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美國是如何維持霸權的?

(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於大量黃金流入美國,以及美國無與匹敵的生產率和戰勝國地位,1944年,美國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即黃金——美元體系,黃金價格固定在每盎司35美元,其他貨幣以美元為依據,使美元成為了世界貨幣,控制了世界貿易體系。

截至1945年,世界上80%的黃金存在美國的金庫裡。美元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儲蓄貨幣,全世界都認為它比黃金更安全,同時,美元也成為美國維護其霸權地位的核心政策之一。

但是隨著戰後歐洲和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越南戰爭的爆發,使得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美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受到衝擊,尤其是引發了各國的不信任,法國就要求從美國將黃金提回去。

為了防止連鎖效應,1971年,尼克松發表電視講話,提出“浮動”匯率制,持續了27年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壽終正寢,美元的主導地位岌岌可危了。

然而1974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給了美國機會,當時除了伊朗和土耳其以外,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都參與了進來,甚至連巴基斯坦、古巴、蘇丹、烏干達都派兵參與了戰爭,而且還是在猶太人贖罪日發動偷襲,在絕對兵力、絕對裝備、戰術偷襲的情況下,阿拉伯人竟然還是被以色列打敗了。

這場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認識到他們無法在軍事上擊敗以色列,也打醒了阿拉伯國家。

之後沙特等國認識到蘇聯保護不了他們,開始轉向美國,正好美國此時為了美元的事焦頭爛額,雙方一拍即合,美國和沙特進行了談判,於1975年達成了一項協議。

歐佩克承諾只用美元為石油定價,“石油美元”應運而生,對應的美國也承諾保護沙特等國。

美元由黃金定價轉為石油定價,意味著石油交易使美元的分量自然而然地增加,各國對美元產生了依賴性需求,因為石油與黃金不同,石油是經濟的血液,本身就具有突出的使用價值,而對石油的需求等於對美元的需求。

如此一來,各國必須儲備美元以購買急需的石油,美元在石油交易中扮演全球儲蓄貨幣角色的體系,使對美元的需求保持在人為的高漲狀態。

這使美國能夠無需任何代價地印製美元,以償付增長了的軍事開支和進口消費品的開支。能夠被印製的美元數量沒有任何理論上的限制。只要美國沒有遇到重大挑戰者,並且其他國家對美元有信心,這個體系就會起作用。

但是,如同佈雷頓森林體系一樣,當石油美元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便開始出現漏洞。這時,只有市場力量才能決定美元的價值。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美元失去了石油的支撐,美國也將無法再對世界進行控制。

因此,控制資源,維護石油美元的地位,顯然是美國的核心利益。

例如,在與蘇聯爭霸中相對軟弱的卡特政府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和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對蘇聯的態度變得現實和強硬起來,宣佈

“任何企圖控制海灣地區的外來勢力都將被認為是對美國根本利益的侵犯,我們將採取任何必要手段,包括武裝力量在內,反擊這種企圖”

美國是如何維持霸權的?

這是因為當時蘇聯企圖控制的地區,威脅到中東這個世界上2/3石油出口地區。

(二)

要保持“石油美元”的地位不可動搖至少需要兩個條件:

第一,避免歐佩克成員國擅自廢止與美國達成的協議,採用其他貨幣出口石油;

第二,防止出現與美元競爭的貨幣。

針對第一個方面,美國關注的重點是與美國為敵的歐佩克成員國,特別是伊拉克、伊朗、委內瑞拉等國;

針對第二個方面,美國要應對的顯然是歐盟和中國,因為只有他們具有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經濟實力。

所以美國一定要推翻伊拉克和伊朗,維護避免出現第一個問題,同時如果美國控制了中東的石油,俄羅斯的石油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另一方面,美國阻止歐洲一體化,打壓歐元,阻止歐元對美元發起挑戰,所以才會有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和如今的英國脫歐事件。

