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美国是如何维持霸权的?

(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于大量黄金流入美国,以及美国无与匹敌的生产率和战胜国地位,1944年,美国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黄金——美元体系,黄金价格固定在每盎司35美元,其他货币以美元为依据,使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控制了世界贸易体系。

截至1945年,世界上80%的黄金存在美国的金库里。美元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储蓄货币,全世界都认为它比黄金更安全,同时,美元也成为美国维护其霸权地位的核心政策之一。

但是随着战后欧洲和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越南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尤其是引发了各国的不信任,法国就要求从美国将黄金提回去。

为了防止连锁效应,1971年,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提出“浮动”汇率制,持续了27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寿终正寝,美元的主导地位岌岌可危了。

然而1974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给了美国机会,当时除了伊朗和土耳其以外,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都参与了进来,甚至连巴基斯坦、古巴、苏丹、乌干达都派兵参与了战争,而且还是在犹太人赎罪日发动偷袭,在绝对兵力、绝对装备、战术偷袭的情况下,阿拉伯人竟然还是被以色列打败了。

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认识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打醒了阿拉伯国家。

之后沙特等国认识到苏联保护不了他们,开始转向美国,正好美国此时为了美元的事焦头烂额,双方一拍即合,美国和沙特进行了谈判,于1975年达成了一项协议。

欧佩克承诺只用美元为石油定价,“石油美元”应运而生,对应的美国也承诺保护沙特等国。

美元由黄金定价转为石油定价,意味着石油交易使美元的分量自然而然地增加,各国对美元产生了依赖性需求,因为石油与黄金不同,石油是经济的血液,本身就具有突出的使用价值,而对石油的需求等于对美元的需求。

如此一来,各国必须储备美元以购买急需的石油,美元在石油交易中扮演全球储蓄货币角色的体系,使对美元的需求保持在人为的高涨状态。

这使美国能够无需任何代价地印制美元,以偿付增长了的军事开支和进口消费品的开支。能够被印制的美元数量没有任何理论上的限制。只要美国没有遇到重大挑战者,并且其他国家对美元有信心,这个体系就会起作用。

但是,如同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样,当石油美元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开始出现漏洞。这时,只有市场力量才能决定美元的价值。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美元失去了石油的支撑,美国也将无法再对世界进行控制。

因此,控制资源,维护石油美元的地位,显然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例如,在与苏联争霸中相对软弱的卡特政府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和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对苏联的态度变得现实和强硬起来,宣布

“任何企图控制海湾地区的外来势力都将被认为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手段,包括武装力量在内,反击这种企图”

美国是如何维持霸权的?

这是因为当时苏联企图控制的地区,威胁到中东这个世界上2/3石油出口地区。

(二)

要保持“石油美元”的地位不可动摇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避免欧佩克成员国擅自废止与美国达成的协议,采用其他货币出口石油;

第二,防止出现与美元竞争的货币。

针对第一个方面,美国关注的重点是与美国为敌的欧佩克成员国,特别是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等国;

针对第二个方面,美国要应对的显然是欧盟和中国,因为只有他们具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实力。

所以美国一定要推翻伊拉克和伊朗,维护避免出现第一个问题,同时如果美国控制了中东的石油,俄罗斯的石油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另一方面,美国阻止欧洲一体化,打压欧元,阻止欧元对美元发起挑战,所以才会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如今的英国脱欧事件。

1999年1月1日,酝酿了近半个世纪的欧元,作为欧洲统一货币,率先在欧盟11个国家启用。

冷战结束后欧盟与中东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为石油欧元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石油欧元成为一种“现实可能性”,“石油美元”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欧洲使美国的传统盟友,美国不能表态不支持欧盟一体化,所以美国一方面制造欧盟周边不稳定,一方面阻止欧盟对中东的影响力,由自己全面主导中东的经济、政治进程。

冷战结束后,苏联在中东的影响消失了,其继承国俄罗斯无足够实力插手中东事务,美国有独霸中东的气势。

但欧盟随着自身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不甘心作美国的小伙伴,力争在外交上显示欧盟独立自主的个性,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一员。

而且美国对以色列一贯的保护与偏袒也极大地挫伤了阿拉伯国家民众的感情,美国为此付出了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政治基础受到削弱的战略代价,使它们对欧洲更有好感。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已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行霸权政策的最强有力挑战者。但由于在军事上弱于美国,在政治谈判方面无法与美国在中东的地位相抗衡,因此,欧盟特别注意发挥自身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力图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争取更大的发言权。

欧盟的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效,欧盟与中东国家,特别是与地中海沿岸中东国家的经济联系紧密。

欧盟先后与土耳其、突尼斯、摩洛哥、约旦、埃及、阿尔及利亚、黎巴嫩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议。

而与美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中东国家只有以色列、约旦和摩洛哥,美国与中东国家进行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远不如欧盟,美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规模要比欧盟小得多。

欧盟利用其对巴勒斯坦的经济援助和阿拉伯世界对美国同情以色列的不满,加紧在中东活动,而美国则公开要求欧盟不在中东扮演引人注目的角色,遭到欧盟拒绝。

2000年,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率先打破欧佩克与美国达成的“石油美元”协议,开始要求伊拉克石油的买家以欧元作为支付货币。

