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關羽被殺後,為何劉備做的第一件事是稱帝,而不是為關羽報仇?

歷史上的多多


關羽被殺之後,劉備並沒有馬上起兵為他報仇,而是急著稱帝,這確實令人感到比較疑惑。雖然後來劉備稱帝之後不久,確實出兵為關羽報仇,和吳國大打出手,可惜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打敗,損失慘重,自己也很快去世了。



劉備和關羽還有張飛三個人,桃園三結義可謂是三國的一段佳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關羽被東吳殺害之後,劉備自然非常的心痛,只不過與關羽被殺這一事相比,還有更大的事情讓他去處理,那就是漢室江山的問題。因為當時曹操死後,曹丕逼漢獻帝禪位,漢朝正式滅亡,而劉備作為漢世宗親自然不能不管不顧。



所以劉備在當時蜀漢群臣的勸進下,最後登上了皇位。因為這相當於是漢室江山的傳承,表示漢室江山並沒有滅亡,只不過暫時被奸臣所篡位,而劉備作為漢世宗親的後代,自然有義務要把興復漢室江山的責任擔當起來。在登上了皇位,把漢室江山重新傳承之後,劉備就準備東征為自己的兄弟關羽報仇。



不過這都是表面上的事情,真正的問題還是利益之爭。因為當時的荊州對於劉備這一方來說是非常重要,所以在關於戰死荊州丟失之後,劉備自然不能夠坐視不管。只不過東吳實力太過強大,以蜀漢的實力,必須得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夠東征。假如關羽死後劉備哭哭鬧鬧的立馬東征,以他當時的實力,恐怕更快就被東吳給打敗了。



所以劉備並沒有立刻東征,主要是在積蓄實力,同時也是為了能夠當上皇帝,把漢室江山傳承下去。


平安讀歷史


關羽被殺了之後,噩耗傳來,劉備是如何表現的呢?

玄德見了,大叫一聲,又哭絕於地。眾官救醒。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

劉備雖然是三國影帝,一生酷愛表演,但這一波應該不是表演,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關羽是他一生最鐵的兄弟,雖然不是一個爹媽生的,但感情勝似同胞兄弟,“食則同桌,寢則同床”,一張床上睡出來的兄弟,你說感情深不深。

“食則同桌,寢則同床”是劉備的殺手鐧,屢試不爽,後來靠此又成功俘獲一枚“小鮮肉”諸葛亮,都是好哥們,都是睡出來的感情。

劉備還有一句座右銘,叫“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手足不可斷,斷了就殘廢了,衣服無所謂,穿的不舒服丟出去就是了。

這句話雖然引起了女人的口誅筆伐,但在當時的男權社會,無疑收穫了無數爺們的“芳心”。

然而,關羽死了之後,劉備哭是哭了,絕食也絕食了,吐血也吐血了,但並沒有立即給關羽報仇,而是“不急不躁”地稱了帝,過了皇帝癮,一年之後才給關羽報仇,這是為何呢?


難道皇位勝過兄弟之間的感情嗎?

是的!

劉備一生東奔西走,睡了多少兄弟,流了多少眼淚,受了多少罪,逃了多少次命,圖個嘛呀?不就圖個皇位嗎?

後來,劉備佔了益州,取了漢中,立即急不可耐地稱了漢中王,為下一步稱帝提前做了一次熱身,然而此時的劉備還不敢稱帝,為什麼呢?

因為北面還有一個漢獻帝,人家才是正統,漢獻帝只要一天不下臺,那麼漢朝就存在一天,假如劉備此時稱帝,名不正言不順,大家會認為他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所以劉備不敢。

然而,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死了,曹丕繼位之後,立即把漢獻帝攆下臺了,曹丕成為魏國第一任皇帝。


劉備見曹丕稱帝了,既生氣又高興,生氣是因為曹丕居然敢篡位真不要臉,高興是因為現在漢獻帝下臺了,他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

劉備稱帝之後,改年號為彰武,國號還是漢,雖然後人稱之為蜀漢,但那是為了區分東漢和蜀漢,故作如此稱謂的,劉備當然不會自稱蜀漢,而是自稱大漢。

劉備多年以來的夙願,今朝終於實現了。

雖然當了皇帝,然而統一天下之路依然遙遙無期,估計此時的劉備也看到了這一點,也懈怠了,此時的他年已花甲,沒幾年活頭了,不如當幾天皇帝過把癮吧!

