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正史上關羽敗走麥城期間,只有王甫一個人突圍成功,為何結局依然悲慘?

佳寧姐姐說歷史


關羽是人人敬仰的英雄,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還水淹七軍,生擒魏將於禁,殺死魏將龐德,名震華夏。卻落了個敗死麥城的悲慘下場。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以下:

1、關羽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結果中了呂蒙、陸遜的計策,丟了荊州,敗死麥城。在麥城時,關羽已經面臨巨大的危險,還說即使有埋伏,有何懼哉之類的話,狂妄自大,驕兵必敗,失敗成為必然。

2、《三國志》評價關羽和張飛:“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關羽儘管愛惜士卒,卻瞧不起士大夫之類的人,導致劉封、孟達懷恨在心,見死不救。由此,關羽的失敗也就不難得出了。

3、關羽向在遠在成都的大哥劉備和在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救。劉備雖有心相救,但因為西川到麥城萬里迢迢,救兵無法及時到達。劉備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劉封、孟達處,因為關羽不許立劉封為皇帝,說劉封不是劉備親生的,不可立。招致劉封的嫉恨。再加上孟達的挑撥離間,劉封、孟達最終見死不救,坐觀關羽滅亡。

這時,東吳的諸葛瑾來麥城勸降關羽。關羽說:“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 ”關羽誓與孫權決一死戰,寧死不降。還把諸葛瑾趕出了麥城。

救兵不至,關羽在麥城只能等死。就是姜子牙復生,也無可奈何!

關羽準備從麥城突圍,要走小路。關羽部下王甫勸諫道:“小路有埋伏,應該走大路。”可關羽仍然是本性不改,說:“就算有埋伏,我還怕什麼。”於是,關羽令王甫、周倉率一百人左右守住麥城,以牽制吳兵。而自己和長子關平、趙累率兩百人從小路突圍。

關羽行至二十餘里,被吳將朱然掩殺。掩殺過後,關羽士卒漸漸稀少。走了約四五里路,潘璋又殺過來。關羽出來與潘璋迎戰,戰不三合,潘璋便大敗逃走。關羽不敢戀戰,繼續前行。

此時,趙累已經死在亂軍之中,隨行士兵只有十幾人。而後,關羽在小路又遭到了埋伏,他的赤兔馬被絆馬索絆倒,關羽被潘璋部下馬忠所擒。而潘璋、朱然一同殺來。長子關平也被擒住。上演了關羽“敗走麥城”的千古悲劇。

關羽被孫權擒住後,大罵孫權是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孫權想留住關羽,讓他為自己效力。但孫權的主簿左鹹說當年曹操好好對待關羽,關羽仍然過五關斬六將,都留不住他。而孫權不除掉關羽,必為大患。於是,關羽被孫權殺害,其長子關平也死在孫權的屠刀下。


萌娘播客


王甫,在演義中出場次數不多,也並不怎麼有名,或許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人。

王甫,本是劉璋的部下,劉璋投降劉備之後,王甫也一起歸降了,後來受到了重用,被調到荊州,協助關羽一起鎮守。

荊州淪陷,關羽慘死之後,王甫成功逃回成都,一年之後,王甫隨劉備征討東吳,不幸陣亡。

以上是正史中的記載。


從正史中,不難看出王甫是個足夠忠誠,足夠機智的人。荊州失陷之後,王甫大可順勢投降東吳,就像糜芳、傅士仁一樣,但王甫沒有投敵叛國,而是千里走單騎,回到了劉備身邊。

王甫是有諸多閃光點的人,基於此,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給了王甫多次出場機會,每次出場,都提出了頗有見地的意見,最後,還給了他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死法。

王甫在演義中的設定,是關羽身邊的參謀,足智多謀,見識深遠,才智不輸陳宮。

第一回,關羽要北擊襄陽之時,王甫認為東吳的呂蒙是個禍患,要嚴加防範,但關羽不以為然。

第二回,王甫認為糜芳、傅士仁不可靠,建議關羽換個人選,這個人選就是趙累,但關羽認為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肯定不會有事。


第三回,關羽派潘浚守烽火臺,但王甫認為此人人品不好,私心太重,關羽不以為然。

第四回,關羽兵敗麥城之後,準備突圍,面前有兩條路可走,一條大路,一條小路,王甫建議走大路,因為小路有埋伏,但關羽不以為然,還說了這麼一句氣人的話:

“就算有埋伏,又能咋滴?”