虽有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利比亚也都开始公开讨论这种方案。

对美国来说,一旦这个口子开启,将严重挑战美元的世界地位,随着各国和各企业把美元资本转为欧元资本,美国的资产和证券市场泡沫将毫无疑问地会破裂。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有以军事手段加大对能源富集地中东和中亚的控制。

然而,采用军事手段必须出师有名。

(三)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是维持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在具体措施上则表现为以军事为支柱,以经济、科技为基础,以北约和日美同盟为左膀右臂,以美洲为重要依托,以“民主”为旗帜。

在欧洲地区,美国护持霸权的核心政策是扩大北约以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避免其再次严重威胁美国的政治、经济利益。

美国以北约的安全保障及经济援助为诱饵,为试图加入的东欧国家设置民主化标准,以扩大民主国家的范围、巩固冷战成果,以及为美国的军工集团提供更多订单。

同时美国通过北约的扩大也为北约注入了新活力,以利于控制欧洲国家,比如以“新欧洲”牵制“老欧洲",抵消因冷战结束后欧盟地域扩大、经济政治统一步伐加快等而可能增强的欧洲独立意识和随之产生的政治分离倾向。

随着北约成员国却不断增多,功能也日益扩大,从冷战期间的重被动性防御、威慑敌对势力演变为反恐、反扩散,并高呼“人道主义”的口号,以积极的军事行动干预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区域性民族冲突,其职权范围也扩大到北约之外的国家。

比如中东欧地区原苏联集团华约组织成员国波兰、匈牙利、捷克已于1999年加入北约,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利用矛盾,并制造利己的新矛盾,试图把北约成员国和其干预范围继续向其他东欧国家,以及巴尔干、中亚、高加索地区延伸,北约新的“亚洲化”趋势明显。

此趋势进一步对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形成挤压,冲击着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甚至直接威胁到中国和伊朗的利益,毕竟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和地缘特征是无论哪个大国都不能忽视的。

由于中亚一直以来是俄罗斯主导的势力范围,美国没有机会通过军事渗入方式让北约干预此地区国家。

然而,九一一事件给美军进入中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首次将追求“绝对安全”突出到战略高度,宣布进行导弹防御系统实验,单方面退出了一度被认为是国际战略稳定之基石的《反弹道导弹条约》,把反扩散、反恐、打击“失败国家”、“无赖国家”作为第一要务,由此而衍生出“先发制人”战略,打击重点是恐怖分子,以及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

九一一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就在北约盟国甚至俄罗斯等国的支持下进军阿富汗,打击塔利班恐怖组织,把军事触角伸向了中亚纵深地区,趁机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军事基地,并努力使其永久化。

北约成员国也给美国以大力支持,并派遣大批军事人员进入阿富汗。这一切为北约的继续扩张创造了条件。

而此前北约已在巴尔干地区的波黑、科索沃和马其顿部署有维和部队。

这样,中亚、高加索、巴尔干这一被称为欧亚大陆中心地区被置于北约的干预和控制范围内。

美国是如何维持霸权的?


同样,继阿富汗战争后,借着反恐的势头,美国便把目光转向了中东,试图把北约的干预范围扩大到中东地区,以军事先行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政治控制。

美国担心其他欧佩克国家也和伊拉克一样以欧元代替美元作为偿付石油的货币,于是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告诉其他国家谁效法萨达姆,谁将有同他类似的下场。

而至于美国所声称的伊拉克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支持恐怖主义、建一座照亮“大中东”的民主灯塔等都不是“倒萨”的关键理由,有些甚至只是子虚鸟有的借口。

伊拉克战争刚结束,伊拉克部就宣布石油出口重新回到以美元支付的方式,经济、政治的利益往往需要军事力量作保障。

美军占领伊拉克后,主导北约加强了与中东国家的安全“合作”,并提出“大中东计划”,削弱了欧盟、阿盟和欧佩克的地位,全方位地主导了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的进程,以避免出现“石油欧元”对美国经济和霸权地位造成重创。

(四)

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德两国,由于在能源上受制于俄罗斯,对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给予毫不犹豫的支持,希望能在中亚的能源开发上分得一杯羹,或者开辟一条不受俄罗斯控制的能源通道,削弱俄罗斯对它们的能源控制力。

然而,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则是对所谓“老欧洲”利益的挑战,老欧洲已经知道美国欲继阿富汗战争之后,利用北约全面控制中东石油,并继而控制老欧洲和整个世界。

美国是如何维持霸权的?

因为美国对发达国家的控制就是控制发达工业国家所需要的重要能源资源及运输途径和其他战略物资。

美国的终极战略目标是将当前的美国霸权转变为更为持久的体系,遏全球挑战者的出现,防范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和军事,“拓展民主自由”是辅助手段。

军事手段具体表现为北约和日美同盟,经济手段主要表现为“石油美元”,军事和经济两种手段相互促进。

对美国可能的挑战者中,欧盟和中国最有可能,欧盟的经济总量和美国持平,中国则接近美国的70%。

为了阻止这两个地区的壮大,美国意识到必须控制能源富集区,要做到这一点,美国必须要控制中东、中亚地区。

所以,即使没有发生九一一事件,美国很可能照样会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发动战争,通过对能源区的全面经济、政治、军事控制,继而控制潜在大国和国家集团,保护“石油美元”,维护美国的霸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