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劉備入川是走的哪條路?

方秉彝


劉備是受劉璋邀請,駐紮在葭萌關防禦張魯的,從秭歸入川,沿長江水道,過巴郡,到達涪城,在涪城受到劉璋熱烈歡迎,後駐防葭萌關。一年後,劉備在葭萌關站穩腳跟,開始了奪取

劉備入川和鄧艾入川進攻路線有什麼區別

我是說歷史上的

劉走的是沿江道,自古是入川的最易行的道路。鄧是山險道,也就是普通老百姓避稅砍柴的山路

劉備入川和鄧艾入川進攻路線有什麼區別

劉備是靠那個大將奪去了益州?把故事情節都一一講來,先拿下了哪個城?

劉備入川走大道,應從白帝城過,奪關斬將。 鄧艾入川走川中艱險的小路,諸葛亮時派人把守,死後守軍撤出。劉禪聽信讒言認為魏軍不可能出此路而來。 李白的蜀道難,就是真實的寫照





犯漢必誅


劉備入川走的是明暗兩條線路。明線是沿江道水路朔江而上。暗線是張松的接引。

一、劉備入川明線

劉備將步卒數萬人要入川,只有沿江水道(即逆流如上)和沿江陸道兩種選擇。蜀道難難以上青天。自古入川沿江道最易,劉備從秭歸入川,沿長江水道,過巴郡,到達涪城,後駐防葭萌關。劉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從荊州走三峽逆流而上進入巴蜀。

《資治通鑑》有史料證明了劉備大軍是坐船來的:備至巴郡,巴郡太守嚴顏拊心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備自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這條史料足見劉備入川是多麼的輕鬆自如。

二、劉備入川暗線

(一)赤壁之戰前後各方勢力對益州的潛在爭奪

1、曹操大軍南征荊州。益州劉璋看到曹操威勢,劉璋攝於曹操的威勢,結好曹操。“璋聞曹公徵荊州”遣“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始受徵役,遣兵給軍”。同時派張松出使曹操。張松見曹操時,曹操剛擊敗劉備,平定荊州,張松很想見用於曹操,因張松人長的很醜,又有賣主求榮之嫌,“張松見曹公,曹公方自矜伐,不存錄松”。張松是一個才華橫溢,勇冠三軍的人。其實主簿楊修曾極力推薦張松,但曹操還是對張松百般刁難,任由群臣對其嘲諷。曹操的惡劣態度,令張松大為憤怒。張松在大庭廣眾之下譏笑曹操,被亂棍打出。可惜曹操,送上門的益州失之交臂了。

2、劉備對益州的思考。赤壁之戰 ,曹操大敗北歸,諸葛亮按照《隆中對》謀劃幫劉備取得了荊南數郡,但劉備的日子也不好過,這主要來自於孫劉聯盟內部,周瑜在方方面面考慮圖謀劉備,曾建議孫權軟禁劉備消滅劉備集團。在諸葛亮的周旋下,周瑜賠了夫人又損兵。正在謀劃《隆中對》第二步戰略時,迎來了途徑荊州的張松。劉備“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張松非常感動,慨嘆“這才是成大事的人啦!”。

看看《三國演義》兩人的互動,就知道劉備非常了得。玄德舉酒酌松曰:“甚荷大夫不外,留敘三日;今日相別,不知何時再得聽教。”言罷,潸然淚下。張松自思:“玄德如此寬仁愛士,安可舍之?不如說之,令取西川。”乃言曰:“松亦思朝暮趨侍,恨未有便耳。松觀荊州:東有孫權,常懷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鯨吞。亦非可久戀之地也。”玄德曰:“故知如此,但未有安跡之所。”松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民殷國富;智能之士,久慕皇叔之德。若起荊襄之眾,長驅西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玄德曰:“備安敢當此?劉益州亦帝室宗親,恩澤布蜀中久矣。他人豈可得而動搖乎?”松曰:“某非賣主求榮;今遇明公,不敢不披瀝肝膽:劉季玉雖有益州之地,稟性闇弱,不能任賢用能;加之張魯在北,時思侵犯;人心離散,思得明主。明公果有取西川之意,松願施犬馬之勞,以為內應。未知鈞意若何?”。張松臨走送上了益州地圖圖冊。

3、孫權對益州的思考。周瑜圖謀劉備失敗,轉而向孫權提出西征四川。孫權可能考慮計劃的難度,把這個計劃與劉備商議,希望他一起出兵。劉備手下謀士殷觀諫言:“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劉備採納同意了孫權,孫權卻擔心了。周瑜面見孫權,徵得孫權同意,準備伐蜀。可惜在巴丘病逝了。

(二)劉備入川。

1、劉備入川幾乎是水到渠成,輕易而為。公元211年曹操託名“討伐張魯”,欲在關中用兵。曹操徵完張魯勢必兵峰直指益州,張松乘機說劉璋:“曹公兵強無敵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者乎?”劉璋嚇壞了:“吾故憂之而無計!”松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操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劉璋舉棋不定。

張松進一步威脅分析:“今 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劉璋採納張松之言“劉豫州,使君肺腑,可以交通”,派法正、孟達與劉備結好。

2、法正為使至荊州。劉備禮遇有加,法正領略了劉備的英雄風采,也頓生傾心仰慕,跟張松一拍而合,以後常作為劉璋使者,往來荊、益之間傳達消息。劉備“因問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松等具言之,又畫地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