這一年時間裡,劉備也沒閒著,籌備軍糧,打造武器,訓練軍隊,一年之後,一切準備停當之後,劉備帶著七十萬大軍傾巢出動,去給關羽報仇雪恨去了。

這是一條不歸路。


一半秋色


這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歷史細節:有關關羽死後,劉備的表現,似乎非常平靜,只不過是過於平靜了,平靜地不像是正常人該有的舉動。

關羽死了,劉備該不該去找孫權報仇呢?當然是該的。倒不是說為了那莫須有的結義兄弟情,而是因為隨著關羽的死,荊州也全部落入了孫權手裡。作為劉備集團的老窩,以及實現他們政治理想的策源地,荊州的損失是無可估量的,這意味著蜀漢這邊將徹底成為一個割據益州的地方政權,遲早任人宰割。

但是在關羽死後,無論是在他個人的本傳還是劉備的傳裡,都沒有提到當時劉備的情緒活動和事務安排。僅僅在劉備稱帝活動完成以後,才添了一句沒有明確時間前提的話:

(章武元年)六月,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一開始在描寫劉備對孫權襲擊關羽這一事的態度時,陳壽用的是“忿”,也就是不爽;而在孫權請求和談時,劉備的態度則是“盛怒”。

很明顯,關羽的死是在219年冬,而劉備伐吳則是在221年秋,中間隔了一年半。如果劉備從事發到出兵都一直維持著“盛怒”的狀態,那劉備估計早就被自己的內火燒死了。

那麼為什麼時隔一年多才要發兵呢?個人認為蜀漢還是需要積蓄力量。畢竟在失去荊州後,蜀吳兩家的實力實際上是此消彼長的。這一場伐吳戰爭,對蜀漢來說不啻是賭上國運的一戰。為了打贏這場戰爭,作一年半的準備是值得的。至於中間的稱帝等活動,只不過是恰好應景而已。

而最終使得劉備從緊鑼密鼓的準備中出離憤怒下定決心東征的,還是張飛的死。畢竟砍掉張飛腦袋的傢伙們又帶著張飛的首級去了東吳。痛失左膀右臂的劉備,把這一切的賬都算給了東吳。

因此,即使孫權主動提出和議,他也無法接受,要帶著蜀漢的全部家當,去夷陵,走向自己命運的終點。



青言論史


陳壽的《三國志》記載,公元220年,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腹背受敵,一方面要對付曹操的大軍,另一方面,東吳又派人偷襲,而此時的劉備在漢中立足未穩,沒有辦法增援荊州。最終關羽兵敗被殺,荊州也成了孫權的。

關羽死後沒幾個月,劉備就在漢中稱帝,那麼劉備為什麼不先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之後再稱帝呢?

原因一,劉備本不想稱帝,但是有人逼他做皇帝。

在曹操在世時,劉備、曹操、孫權,雖然三分天下,但是沒有人是皇帝,當時普天之下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傀儡皇帝漢獻帝劉協。

曹操去世後,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曹操的大權,曹丕有些忍不住了,他可不想只做魏王,所以就廢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曹丕稱帝時,正是公元220年,也就是關羽死後沒多久。

此時漢朝的皇帝已經沒有了,劉備卻一直稱自己是漢高祖的後代,而此時劉備只是一方諸侯,天下只有曹丕一個皇帝。從官位上來講,劉備似乎歸曹丕管。

既然劉備自稱皇室後裔,那麼當曹丕廢掉漢獻帝,自己做皇帝時,劉備就必須站出來反對他,不承認他這個皇帝,所以劉備不得不稱帝。

原因二,劉備若不稱帝,很有可能會眾叛親離。

劉備在稱帝前,最高的官位是個左將軍,這樣一來,劉備身邊的人,官位肯定都在左將軍之下。

而在曹丕這裡就不一樣了,曹丕是皇帝,所以他可以封王、封將軍、封丞相。

這樣一來,劉備軍中將士謀臣的官職都遠比曹丕身邊的人小,他們心裡能沒有想法嗎?如果劉備還甘心做一個左將軍,那麼這些人會不會哪天離開劉備,去曹丕那裡追求高官厚祿呢?