結果呢?真的該咋咋地了!關羽被堵在了小路上,絆馬索一撂倒,馬忠幾個一擁而上,關羽成了甕中之鱉。

王甫提了四次建議,全都是真知灼見,次次命中要害,可惜的是,關羽太自負了,太自以為是了,結果招致慘死的結局,令人唏噓,令人遺憾!


劉備大哥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哭下來的荊州,被關羽一朝丟失殆盡,幾萬人馬損失殆盡,劉備“興復漢室,統一中國”徹底化為泡影了!

而王甫之死,算是人生的最高光時刻。

王甫、周倉守在麥城,這時候,東吳士兵槍挑著關羽父子的首級,對著城門大喊:

“上面的人聽著,你們的頭目已經就地正法了,你們抓緊投降吧!”

王甫、周倉在城樓之上,遠遠地一瞧,果然是關羽的頭顱,二人悲痛萬分,決定隨關羽而去,周倉自殺而死,王甫跳樓而死。

這真是兩條漢子!


一半秋色


首先王甫是一個文臣,他不像關羽一樣,是一個武功高強的武將。所以說用“突圍”這兩個字有點不恰當,王甫死裡逃生僥倖逃出來之後,在公元222年死在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中。


關羽被圍困麥城的時候,人馬僅剩三百多,糧草又盡。到了晚上,很多人翻牆逃跑。關羽打算突圍,看到北門外沒什麼敵軍,於是問城中居民往北能去哪裡,地勢如何,有人回答:“往北都是偏僻的小路,可以到達西川。”關羽說:“今天晚上從這條小路突圍。”

王甫說:“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關羽回答說:“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隨即命令手下嚴整裝束,準備出城。王甫哭著說;“軍侯路上小心,我帶著一百多人死守,即使城破我也不投降,希望軍侯趕緊來救援。”關羽留下週倉和王甫守城,和關平、趙累帶著士兵兩百多人從北門突圍。




而這一切正是在東吳呂蒙的意料之中,因為他知道關羽手下的人不多了,他不敢堂而皇之的走大路,肯定偷偷摸摸的在小路突圍,正好,呂蒙可以在半路堵截來個“甕中捉鱉”這樣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把關羽拿下,關羽雖然是一名武功高強的大將,但是雙拳難敵四手。

當時王甫勸說關羽,要反其道而行之,可是關羽不聽啊,王甫只是關羽手下的一名文官,他也左右不了關羽,所以只能哭著,隨他而去。演義中的王甫是聞知關羽死訊後墮城而死以身殉義,不過正史中的王甫死於夷陵之戰,也就是說王甫也成功逃脫回到了蜀地。



我猜想是關羽不聽王甫勸告執意走小路,而王甫則是帶了幾個.走了大路,呂蒙集中兵力活捉關羽,而此時在大陸上的王甫卻帶人全身而退了,因此,也保住了身家性命。關羽的死不是偶然,他從來都是一意孤行,更不會隨意聽從別人的意見和勸告,即使被呂蒙活捉,捉到孫權處,還是不肯低下他那顆高昂的頭,這結果是被孫權斬殺,身首異處,相當悽慘。


佳寧說歷史


關公在荊州路上,進退無路,謂趙累曰:“目今前有吳兵,後有魏兵,吾在其中,救兵不至,如之奈何?”累曰:“昔呂蒙在陸口時,嘗致書君侯,兩家約好,共誅操賊,今卻助操而襲我,是背盟也。君侯暫駐軍於此,可差人遺書呂蒙責之,看彼如何對答。”關公從其言,遂修書遣使赴荊州來。卻說呂蒙在荊州,傳下號令:凡荊州諸郡,有隨關公出徵將士之家,不許吳兵攪擾,按月給與糧米;有患病者,遣醫治療。將士之家,感其恩惠,安堵不動。