3、劉備入川。在張松、法正的周旋接引下,劉備順利進入四川,後又在龐統等輔佐下取得了西川。

綜上所述,劉備入川明線沿水路朔江而上到達四川。還有一條保障的暗線,就是張松法正等周旋和接引。

這段歷史事實給我們的啟示:凡事要認真謀劃,詳細掌握資源信息,整合資源信息,穩步推進,徐徐圖之,可以取到最佳效果。


晴空遠望史


建安十三年,劉備奪取荊州,佔據了荊南四郡之地,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根據諸葛亮《隆中對》,下一個目標便是益州,但是蜀地有著天然屏障,地形易守難攻,遲遲沒有出兵。建安十六年,終於等到了機會,曹操討伐漢中(今陝西漢中市)張魯,當時益州牧劉璋是個守成之主,聽從手下建議,迎同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入川,以北討張魯,從而抵禦曹操,這段史實《三國志》記載如下:

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伐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張松蜀郡張松說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松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陳壽著。

劉備得以名正言順進入益州。此時劉備大概在孱陵,他是非常想奪取益州的,自然不會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劉璋的手下也有人看出了劉備入蜀的危害,儘管有死諫者,劉璋還是進入了蜀地。劉備留諸葛亮、關羽等駐守荊州,自率步騎沿江而上。劉備沿長江經秭歸(在今湖北西部),過三峽,先到江州(今重慶市市區),在江州取道嘉陵江北上至墊江,因為劉備走水路,那麼從墊江到涪縣(在今四川省綿陽市東,涪水東岸)就要走涪水(在今四川省東部,嘉陵江支流,在合川入嘉陵江),經過德陽(故城在今四川梓潼縣北,後移於今遂寧縣東南)、廣漢(今四川廣漢北)到涪縣。

在涪縣,劉璋親自來迎接,並且給劉備增兵,讓劉備去攻打張魯,又讓劉備督白水軍,後來劉備北上葭萌(今四川廣元市西南)。從涪縣到葭萌,劉備走的是劍閣道,又名金牛道或石牛道。劉備在葭萌,並沒有北上攻打張魯,而是廣樹恩德,收買人心,隨後採納軍師龐統的計策,假荊州有急,收拾行裝以備東歸,請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來赴宴告別,二人來後,即行扣留,又通過控制白水關守軍將士的家屬掌控了近萬的白水軍。

建安十七年十一月,天賜良機,曹操率大軍殺向淮南,劉備以救援孫權為藉口,向劉璋索要一萬精兵和大量物資,劉璋只給了四千人馬和一半物資,為劉備煽動部眾提供了藉口。另外,劉備也不得不反攻成都,與他密謀的張松以為他要回荊州,就給他寫了一封信,意思大概就是勸劉備不要回去,書信被廣漢太守張松的兄長張肅得到,張肅告發了張松,張松被斬,劉璋又命各關守將不得與劉備來往,劉備藉端發怒,於是斬楊懷、誅高沛,開始了他奪取益州的計劃。劉備遣先鋒黃忠、卓膺兩員驍將領兵五千沿金牛道南下,攻下涪縣,隨後劉備率白水軍趕至,集重兵猛攻綿竹(今四川德陽縣北)。劉璋派蜀中將領李嚴前往綿竹督綿竹軍事,李嚴卻帶著手下人投靠了劉備,劉備勢力大增,於是又傳令留守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領兵西進。劉瓚、張任抵擋不住劉備大軍,隨劉循退守雒縣(今四川省廣漢縣五里巷,一說廣漢市北北外鄉),劉備大軍繼續前進,兵圍雒城,斬殺蜀中大將張任。雒縣離成都僅六七十里,一旦攻下,成都唾手可得,劉備受阻於此。

諸葛亮接到入蜀命令後,立即率軍入蜀,他不得不入蜀的原因是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諸葛亮與張飛的駐地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和秭歸,均在長江沿岸,三人率軍沿江西進,攻下江州,張飛義釋江州守將嚴顏,隨即兵分三路,張飛、嚴顏沿墊江北上,攻略三巴,諸葛亮西向成都,趙雲沿長江西進,攻江陽(今四川瀘州市),《三國志》載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與成都。

諸葛亮初時與張飛共同沿嘉陵江北上,至墊江後,與張飛分道,繼續沿涪水而上,到德陽,繼續向西,往成都進發。張飛進攻三巴,閬中為治所,由墊江沿漢水北上,經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北),至閬中,在嚴顏的幫助下,沿途各郡縣關卡,多不戰而降。

趙雲沿長江攻江陽,攻下江陽後,上面提到他與諸葛亮會於成都,從江陽有兩條主要路線道成都,一是從江陽沿湔水(指今四川省汶川縣、都江堰市之間、岷江某一支流)北上,過漢安(今四川省內江市)資中(今四川資陽市),或是繼續沿江西進走夾道(今四川宜賓西南)、南安(在今四川樂山境)、武陽(犍為屬國治所,今四川彭山縣東),上文提到張飛在犍為郡,江陽在犍為郡南邊,那麼趙雲走道這條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建安十九年夏。劉備在圍了一年後終於攻下雒城,隨後立即兵圍成都,諸葛亮、張飛、趙雲也兵臨成都城下,數十日後,劉璋出降。


唐明國亮


從秭歸(zi gui 現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 )入川,沿長江水道,過巴郡(今重慶,四川東部地區),到達涪城(今綿陽)範圍內,駐防在葭萌關(今四川省廣元市昭化鎮)。 一年後,劉備計劃奪取西川(其範圍包含今天的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但在涪城受阻,劉備從荊州調集援兵,諸葛亮、張飛等將領,沿著劉備入川路攻陷涪城,拿下綿竹、雒城(今四川省廣漢市雒城鎮轄區內),進逼成都。 這就是劉備入川路線。