原因三,劉備原本有所顧忌,是曹丕搬走了劉備的絆腳石。

亂世之中沒有人不想當皇帝,劉備就更不用說了。劉備起兵之初,由於沒有多大勢力,所以不得不到處說自己是皇族後裔,讓大家來投奔自己。不過這個皇族後裔的身份,後來也成了絆腳石。既然是皇族,那麼就要承認漢朝皇帝,所以只要有漢獻帝在,劉備表面上就要聽他的。

曹丕廢了漢獻帝,剛好為劉備搬開了絆腳石,沒有了漢獻帝,劉備當皇帝也就沒什麼了。所以在漢獻帝被廢了幾十天,劉備就稱帝了。

劉備並不是不想先奪回荊州,給關羽報仇,只是曹丕當了皇帝,所以他才先稱帝,後報仇。


斯幽說歷史


【建國是大事,兄弟不是事】兄弟被殺,馬上就拉人去為兄弟報仇,那是小混混的行為。就是稍微大點的黑幫幫主也不會去幹這事。劉備當然也不會把自己整成一個小混混形象。

名份,在古代是至關重要的一樣事情。“正名”是一件嚴肅的事,也是一件技術活。

技術活,就得講究,就得把握度。曹丕沒有登基的話,天下還是漢室的。劉備自稱漢宗室,就不能自己造自己的反,也就不能稱帝。但曹丕稱帝了,漢室就需要一個“正統”出來延續,此時正是劉備稱帝的好時機。所以,除非他自己死了,否則就是天王老子死了,他也得趕緊稱帝。因為名份這種東西,誰先搶到就是誰的。

嚴肅,就必須要好好準備。曹丕如此,劉備也如此。所以,曹丕的動向,劉備一天天在看著,眼看曹丕準備稱帝 劉備其實也開始了準備。那時,關羽還沒有死呢。只可惜馬上就有完成大業第一步,關羽卻先走了一步。

劉備如果當初憤怒出兵為關羽報仇,自己很有可能都被人砍死,那就非常不值了。如今登基了,也可以給關羽一個好名份好諡號,這對於死去的關羽來說,才是最好的結果。

“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這樣的話誰會相信呢?信誓旦旦的劉備,世稱英雄,也言而無信,何況常人?

結拜時說這些話,就跟去喝白事酒說“節哀順變”一樣,我只要說了,你做不做到無所謂,反正,我只是來吃酒的。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5583649168036797"} --}

知行史話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佔領漢中,進位漢中王。隨後,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正在劉備的事業順風順水的時候,東吳突然敗盟,襲佔了荊州,擒殺關羽。這使得劉備和諸葛亮制定的《隆中對》遭到了挫折。

東吳雖然佔領了荊州,可也害怕劉備的報復。於是,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曹操識破了孫權的伎倆,反而隆重的安葬了關羽。這使得劉備更恨孫權。從這一點看,劉備的實力尚存,曹操和孫權都很忌諱,怕劉備的打擊落在自己身上。同時也怕對方漁翁得利。

但是,劉備並沒有第一時間對外用兵。他決定對東吳用兵已經是兩年之後的事情了。在這段時間裡,劉備先稱帝於稱帝。在第二年才出兵伐吳。那麼,劉備為什麼不先去為關羽報仇,而是先去稱帝呢?