1999年1月1日,醞釀了近半個世紀的歐元,作為歐洲統一貨幣,率先在歐盟11個國家啟用。

冷戰結束後歐盟與中東經濟、政治關係的發展為石油歐元的出現提供了客觀條件,石油歐元成為一種“現實可能性”,“石油美元”面臨嚴峻挑戰。

由於歐洲使美國的傳統盟友,美國不能表態不支持歐盟一體化,所以美國一方面製造歐盟周邊不穩定,一方面阻止歐盟對中東的影響力,由自己全面主導中東的經濟、政治進程。

冷戰結束後,蘇聯在中東的影響消失了,其繼承國俄羅斯無足夠實力插手中東事務,美國有獨霸中東的氣勢。

但歐盟隨著自身一體化程度的加深,政治、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不甘心作美國的小夥伴,力爭在外交上顯示歐盟獨立自主的個性,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一員。

而且美國對以色列一貫的保護與偏袒也極大地挫傷了阿拉伯國家民眾的感情,美國為此付出了在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政治基礎受到削弱的戰略代價,使它們對歐洲更有好感。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已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推行霸權政策的最強有力挑戰者。但由於在軍事上弱於美國,在政治談判方面無法與美國在中東的地位相抗衡,因此,歐盟特別注意發揮自身的地緣政治、經濟優勢,揚長避短,大力發展與中東國家的經貿合作,力圖擴大在該地區的影響,爭取更大的發言權。

歐盟的努力已取得顯著成效,歐盟與中東國家,特別是與地中海沿岸中東國家的經濟聯繫緊密。

歐盟先後與土耳其、突尼斯、摩洛哥、約旦、埃及、阿爾及利亞、黎巴嫩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議。

而與美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的中東國家只有以色列、約旦和摩洛哥,美國與中東國家進行地區經濟合作的基礎遠不如歐盟,美國與中東國家的貿易規模要比歐盟小得多。

歐盟利用其對巴勒斯坦的經濟援助和阿拉伯世界對美國同情以色列的不滿,加緊在中東活動,而美國則公開要求歐盟不在中東扮演引人注目的角色,遭到歐盟拒絕。

2000年,時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率先打破歐佩克與美國達成的“石油美元”協議,開始要求伊拉克石油的買家以歐元作為支付貨幣。

雖有伊朗、俄羅斯、委內瑞拉、利比亞也都開始公開討論這種方案。

對美國來說,一旦這個口子開啟,將嚴重挑戰美元的世界地位,隨著各國和各企業把美元資本轉為歐元資本,美國的資產和證券市場泡沫將毫無疑問地會破裂。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有以軍事手段加大對能源富集地中東和中亞的控制。

然而,採用軍事手段必須出師有名。

(三)

冷戰結束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是維持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

在具體措施上則表現為以軍事為支柱,以經濟、科技為基礎,以北約和日美同盟為左膀右臂,以美洲為重要依託,以“民主”為旗幟。

在歐洲地區,美國護持霸權的核心政策是擴大北約以遏制俄羅斯的重新崛起,避免其再次嚴重威脅美國的政治、經濟利益。

美國以北約的安全保障及經濟援助為誘餌,為試圖加入的東歐國家設置民主化標準,以擴大民主國家的範圍、鞏固冷戰成果,以及為美國的軍工集團提供更多訂單。

同時美國通過北約的擴大也為北約注入了新活力,以利於控制歐洲國家,比如以“新歐洲”牽制“老歐洲",抵消因冷戰結束後歐盟地域擴大、經濟政治統一步伐加快等而可能增強的歐洲獨立意識和隨之產生的政治分離傾向。

隨著北約成員國卻不斷增多,功能也日益擴大,從冷戰期間的重被動性防禦、威懾敵對勢力演變為反恐、反擴散,並高呼“人道主義”的口號,以積極的軍事行動干預冷戰結束後出現的區域性民族衝突,其職權範圍也擴大到北約之外的國家。

比如中東歐地區原蘇聯集團華約組織成員國波蘭、匈牙利、捷克已於1999年加入北約,但美國等西方國家仍然不顧俄羅斯的強烈反對,利用矛盾,並製造利己的新矛盾,試圖把北約成員國和其干預範圍繼續向其他東歐國家,以及巴爾幹、中亞、高加索地區延伸,北約新的“亞洲化”趨勢明顯。