青柑藍白


劉備是受劉璋邀請,駐紮在葭萌關防禦張魯的,從秭歸入川,沿長江水道,過巴郡,到達涪城,在涪城受到劉璋熱烈歡迎,後駐防葭萌關。一年後,劉備在葭萌關站穩腳跟,開始了奪取西川的腳步。在涪城受阻,龐統戰死。劉備不得不從荊州調集援兵,諸葛亮、張飛等沿著劉備入川路線進抵涪城,攻陷涪城後,又拿下綿竹、雒城,進逼成都,劉璋投降。




安雨涵


劉備入川經過了哪些地方?路線是怎樣的?劉備是受劉璋邀請,駐紮在葭萌關防禦張魯的,從秭歸入川,沿長江水道,過巴郡,到達涪城,在涪城受到劉璋熱烈歡迎,後駐防葭萌關。一年後,劉備在葭萌關站穩腳跟,開始了奪取

劉備入川和鄧艾入川進攻路線有什麼區別

我是說歷史上的

劉走的是沿江道,自古是入川的最易行的道路。鄧是山險道,也就是普通老百姓避稅砍柴的山路

劉備入川和鄧艾入川進攻路線有什麼區別

劉備是靠那個大將奪去了益州?把故事情節都一一講來,先拿下了哪個城?

劉備入川走大道,應從白帝城過,奪關斬將。 鄧艾入川走川中艱險的小路,諸葛亮時派人把守,死後守軍撤出。劉禪聽信讒言認為魏軍不可能出此路而來。 李白的蜀道難,就是真實的寫照。



小哲談世界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為其誠心所感,結束隱居生活重磅出山,成為劉備建功立業的軍師。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所擬“三分天下”之謀略,劉備集團由小做大,由弱變強,經過鐵血鬥爭,終於成長為鼎立天下的三強之一。建安十三年(208),劉備與孫權聯手抗曹,赤壁之戰大獲全勝,曹操敗退漢水以北,自古為兵家必爭地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得到了長江以南的南郡和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個郡,終於站穩腳踏,開始了圖謀匡復漢室的準備工作。

據陳壽所撰《隆中對》記載,諸葛亮出山之時即給劉備獻上興霸策略:“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現在劉備已經在荊州之域站穩了腳踏,就可以騰出手來搶佔益州。

所謂益州,其實就是今四川省和重慶市所轄區域。漢武帝時全國設為十三個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居其一。三國時期其最大範圍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地,甚至遠達緬甸北部、湖北和河南兩所之小部分,治所設在蜀郡的成都。史書中記載的劉備入川就是要進入此區域奪為已地。當時的益州屬劉璋集團麾下。劉備要佔領此地,必須消滅劉璋集團,方可據此為根基建立蜀國。

對於益州之地,劉備是志在必得,就在他暗中謀劃之時,劉璋於建安十六年(211)居然親自派人來給他送來了邀請函,主動求他帶兵入川。劉璋何以引狼入室?因為他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不得不冒險請求外援,想借劉備之力平定內亂,外拒曹操。就是在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劉備開始明正言順的進入益州境內,其悠然輕鬆的進軍歷程被《三國志》描述為“先主入境如歸”。

關於劉備的入川路線,《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中有三處記載。其一為“先主至江州北,由墊江水去成都三百六十里,是歲建安十六年也”。其二為“明年,先主至葭萌,還兵南向,所在皆克。其三為“十九年,進圍成都數十日”。《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也記載了劉備進入四川的路線:“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至涪”,“是歲,璋還成都。先主北到葭萌”,“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十九年夏,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

根據以上記載,劉備入川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親自統領步卒徒步進入,當然期間更多的是乘坐船隻走長江水道。劉備順利抵達墊江一帶,繼續前行,進入涪陵,暗中將其打造為日後奪取整個益州的軍事堡壘。第二階段為雙方撕破臉皮後,開始武力爭池奪地,並且飛令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前來助陣。諸葛亮之進軍線路是由長江溯流而上,抵達今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之後,再上溯至江州、江陽等地。然後分道圍攻劉璋集團手下的軍事力量,等到在今重慶市一帶站穩腳跟後,再分兵拿下綿竹、雒城等地,最後分兵合圍猛攻劉璋老巢成都,僅用數十日便攻破城池並俘虜了劉璋,終於達到據整個益州為已有的戰略目標。



大別山之鷹


摘要: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率部首次入川,從荊州江陵縣出發,向西北走江北陸路至荊州秭歸縣,再走江北古棧道向西至益州魚復縣,再沿古驛道向西南至益州江州縣,再由江州北上溯涪江水道至益州涪縣,之後向東北走陸路至益州葭萌縣葭萌關;建安二十年(215年)第二次入川,從荊州公安縣(孱陵縣)出發,向西北走江南夷道至荊州秭歸縣南岸,北渡長江至秭歸城,再走江北古棧道西至益州魚復縣,再沿古驛道向西南至益州江州縣;章武二年(222年)第三次入川,自荊州夷道縣猇亭西逃,走江南夷道向西北至荊州秭歸縣南岸,渡江至秭歸城,再沿江北古棧道至益州魚復縣白帝城。

關鍵詞:劉備;入川路線;陸路;水道;起點終點

 