這是因為,劉備稱帝是不得已的。在關羽死後,曹操和孫權互相推諉責任,都希望劉備把打擊落在對方頭上。這個時候,劉備就要有個謀劃的時間。他要在內外都需要有所準備。

當時,東吳剛襲佔荊州,劉備再和他和好是不可能的。可是,對於曹操,劉備一直視其為國賊。也不可能立刻就轉變外交方針,這就需要一個時間。

誰知道曹操第二年就死了。曹操的繼承人是三國有名的弱智曹丕。劉備本來想趁著曹操之死,派人弔唁,來緩和兩家的矛盾,為下一步外交做工作。可是,曹丕下令,如果劉備的使者入境,立刻就地處死。這就徹底堵死了劉備的外交渠道。

接下來曹丕篡漢,將國號改為了魏。而東吳孫權稱臣於魏,成了曹丕的臣子。而劉備一直以光復漢室為旗號,當然不可能屈居曹魏之下。而且當時傳說,漢獻帝已經被曹魏所害,這樣就只能自己先繼承漢統再說。因此,劉備先稱帝也是不得已的,是形勢所迫。

一是,作為一個政治集團,必須要有自己的政治方略。在當時,漢室已亡,劉備作為漢室的宗親,如果不旗幟鮮明的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那麼就等於默認了漢朝的滅亡。那麼,他這個政治集團就喪失了政治核心,無法再生存下去。

二是,劉備稱帝后,繼承漢室的正統,這樣在政治上就佔有主動。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增強鬥志的作用。用過去的一句話就是,“明其為賊,方可破也。”只有佔據了政治上的主動,才能壓制曹魏和東吳。

三是,明確的打出恢復漢室江山的旗號,這才能號召天下忠於漢室的人們,團結到自己身邊,一起戰鬥。這樣才能最大可能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這樣,稱帝就成了劉備的當務之急,出兵為關羽報仇的事情就只能屈居其後了。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在稱帝前後,劉備也一直在做著出兵的準備。

在《隆中對》裡,劉備這一路人馬是出擊秦川的。在他佔領漢中後,就徵發大批勞力去修築從成都到漢中的道路橋樑驛站,為下一步北伐做準備。

可是,關羽之死使得劉備不能不改變兵力的部署。但是在伐吳還是伐魏上,蜀漢群臣的意見並不統一。這使得劉備的兵力部署改變一直遲遲不能實現。

在當時,面對曹魏篡漢和東吳敗盟兩件事,蜀漢劉備都必須做出反應。這是劉備稱帝后必須要面臨的戰略問題。如果不做出反應的話,劉備集團要面對分崩離析的可能。

在伐魏和伐吳的問題上,趙雲明確表示要伐魏,黃權是反對伐吳,而諸葛亮態度曖昧。這讓劉備無法立刻定奪。他只有先進行外交努力,在進行實際選擇。

在道義上,東吳向曹魏稱臣,就是附逆的亂臣賊子,伐吳就是伐魏。國仇家恨都一起得報。既為關羽報仇,也斬斷曹魏的一條臂膀,一舉兩得。

在和曹魏接觸後,劉備明白了曹丕和孫權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伐魏,蜀漢會遭到曹魏和東吳的兩面夾擊。而伐吳的話,可能會出現曹魏一起夾擊東吳的情況(後來曹丕沒有接受部下伐吳的建議)。

而且曹操已死,論軍事才幹來說,劉備已經是當時的佼佼者。經過這樣一番考慮,伐吳的勝利把握要比較大。因此,劉備選擇了伐吳。

既然要伐吳,那麼劉備就要做伐吳的準備。他必須要把準備伐魏的兵力調集過來,轉變兵力方向。包括在閬中的張飛的伐魏的戰役預備隊也調了過來。這中間還發生了張飛被刺殺的事件。

