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哲學簡史(九)荀子性惡論

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

中國哲學簡史(九)荀子性惡論

一、荀子簡介

荀子,名況,字卿,趙人。公元前265-前260年,遊齊。公元前260-前255年,入秦,見秦昭王和應侯范雎。前260年-前250年,遊趙,見孝成王。前250年-前238年,遊楚,為蘭陵令。前230年,死於蘭陵。

中國哲學簡史(九)荀子性惡論

二、《荀子》簡介

《漢書·藝文志》記載《孫卿子》有三十二篇,賦十篇。今本《荀子》三十二篇,賦五篇、詩兩篇。大概是後人雜湊而成的,其中《大略》《宥坐》《子道》《法行》等,都是東拉西扯拿來湊數的。另外有很多篇幅,比如《非相》後兩章全與“非相”無關,又《天論》末段也跟“天論”無關。還有一些篇如《禮論》《樂論》《勸學》等,跟《禮記》雷同,搞不清楚是誰抄誰的。

大概《天論》《解蔽》《正名》《性惡》四篇是荀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其他二十多篇,即使真不是他的,也無關緊要了。

中國哲學簡史(九)荀子性惡論

三、荀子論天

荀子的天道思想是從批評莊子哲學開始的,他說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莊子把天道看得太重要了,把人為太不當一回事了。荀子卻說:道,不是天之道,也不是地之道,而是人所以道,是君子之所道。這一點類似於“哲學是人的哲學,而不是哲學的哲學”。將學問的立足點拉到“人”這個主體上,荀子講的道,完全沒有莊子的神秘氣息,成了可感可知的客觀規律。

荀子不同其他儒家的地方,在於他認同道家“無意識的天“,而反對墨家和其他儒家”賞善罰惡有意識的天”。在認同道家客觀存在天道規律的同時,子又反對莊子安命守舊、老子隱居避世的消極態度。荀子主張人不要與天爭職,但要能與天地參,還要人征服天行,以為人用。用今天的話來說,人要服從客觀規律,瞭解客觀規律,運用客觀規律。

中國哲學簡史(九)荀子性惡論

四、荀子論性

荀子論天,極力推開“萬能的天道”,注重人的作用。到了人性的論述,也極力壓制天性,注重人為。他的天論是對莊子的批判,他的性論是對孟子的批判。孟子說人性是善的,荀子說:人性是惡的,善是“偽”。這裡並不是“虛偽”的意思,荀子的解釋是: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這是“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在人者,是“偽”。偽是人為的意思。

“性”是天生的,“偽”是人為的。於是又開啟了“天然”和“人為”的辯論,是天然的好?還是人為的更勝一籌?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都人為凡是“天然”的,都比“人為”的要好。這是一種主流是思潮,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天然的是真的,人為的是假的。荀子反對這種思想。

荀子人為,人的天性是惡的,是不好的。如果順著情慾去做,定會幹出惡事來。因此必須有“禮儀法度”來矯正人的行為。人的善行,在於知善而行,是後天人為的。孟子論證性善的基本論據是“善端”,荀子論證“性惡”的基本論據是“惡端”,是好利之心,耳目之欲。

荀子認為“人具備一種可以知的質,可以能的具”,這是一種可能性,但是未必就能,未必就知。比如目可以見,但是未必就“明”,耳可以聽,但未必就“聰”。這種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論證,是用來反駁孟子的“良知良能”。人不是天生就能知道善惡的,也不是天生就會行善的,知道善的好處才去行善,這是人為的善,是偽善,不是孟子所說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