劉備後半生最後的十三年中,一共有三次率部入川的經歷:建安十六年(211年)接受劉璋迎請,第一次入川抵禦曹操,並乘機奪取了益州;建安二十年(215年)出川與孫權爭江南三郡,同年再次入川與曹操爭奪漢中;章武二年(222年)再次出川東征伐吳,兵敗猇亭被迫第三次入川。劉備三次入川兩次出川,皆為重大的軍事行動,其歷史意義非同尋常。對於劉備三次入川和兩次出川行走何種路線?是走陸路還是走水路?出發地和終止地在何處?沿途有哪些主要停留地點?陳壽《三國志》等原始史籍記述極為簡略,以至於今天許多讀者誤以為劉備入川、出川均走長江三峽水道。其實,爭戰激烈的漢末三國時期,劉備大軍入川、出川路線絕非如此簡單。本文擬就劉備三次入川大致路線略作考察。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聽聞曹操遣鍾繇等率部討伐割據漢中的張魯,內心恐懼曹軍奪取漢中之後進一步進攻成都,益州別駕從事張松勸劉璋迎接劉備入川以抵禦曹軍,先討伐張魯奪取漢中以增強益州實力,獲得劉璋首肯。《三國志•先主傳》載曰:“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先主北到葭萌關,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1]656《三國志•劉二牧傳》亦載曰:“(劉璋)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先主至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去成都三百六十里,是歲建安十六年也。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曜日,往就與會。先主所將將士,更相之適,歡飲百餘日。……明年,先主至葭萌關。”[1]646

由上述兩處記載可知:劉備第一次入川先至益州江州縣停留,再“北由墊江水詣涪”,即從江州縣出發走水路沿墊江北上至墊江縣,再沿涪水向西北至涪縣等待劉璋相見,會聚歡飲百餘日後,劉備率部向東北走驛道前往葭萌關駐紮。東漢江州縣,即今重慶市市區,時為益州巴郡郡治。墊江,古代將墊江縣以下流入長江的江段稱為墊江;墊江縣,位於江州縣北部,即今重慶市合川區;涪水,即今涪江,涪江在墊江縣匯入西漢水(今稱嘉陵江),再流至江州縣匯入長江。涪縣,即今四川綿陽市,位於成都北偏東三百六十里(約今250裡),漢末隸屬益州廣漢郡,後隸屬梓潼郡。葭萌關在今四川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境內,東漢為益州廣漢郡葭萌縣,後被劉備改為漢壽縣。

劉備第一次率部入川,從江州縣至涪縣再至葭萌關這段路線是十分清楚的:從江州出發乘船走水路至涪縣,沿途江濱之城墊江縣、德陽縣(今四川遂寧市)、廣漢縣(今四川射洪縣)應是其臨時停靠歇息之地;再行陸路至葭萌關,沿途梓潼縣(今四川梓潼縣)、漢德縣(今四川劍閣縣)應是其臨時停歇之地。但劉備大軍自荊州至益州江州縣這段路程走的是怎樣的路線?又是從荊州何處出發?中途停歇了哪些重要地方?史籍並無任何記載。筆者根據三峽地理特徵和相關史料作出如下判斷:

1、劉備率部首次入川出發地為荊州江陵縣,目的地為益州葭萌縣葭萌關。

江陵縣(今湖北荊州市)為荊州南郡郡治,赤壁之戰後東吳都督周瑜駐營江陵城,分江南孱陵縣等地與劉備集團,劉備駐孱陵縣油江口,改孱陵縣為公安縣。大約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年底或建安十六年(211年)年初,周瑜病逝,主和派魯肅繼任,吳蜀矛盾趨向緩和,加上曹軍在淮南地區對東吳集團施加了巨大的軍事壓力,使得孫權同意將荊州江陵、枝江、當陽、夷陵等縣借給劉備集團,以便集中精力應對曹軍在東部的軍事壓力。此時劉備集團的主要威脅是據守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一帶的曹軍,故而劉備令關羽、諸葛亮駐江陵,蜀軍主力佈防於江北地區。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冬時節,劉備決策入川,其軍隊集結地當為荊州江陵等地,劉備自會前往江陵等地率部出發。《湖廣通志》卷九在“石首縣”條下記曰:“繡林山:縣西南二里。《郡國志》:舊名岐陽山,相傳漢昭烈嘗泊舟江北,孫夫人於此望之,一名望夫山。……《三國紀略》:孫權以妹妻昭烈,駐繡林山,昭烈入蜀,夫人登此望之,故俗名望夫山。”[2]《四庫全書》第531冊第279頁石首縣,東漢孱陵縣地,劉備迎娶孫夫人駐足處。這則民間傳說也從側面說明了劉備首次入川是從江南公安縣渡江至江陵縣再入川的。

益州涪縣東南通江州,東北至漢中,西南連成都,北接江油,交通便利,為州治成都的北大門,是劉璋與劉備相見共商大事的最佳去處,故而成為劉備大軍重要的停歇地。而葭萌關等險關要隘距離漢中郡不遠,進可攻退可守,乃梓潼、涪縣、成都之屏障,戰略地理十分重要,故而成為劉備大軍進駐的目的地。

2、劉備率數萬步卒入川,先走江北陸路至香溪,再至秭歸縣城,再沿江北古棧道西至益州魚復縣。

劉備軍隊行走的大體路線如下:從江陵縣出發,西至南郡枝江縣(今湖北枝江市),再向西北經宜都郡(曹操分南郡枝江以西置臨江郡,劉備改曰宜都郡)夷陵縣北部山道(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分鄉鎮、霧渡河鎮、樟村坪鎮等地)進入宜都郡秭歸縣東北部高嵐河谷(今湖北興山縣高嵐風景區),再向西南至長江北岸支流香溪(今興山縣峽口鎮等地),再沿長江北岸西至秭歸縣城(今湖北秭歸縣歸州鎮),再沿江北古棧道西至益州巴郡魚復縣(今重慶市奉節縣)。沿途枝江縣、秭歸縣、巫縣(今重慶市巫山縣)等地當是劉備軍隊停歇之地。

劉備首次入川走江北陸路至魚復縣,雖然不見載於《三國志》等原始史籍,但這種可能性極大:

