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在冷兵器時代,中國古代城池防禦體系中,有城牆、城門和護城河三個防禦子系統。前文《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概說了城牆防禦系統,今天說說城門防禦系統。

一、保衛城門,是建設以甕城為核心城門防禦系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城池的攻與防,歷來是一對矛盾。在攻防實踐中,雙方不斷升級各自的系統。作為守方,無論採取少開城門、單門洞、增加木門的厚度和堅固度、城門處城牆加厚等一系列措施,相對堅固的城牆,城門仍是整個城防系統最薄弱的環節,歷來成為城池攻防的重點、焦點和首選。 因而,如何守住城門,成為整個城防的重中之重。為加強對城門的防禦,古人不斷完善城門防禦設施,逐漸構建了以甕城為核心的城門防禦系統。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西安明城牆西門安定門外甕城(面積4000平米)

該系統的早期雛形,見於龍山時期淮陽平涼臺南門兩側所建的門衛房,龍山晚期陝北神木的石峁城址中的甕城,河南新鄭望京樓商代城址中出現的“凹”字形城門,山西垣曲商城城門處出現的夾牆設施等。該系統的建造技術和建造方式,有一個發展變化、逐漸成熟的過程。到了北宋時期,該系統走向成熟,並廣泛運用到東京外城的城門防禦。

北宋時期的《武經總要》一書,第一次出現了關於甕城的明確記述,書內詳細繪製了東京外城的甕城圖,而且形式多樣、種類豐富。遺憾的是,多姿多彩的東京外城甕城,經歷金元之後的多次黃河水患,已淤埋在4——7米深了地下,我們已無緣相見,但從南京、西安、平遙等許多保存下來的明代甕城,我們仍然可以一睹甕城的風采。

明清時期甕城築造技術達到頂峰。明清時期的古城如北京、南京、西安、成都、開封、平遙等,城門附近普遍築有甕城,形制也更趨多樣化,如明代南京城還出現了內甕城;甕城的夯土牆體普遍採用磚、石內外包封,修建了城牆的排水系統,使甕城更加堅固。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平遙古城的外甕城

甕城是古人為了有效保護城門,在城門處修築的將城門包裹起來一個小城。甕城的城牆與主城牆連為一體,多呈半圓形,少數呈方形或矩形。稱小城為甕城是因為其形似甕,其作用有“甕中捉鱉”的功效。

甕城防禦體系由築城牆與甕城牆、主城門與甕城門、主城牆上的城門樓、甕城牆上的箭樓等附屬設施構成。

二、設陷阱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是甕城的使命

(一)通過增加城門數量最大限度增加攻城難度。有了甕城,攻入城內需要連破兩道以上的城門。如《東京夢華錄》記載:"城門皆甕城三層,屈曲開門,唯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皆直門兩重,蓋此係四正門,皆留御路故也。"東京城門甕城都是三層,自然城門數量增加,從城門處攻入城內的難度,自然呈幾何級增大。

而且在東京外城的12個城門中,由於“御路”的原因,只有南薰門等四個城門與甕城門在一條直線上,其他八個門和甕城上的門不在一條直線上。甕城門一般都開在甕城牆的一側,普遍為兩個側門,也有開一個側門的,而且甕城門小於城牆門。即使用攻城錘破了甕城門,進入小小的甕城,攻城錘也基本失去作用。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平遙古城的方形單層外甕城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河北永年廣府甕城的側門外側

(二)最大限度加大保衛和反擊力量。有了翁城牆,上面就可以容納更多的兵力。有的甕城牆裡,還設有藏兵同,城上城下可以有更多的兵力投入戰鬥。

甕城牆上的箭樓有很多窗口,多層箭窗,既是觀察窗口,也是立體的發射窗口。正面的四十八窗,內部各層有樓梯相連,士兵可以直接登至各層臨窗戰鬥。如果同時向下發射弩箭,會形成很大的殺傷力。箭窗上設有小木門,危險時可以關閉防箭。

箭樓左右側壁山牆,下部一層不設窗口,是為了防止攻上城牆的敵人;箭樓側壁上的箭窗,是考慮到一旦敵方攻上城牆時,守禦者可以退入箭樓內,射殺城牆上的敵人。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復建的西安南門箭樓。每個窗口都是一個射擊孔。

(三)預設陷阱,甕中捉鱉,不服來戰。甕城就是一個預設的軍事陷阱,而且還是攻城方都知道的明陷阱。甕城的精彩之處在於把防禦和進攻結合在一起。當敵人攻破第一道門進入甕城後,甕城門會突然落下一道閘門,把敵人困在小小的四面高牆的甕城裡,形成“關門打狗、甕中捉鱉”之勢。甕城上面的守軍可以居高臨下射殺敵人,甕城內藏兵洞裡的士兵也可以突然破門而出,與敵廝殺。把關在甕城裡的敵人全部消滅,使被動防禦變成了主動進攻。

三、甕城的種類和形制,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一)旱門甕城和水門甕城。城牆上闢出陸路通道的城門,叫旱門;有河流穿城的,闢出水路通道的城門,叫水門。有的城池的城門全部為旱門,有的城池也闢有少量的水門,如南京的三山門(後稱水西門 ),開封的上善門,都是水門。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蘇州古城牆的八座水門之一

