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一個善於觀察的人,不會是一個失敗的人”——解讀觀察力

(一)觀察力:認識事物特徵的“觸角”

什麼是觀察?觀察就是通過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品嚐和皮膚接觸等形式來認識事物的心理過程,它是有一定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比較持久和主動的知覺;觀察就是個體按預定目的主動考察事物的感知覺過程,是感知覺活動的高級形式。觀察分為自發觀察與自覺觀察、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等。不論哪一類觀察,都必須是有目的的感知,否則就會發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況。傳說兩千多年前,有一位青年對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十分崇拜,於是不遠萬里前來求教。亞里士多德問明來意後,給他一條魚,要求他看。該青年想:魚經常吃,有什麼好看的呢?因此他漫不經心地看了一眼,結果一無所獲。後來亞里士多德要他對魚進行仔細、系統地看,這位青年終於發現了“魚沒有眼皮”。現在,人們把這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感知覺過程,稱為“觀察”。客觀世界的各種現象所代表的信息首先是通過人的感官到達大腦後才能被人們所感受和覺察,然後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可以說感官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窗口,感知覺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

什麼是觀察力?觀察力就是對客觀事物認識分析並發現和抓住其典型特徵及實質的能力。觀察人人都會,但人與人之間在觀察事物的能力方面卻顯示出很大差異。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在一幅倫敦教堂畫的背景上,把倫敦的霧畫成了紫紅的顏色,於是引起了英國人的爭議,他們認為倫敦的霧應當是灰色的。後來,倫敦人在大街上仔細觀察了霧的顏色,才發現莫奈的觀察是正確的。原來。倫敦霧的紫紅色,是因為煙太多和紅磚房建築造成的。從此,英國人的看法改變了,不再把倫敦霧看成灰色的了,他們還讚譽莫奈是“倫敦霧的發現者”。由於這種觀察力差異的存在,不同的人對事物把握程度會有很大區別。面對同一事物時,所獲得的觀察結果也會大不一樣。有的人對事物一經觀察,便能迅速、全面、深入、正確地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徵,對事物的認識比較深刻;有的人即使對事物進行反覆觀察,所抓住的也僅是一些零碎、表面的特徵,對事物認識得十分膚淺。這說明,儘管人都以自己的觀察力來觸及事物、認識事物,但觀察力這個“觸角”確實有敏銳與遲鈍之分。

觀察力與觀察有著密切聯繫,脫離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就無所謂觀察力,即觀察力是以感知為基礎而形成的。但觀察力是在感知話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固的認識能力,而不是感受的本身。觀察是一種活動,觀察力是迅速而敏銳發現事物的特徵、性質、狀態並進行正確描述的能力。

高質量的觀察來自良好的觀察力。良好的觀察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觀察的速度和廣度

觀察的速度表現在能在較短的時問裡獲得較多的觀察信息,觀察的廣度表現在能在同一觀察情景中掌握較廣泛的事物特徵。

2.觀察的整體性和概括性

觀察的整體性表現在能夠把握觀察對象的整體結構,確定所觀察事物在分類體系中的地位;觀察的概括性表現在能明確觀察現象的性質,揭示事物活動的一般規律。

3.觀察的敏銳性和深刻性

現察的敏銳性表現在能察覺事物的細節,注意到習以為常變化中洩露出來不尋常的信息;觀察的深刻性表現在能從表面現象中洞悉事物的本質特徵,揭示事物與事物之問的聯繫。

4.觀察的計劃性和靈活性

觀察的計劃性表現在觀察從預定目的出發來安排觀察的對象、順序,逐步推進以把握事物發展進程;觀察的靈話性表現在能根據觀察情況來調整觀察任務和觀察策略,以實現觀察目的。

良好的觀察力。並不僅僅限於人眼對世界的觀察,而是整個心靈對整個世界的全面觀察。科學的統計數據表明,人們所接收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 5%來自嗅覺,1. 5%通過觸覺,另有1%來自味覺。當然,這一統計僅適用幹生理功能正常的人,對於盲人或聾啞人或有其他生理缺陷的人,則另當別論。

