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关中人走亲戚方式的改变

生活在通信、交通、物质条件非常满意的今天,对亲戚朋友之间的联系极为方便,但几十年前,没有电话、手机、家庭轿车的时候,亲戚朋友间的那种联系,经历过的人们估计都快忘记了吧。

数十年前,在关中农村,亲戚间的联系主要就是过节期间的走动,春节就是最频繁的,因为当年的自行车都比较稀缺,所以沿袭千年靠步行的亲戚间的走动,就非常贴切的称之为——走亲戚。

当年,走亲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去“合作社”(国家为农村设立的小超市)买来“副食”,也就是“点心”“天鹅蛋”之类的食品,这就是曾经最高档的礼品,作为拜访娘家老人的礼品。

农村当年的合作社格局几乎都一样,土台子上边一块被乡亲们买东西时,爬着磨得非常光亮的水泥板,就是当年的“柜台”,旁边一个水泥做的盛放食盐的池子,隔开售货员与顾客的活动场所,食盐池子上部的横杆上吊一杆带盘子的“杆秤”,可以非常便捷的称盐,柜台里边还有一个油腻腻的“煤油桶”,供大家灌煤油回家照明用,碱面大家不经常买,大都装在袋子放在食盐池子旁边。

春节前夕,合作社柜台上免不了要摆上装着令人垂涎三尺的“点心”、旁边印着“食品周转箱”、大家习惯上叫做“货盘”的宝贝,那洁白的点心,酥酥的皮上有着几个诱人的红点,里边包裹的竟是大家想了一整年,油香的、甜甜的吃过就忘了生日的好东西,柜台的顶上吊着个纸绳子轱辘,售货员把放在麻纸上的点心称好,四方四正地包起来,拽下绳子轱辘的纸绳子绑起来,完了把纸绳子折揉搓几下,纸绳子断掉一封点心就包好了,每次跟着大人去买点心不由得就在思谋着,等长大了挣了钱,就买多多的点心,吃个饱!

没有钱买点心的人家,就用自家的食用油拌面粉做馅包包子,包子馍是当年闺女给娘家走亲戚的必须品,在关中道的口语中“包子馍”也就是闺女的意思。在当年,假如有人说某某家昨天晚上添了一个“包子馍”,那就是那家媳妇给他们家生了一个闺女。

关中人走亲戚方式的改变


——李小超先生作品《走亲戚》摄于咸阳市古渡廊桥北

包子馍等礼品一般放进带盖子的一种长方形竹篮里,一家人男的抱着大孩子,女人抱着小一点的孩子、挎着竹篮,包子馍的香味吸引着家里的小狗一路跟随,这就是当年关中农村人家走亲戚的标配。

关中人用这种方式去联系亲人,沟通彼此半年多来的信息,靠着脚步与包子馍加副食的虔诚,成就了淳朴厚道关中人多年的尊老礼仪。

当国家的政策让农民们腰包鼓起来的时候,自行车、摩托车、蹦蹦车的出现时,点心的同类“鸡蛋糕”(糕点)“江米条”“麻饼”(桃酥)等竞相出世,色泽鲜艳、香味扑鼻的各色副食展示的是富裕起来农民们的幸福生活的良好开端,这个阶段买礼品的时候,如果相跟着的小孩子有馋这些美味的欲望,大人们就会慷慨地从准备包装的副食里捏几块,让自家宝贝解解馋。

这个时期,已经有一部分妇女因为怕麻烦等因素,不动手做包子馍了,这就是关中农人们兜里开始有钱后,走亲戚一个细节变化的实在写照。

新仟年的第一个十年间,关中重地礼泉企业家推出的“红星软香酥”“心特软”等精品礼品,陆陆续续地改变了农家以包子馍作为礼品的习俗,自带印刷精美无纺布的礼品袋的出现,让古老的带盖子的竹篮再也没有人使用,商家的善解人意彻底颠覆了一种古老器具——带盖子竹篮的命运。

春节期间农村小道走亲戚的队伍,各种自行车的铃声、摩托车的喇叭声,构成了我们农村那个年代最幸福的音符。

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加快,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建设者、城市服务大军的队伍中农民工的出现,为农村赚回来不菲的收入和时新的理念,新时代的走亲戚,人们再也不愁吃的现实,礼品已经由悄然兴起的礼盒食品,改变为“桶装油”“袋装大米”“袋装面粉”等实惠型食品,农民们大量购买的家庭轿车后,走亲戚的另一种现象就是:城市里的停车场瞬间搬到了农村的街道!打开轿车后备厢,取出的米面油完全替代了曾经的礼盒装的食品。

走亲戚,家庭轿车已经改变了“走”的实际意义,坐着轿车走动,让尊老的礼仪持续发扬下去,这就是美好关中的新气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