在旱門處築造的甕城即旱門甕城 ;在水門外築造的甕城即水門甕城,水門甕城形制又分為“柺子城”和雙曲尺形兩種。雙曲尺形則可謂“柺子城”的簡化版。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北宋東京外城水門——上善門甕城

宋人稱呼左右對稱的兩翼為“柺子”,所以興建在水門左右的“甕城”,被叫作是“柺子城”。開封城有6座水門,宋人在水門兩側分別修築一座甕城,甕城裡面屯兵,可以對靠近水門的敵人進行殺傷。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水門甕城,又叫柺子城

(二)按甕城的平面形狀,分方形甕城、矩形甕城、半圓形甕城(月城)、半橢圓形甕城。

以半圓形甕城為多。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北宋東京半圓形的外甕城

(三)按甕城的層數,可分單甕城和多重甕城。一般以單甕城為多。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多層甕城及甕城上的箭樓

(四)按甕城的位置,甕城又分為內甕城、外甕城和內外雙甕城。建在城門外面的叫外甕城,建在城門裡面的叫內甕城 。建在城門內外兩側的叫內外甕城。一般以外甕城居多。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南京明代城牆正陽門的內甕城與外甕城

南京城牆建設別出心裁,城牆呈不規則圖形,城牆上不設馬面,在甕城建設上更有創意,一改長期建設外甕城的定例,首開建設內甕城的先河。在南京十三個城門甕城中,十二個是內甕城,只有神策門處設置的是外甕城。 其中3座最大的內甕城分別設置在通濟、 聚寶、三山門內。

由於內甕城設置在城門裡邊,就有條件設置藏兵洞,平時用於儲備軍用物資,將城門這一薄弱的防禦部位變成防禦作戰中的強點,這是外甕城所無法做到的。全國現存最大的甕城——南京中華門甕城,共有4層牆體,四道券門,呈"目"字形結構,每道甕城都有一副雙扇包鐵門和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藏兵洞共有27個,最大的一個內部面積達310平方米,可藏兵3000餘人。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天下第一甕城——南京中華門多重內甕城

四、甕城在防禦設施上的應用,由點及面,由此及彼

(一)甕城在城防中應用,經歷了由北到南逐漸遞傳,再由南向全國輻射的過程。自秦、漢始,甕城開始在我國東北、內蒙古、西北等地的邊疆城池中大量運用,唐代,在南方城池如揚州、成都等城中也開始出現甕城。甕城在中原腹地、尤其是都城中首次使用,卻是在北宋東京城。北宋南遷後,把成熟的甕城建造技術,廣泛運用到南方城池防禦中,如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府城平江(今蘇州)、襄陽、贛州等,都出現了甕城。

明朝特別重視城防建設,在南京、中都鳳陽府、北京順天府,以及西安、歸德(今河南商丘)、平遙等府、州,甚至縣級,普遍修建城牆,同時也把以甕城為核心的城門防禦模式,推向了全國。我們現在看到的甕城,或者甕城遺址,絕大部分都是明朝建設的。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西安明城牆外甕城

(二)是否應用甕城也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影響,以必要為原則。如進攻型朝代,普遍不設甕城。周、秦、漢、唐時期的洛陽、西安等地,均未見使用甕城的先例;元代統治者自恃強大,在元大都和元上都》也均未設置甕城,但在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元天順帝又在元大都臨時加築了甕城。

不易遭到進攻的城池,普遍也不設甕城。如地處大西南雲貴高原上的城池,不像我國北方和中原地帶的城池頻繁遭到攻擊,防禦設施建設的比較簡約,一般也沒有甕城。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大理古城牆的四個大門,都沒有甕城

而在北部邊疆的小城鎮,也普遍建設甕城來增加防禦能力。如建成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的甘肅永泰古城,又稱永泰龜城,周長只有1,7公里,作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要塞,四個城門處均建有甕城。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永泰龜城,但護城河、馬面、甕城等防禦設施非常完備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重慶淶灘古鎮的甕城。內有藏兵同。

(三)甕城在其他防禦設施上的應用

1.在長城關城上的應用。明朝時期,為加強北部邊防,在長城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等關城,均設置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堅固的甕城。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長城居庸關的甕城

2.在山寨門口的應用。與城池的常備性防禦不同,山寨大多用來臨時性防禦,依靠四周險要地勢,很難攻破,因而山寨門口很少建甕城。但個別山寨也在主門處設置甕城。

甕城,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中最大的陷阱

難得一見的山寨門甕城

結語。甕城在現代武器面前,可謂不值一提;而在古代,甕城還是以它特有的功能,為保一方平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做出了千年的貢獻。

甕城是個陷阱,卻是防禦性的陷阱,是設在明初的陷阱。在這個陷阱裡,我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中國人幾千年來愛好和平的精神內核。

參考文獻:

1、劉春迎 《北宋東京外城上的甕城及其形制考略 》

2、沈啟鵬 《古通州甕城遺址的發現、保護及啟示》

備註:圖片資料來自網絡,同時也參考了網上的文字資料,一併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