闖哥象棋華山論劍


正史中王甫的結局

正史《三國志》中,王甫的結局是麥城突圍後,隨先主徵吳時,戰死於秭歸,是為國戰死的,並不算太悲催呀?且他的兒子官至尚書右選郎。

國山名甫,廣漢郪人也。好人流言議。劉璋時為州書佐。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隨先主徵吳,軍敗於秭歸,遇害。子祐有父風,官至尚書右選郎。——《三國志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 關羽傳》

剛再次翻閱了被當代喻稱為地方誌的《華陽國志》中的記載,發現給予很高的評價:“李、王四子,並作琳琅。”

李朝字偉南,弟邵字永南,郪人也。王士字義強,從弟甫字國山,文表諸弟也。先主領牧,朝為別駕。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其文朝所造也。後丞相亮府闢西曹掾。亦有文才,兄弟三人號“三龍”。士歷宕渠、犍為、益州太守。甫善言議人流,有美稱,自綿竹令為州右職。——常璩《華陽國志·卷十》

因此題主可能是將小說《三國演義》當成正史了。

演義中描寫王甫的形象很是豐滿,頗有智謀見識,是關羽帳中的隨軍司馬(正史是議曹從事,級別更低一些)。

在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時,給了關羽很多關鍵性的建議,只是關羽自以為安排妥當,沒有聽進他的建議,最終兵敗身死。而王甫固守待援時,看到吳兵提著關羽、關平的人頭來勸降時,王甫大叫一聲,墜城而死……

1、雲長得了襄陽,賞軍撫民。隨軍司馬王甫曰:“將軍一鼓而下襄陽,曹兵雖然喪膽,然以愚意論之:今東吳呂蒙屯兵陸口,常有吞併荊州之意;倘率兵徑取荊州,如之奈何?”雲長曰:“吾亦念及此。汝便可提調此事……”

2、王甫曰:“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須再得一人以總督荊州。”雲長曰:“吾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慮焉?”

3、甫曰:“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之。趙累為人忠城廉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雲長曰:“吾素知潘浚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趙累現掌糧料,亦是重事。汝勿多言,只與我築烽火臺去。”王甫怏怏拜辭而行

以上皆出自於《三國演義 第七十三回·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4、忽流星馬到,報說:“荊州已被呂蒙所奪,家眷被陷。”關公大驚。不敢奔襄陽……

公顧謂司馬王甫曰:“悔不聽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5、公曰:“今夜可走此路。”王甫諫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公曰:“雖有埋伏,吾何懼哉!”即下令馬步官軍:嚴整裝束,準備出城。甫哭曰:“君侯於路,小心保重!某與部卒百餘人,死據此城;城雖破,身不降也!專望君侯速來救援!”公亦與泣別。

以上皆出自於《三國演義 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6、 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乃問周倉曰:“昨夜夢見主公渾身血汙,立於前;急問之,忽然驚覺。不知主何吉凶?”正說間,忽報吳兵在城下,將關公父子首級招安。王甫、周倉大驚,急登城視之,果關公父子首級也。王甫大叫一聲,墮城而死。周倉自刎而亡。於是麥城亦屬東吳。

因此,在正史《三國志》中,王甫是突圍成功的

,隨後跟隨劉備攻打東吳時,戰死於秭歸。

而演義中,王甫並沒有突圍,而是固守麥城,突圍的是關羽父子。後看到吳兵拿著關羽父子人頭後,墮城而死!