此趨勢進一步對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形成擠壓,衝擊著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甚至直接威脅到中國和伊朗的利益,畢竟這一地區的油氣資源和地緣特徵是無論哪個大國都不能忽視的。

由於中亞一直以來是俄羅斯主導的勢力範圍,美國沒有機會通過軍事滲入方式讓北約干預此地區國家。

然而,九一一事件給美軍進入中亞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首次將追求“絕對安全”突出到戰略高度,宣佈進行導彈防禦系統實驗,單方面退出了一度被認為是國際戰略穩定之基石的《反彈道導彈條約》,把反擴散、反恐、打擊“失敗國家”、“無賴國家”作為第一要務,由此而衍生出“先發制人”戰略,打擊重點是恐怖分子,以及支持恐怖分子的國家。

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不久,美國就在北約盟國甚至俄羅斯等國的支持下進軍阿富汗,打擊塔利班恐怖組織,把軍事觸角伸向了中亞縱深地區,趁機在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了軍事基地,並努力使其永久化。

北約成員國也給美國以大力支持,並派遣大批軍事人員進入阿富汗。這一切為北約的繼續擴張創造了條件。

而此前北約已在巴爾幹地區的波黑、科索沃和馬其頓部署有維和部隊。

這樣,中亞、高加索、巴爾幹這一被稱為歐亞大陸中心地區被置於北約的干預和控制範圍內。

美國是如何維持霸權的?


同樣,繼阿富汗戰爭後,藉著反恐的勢頭,美國便把目光轉向了中東,試圖把北約的干預範圍擴大到中東地區,以軍事先行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經濟、政治控制。

美國擔心其他歐佩克國家也和伊拉克一樣以歐元代替美元作為償付石油的貨幣,於是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因為這樣一來就等於告訴其他國家誰效法薩達姆,誰將有同他類似的下場。

而至於美國所聲稱的伊拉克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支持恐怖主義、建一座照亮“大中東”的民主燈塔等都不是“倒薩”的關鍵理由,有些甚至只是子虛鳥有的藉口。

伊拉克戰爭剛結束,伊拉克部就宣佈石油出口重新回到以美元支付的方式,經濟、政治的利益往往需要軍事力量作保障。

美軍佔領伊拉克後,主導北約加強了與中東國家的安全“合作”,並提出“大中東計劃”,削弱了歐盟、阿盟和歐佩克的地位,全方位地主導了中東地區政治、經濟的進程,以避免出現“石油歐元”對美國經濟和霸權地位造成重創。

(四)

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德兩國,由於在能源上受制於俄羅斯,對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給予毫不猶豫的支持,希望能在中亞的能源開發上分得一杯羹,或者開闢一條不受俄羅斯控制的能源通道,削弱俄羅斯對它們的能源控制力。

然而,美國對伊拉克開戰則是對所謂“老歐洲”利益的挑戰,老歐洲已經知道美國欲繼阿富汗戰爭之後,利用北約全面控制中東石油,並繼而控制老歐洲和整個世界。

美國是如何維持霸權的?

因為美國對發達國家的控制就是控制發達工業國家所需要的重要能源資源及運輸途徑和其他戰略物資。

美國的終極戰略目標是將當前的美國霸權轉變為更為持久的體系,遏全球挑戰者的出現,防範的主要手段是經濟和軍事,“拓展民主自由”是輔助手段。

軍事手段具體表現為北約和日美同盟,經濟手段主要表現為“石油美元”,軍事和經濟兩種手段相互促進。

對美國可能的挑戰者中,歐盟和中國最有可能,歐盟的經濟總量和美國持平,中國則接近美國的70%。

為了阻止這兩個地區的壯大,美國意識到必須控制能源富集區,要做到這一點,美國必須要控制中東、中亞地區。

所以,即使沒有發生九一一事件,美國很可能照樣會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發動戰爭,通過對能源區的全面經濟、政治、軍事控制,繼而控制潛在大國和國家集團,保護“石油美元”,維護美國的霸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