世界沒有百分百的成熟條件在哪兒備好,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