“一個善於觀察的人,不會是一個失敗的人”——解讀觀察力

(二)“一個善於觀察的人,不會是一個失敗的人”

良好的觀察力是各種實踐活動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出門購買東西就需要利用良好的觀察力,否則把殘次商品買回家會“自食苦果”。在工作中,良好的觀察力所能發揮的優越性就更明顯了,它能使教師全面掌握教學的各個環節,從教育對象的細小反應中覺察到含意所在,促進教學技巧的發展;能使科研人員看準科研領域的突破口,選準課題,較快地取得成果;能使企業家透過大量的商品信息,準確地預測市場,制定出最佳的生產計劃和推銷方案,使企業獲得高額利潤;能使政治家明察秋毫,從現象中看到本質,從不利中看到有利,分清主流與支流,站得高看得遠,掌握事物發展的主動權。此外,醫生、職工、警察、演員、音樂家、美術家等都需要良好的觀察力。即使當一名運動員,良好的觀察力仍然是取得優異成績的必要條件。世界球王貝利在總結自己的足球生涯時說:“我踢球的最大特點是善於觀察。”

沒有良好的觀察力,創造活動是不能完成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由於長期全面觀測天象,記錄了大量恆星運動的資料,再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觀察研究,終於發明了世界上首部仿真天空中星象出沒情況的渾天儀。著名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通過對57種植物無微不至的細心觀察,花費了11年時間,終於發現了植物中異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內在機制。達爾文自己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被達爾文譽為“舉世無雙的觀察家”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通過幾十年艱苦頑強的觀察,撰寫出了十卷鉅著《昆蟲記》。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弗萊明是在觀察培養葡萄球菌繁殖過程中,偶然發現培養球菌的盤子里長滿綠色的黴狀物,然後經過反覆細心的觀察和研究,從中發現了青黴素的。弗萊明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我的惟一功勞是沒有忽視觀察。”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總結其一生觀察經驗,創立了觀察天象的方法,促進了近代天文學的發展。英國科學家布里爾利是通過觀察垃圾堆裡的廢舊材料發現含鉻的鋼材不生鏽,進而發明了不鏽鋼。著名生物學家巴甫洛夫一直把“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座右銘,並告誡學生“不學會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

中國古代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駱賓王從小就注意培養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5歲便寫出了《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寫得有聲有色, 色彩斑斕,流傳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寇準自幼家貧,立志奮發,他8歲時隨同大人攀登華山,通過敏銳的觀察,寫出了以詩言志的《華山》一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後來他通過自己奮發努力,19歲便金榜題名,考中了進士。英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無論颳風下雨、飄雪降霜,他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潛心觀察過往行人的言行舉止,記錄他們的言語,十年如一日,終於塑造出眾多活靈活現的小人物形象。

科學家的創造發明和文學家的創作離不開良好的觀察力,企業家的創新也離不開良好的觀察力。大名鼎鼎的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原本是一個學歷不高、缺乏專門技術的普通青年,通過有意識的觀察,將原有的39滴型焊接機改造成38滴型焊接機,為石油公司每年增加5億美元利潤,成為一滴智能改變整個人生的石油大王。香港“領帶大王”曾憲梓早年居住泰國期間,通過反覆觀察曼谷各種各樣的西裝,發現了西裝配領帶的潛在商機,憑著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架縫紉機,從早幹到晚,創造出響噹噹的“金利來”領帶,並進一步開發出“金利來”西裝等系列產品。

這類例子不勝枚舉。無數事實雄辯地說明: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起點、是智力的源泉、是認識世界的窗口。著名科學家哥白尼說得好:“一個善於觀察的人,不會是一個失敗的人。’’觀察能力強的人更容易獲得事業成功,並進而擁有成功的人生。

“一個善於觀察的人,不會是一個失敗的人”——解讀觀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