最終,在關羽死後兩年,劉備開始了為他的復仇之舉。在從關羽之死到劉備出兵的這一段時間裡,劉備被時事所迫稱帝是不得已。但是,他一刻也沒有放棄出兵報仇的念頭,並且一直在為此做著外交、戰備上的工作,為之而努力。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不少人認為劉備和關羽、張飛兩人不僅是君臣,還是異姓兄弟。歷史上倒是有不少桃園,也有不少三結義,可惜的是並沒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桃園三結義”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雖然三人沒有真正結義,他們的關係卻非常要好,根據史書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張飛傳》則記載:“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通過史料分析,他們三人關係確實非同一般,而且也確實恩同兄弟,但是他們卻不是異姓兄弟。在權力面前同姓兄弟都靠不住,更不用說異姓兄弟。

219年,關羽兵敗麥城,父子二人皆被孫權殺害。劉備在襄樊之戰中除了損失了關羽之外,還損失三萬荊州兵和荊州三郡。襄樊之戰中劉備集團的損失非常大,劉備失去了最心愛的戰將,也失去了關羽這個忠實的粉絲。雖然《三國演義》中描寫了許多關羽去世之後的感人情節,可惜的是這只是小說家的感情宣洩。歷史上,劉備得知關羽敗亡的消息之後,確實非常傷心。但是遠遠沒有達到了痛不欲絕的地步,也沒有到非報仇不可的地步。

關羽死後,劉備立志替關羽報仇,一定要孫權血債血償。按道理說,劉備立志為關羽報仇應該第一時間出兵伐吳。劉備卻奉行君子報仇,兩年不晚。從關羽被殺,到劉備出兵伐吳中間一共兩年時間。這兩年時間,劉備並不是一心一意做戰前的各種準備,而是忙裡偷閒稱了個帝。為什麼劉備“隱忍”了近兩年才替關羽“報仇”呢?

劉備首先是一個梟雄、是一位帝王,然後才是一個富有感情的正常人。襄樊之戰中,劉備可以承受損失關羽,也能承受損失三萬荊州兵,但是劉備不能承受損失荊州三郡。在劉備眼中,關羽遠遠沒有荊州和帝業重要。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劉備和諸葛亮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落空。如果劉備想再一次出師北伐的話,只能從漢中出兵,需要跨越秦嶺。關羽的失敗使得劉備集團的形勢急轉直下,劉備從巔峰處跌下。從這個角度來說,劉備應該恨關羽才對。我個人覺得劉備集團對關羽失去荊州之事一直耿耿於懷,要不然也不會給關羽上了一個“壯繆”的諡號。

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劉備集團處境非常尷尬。當時劉備在漢中和益州的統治並不穩固,劉備集團內部對於是不是出兵孫權也有不同意見。劉備的當務之急不是進攻孫權,而是穩定益州和漢中。從關羽失去荊州到出兵孫權,劉備花了不少功夫致力於穩定政權內部穩定。劉備穩定了政權之後,才想到重新奪回荊州。

這兩年時間內,當時的政治局勢也發生了重要變化。曹操在此期間去世,曹丕繼任為魏王之後,於220年廢黜漢獻帝。東漢滅亡之後,劉備頭上的束縛就此解除,劉備稱帝的唯一絆腳石也被曹丕清除。漢獻帝還是皇帝的時候,東漢政權依然存在,劉備就不敢稱帝。劉備本來就有帝王之心,劉備興復漢室的夙願是真的,不過劉備要興復的卻不是東漢皇室。劉備希望的是由自己建立一個全新的大漢,自己當皇帝。此外曹魏代漢自立之後,天底下已經沒有大漢,只有一個曹魏。如果劉備不及時建漢稱帝的話,時間一長大家就會以為大漢真的亡了,大家就只能認曹魏為正統。所以劉備需要及時舉起已經傾倒的大漢旗幟。曹丕稱帝后不久,劉備便在諸葛亮、李嚴等部將的擁戴之下於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史稱之為蜀漢、炎漢。相比較於稱帝大業,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則成了次要矛盾。劉備自然會暫緩奪回荊州。