《三國演義》中的王甫此類的人物,雖是幕僚、偏將的小小人物,並無大智囊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無沙場戰將的氣吞山河,威震華夏,卻有令人欽佩的決心與氣概、也有忠淳、釋然!雖悲烈身死,卻可敬可嘆……

演義中的王甫有謀略、有道義,寧願率領殘兵、老弱固守麥城,讓統帥關羽帶走了精兵突圍,還建議關羽要走大路,可高傲的關羽哪怕是戰敗被困,依舊拒絕,還高傲述說不怕埋伏,最終身死。

羅貫中先生在此處將關羽的性格描述得淋漓盡致——集忠於君、善與友、勇冠三軍,集大志於一身。但關羽又驕傲、狂妄、輕敵,不聽幕僚的建議,集自大於一身!視天下英雄如愚鈍,殊不知自己早已經被算計於蠱中,成為甕中之鱉……

所以後人在關羽的武神廟,給予了王甫這位文臣的位置!其實也是源於《三國演義》,而非正史……


圖片均來源網絡

原創,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羅貫中先生的創意、意見!


史之為用


公元219年,關羽先達到了個人的巔峰時期,短短數月,他就遇到了自己的“滑鐵盧”,被曹操和孫權兩方軍隊夾擊,敗走麥城。他派出得力干將廖化,向駐紮在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援。然而,劉封和孟達以山城新歸附還不安定為由,拒絕馳援關羽。關羽無奈之下,聽從趙累意見,從麥城突圍,想要進入益州,得到劉備援助,重新奪回荊州。

關羽於是登上城門觀看地勢,他見北門外敵軍不多,於是詢問本城居民:“此去往北,地勢若何?”當地老百姓回答道:“這一條路是山間偏僻小路,可以直達益州。”

關羽思索良久,拍板決定:“今天夜間就從此路突圍。”謀士王甫勸諫道:“小路可能有埋伏,還是走大路保險。”關羽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狂妄自大的秉性,不以為然道:“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關羽是一軍主帥,軍令如山,當即下令全軍,嚴整裝束,準備突圍。關羽也不是所有人馬都出城突圍,而只帶了一部分精壯軍隊突圍,留下老弱病殘,在麥城吸引火力。

關羽是這樣分配的,他帶著義子關平、趙累兩人及二百多人突圍,周倉和王甫等人繼續堅守麥城,吸引東吳軍隊火力。明眼人都知道,跟著關羽突圍,還可能有一條活路,如果留在麥城,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當時麥城無兵無糧,靠什麼抵擋東吳軍隊的突襲。

關羽在的時候,呂蒙有所顧忌,一方面是怕關羽狗急跳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勸降關羽,這才沒有發起總攻擊。現在,關羽逃了,包圍麥城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很可能發起總攻,奪取麥城。

然而,周倉和王甫一點也沒有猶豫,留守麥城,為關羽突圍,創造機會。關羽和關平、趙累等二百多人,走小路突圍。沒想到這一切都被呂蒙算到了,在必經之路上埋伏了重兵。關羽的突圍之路註定是艱辛的,剛剛走了二十多里,便被東吳大將朱然截住。

面對朱然的挑釁,關羽大怒,揮舞著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殺奔而來。朱然怎麼可能是關羽的對手,轉身便逃。關羽於是追趕,卻中了埋伏,手下士兵越來越少。又走了幾里路後,關羽遇到了東吳大將潘璋,打鬥了幾個回合,將其甩掉。此時,趙累已經死在了亂軍之中。關羽在前面開路,關平負責斷後,父子兩人相互扶持著,艱難突圍。

《三國演義》:公不敢戀戰,急望山路而走。背後關平趕來,報說趙累已死於亂軍中。關公不勝悲惶,遂令關平斷後,公自在前開路,隨行止剩得十餘人。

關羽這一次突圍,沒有延續上一次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被呂蒙算到了突圍路線。遙想上一次,關羽辭別曹操,保護著兩位嫂嫂,過五關斬六將,在古城前還斬了追殺自己而來的蔡陽,那是何等風光。現在,關羽虎落平陽被犬欺,幾個東吳的蝦兵蟹將就對關公圍追堵截。

