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關中人走親戚方式的改變

生活在通信、交通、物質條件非常滿意的今天,對親戚朋友之間的聯繫極為方便,但幾十年前,沒有電話、手機、家庭轎車的時候,親戚朋友間的那種聯繫,經歷過的人們估計都快忘記了吧。

數十年前,在關中農村,親戚間的聯繫主要就是過節期間的走動,春節就是最頻繁的,因為當年的自行車都比較稀缺,所以沿襲千年靠步行的親戚間的走動,就非常貼切的稱之為——走親戚。

當年,走親戚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去“合作社”(國家為農村設立的小超市)買來“副食”,也就是“點心”“天鵝蛋”之類的食品,這就是曾經最高檔的禮品,作為拜訪孃家老人的禮品。

農村當年的合作社格局幾乎都一樣,土臺子上邊一塊被鄉親們買東西時,爬著磨得非常光亮的水泥板,就是當年的“櫃檯”,旁邊一個水泥做的盛放食鹽的池子,隔開售貨員與顧客的活動場所,食鹽池子上部的橫杆上吊一杆帶盤子的“桿秤”,可以非常便捷的稱鹽,櫃檯裡邊還有一個油膩膩的“煤油桶”,供大家灌煤油回家照明用,鹼面大家不經常買,大都裝在袋子放在食鹽池子旁邊。

春節前夕,合作社櫃檯上免不了要擺上裝著令人垂涎三尺的“點心”、旁邊印著“食品週轉箱”、大家習慣上叫做“貨盤”的寶貝,那潔白的點心,酥酥的皮上有著幾個誘人的紅點,裡邊包裹的竟是大家想了一整年,油香的、甜甜的吃過就忘了生日的好東西,櫃檯的頂上吊著個紙繩子軲轆,售貨員把放在麻紙上的點心稱好,四方四正地包起來,拽下繩子軲轆的紙繩子綁起來,完了把紙繩子折揉搓幾下,紙繩子斷掉一封點心就包好了,每次跟著大人去買點心不由得就在思謀著,等長大了掙了錢,就買多多的點心,吃個飽!

沒有錢買點心的人家,就用自家的食用油拌麵粉做餡包包子,包子饃是當年閨女給孃家走親戚的必須品,在關中道的口語中“包子饃”也就是閨女的意思。在當年,假如有人說某某家昨天晚上添了一個“包子饃”,那就是那家媳婦給他們家生了一個閨女。

關中人走親戚方式的改變


——李小超先生作品《走親戚》攝於咸陽市古渡廊橋北

包子饃等禮品一般放進帶蓋子的一種長方形竹籃裡,一家人男的抱著大孩子,女人抱著小一點的孩子、挎著竹籃,包子饃的香味吸引著家裡的小狗一路跟隨,這就是當年關中農村人家走親戚的標配。

關中人用這種方式去聯繫親人,溝通彼此半年多來的信息,靠著腳步與包子饃加副食的虔誠,成就了淳樸厚道關中人多年的尊老禮儀。

當國家的政策讓農民們腰包鼓起來的時候,自行車、摩托車、蹦蹦車的出現時,點心的同類“雞蛋糕”(糕點)“江米條”“麻餅”(桃酥)等競相出世,色澤鮮豔、香味撲鼻的各色副食展示的是富裕起來農民們的幸福生活的良好開端,這個階段買禮品的時候,如果相跟著的小孩子有饞這些美味的慾望,大人們就會慷慨地從準備包裝的副食裡捏幾塊,讓自家寶貝解解饞。

這個時期,已經有一部分婦女因為怕麻煩等因素,不動手做包子饃了,這就是關中農人們兜裡開始有錢後,走親戚一個細節變化的實在寫照。

新仟年的第一個十年間,關中重地禮泉企業家推出的“紅星軟香酥”“心特軟”等精品禮品,陸陸續續地改變了農家以包子饃作為禮品的習俗,自帶印刷精美無紡布的禮品袋的出現,讓古老的帶蓋子的竹籃再也沒有人使用,商家的善解人意徹底顛覆了一種古老器具——帶蓋子竹籃的命運。

春節期間農村小道走親戚的隊伍,各種自行車的鈴聲、摩托車的喇叭聲,構成了我們農村那個年代最幸福的音符。

隨著我們國家城市化進程推進的加快,農村的富餘勞動力進入城市,城市建設者、城市服務大軍的隊伍中農民工的出現,為農村賺回來不菲的收入和時新的理念,新時代的走親戚,人們再也不愁吃的現實,禮品已經由悄然興起的禮盒食品,改變為“桶裝油”“袋裝大米”“袋裝麵粉”等實惠型食品,農民們大量購買的家庭轎車後,走親戚的另一種現象就是:城市裡的停車場瞬間搬到了農村的街道!打開轎車後備廂,取出的米麵油完全替代了曾經的禮盒裝的食品。

走親戚,家庭轎車已經改變了“走”的實際意義,坐著轎車走動,讓尊老的禮儀持續發揚下去,這就是美好關中的新氣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