一是長江三峽地理特徵決定了劉備的選擇。長江水道自古以來是川鄂之間的主要通道,但出川往往選擇走水道順流而下,而入川則多選擇走陸路,運送軍隊更是如此,因為逆水行舟費時費力。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註釋《水經》中“東過夷陵縣南”一句時雲:“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3]792李白《上三峽》詩亦云:“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黃牛,即黃牛峽,西陵峽中的一段峽江。古代長江三峽逆水行舟之艱辛由此可見一斑。而且三峽灘險浪急,運兵船隻稍不留意或缺乏經驗,便會出現舟毀人亡的風險。三峽民謠雲:“新灘洩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劉備選擇走陸路,既可避開三峽鬼門關之險,又可節省很多時間。

二是蜀漢集團資源短缺限制了劉備的選擇。走長江水道入川需要大量船隻運兵,而蜀漢集團當時並不具備這一條件。建安十六年是魏蜀吳荊州爭奪戰的第四年,經過赤壁之戰、南郡拉鋸戰、南征四郡等戰爭,劉備在荊州剛剛站穩腳跟,原劉表軍隊的戰船一部分被東吳水軍繳獲,一部分毀於赤壁之戰,一部分被曹軍撤至襄陽,劉備集團除關羽統轄數千水軍和數量極其有限的船隻負責荊州防務外,實無能力從長江水道運送數萬軍隊入川,雖然劉璋派法正率四千人迎接劉備,那不過是負責後勤保障和用於行軍嚮導而已。一年以後諸葛亮、張飛、趙雲奉命率部溯江入川,其運兵船隻主要是劉備掌控益州豐富資源後提供的。

三是劉備有意通過陸路行軍來熟悉荊州、益州的山川地形。《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吳書》記載:劉備入川前,劉璋部下張松、法正等人有心投靠劉備。“備前見張松,後得法正,皆厚以恩德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因問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松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1]656張松等人將益州山川畫成地圖送給了有心奪取巴蜀的劉備,但對“要害道里遠近”要做到了如指掌,還需要通過實地行軍來實現。

四是民間多處地名傳說亦佐證了劉備首次入川走江北陸路的事實。清同治版《枝江縣誌》卷之二曰:“拽車廟:在董市東北八里,地名張頭嶺。相傳昭烈入蜀,張桓侯為帝拽車於此。”[4]111董市,即今枝江市董市鎮;張頭嶺位於今枝江市區西北約七里處,西南距董市鎮約八里。傳說張頭嶺和嶺前的拽車廟均得名於張飛送劉備入川。又今編《湖北省宜昌縣地名志》收集的民間傳說雲:“大王巖,……原名打望巖,傳說東漢末年劉備統兵入蜀路過這裡,曾派人在山上打望(放哨),後演稱大王巖。山勢高聳,向西一面懸崖陡壁,在大王巖東側有一巨石,書有“歇馬處”三字,相傳是劉備歇馬的地方。”[5]173大王巖位於今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東北,附近還有地名叫“打望坪”等,亦傳說與劉備入蜀有關。與分鄉鎮相鄰的下堡坪鄉、霧渡河鎮、樟村坪鎮等地也有劉備入蜀蹤跡的傳說。民間關於劉備、關羽、諸葛亮、張飛、趙雲等蜀漢英雄的地名故事常常在忠義智勇以及兵器坐騎等方面做文章,虛構和附會成分很濃,而在劉備入蜀問題上加以附會的必要性不大,因而拽車廟、打望巖等地名具有較高的歷史可信度,它們確有可能是劉備當年入蜀時留下的足跡。

從宜昌南津關(西陵峽峽口北岸)至秭歸縣(今秭歸縣歸州鎮)約一百七十里的江岸陡峭險峻,自古唯有縴夫拖船之道,至今仍有若干地方不通公路,只能向西北繞道興山縣(漢秭歸縣北部),再向西南至秭歸城。清乾隆版《東湖縣誌》卷四載曰:“霧渡鋪與興山縣連界,其北路城子頭,險峻難行。”[6]57說明明清時期在今宜昌市霧渡河鎮至興山縣的山區道路上設有遞鋪,即郵傳站,以鋪夫、鋪兵揹包遞送公文。而興山縣與秭歸縣山水相連,清同治版《興山縣誌》卷二載曰:“縣南接壤歸州,為赴郡出入孔道。”[7]240又鄭敬東主編《長江三峽交通文化》亦述及古代歸州至宜昌的人行山道:“歸宜人行道:由州城向東經香溪、龍馬溪、天門埡至宜昌范家衝,全長45公里。”[8]219州城,即古代秭歸縣城,位於長江北岸,東距香溪口十里;香溪,長江北岸著名支流,位於秭歸城東北;龍馬溪,在今秭歸縣屈原鎮之北、香溪之東;天門埡,山埡名,位於龍馬溪東北;范家衝,又名范家河,在今宜昌市夷陵區樟村坪鎮南,與霧渡河鎮相鄰。所謂“歸宜人行道”,即從秭歸至宜昌的山道,漢末劉備軍隊輕裝入蜀是否走這條山道至秭歸?不得而知,但大體方位是不錯的。今天湖北省312公路從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分鄉鎮一帶出發,向西北經霧渡河鎮進入興山縣水月寺鎮,又經高嵐風景區再向西南經香溪河畔峽口鎮至秭歸縣歸州鎮,這條公路與漢末劉備首次入川走的江北山道路線大體吻合。今恩施巴東縣在東漢時期隸屬秭歸縣,其西陲與巫縣(今重慶巫山縣)交界。《三國志•孫桓傳》記載劉備慘敗於夷陵之戰後,從秭歸江北古棧道西逃,而吳悍將孫桓“斬上夔道,截其徑要,備逾山越險,僅乃得免”[1]899。劉備脫險的上夔道,後世稱石門山,又稱蜀口山,在今巴東縣官渡口鎮境內。劉備首次入川亦應走上夔道經巫縣至魚復縣。

