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国哲学简史(九)荀子性恶论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中国哲学简史(九)荀子性恶论

一、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赵人。公元前265-前260年,游齐。公元前260-前255年,入秦,见秦昭王和应侯范雎。前260年-前250年,游赵,见孝成王。前250年-前238年,游楚,为兰陵令。前230年,死于兰陵。

中国哲学简史(九)荀子性恶论

二、《荀子》简介

《汉书·艺文志》记载《孙卿子》有三十二篇,赋十篇。今本《荀子》三十二篇,赋五篇、诗两篇。大概是后人杂凑而成的,其中《大略》《宥坐》《子道》《法行》等,都是东拉西扯拿来凑数的。另外有很多篇幅,比如《非相》后两章全与“非相”无关,又《天论》末段也跟“天论”无关。还有一些篇如《礼论》《乐论》《劝学》等,跟《礼记》雷同,搞不清楚是谁抄谁的。

大概《天论》《解蔽》《正名》《性恶》四篇是荀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其他二十多篇,即使真不是他的,也无关紧要了。

中国哲学简史(九)荀子性恶论

三、荀子论天

荀子的天道思想是从批评庄子哲学开始的,他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把天道看得太重要了,把人为太不当一回事了。荀子却说:道,不是天之道,也不是地之道,而是人所以道,是君子之所道。这一点类似于“哲学是人的哲学,而不是哲学的哲学”。将学问的立足点拉到“人”这个主体上,荀子讲的道,完全没有庄子的神秘气息,成了可感可知的客观规律。

荀子不同其他儒家的地方,在于他认同道家“无意识的天“,而反对墨家和其他儒家”赏善罚恶有意识的天”。在认同道家客观存在天道规律的同时,子又反对庄子安命守旧、老子隐居避世的消极态度。荀子主张人不要与天争职,但要能与天地参,还要人征服天行,以为人用。用今天的话来说,人要服从客观规律,了解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

中国哲学简史(九)荀子性恶论

四、荀子论性

荀子论天,极力推开“万能的天道”,注重人的作用。到了人性的论述,也极力压制天性,注重人为。他的天论是对庄子的批判,他的性论是对孟子的批判。孟子说人性是善的,荀子说:人性是恶的,善是“伪”。这里并不是“虚伪”的意思,荀子的解释是: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这是“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在人者,是“伪”。伪是人为的意思。

“性”是天生的,“伪”是人为的。于是又开启了“天然”和“人为”的辩论,是天然的好?还是人为的更胜一筹?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都人为凡是“天然”的,都比“人为”的要好。这是一种主流是思潮,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天然的是真的,人为的是假的。荀子反对这种思想。

荀子人为,人的天性是恶的,是不好的。如果顺着情欲去做,定会干出恶事来。因此必须有“礼仪法度”来矫正人的行为。人的善行,在于知善而行,是后天人为的。孟子论证性善的基本论据是“善端”,荀子论证“性恶”的基本论据是“恶端”,是好利之心,耳目之欲。

荀子认为“人具备一种可以知的质,可以能的具”,这是一种可能性,但是未必就能,未必就知。比如目可以见,但是未必就“明”,耳可以听,但未必就“聪”。这种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论证,是用来反驳孟子的“良知良能”。人不是天生就能知道善恶的,也不是天生就会行善的,知道善的好处才去行善,这是人为的善,是伪善,不是孟子所说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