關羽失去荊州前,劉備集團一直都在打仗。比如,夷陵之戰前,劉備和曹操之間進行了漢中爭奪戰。雖然劉備以少勝多奪取了漢中,但是也損失慘重。劉備集團需要一定時間恢復軍力,軍隊也需要休整,也需要準備作戰所需要的物資。在此期間由於稱帝這件大事,所以才會耽誤進攻東吳的時間。

當劉備完成了稱帝大業、穩定國內局勢、而且積攢力量之後,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反對,以替關羽報仇為名發動了夷陵之戰。劉備替關羽報仇是假,重新奪回荊州才是真正目的。在帝王眼中,權力和勢力遠比報仇重要的多。最終的結果是,劉備不僅沒有奪回荊州,沒能替關羽報仇,還失去了三峽以外的所有據點。夷陵戰敗之後,劉備被鎖進了三峽,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依稀說史


其實對於劉備來說,為關羽報仇只是一個幌子,他想要去攻打東吳是為了奪取荊州。荊州的重要性,對於劉備集團來說不言而喻,失去了荊州劉備的蜀漢帝國,只是一個割據政權,不可能有太大的發展。有了荊州之後,他就能夠以此為跳板,向中原進軍。

可以說荊州正是劉備集團的命門,所以劉備必然會選擇和東吳撕破臉去搶奪荊州這塊戰略要地。但是劉備為什麼隔了那麼久還順便在此期間繼位當了把皇帝以後才去報仇呢?

需要統一思想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情,要報復東吳殺害自己的好兄弟關羽,這個必須要在集團之內進行思想統一,必須要進行很多的軍事準備,這些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

首先在內部就有很多人不同意,在此時此刻去進攻東吳,很顯然,根據當時的情況,劉備進攻東吳,這是他們的主要敵人曹操所樂意看到的。相信這一點,劉備集團的很多人都看到了,要做通這些人的思想工作,不是一個小工程。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部隊調動的問題

在古代調動軍隊,可沒有高鐵運輸機,部隊的調動全靠兩個鐵腳板。劉備需要進攻東吳,實現奪取荊州為關羽報仇的戰略目標,所需要調動的部隊可不是一萬兩萬,這些部隊的調集,需要大量的時間,這使得劉備不可能第一時間組織兵力前去報仇。

而恰恰就在這個時間節點內,中國大地的形式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在中原的漢獻帝被他的大舅哥曹丕廢掉了,延續了400多年的漢朝宣告滅亡。

在這個特殊時期,劉備這個一向打著漢室宗親旗幟,擁漢反曹的軍閥頭目必須站出來,接過漢獻帝手中的槍,延續漢朝的統治。這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才是一等一的大事,如果沒有第一時間作出回應,久而久之,就會夜長夢多,沒有漢朝正統這個旗幟,劉備集團存在的法理正統性,也就不存在了。

劉備為了自己能夠登上皇位,還在四川境內捏造了漢獻帝被曹丕殺害的傳聞。這下可好,漢朝正統皇帝已經死翹翹了,我們這些忠心漢室的人只能擁立漢朝的宗親漢中王劉備當皇帝。

所以劉備這才扭扭捏捏的登上了皇位,順便給群臣加官進爵。這一點的好處就在於它用實實在在的爵位,堵住了一些反對南下討伐東吳大臣的嘴,畢竟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等到登基之事完成之後,他的各項軍事部署也已經基本完成。劉備這才是一心滿滿的南下和東吳爭奪荊州,開始了這把賭上國運的戰爭。

只可惜劉備的堅持並沒有給他帶來很好的結果。這一仗下來,荊州依然還是人家的,自己還白白的損失了五萬百戰雄兵。非但如此,還把自己的那條老命也搭了進去,蜀漢帝國可謂遭遇了三下悶棍。


歷史評說


好兄弟被殺,劉備當然想報仇。他不僅想報仇,而且還想重新奪回荊州。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羽可以死,荊州卻不能丟。但有一件事比奪回荊州更重要,那就是稱帝。



對於帝王來說,政治利益遠比個人情感大得多。當然,劉備跟關羽的感情非常好,關羽是一開始就跟隨劉備的老資歷,當聽說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劉備悲傷、想報仇是真的。但是他更想的是重新奪回荊州,但這個事情不能明著說,因為荊州本來就是劉備騙來的,所以只能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去攻打吳國,只有這樣才能明正言順,也讓自己的一幫手下不至於寒心。



雖然他很想立刻去攻打吳國,但是當時他卻沒能力攻打吳國。並不是說他想稱帝,關羽死的時候,他還沒有準備想稱帝。而是當時缺一樣東西,那就是糧食!