3、劉備軍隊從魚復縣至江州縣,主要行走江北古驛道。

早在西周時期就建立了一套相當完備的驛傳制度,道路上每隔三十里設驛站,提供馬車和糧草,接待來往人員、傳遞信息和運送物資等。從魚復縣至江州縣,至少有一條完整的江北古驛道。鄭敬東《長江三峽交通文化》述及重慶市古驛道雲:“正東路:出朝天門,渡嘉陵江,經頭塘北上同興、一碗水,往東去沙坪,經苟溪橋、旱土、關興、石船、梅溪、老張關、么塘等地進入長壽沙溪場,再經長壽、墊江、梁平、萬縣、雲陽、奉節、巫山去湖北,這是下川東去湖廣的道路,亦稱渝萬大道。”[8]229此處的頭塘、沙坪、梅溪、么塘等均為今重慶市區小地名;長壽,重慶市區東北長壽區;墊江,今重慶市墊江縣(非東漢墊江縣),位於長壽區北偏東;梁平,今重慶市梁平區,位於墊江縣東北;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位於梁平區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三縣依次位於萬州區東部,巫山縣與湖北巴東縣交界。渝萬大道乃明清近代重慶地區的交通幹道之一,但它多半是在秦漢古驛道的基礎上修建的。漢末劉備軍隊至魚復縣(今奉節)之後,應是沿著這條江北古驛道至江州(重慶)的。

既然劉璋“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而船行水道士卒省力,至魚復縣已避開了三峽行舟之風險,劉璋又可提供運兵船隻,那麼,劉備為什麼還是選擇走陸路呢?南宋文人范成大作《吳船錄》雲:“至萬州,宿在江濱。……溯江入蜀者,至此舍舟而徒,不兩旬可至成都,舟行即須十旬。”[2]《四庫全書》第460冊第863頁雖然從魚復縣至江州走水路相對輕鬆,風險也小,但比走陸路耗時多五倍,故而劉備軍隊肯定會選擇江北古驛道,雖然不能排除劉備本人和部分隨從文官乘船去江州的可能性。

然而,劉備軍隊至江州後為什麼又選擇乘船走涪江水路呢?因為涪江為長江支流,水流量較長江要小得多,此時又是秋冬季節,逆水行舟較為平緩順暢,耗時與走陸路差距不大,故而劉備至江州後選擇了“由墊江水詣涪”。

《三國志•吳主傳》載: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集團奪取益州後實力大增,孫權遣諸葛瑾為使要求劉備將荊州長沙、零陵、桂陽等江南三郡讓與東吳集團,遭到劉備拒絕。孫權極為不滿,強行設置三郡長吏,結果被關羽予以驅逐,“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1]828《先主傳》亦有類似記載:“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1]658這便是著名的吳蜀荊州三郡之爭。

劉備此時做了益州牧,坐鎮成都,蜀地富裕,資源豐厚,徵調船隻器械不是難事,加上岷江流經成都至僰道(今四川宜賓市)入長江,從成都前往荊州公安縣(漢孱陵縣)可順流而下,故而劉備親率五萬大軍出川當會選擇走水道,經長江三峽直指公安城,一句“下公安”顯示了劉備從水路東進速度之輕快。正當吳蜀雙方數萬大軍集結於益陽(今湖南益陽市)劍拔弩張之時,形勢發生了變化。《吳主傳》曰:“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備歸,而曹公已還。”[1]828《先主傳》曰:“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引軍還江州。遣黃權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瓦口,破郃等,郃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1]658這便是劉備第二次入川的記錄:出發地應為為荊州孱陵縣(劉備改曰公安縣,今湖北公安縣),入川之後坐鎮益州巴郡江州縣,指揮張飛等進軍巴郡宕渠縣(今四川達州市渠縣)大戰魏將張郃,迫使張郃退守漢中。大約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年底,劉備從江州返回成都。

劉備率部第二次從荊州到益州是否溯江而上呢?《先主傳》中“引軍還江州”五字無法顯示究竟是溯江走三峽水道還是走步道入川。既然劉備軍隊乘船順流而下至公安,那麼返回巴蜀則不缺乏運載船隻,溯江入川的條件完全具備。但從公安縣至江州(今重慶市區)和從胊忍縣(今重慶市萬州區)至成都的水道距離大體相當,按范成大《吳船錄》、酈道元《水經注》等文獻所說,從萬州至成都溯江而上需費百日,則劉備大軍從公安溯江而上至江州,至少需費兩三個月之久。如前所述,千里行軍講究速度,何況曹操親率大軍平漢中,張魯倉皇逃遁,蜀中震恐(《三國志•劉曄傳》之裴注引《傅子》雲:“蜀中一日數十驚”[1]335),此乃軍情所不容,因而劉備一定會選擇走陸路入川。那麼,劉備大軍是否如第一次入川一樣走江北山道呢?從當時各方面形勢看,劉備第二次入川走江南夷道至秭歸縣的可能性更大。

第一,建安二十年(215年),吳蜀大軍爭三郡對峙於益陽,劉備坐鎮孱陵縣,其主力部署於江南,兩家握手言和之後,直接走江南夷道至長江南岸渡江至秭歸縣城再經江北棧道入川,更為便捷。