他剛開始,遭到東吳大將潘璋的圍追堵截,好不容易甩掉,又在臨沮被馬忠的絆馬索絆倒,被生擒活捉。他的義子關平,急忙趕來,想要救援,無奈東吳人多勢眾,力盡被擒。

關羽被擒獲後,誓死不降,與義子關平一同遇害。麥城中的王甫和周倉登上城樓,看到關羽父子的首級,大驚失色。王甫大叫一聲,從城樓上掉下去,殞命當場。周倉也自刎而亡。

在演義中,關羽的荊州兵團戰敗後,除突圍向劉封、孟達求援的廖化外,關平、趙累、周倉等人都戰死了,所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而在正史上,關羽敗走麥城,有一個人成功突圍。據《三國志吳主傳》載:“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在正史上,關羽、關平、趙累被東吳擒獲,卻沒有記載王甫是否被擒獲。據記載,關羽等人被擒後,只有王甫一人奇蹟般地突圍成功,回到蜀漢。他到底採用什麼辦法回到蜀漢的,無人得知。他還參加了劉備指揮的夷陵之戰,本想為關羽等人報仇,結果事與願違。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擊敗,損失慘重,連將領也損失了七八個,王甫也未能倖免,戰死在亂軍之中。正史上,王甫雖然逃得了初一(敗走麥城),卻沒有逃得十五(夷陵之戰),他戰死在夷陵,結局依然悲慘。


魁哥說歷史


關羽逃出麥城後,任命王甫據守麥城,聞吳兵在城下,將關公父子首級招安。王甫、周倉大驚,急登城視之,果關公父子首級也。王甫大叫一聲,墮城而死。——《三國演義》

但是經過一番查證之後,在《三國志》中確實有一位叫王甫的歷史人物,有關王甫的記錄在《三國志·鄧張宗楊傳第十五》中,內容如下:


國山(王甫字國山)名甫,廣漢郪人也。好人流言議。劉璋時,為州書佐。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隨先主徵吳,軍敗於秭歸,遇害。

雖然正史上確實存在王甫這麼一個歷史人物,並且也有在同一時期荊州為官的經歷——為荊州議曹從事。但是由於其人歷史記載過於簡單,沒有證據表明王甫是從麥城突出重圍的記載。從關羽麥城突圍這一事件來看,包括關羽在內突圍的人全部被吳國將領馬忠全部俘獲,被一鍋端了,沒有一個人成功跑出去。
王甫作為一個文官,假設王甫當時也在這群人裡面,連關羽這樣久經沙場的武將都沒有突出重圍,王甫則肯定更加不可能。因此,王甫從麥城突圍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至於王甫為什麼後來又出現在夷陵之戰中,我認為有兩種解釋:一、在麥城突圍的過程中王甫被吳軍俘獲,後來王甫可能是和廖化一樣,想辦法從吳國那邊重新跑了回來。二、可能王甫在之前已經先行回到了蜀地,並沒有深陷在麥城之圍中。
王甫在夷陵之戰中遇害的記載就更加簡單了,根本沒有任何的前因後果,反正王甫就是由於夷陵之戰蜀軍的慘敗,最終死在亂軍之中。至於悲不悲劇什麼的根本就談不上,只能說王甫命不好吧。


浮沉的歷史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歷史雖以過去千年,但關羽一世英雄,以忠誠著稱,千古傳唱。在劉備進駐蜀地時,留關羽駐守荊州,當劉備一行在蜀地不斷壯大,屬下個個立下戰功之時,關羽卻不甘示弱,也想做出點成績,高傲的關羽揮師北進,空留荊州。吳地呂蒙趁機奪取荊州,部分留守駐軍倒戈相向,荊州失守。關羽已四面楚歌,北有曹操,南有孫權,勢不力敵,援軍遲遲未到,說關羽大勢已去,拒絕救援。無奈突襲敗走麥城,半路遇到呂蒙,逼入絕境,關羽自知無力迴天,自刎已盡忠誠。





玉金視覺


體制所決定。


用戶108346128661


棄主逃生!天理不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