行軍打仗,糧草非常重要,對於蜀國這個糧食相對匱乏的地方,糧食產量本來就不多,而且最重要的是劉備剛剛結束了一場大戰。

從公元217年到公元219年,劉備跟曹操打了整整兩年的曠世大戰,本來弱勢的劉備在跟強大的曹操打就已經很吃力了,劉備幾乎舉全國之力在跟曹操打,最後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從此可見劉備已經把蜀國的物資都用得差不多了。以劉備10兵力來算,還包括後方大量的後勤人員,這場戰爭幾乎消耗了益州五年的糧食產量。

直到219年5月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而僅僅半年後,220年1月關羽被殺,劉備就算想攻打吳國報仇也有心無力,消耗了這麼多糧食,至少也需要一兩年才能稍微補充回來,所以這時候劉備只能等!

但是局勢突然出現了轉變,關羽死後三個月,曹操也去世了,曹丕繼位。曹丕繼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逼迫漢獻帝禪位,自己稱帝。

漢朝滅亡,這樣以匡復漢室的劉備突然就沒了名分。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劉備也稱帝,這也正合了劉備一直以來的願望。本來劉備艱苦奮鬥這麼多年,就是為了當皇帝,這也是劉備一生的追求,從劉備養子劉封、兒子劉禪的名字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當皇帝,而且現在都六十來歲了,再不當就沒機會了,其他天大的事情都要放下先,這比替關羽報仇、比奪回荊州重要一萬倍



於是劉備就開始籌備稱帝。而稱帝還得準備一大堆事情,首先就是劉備做做樣子三辭三讓,然後得修封禪臺、看日子什麼的吧!這一準備也需要幾個月吧!到了221年,劉備成功稱帝,當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皇帝。

所以在稱帝之後,劉備才繼續他之前的計劃,那就是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經過幾個月的戰前準備,劉備殺向了吳國!


博古論今天


其實關羽死後發生了很多事情,也就是這些事情促使了劉備要先稱帝,然後再傾全國之兵為關羽報仇!

公元219年,關羽對曹操發動了“襄樊戰役”,戰役初期,關羽很快就攻下了襄陽,這時曹操派來了于禁、龐德率七軍前來支援,但是天不助曹,下起了大雨,漢水暴漲,于禁,龐德所率七軍被漢水所淹,關羽乘船而攻,擒于禁,斬龐德威振華夏,此時關羽的人生到了顛峰時期!



然而不久後,東吳大都督呂蒙白衣渡江奪取了荊州,這樣一來,關羽由絕對的優勢變成為被前後夾攻,慢慢敗跡顯象,最後敗走麥城,突圍時被東吳所擒,最終被斬殺!


那麼,關羽死後,為何劉備做的第一件事是稱帝,而不是為關羽報仇呢?

按理說關羽死後,劉備肯定會發傾國之兵為這個曾經一個頭磕在地上的結義兄弟報仇,但劉備卻暫停了這個舉動,那是因為:

關羽死後不到一個月,曹操由於頭疾發作在洛陽去世,曹操死後,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帝位,自此東漢正式滅亡,曹魏政權崛起,既然東漢亡了,劉備又自稱是漢室後裔,此時劉備稱帝名正言順,而建立蜀漢後,既了結了自己稱帝的心願,又能籠絡漢朝舊臣人心,一舉兩得的好事劉備自然不肯放過!




公元222年,劉備舉傾國之兵為關羽報仇,對東吳發起了夷陵之戰,但是卻以慘敗告終,自己也不幸在白帝城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