漢孱陵縣含今湖北公安縣、松滋市、監利縣、石首市等地,孱陵縣西北部(今松滋市)平原丘陵交錯,與夷道縣(今湖北宜都市)緊鄰,夷道縣東南部同樣是平原丘陵交錯,地勢平緩,秦漢以來兩地通連驛道。清同治版《宜都縣誌》卷二《營建志•營建驛傳第四》曰:“驛上達東湖,下遞松滋,路各九十里。額設驛馬二十匹,馬伕十名,排夫三十五名。”[9]79說明明清時期宜都縣與相鄰郡縣的驛傳較為發達。排夫,即負責用木排或木船將人員、物資渡過河流的船伕。東漢三國時期夷道縣與孱陵縣之間的驛傳未必有明清時期完善,但兩地通驛是沒有疑問的。

而夷道縣西北地區則以丘陵為主,與高山丘陵交錯的佷山縣(今湖北長陽縣)交界,清江自西向東流經夷道縣城附近注入長江。“夷道”,既是縣名,亦是道路名。《水經注》卷三十四雲:“夷道縣,漢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3]795是說“夷道”是通往西南少數民族的道路,修建於漢武帝時期,縣由此設。但從近三十年來考古出土的文獻資料看,秦代便設有夷道縣,“《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記有‘廿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南郡守騰謂縣、道嗇夫……’,表明在《語書》發佈時的秦始皇二十年(前227年)以前,南郡屬縣中就已縣、道並存。簡文記錄的時間為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漢初南郡縣級行政區劃多因秦未改,因此,可推知秦時已置夷道,屬南郡轄。”[10]由此可見,早於漢武帝約百年就已在南郡西部修建了通往西南地區的“夷道”。今鄂西南、渝東南、湘西等地地處清江流域及其周邊山谷,清江又名夷水,本名鹽水,自古乃蠻夷聚居之地,盛產魚、鹽,崇拜鹽神,鹽池、鹽井、鹽陽、鹽石等地名均顯示了這一區域的出產,實為古代鹽業重地。秦漢王朝開建夷道主要是為了經營和掌控鹽業,因而儘管山高水深,仍會不遺餘力修建通往此地的鹽道、驛道以便運鹽,“夷道”實為通往西南蠻夷地區各種道路的總稱,設置夷道縣也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西南地區的經濟。夷道縣西北與佷山縣相連,佷山縣又北連秭歸縣,劉備軍隊進入夷道縣後,完全可以選擇一條距離最直接的“夷道”至秭歸縣江南岸,再渡江至秭歸城。

第二,民間地名傳說和原始史籍記錄同樣佐證了劉備第二次入川走江南夷道的事實。

《明一統志》卷六十二雲:“走馬嶺:在松滋縣西南十五里,相傳漢昭烈入蜀,於此馳馬。”[2]《四庫全書》第473冊第289頁《湖廣通志》等歷史地理著作亦有類似記載。明清時期松滋縣縣城在今松滋市北部老城鎮,走馬嶺在其西南十五里,即今松滋市陳店鎮東北與老城鎮交界一帶,而今陳店鎮西部與今宜都市枝城鎮緊鄰。清同治版《枝江縣誌》卷之二雲:“紫山,一名著紫山。相傳漢昭烈入蜀,著紫衣登山,載木主祀景帝於此。”[4]111同書同卷又云:“紫山,在縣南三里,山前有文筆峰。”[4]102明清時期枝江縣轄江南枝城鎮,縣城駐地即在枝城(所謂枝城即枝江城之意),新中國建立後,將枝城鎮劃入宜都縣管轄。紫山在今枝城鎮政府駐地南約兩公里處,東西走向,海拔100餘米,北山坡陡峭,南山坡相當平緩,可輕鬆登上山頂,劉備路過紫山之南從南山坡登山祭祀漢景帝的可能性極大。紫山位於走馬嶺之西,兩地相距約四十里,紫山西北二十餘里便是夷道城,與劉備西行入川方向吻合。這類地名傳說故事佐證了劉備軍隊從江南進入夷道的事實。

劉備大軍進入夷道後,是否會沿清江一帶西進至清江發源地(今恩施自治州利川市北部),再向北渡江至益州巴郡胊忍縣(今重慶萬州區、雲陽縣一帶)呢?可能性不大。因為儘管今恩施自治州地區早在周秦時代便有人行山道入川,但直至漢末建安二十年(215年)時尚屬人煙稀少、偏僻閉塞之地,未設置任何縣級行政機構,其地分別隸屬於佷山、夷道、秭歸、巫縣等縣,直至近半個世紀之後的吳景帝永安三年(260年)才單獨設置沙渠縣(今恩施市)管轄這片方圓千里之地。劉備不會選擇這條補給困難、山道更加難行的路線返回江州。很顯然,劉備率部進入佷山縣之後再向北至秭歸縣是最便捷、最省時的合理選擇。清同治版《宜都縣誌》卷一在“江南岸紅花鋪”條下曰:“西訖石柱山與長陽縣之甘蔗溪交界,南起機謀洲與長陽之磨石交界。……鋪週迴二百四十五里,有驛路。”[9]16紅花鋪,含今宜都市紅花套鎮、高壩洲鎮等地;石柱山、甘蔗溪,具體位置不詳,大約在今宜都市紅花套鎮與長陽縣龍舟坪鎮交界區域;機謀洲,在今宜都市高壩洲西南;磨石,即今長陽縣東南磨市鎮,位於清江西南岸,與今宜都市高壩洲鎮、五眼泉鎮交界。明清時期宜都市紅花鋪一帶有通往長陽縣磨石(今磨市鎮)的驛道,再從磨石向西可至佷山縣(今長陽縣都鎮灣鎮),向西北則可至龍舟坪鎮(今長陽縣城),這條驛道應是秦漢時期多條“夷道”中的一條。楊華、屈定富在《對三峽江南入蜀古道的有關認識》一文中認為江南入蜀古道有多條支道,其中之一便是歸長古道:“由長陽堡鎮向北至滴水巖、板橋、楊林橋(在這裡發現有戰國青銅虎鈕錞於四件、銅釜一件)、芝蘭(在槐樹坪村發現一處漢晉時期的古遺址)、周坪(在懷抱石村一週代窖藏坑中出土三件銅甬鍾)、荒口坪、腰店子、觀音閣、窯灣溪,經東門頭再向西北渡江至歸州城。又從堡鎮東南行經大長衝、二五棚、楊家溪,經劉家坪抵達清江北岸鴨子口,這是古代長陽至秭歸的主要幹道之一。”[11]堡鎮,在今長陽縣賀家坪鎮駐地西約十二里處,它是古代宜施古道(宜昌-恩施)和歸長古道(歸州-長陽)的重要交匯點之一。鴨子口,位於清江北岸,與南岸佷山縣城(今長陽都鎮灣鎮)隔江相望。可見,從佷山縣城北渡清江至鴨子口,再向北可至秭歸縣。


StIitude


劉備入川的路線並非有的是哪一條,劉備是受劉璋邀請,駐紮在葭萌關防禦張魯的,從秭歸入川,沿長江水道,過巴郡,到達涪城,在涪城受到劉璋熱烈歡迎,後駐防葭萌關。

一年後,劉備在葭萌關站穩腳跟,開始了奪取西川的腳步。在涪城受阻,龐統戰死。劉備不得不從荊州調集援兵,諸葛亮、張飛等沿著劉備入川路線進抵涪城,攻陷涪城後,又拿下綿竹、雒城,進逼成都,劉璋投降劉備變成了成都之主。




L劉哈檔案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時益州牧劉璋遙聞曹操遣鍾繇等討伐漢中,心懷恐懼,於是聽從別駕從事張松的建議,遺法正迎劉備入川,劉備至涪後,劉璋親自去迎接,並下令劉備督白水軍,劉備從涪北上葭萌,後劉備欲取益州之事為劉璋所知,劉備於是調轉兵鋒,佔據了涪城、綿竹、錐雒城等,與此同時,諸葛亮等沿江而上,奪取了白帝、江州、江陽等蜀中重鎮,與劉備合兵一處,最終奪下成都,收取了益州。本文將對以上提及路線做一個簡單的探究。

建安十三年,劉備奪取荊州,佔據了荊南四郡之地,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根據諸葛亮《隆中對》,下一個目標便是益州,但是蜀地有著天然屏障,地形易守難攻,遲遲沒有出兵。建安十六年,終於等到了機會,曹操討伐漢中(今陝西漢中市)張魯,當時益州牧劉璋是個守成之主,聽從手下建議,迎同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入川,以北討張魯,從而抵禦曹操,這段史實《三國志》記載如下:

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伐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張松蜀郡張松說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松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12第497頁。劉備得以名正言順進入益州。此時劉備大概在孱陵,他是非常想奪取益州的,自然不會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劉璋的手下也有人看出了劉備入蜀的危害,儘管有死諫者,劉璋還是進入了蜀地。劉備留諸葛亮、關羽等駐守荊州,自率步騎沿江而上。劉備沿長江經秭歸(在今湖北西部),過三峽,先到江州(今重慶市市區),在江州取道嘉陵江北上至墊江,因為劉備走水路,那麼從墊江到涪縣(在今四川省綿陽市東,涪水東岸)就要走涪水(在今四川省東部,嘉陵江支流,在合川入嘉陵江),經過德陽(故城在今四川梓潼縣北,後移於今遂寧縣東南)、廣漢(今四川廣漢北)到涪縣。

在涪縣,劉璋親自來迎接,並且給劉備增兵,讓劉備去攻打張魯,又讓劉備督白水軍,後來劉備北上葭萌(今四川廣元市西南)。從涪縣到葭萌,劉備走的是劍閣道,又名金牛道或石牛道。劉備在葭萌,並沒有北上攻打張魯,而是廣樹恩德,收買人心,隨後採納軍師龐統的計策,假荊州有急,收拾行裝以備東歸,請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來赴宴告別,二人來後,即行扣留,又通過控制白水關守軍將士的家屬掌控了近萬的白水軍。

建安十七年十一月,天賜良機,曹操率大軍殺向淮南,劉備以救援孫權為藉口,向劉璋索要一萬精兵和大量物資,劉璋只給了四千人馬和一半物資,為劉備煽動部眾提供了藉口。另外,劉備也不得不反攻成都,與他密謀的張松以為他要回荊州,就給他寫了一封信,意思大概就是勸劉備不要回去,書信被廣漢太守張松的兄長張肅得到,張肅告發了張松,張松被斬,劉璋又命各關守將不得與劉備來往,劉備藉端發怒,於是斬楊懷、誅高沛,開始了他奪取益州的計劃。劉備遣先鋒黃忠、卓膺兩員驍將領兵五千沿金牛道南下,攻下涪縣,隨後劉備率白水軍趕至,集重兵猛攻綿竹(今四川德陽縣北)。劉璋派蜀中將領李嚴前往綿竹督綿竹軍事,李嚴卻帶著手下人投靠了劉備,劉備勢力大增,於是又傳令留守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領兵西進。劉瓚、張任抵擋不住劉備大軍,隨劉循退守雒縣(今四川省廣漢縣五里巷,一說廣漢市北北外鄉),劉備大軍繼續前進,兵圍雒城,斬殺蜀中大將張任。雒縣離成都僅六七十里,一旦攻下,成都唾手可得,劉備受阻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